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资源赋能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创新设计
2025-02-21王瑛
德育课程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念、情感认同与道德判断的关键媒介。它不仅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使命,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赋予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与深厚的家国情怀,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本土根基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探索德育课程资源有效赋能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创新路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德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涵盖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背景、成立过程以及成立后的变革与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新中国历史、感受国家变迁的宝贵机会。
【教材分析】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内容,讲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本课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背景,包括旧中国的苦难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述了新中国的成立过程,特别是开国大典的盛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还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从而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一课所展现的中国近现代的巨大变革和成就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印象上,而对背后的深层意义、对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为了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采用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发展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的变化和发展。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进而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深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深远影响,增强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形成坚定的政治认同。
2.准确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并深刻理解其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新旧中国在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上的差异,进一步认识新中国的发展进步。
4.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开篇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视频,重现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学生目睹红旗招展、人民欢腾的场景,感受那份庄重与喜悦。视频播放完毕,教师询问学生:“新中国成立是在哪一年?它的成立标志着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教师继续提问:“新中国的成立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识到了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教师还可以提问:“新中国的成立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这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在整个导入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度探究:深入了解,感受变迁
教师结合精心制作的微课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比图片,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并分组讨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从而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呈现对比图片,感受变迁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对比图片,这些图片清晰地展示了新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转变。比如,从城市的破旧街道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农田从荒芜到丰收,人们从衣不蔽体到穿着时尚潮流,从简陋的交通工具到高铁的跨越式发展,每一张图片都是新中国变迁的生动见证。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并尝试从图片中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激发他们探究这些变化背后深层原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这些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二)分组讨论,深入探究
为了进一步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深层原因,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领域(如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改革、文化教育等),并分发包含详细资料和背景分析的微课资料包。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他们结合课本知识与微课资源,从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有的学生从经济政策的角度阐述了改革开放如何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的学生则从科技创新的视角讲述了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重大科技成就的背后故事,展示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有的学生从社会改革的层面探讨了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进步,强调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到政治因素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感。
(三)小组分享,教师点评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在分享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地进行点评与补充,进一步强调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结果,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体现。通过教师的点评和补充,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刻,他们的政治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得到显著提升。他们更加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他们也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当肩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与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拓展延伸:案例分析,深化理解
本环节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案例——“两弹一星”的研制和改革开放,让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一)“两弹一星”的研制分析
1.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着来自国际上的重重压力和威胁,尤其是核武器的威胁。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中国决定自主研发核武器。
2.过程:介绍“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突出科研人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面对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不畏艰辛,终于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3.政治认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如何体现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国际上享有尊严和地位。同时,强调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事件如何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奋斗精神。从国家层面看,这标志着中国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从人民层面看,这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改革开放分析
1.背景:1978年,中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国内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孤立加剧了中国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2.过程:介绍改革开放的历程,包括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突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政治认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成就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和辛勤付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这些事件如何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奋斗精神?通过这些事件,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总结提升
在总结环节,教师要强调这些事件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实践体验:行动落实,培养情感
本次实践板块的主题为“我与国家共成长”,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感受国家的伟大成就,进而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一)计划制订
1.目标: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实践目标,这一目标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如了解并宣传国家政策、参与社区建设、助力文化传承等。
2.制订计划:学生根据个人或小组的兴趣和能力,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应明确体现如何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研究并宣传“一带一路”倡议,了解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在社区或学校进行宣讲。
(二)活动开展
1.调研: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实践主题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相关背景、政策和发展现状。通过调研,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发展的不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实践:根据调研结果,学生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应时刻铭记自己的政治认同,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融入行动中。例如,在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时,学生应强调这一倡议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3.反思总结: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反思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和不足,总结实践经验和对政治认同的深刻认识。
(三)分享交流
1.成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成果展示出来,包括调研报告、宣传资料、活动照片等。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政治认同素养。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和分享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点评,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政治认同素养。
通过这样的实践板块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深化对政治认同的理解和认识。
五、总结提升:回顾反思,提升认识
(一)教师总结
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首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教师强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同时,教师指出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二)学生反思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学生需要反思自己在学习本课时的态度和方法,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况,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情感相结合,升华到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上。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我与祖国共成长”的感想或体会文章。在文章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思考,谈谈自己对国家发展的认识、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以及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撰写文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德育课程资源对于赋能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通过精心筛选的多媒体资料,如对比鲜明的历史图片、震撼人心的开国大典视频等,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新中国从苦难到辉煌的壮丽历程,这些直观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结合对“两弹一星”研制、改革开放等具体事件的深入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更深入思考了这些成就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制度优势,从而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实践活动“我与祖国共成长”的设计,更是将德育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桥梁。在制订计划、参与活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国家发展历程的理解,更在实践中体验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激发了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本次教学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