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媒介主题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5-02-21曾洁玲

新课程·上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圆明园媒介语文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推动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教师要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在教育领域,“跨媒介”是指运用文字、声音、图画、表演等多种媒介手段和工具来展开教学工作。小学教育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主题阅读当属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任。借助多种媒介资源开展主题阅读教学,犹如为教育之舟扬起了新的风帆。这种整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多元化的跨媒介主题阅读教学途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资源可视,让主题阅读“有趣”

让学生乐于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应用跨媒介主题阅读,首要关注资源的可视化,包括阅读读本、阅读工具、阅读指导等,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内容整理相应的可视化媒介,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阅读读本可视化

互联网时代,多种优质资源的获取非常便捷,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利用互联网搜索文本、音乐、影视资料、图片等帮助学习,也可以进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班级网络空间上传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讲解和教材中既定的篇章,而是能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探索合适的阅读材料。

借助信息技术,学生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轻而易举地突破教材的有限范畴,随时随地获得内容多样、涵盖多个领域和主题的阅读素材。无论是在家中的舒适角落,还是在外出旅行的途中,只要有网络连接,学生就能与知识相伴。这种便捷性使阅读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图书馆,而是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场域。

(二)阅读工具可视化

跨媒体主题阅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辅助工具,如字典、翻译软件等,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时,笔者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故宫的宏伟布局、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借助高清图片和视频资源,展示故宫各个宫殿的细节、珍贵文物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对故宫的认识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运用在线地图功能,清晰呈现故宫的整体布局,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个宫殿的位置关系,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三)阅读指导可视化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能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依托这些资源为学生做科学的阅读指导。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时,由于学生对威尼斯的异国风光并不了解,笔者提前让学生分组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搜集关于威尼斯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同时选取学生熟悉的中国水乡风光与威尼斯进行对比讲解,分析两者在地理环境、建筑风格、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威尼斯的独特之处,然后再以兴趣为主导,学习课文。

二、媒介赋能,让主题阅读“有度”

教师在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时,不仅要担任好学生阅读的向导角色,还要在学生阅读的关键点进行提纲挈领的点拨,必要时应用跨媒介资源,把握好整个教学节奏的“度”,进而有效地推动主题阅读教学。

(一)课前准备

为有效地引领和推进学生的主题阅读,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阅读书目进行整体的把握,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经验,准确定位导读目标,制订阅读策略,通过媒介发布适合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阅读任务单和阶段性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从不同模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有目标、有计划地阅读比漫无目的地阅读效果要好得多,更有利于推动主题阅读的进程。

在开启新书的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智慧阅读平台搜集与所读书相关的图片、短视频、导读音频、动画片片段等资源包。学生通过平台浏览教师发送的资源包,初步了解整本书的内容。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珍贵文物等方面的图文资料,同时制作介绍圆明园的微视频,包含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以及被毁灭后的样貌等,创建班级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分享资料和交流讨论。

此外,为了让课前预习更有针对性,笔者还设计了思考类问题,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带着问题与思考走进新课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除了教师搜集资料外,也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搜集素材,并结合笔者提供的资料1~4,思考问题:圆明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资料1:法国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如同月光城堡一样的建筑,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资料2: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圆明园。

资料3:法国大文豪雨果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中写道: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我们教堂的所有财富加起来也无法和这东方巨大的且又漂亮的博物馆相比较。

资料4:圆明园以“万园之园”闻名于世,它汇集了来自中外的名园胜景,有着难以计数的闻名遐迩的园中园。

通过浏览课前搜集的阅读资料,学生在新课上能给予教师更多的反馈与回应,比如有学生一上课,就感慨:“原来圆明园无论是在布局上、建筑上,还是收藏的文物价值和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它的毁灭令人心痛,我们应该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学生的感慨有理有据,由此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二)课中实践

1.创设情境,活跃氛围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讲授关于自然主题的阅读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上壮丽的山川、广袤的森林、奔腾的河流等高清图片和视频,配上悦耳的自然音效,如鸟鸣声、风声、水流声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深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相关文字的兴趣。

以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为例,笔者先播放电影中鲁滨逊在荒岛上遭遇暴风雨的片段,配以紧张的音乐和音效,让学生感受一种惊险的氛围;紧接着展示一些荒岛上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岛生活的好奇;然后呈现原著中鲁滨逊初到荒岛时的内心独白,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他的孤独与坚毅。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创设,能够带动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鲁滨逊漂流记》,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阅读中去,探寻和了解鲁滨逊的传奇经历和精神世界。

2.类文阅读,拓宽视野

跨媒介阅读的优势在于能随时随地搜集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故事、诗歌等,丰富阅读内容。如执教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抗战英雄的故事,如《杨靖宇将军的事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抗战时期英雄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通过网络查找《三国演义》中其他精彩的故事篇章,像《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使他们对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有更全面的了解。又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笔者搜集诸如《巴黎印象》等网络上有关世界各地独特城市风光的文章,丰富学生对不同地域风情的认知。

穿插类文阅读也需要一些技巧。一是要把握引入的时机。不是所有的阅读链接都要放在课文学习的末尾,而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如在四年级下册《琥珀》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另辟蹊径在课堂初始展示王文利的《琥珀物语》一文,指导学生了解琥珀的样子和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针对提供的类文,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要量力而行。不是每篇都精读,可以挖掘其中一些比较新鲜的语句、特殊的表现手法来进行补充,利用类文辅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

总的来说,教师所提供的类文阅读篇章,更多的是对教材文本的二次开发,其中多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说明或者小范围拓展,教师应合理运用类文资料,适度挖掘其价值,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3.自主探究,贯通始终

教师要依托丰富的跨媒介资源,适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就是遵循“引导—探究”的思路来展开课堂实践的。

基于课前教师已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分享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段、动画故事或简单的文字介绍,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作了较好的铺垫。因此,到了课堂引导环节,笔者顺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草船借箭的示意图或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诸葛亮的计谋,如通过动画展示船只的布局、曹操军队的反应等,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诸葛亮的策略妙在哪里。

结合教材文本,在课堂探究环节,笔者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引导学生对比影视作品与课文在情节和人物表现上的异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出探究问题:“请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以问题为抓手,促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使用在线协作工具记录自己的观点或他人值得借鉴的观点,然后拍照上传,进行全班分享和交流。

4.合作学习,思维进阶

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适用于高年级段的主题阅读教学。主要方法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阅读心得,提高阅读能力。如执教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笔者按“七步走”的流程开展学习。

第一步,分组与任务分配。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分组,各组分别探究课文食材的特色、人物的情感、节日的氛围、煮腊八粥的过程、腊八粥色香味的描写以及通过腊八粥所展现的民俗文化。

第二步,启动资源搜索。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与腊八粥相关的民俗文化、各地不同的腊八粥做法等信息。

第三步,小组视频分享。小组内可以分享有关腊八粥制作过程的视频,加深每位成员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步,小组共同创作。组内成员互动交流,一起创作与腊八粥有关的小故事或诗歌。

第五步,班级成果展示。各小组推选代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向全班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包括图文、引用资料、作品创作等。

第六步,文章情感升华。教师据此展示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现状以及人们过传统节日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节日的由来与意义,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学生也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七步,指导拓展阅读。教师提供一些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的链接或文档,让各小组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继续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在跨媒介主题阅读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充分交流阅读心得,提高了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跨媒介赋能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课后扩展

跨媒介主题阅读的课后延伸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经验、提炼阅读成果,使学生学会将阅读中所学到的策略、方法迁移到其他同类书的阅读中,从而“在阅读中学习”,成长为自觉、独立、热诚、快乐的终身阅读者。在这一环节,跨媒介应用依然可行,主要体现在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或在线阅读材料上。例如,上文提及的《草船借箭》一课,教师在课后可以补充《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内容或有关诸葛亮其他智谋故事的文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人物特点。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三国主题的线上游戏或互动小程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三国历史和人物的认识;或者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草船借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以及诸葛亮的智谋体现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多元评价,让主题阅读“有效”

在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跨媒介技术手段记录、分享、检测、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笔者利用以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评价与反馈。

(一)在线阅读测试

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设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包括对圆明园历史背景的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在学生完成测试后,系统自动生成成绩和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快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电子读书笔记

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撰写电子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疑问和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教师在线查看他们的笔记,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三)语音或视频反馈

学生通过语音或录制视频的方式,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聆听后,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四)大数据分析

教师利用学习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查看学生在阅读相关拓展资料时的停留时间、点击次数等数据,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度,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借助跨媒介技术进行评价,能更科学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升阅读深度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提醒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避免过度依赖或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四、总结

跨媒介技术与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拓展知识视野,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新时代教师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策略,让学生乐于阅读、主动阅读,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然,在跨媒介与主题阅读整合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四会市东城街道荔枝湾小学)

编辑:曾彦慧

猜你喜欢

圆明园媒介语文
梦回圆明园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游圆明园有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圆明园里过大年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