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5-02-21赵永红

新课程·上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志向外国人中华

小学语文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认同以及道德修养的重任。而在这其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重要的一环。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塑造学生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认同感,还能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追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意义的任务。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少年周恩来的故事,展现了他立志为国家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在语言表达方面,课文行文简洁而有力,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极具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课文中包含的“中华不振”等历史背景,为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屈辱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进而能深刻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认识仍较为有限。学生普遍对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感兴趣,尤其是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更能引发他们的好奇与思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情境,通过情感共鸣和形象化的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少年周恩来的崇高志向,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

三、教学目标

1.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情感与远大志向。通过品读课文中的关键句段,学生能够感受到他为中华崛起立志读书的强烈愿望,并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提高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少年周恩来的思想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语言分析与表达能力,提升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内涵和人物情感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设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和“如何为国家做贡献”这类深层次问题,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树立学习目标,培养远大志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刻苦学习的理想目标。通过课文中的历史情境和少年周恩来所表现出的博大胸怀,引导学生将个人学习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求,更是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重要途径。)

四、实施过程

(一)引入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故事的课文。你们知道他小时候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志向吗?

生:不知道。他小时候有什么志向呢?

师:他小时候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知道“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让中国变得更强大!

师:很好,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当时的中国需要崛起吗?

生:因为中国当时很弱,被外国人欺负。

师:没错!当时的中国很贫弱,发生了很多令人难过的事情。接下来,我来给你们讲讲周恩来十二三岁时的一件事。当时他在东北上学。有一天,他去了一个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了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妇女向中国巡警求助,但巡警不但不敢惩罚那个外国人,反而训斥她。你们觉得这对少年周恩来有什么影响?

生:他可能觉得中国太弱了,必须强大起来!

师:对,正是因为目睹的这些不公和屈辱,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你们有什么想法呢?为什么我们要努力读书呢?

生:为了让中国变得更强大!

生:为了让中国不再被欺负!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文,通过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来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伟大志向。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结合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品读关键,深入理解文本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找一找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谁先来分享?

生:我觉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很有力量。

师:很好!这句话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你们觉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看到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觉得很不公平。

师:对,这是他立志的原因之一。他看到的社会现实让他认识到中国当时很软弱,需要崛起。那么再想一想,这句话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生:他非常爱国,想为国家的强盛出一份力。

师:没错!周恩来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帮助国家摆脱困境。再来看另一句,“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中国当时很落后,被外国欺负。

师:说得对。这个词虽然短,但它说明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同学们,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哪些地方表现了“中华不振”吗?

生:有一段讲到一个中国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车轧死了,巡警却不敢惩罚外国人。

师:这是一件让人感到很气愤的事。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少年周恩来下定决心,要通过读书强大祖国。同学们,你们觉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不是仅仅为了自己呢?

生:不是,他是为了整个国家!

师:对,这正是周恩来的伟大之处。他从小就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读书学习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句品读与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语言和情感层面更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增强他们对“中华崛起”的认识和感悟。)

(三)补充背景,理解时代环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到了“中华不振”这个词,大家觉得它很沉重。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处于这样的状态呢?现在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当时的历史情况。

生:好!

师:在周恩来小时候,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那时候国家很软弱,受到了许多外国列强的欺负。你们知道当时外国人对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吗?

生:他们看不起中国人,还欺负我们。

师:是的。在当时的中国,很多地方被外国人占领。特别是租界,外国人在那里可以随意行动,而中国人却不能。你们听说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句话吗?

生:听说过,好像是外国人写的,不让中国人进入公园。

师:没错!这块牌子就挂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专门禁止中国人和狗进入。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当回事,特别瞧不起我们。

师: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让当时的中国人感到极大的耻辱。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你们觉得这些会对少年周恩来产生什么影响呢?

生:他肯定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变强大,不再被外国人欺负。

……

师:说得很好!我们今天的课文讲的就是他少年时所见所闻对他思想的影响。同学们,假如你们也生活在那个年代,看到中国人受尽屈辱,你们会怎么想?

生:我也会觉得中国应该变得更强大,不能再被欺负!

师:是啊,正因为这种历史现实,少年周恩来和他的同学们有了强烈的责任感,觉得自己必须为国家强大做自己能做的。通过这些经历,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不仅仅是为自己读书,更是为了整个国家。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时代环境,增强学生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知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四)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背景,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周恩来当时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你们觉得,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伟大的想法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就很关心国家的事情。

生:也许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这些不公平的事情,所以有了这样的志向。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正因为他从小就看到并感受到国家的屈辱,所以他比其他孩子更早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人所肩负的责任。那你们觉得,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呢?

生:因为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变得更强大,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师:对,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我们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希望大家都能像少年周恩来一样,从现在开始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仅理解少年周恩来的思想,更反思自己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五)小组讨论,分享学习体会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探究一:为什么少年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为什么少年周恩来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看到中国当时很软弱,被外国人欺负,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生:我觉得他当时亲眼看到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欺负的事情,所以有了强烈的责任感。

……

师:你们说得很好,正是这些经历,让周恩来从小就意识到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密切相关,因此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探究二: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

师: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像少年周恩来一样努力读书呢?

(学生分组讨论)

生:现在的中国虽然强大了,但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才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

生: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延续国家的繁荣。读书可以让我们掌握知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师:很好!你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今天的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时代,但学习并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仍然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探究三: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师:接下来,请大家讨论一下,你们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学到了周恩来的爱国精神,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这让我觉得自己也应该更努力。

生:我觉得课文教会了我们不要只为自己学习,而是要有更远大的目标,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

师:说得很好!这篇课文不仅教会了我们少年周恩来的故事,还激励我们在学习中树立远大的志向。

▲探究四:如何将课文中人物身上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

师:最后,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将课文中人物身上的精神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呢?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觉得要多关心社会,多思考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成绩。

……

师:非常好!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时刻想着自己能为社会和国家做些什么,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认同感,并引导他们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六)课堂总结,树立理想志向

本环节通过总结课文核心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与远大志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了解了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感受。你们觉得,这节课带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生:我觉得我应该更有责任感,不仅仅为了自己学习,还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生:我也觉得自己应该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就像周恩来一样,从小树立理想,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

师:你们的感受非常深刻!这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所在。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更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强盛。周恩来在十二三岁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他通过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同学们,你们也可以像少年周恩来一样,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的理想。

生:老师,我现在觉得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还要想想我未来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想传达的精神。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眼前的分数,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希望大家从今天起,带着周恩来的精神,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在情感和思维上更深入地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以故事为切入点,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特别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关键句深入理解人物情感方面效果显著,学生能够准确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伟大情怀,并将学习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这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课文内容,还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了熏陶。

然而,本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讨论内容浮于表面,未能深入探讨课文的核心思想。这反映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在设问启发阶段,个别学生的思维跳跃性较大,未能紧密围绕问题展开,导致讨论重点不突出。

针对上面所述不足,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给予更多具体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围绕主题进行深度探讨。此外,在设问环节,教师需进一步优化提问设计,确保问题能够循序渐进,将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同时,加强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并有所得。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教学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成武县文亭学区南隅小学)

编辑:常超波

猜你喜欢

志向外国人中华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街上遇见外国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天鹅de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