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课堂听课效率的实践
2025-02-21林丹熙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课堂听课效率常常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有效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农村小学课堂为背景,结合当前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具有创新性的课堂设计,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感,最终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农村小学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例,助力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难与瓶颈。
一、教学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在近年来有所改善,然而,与理想状态相比,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环境优化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再加上农村教师数量有限、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家庭教育支持不足等因素,使得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听课效率较低。
农村学生接触的教育资源较少,课外学习的机会相对有限,因此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听课效率下降,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还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寻求适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感,确保每一堂课都能充分发挥其教育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显著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
2.精心设计多种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3.通过布置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维度变化,使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界的奇妙与生命的活力。
2.在“春天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自主学习习惯。通过布置观察任务(如记录一周内校园内植物的生长变化)、资料查阅作业(如搜集关于春天动物迁徙的资料)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索。
(二)教学难点
1.部分学生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观察能力,难以捕捉到春天细微的变化,如植物生长的细微差别、动物行为的微妙调整等。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在户外观察时,很难长时间专注于学习。
2.不同年龄段和背景的学生,其观察力和对细节的敏感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难以独立发现春天特有的变化,如植物的生长速度、动物的行为变化等。
3.在本课中,教师需要利用现有资源设计关于春天的变化,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以及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这种感受。
四、教学实施步骤
(一)教学准备
在正式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个别交谈或与家长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因其生活环境,往往会对自然、农业劳作、家庭日常等话题抱有浓厚兴趣。通过调查,教师可以确定哪些话题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调查还可以帮助教师找出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心的主要原因。例如,学生是否因为课堂内容过于抽象、难度较大,或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而难以保持专注,从而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准备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包括教学视频、图片、音频资料等,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由于农村小学教学设施有限,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如投影仪、录音机等,配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导入阶段
主题:春天的变化。
时间:5分钟。
在导入阶段,5分钟的时间看似短暂,但它决定了课堂的基调。如何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农村小学这种较为自然的环境中,教师需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发其共鸣。
方法: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短视频。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关于春天的短视频。视频内容应包含农村孩子们熟悉的春天景象,如田野里盛开的花朵、嫩绿的树木、小溪中欢快游动的鱼群,以及乡间鸟儿的鸣叫声。通过动态画面展示春天的自然变化,如树木发芽、花朵盛开、动物苏醒,甚至春雨滴答的声音,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画面。这样的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视频的长度应控制在2~3分钟,既要保证足够的内容展示,又不能过长。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哪些春天的变化?”或“你们觉得春天的哪一部分最美?”这些开放式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目的:通过视觉刺激,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利用春天这一主题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视频中的自然景象,激活学生内心对春天的感知和体验。对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春天的变化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短视频能把这些熟悉的元素巧妙地浓缩呈现,使得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充满期待。
此外,这种生动的导入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上。多媒体手段的导入方式既能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活动二:互动讨论
时间:10分钟。
教师在播放春天的短视频并通过视觉刺激引发学生兴趣后,接下来进入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他们对春天变化的认识,同时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方法:分组讨论春天的变化,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所见所感。
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讨论视频中展示的春天的变化。在分组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比如:
“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
“春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
“你们觉得春天最美的地方是什么?”
“你们的家乡在春天有哪些变化?”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讨论中聚焦春天的不同特点,并引发更多联想。为了让讨论更具深度,教师还可以给每组分配特定的讨论角度。例如,一组讨论植物的变化,另一组讨论动物的活动,还有的组可以讨论春天带来的感受,如温暖的天气、愉悦的心情等。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从视频中看到的景象,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对春天的感受。通过描述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回忆起视频中的细节,还能从他人的角度感知春天的多样性。
讨论时间控制在5~7分钟,每组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并针对各组的发言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
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强参与感。
这一互动讨论环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和自由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分组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言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较为内向、不敢在全班发言的学生,小组内的交流可以让他们在较小的范围内树立自信心。
此外,小组讨论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同伴的想法,能够加深对春天变化的理解,并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内化,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活动三:游戏环节
时间:10分钟。
在农村小学,结合自然环境的游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寓教于乐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又能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和课堂活力。本次游戏活动名为“找春天”,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特征和变化。
方法:进行“找春天”游戏。
在游戏环节,教师提前准备一些象征春天的标志性物品,这些物品可以包括与春天紧密相关的自然元素,例如:花朵(塑料花朵或剪纸制作的花朵);树叶(不同形状的绿色叶子);昆虫(玩具昆虫模型,如蝴蝶、蜜蜂等);小鸟(玩具鸟模型或剪纸);春雨滴答声(用简单的声音播放设备模拟春雨声)。
这些物品可以提前藏在教室内的各个角落,比如窗边、书柜、课桌下等,创设一个寻宝式的情境。游戏开始时,教师向学生讲解游戏规则:“今天我们要在教室里找春天。春天悄悄藏在我们的教室里,你们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这些春天的标志性物品,并举手示意,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它和春天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以两两配对,或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寻找春天的“痕迹”。每找到一件物品,学生需向全班同学分享找到的是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物品是如何代表春天的。例如,一个学生找到了一朵花,他可以说:“我找到了一朵花,春天是花开的季节,很多美丽的花儿都在春天盛开。”通过这样简短的描述,学生既能强化对春天特征的认识,又能练习口头表达。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和鼓励,特别是对那些平时不太敢表现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解释,比如,“对,春天的花朵不仅漂亮,还吸引了许多蜜蜂和蝴蝶来采蜜,这是春天独有的景象”。
目的: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课堂活力。
这一游戏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好奇心,同时保持课堂的活力。学生在找寻物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仔细观察,还要动脑思考物品是如何与春天联系起来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提升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保持活跃状态,从而避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导致注意力分散。此外,这种实践性活动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与平时以听讲为主的课堂形式相比,游戏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立体和生动。
在最后学生分享他们找到的“春天”时,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和引导,进一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形成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活动四:总结反馈
时间:5分钟。
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是总结反馈,这一环节需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学生的分享,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反思收获,并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形成整体认知。
方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收获。
在总结环节,教师要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顾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春天的变化,认识了春天的特征:树木发芽、花朵盛开、动物苏醒……还通过视频、讨论、游戏等多种方式,了解了春天给我们带来的美好。”
教师借助黑板上的板书或课件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回忆课堂的主要环节,如播放春天的视频、分组讨论、找春天游戏等。通过总结,教师将这些活动中的核心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课堂的主线逻辑。
总结完知识内容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享:“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今天课堂上你们最喜欢的环节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有趣的知识?”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和反思的机会,同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在课堂上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印象深刻的活动分享,例如:
“我最喜欢找春天的游戏,因为我找到了春天的花朵,觉得特别有趣!”
“我喜欢视频中的小鸟,它们飞来飞去,好像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通过讨论,我知道了春天里树木为什么会发芽,觉得很神奇。”
这样的分享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堂回忆,也能帮助学生自我总结和表达,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同时,听取其他同学的分享能让学生发现不同角度的收获,拓宽学习思维。
教师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点评和补充,为学生的理解提供肯定和支持。如:“你观察得很仔细,春天的花朵确实是春天的一个重要标志!”或“讨论时你们提到的春雨也是春天的特点之一,真棒!”
目的: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反思。
总结反馈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学生的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通过对本节课的回顾,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春天的变化以及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如何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同时,分享环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反思和表达的机会,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
通过表达自己最喜欢的环节和最大的收获,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学会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反馈。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和优化后续的教学设计,确保课堂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以“春天的变化”为主题的课堂中,教师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结合,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课堂参与度较高。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贴近自然,对春天的变化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但课堂中的系统化学习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季节的特征。
通过播放春天的视频,学生直接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成功产生了对本节课的兴趣。视频内容与学生的日常体验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
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对春天变化的看法。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许多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大自然密切相关,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讨论内容。
而在游戏环节,寻找春天的标志性物品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课堂氛围轻松而活跃。学生在游戏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乐于参与寻找与分享,这种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为深刻。
但由于学生对游戏环节的兴趣浓厚,部分组的寻找与分享过程耗时较长,导致后续的总结时间有所缩短。尽管大部分学生在互动讨论和游戏环节中表现积极,但仍有个别学生较为内向,不愿主动参与。
对此,在今后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更灵活地运用时间,特别是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环节中,提前设定明确的时间限制,确保每个活动都能按计划进行,对于内向或较为安静的学生,可以采用更具包容性的活动设计,分配一些简单的任务或者提供更多鼓励,帮助学生逐渐融入课堂。
(作者单位: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