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与语文习作教学的跨学科融合
2025-02-21林婷婷
想写好作文对中小学生来讲很难,因为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且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写作素材缺乏,情感表达缺失。劳动教育一体化为语文习作教学和学生写作文提供了新思路。
一、劳动教育一体化融入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素材收集途径
作文的质量与写作素材息息相关,而劳动实践是学生积累优质素材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便捷地在网络中获取各种资源,但也正是这种便利性产生了“素材壁垒”。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搜集的素材往往具有很高的重复性、雷同感。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的体验是鲜活的,这些素材新颖、别致,能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劳动实践能让学生积累更贴近生活的原始素材,其丰富性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
劳动教育的融入为语文习作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不仅收获了劳动成果,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情感体验能为他们写作文提供素材,增添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如学生在参与集体劳动时,能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和友谊的珍贵,而劳动中的艰辛与快乐、失败与成功,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更加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空洞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真实情感的生动叙述。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创作思维的源泉,所谓文思如泉涌就是说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够获得对一些事物客观、丰富的感知能力。
如在一些精细的劳动中,由于动手过程中需要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要充分运用感官能力,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很多细微的环节都能被学生捕捉到,这促使学生在观察与思维跃迁中不断切换,这一状态将极大地助力其文章的创作。
如在《我的植物朋友》劳动实践习作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植物生长周期内的状态变化进行全面观察,从自身嗅觉、视觉、触觉多个方面的感知出发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整理,形成一篇结构完整的科学作文,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四)以“劳”育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习作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真实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提高其写作积极性和兴趣。如学生在参加劳动活动后,往往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想要把自己的劳动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这种写作的冲动来源于他们对劳动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产生的共鸣。所以说,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还能由内而外地产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增添语文学习动力和乐趣。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教师能力尚需提升
很多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觉得劳动教育只是体力劳动,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关系不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并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观念导致劳动教育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开展受到限制。另外,部分教师在专业性方面存在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培训机制的问题上。现有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方法和理论层面,而对劳动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以及方法策略方面涉及较少,这导致劳动教学缺少了系统性的指导和支持。
(二)劳动教育资源分散,教材挖掘不充分
劳动教育资源包括各类劳动实践场所、活动项目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但这些资源往往分布不均且利用率不高。部分学校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或资源限制,难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而现有的语文教材中,虽然有一部分涉及劳动题材的内容,但整体而言,对劳动教育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一方面是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比例偏低,另一方面是停留在表面描述,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和引导,这都难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作用。这种资源和教材方面的不足,使得劳动教育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融入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三)教师能力有限,实践能力不足
将劳动教育融入习作教学是典型的学科交叉教学模式,这必然对教师的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教师机械式的讲解往往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使理论与实践发生分离。习作理论的讲授如果与劳动教育融合不当,或是割裂开来,会让简单内容复杂化,降低融合教学的效果。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现实情况下,很多语文教师在试图带领学生挖掘写作素材时存在困难,在融入劳动元素时缺乏灵活性,教师在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融合中的引导作用不能真正体现。
三、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习作教学融合的逻辑思路与理念
1.共生逻辑
共生的概念源于西方生物学研究领域。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共生的论述,有儒家的“和而不同”、墨家的“兼爱”、张载《正蒙》中的“共生共处”等。在现代教育中“共生”是对学科融合模式的一种表述,更强调学生学习内容与自然事物的协调统一。共生理念下的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而且劳动教育并不是习作教学任课教师的单独任务,而是与教育的所有参与者都息息相关的。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元素,应“学”在课本,“践”在课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劳动课与习作课的共生。
2.渗透理念
“生活为本”是劳动教育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劳动实践内容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本真价值。只有将抽象的写作融入生活劳动中付诸实践,才可以让学生体悟到劳动的重要性,感受生活的不易,这是他们在课本上很难真正学到的。文章创作不同于数学计算,它没有固定的公式,只有通过丰富的园艺活动、工艺服务等生活实践元素的渗透,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提高教师素养,强化融入意识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教师培训成效决定了师资队伍在学科融合中的综合素养。全面的科学培训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劳动教育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方法。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邀请领域专家宣贯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教师对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的融合实践策略形成清晰的认识。
培训过程中,内容的安排应结合中小学教材,围绕题材进行写作素材拓展。指导教师在授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2.加强自身学习,实践中传递劳动教育
教师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学习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权威的著作作为学习资料,如《劳动教育概论》《劳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等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为自己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融合体系,如可以在植树劳动后要求学生写体验,并在课堂中融入水土流失防治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明白植树的意义,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三)挖掘教材资源,加深“劳育”融合
1.研读教材,整理资源清单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精神食粮,教师研读挖掘教材是实现学科融合的前提。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对内容逐章逐节分析,搜寻劳动教育元素,然后依据题材分类整理出一份详尽的清单。
如《故乡》这一课中有写农村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教师可以此为素材带领学生去农田亲手干一干农活,想一想丰收的来之不易,看一看青山绿水,走一走曲折小径,让学生结合农村的人文景观展开写作,从点到面、从浅入深地描绘乡村生活。
2.集思广益,整合教材资源
教师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协作,分享资源清单,开展研讨活动,集思广益,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好写作资源。如组织教师进行团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实现劳动教育元素与习作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形成发现潜在问题、重视问题解决效果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研讨形式不需要拘泥于固定形式,可以借助社交平台随时随地展开。
(四)优化习作教学,改进“劳育”融入形式
1.过程性指导,注重实践体验
如在“制作小橘灯”活动中,学生进行实验说明文写作练习。教师对小橘灯制作各环节进行指导,步骤如下。
教师先确保学生的材料、工具已准备好(包括一个橘子、一把勺子、一把剪刀、打火机以及蜡烛);指导学生用剪刀在橘子上划一个小口,然后用勺子将里面的果肉挖出,并且对内部进行清洗;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对橘子外壳进行装扮,如用画笔勾勒自己喜欢的图画;最后,将蜡烛固定到“灯罩”内,小心点燃。至此,这一趣味劳动完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是带着兴趣去实践的,因此他们对各环节的细节记忆深刻,有助于他们完成写作。
2.在实践体验中调动感官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可以全方位调动人的感知细胞,使思维更加立体、发散。如在“观察小动物”习作课中,教师可以以小乌龟为观察对象,让学生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然后以拟人的形式让学生与小乌龟展开对话写作。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的感知是真实的,写作语言也会很丰富。
(五)聚合内外力量,保障“劳育”融入效果
1.跨学科融合,感悟劳动真谛
不同学科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语文教师可以与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合作,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有趣的实验中感知科学,体会劳动催生创作源泉的乐趣。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性,这让劳动实践活动的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如通过化学实验验证物质性质、通过物理实验证明能量守恒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还能在文章创作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2.校内外合作,丰富劳动体验
学校应积极与校外机构合作,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如与福利机构、企业工厂等单位开展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劳动体验。社区服务中,学生可以了解社会服务的运作,体会服务他人的意义;在农务劳动中,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感悟农民的辛苦。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劳动实践,共同分享劳动的乐趣和收获,让家长看到学生的成长,进而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为语文习作教学助力。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
编辑: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