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2025-02-21刘璇

科技创业月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双重差分法倡议一带一路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2008—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效果显著;“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企业创新,还推动了区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加强了国际合作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融入。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深化创新激励、优化区域创新动力的均衡配置和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国际联系,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以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制造业创新;双重差分法;创新激励;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125.1;F27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409065

英文标题

Research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Impact on Innovation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Liu Xuan

(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posed in 2013,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 particularly in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data from manufacturing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8 to 2021, this study employs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manufacturing firms, especially amo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ose in the eastern regions; the initiative not only promotes corporate innovation but also fosters balance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strengthens integration in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imed at stimulating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ough deepening innovation incentives, optimizing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dynamics,and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anufacturing. The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how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ffects innovation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offers references for policy-making.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 Innovation Incentives;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0 引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的关键战略支点,旨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它是一场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更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创新实践。这一倡议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贸易与投资模式,使其更加便捷、高效,还为国际贸易与投资构建起更加自由、开放的通道,降低了交易成本,加速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的跨国界流通。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如同一剂“强心针”,为参与国家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同时也促进了全球经济合作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以及多边合作机制的创新与发展,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企业作为这一宏伟蓝图的活跃参与者,其地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凸显。学者们开始从企业层面探讨这一倡议如何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针对出口增长、对外投资、产业升级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分析。十余年来,“一带一路”的建设成就不仅为中国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还为构建经济的外向型循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过程有效地连接了国内外市场,促进了商品和要素的大规模流动,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然而,尽管“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学术界对于其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微观层面上的系统性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全面评估。

1 文献综述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显著贡献。首先,政策协调、基础设施互联、贸易便利化、金融一体化和人文交流的深化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五大支柱,为制造业企业拓展了盈利渠道,同时提供了包括融资便利、合作平台和信息共享在内的一系列支持措施。薛雅心[1]认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机构在促进全球贸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Gustavo等[2]认为频繁的贸易往来对外交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次,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支撑社会结构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交通、信息和通信设施的完善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包括中欧班列和中老铁路在内的多个项目,以增强与东北亚、中亚等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王永进等[3]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对于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James等[4]认为贸易环境的优化和资金的顺畅流通对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样重要。再次,健康的金融生态对于激发企业创新精神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孙焱林等[5]认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中,我国秉承了对话、合作和共赢的原则,通过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货币互换协议以及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为企业的海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文化层面的交流与相互理解也是推动国家双边关系深入发展的关键要素。Luigi等[6]指出,拥有相似或相近的文化背景有助于促进国家间的贸易交流。简而言之,随着沿线国家间文化互动的加深,区域贸易合作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郑玉雯等[7]指出,钢铁、纺织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吕越等[8]认为传统产业不仅是支撑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和保障就业的关键力量,也是在当前双循环发展模式下,推动我国经济体系现代化和强化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产业基础。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朱兢等[9]指出制造业不仅是提供众多就业机会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的巨大源泉。张媛等[10]论证得到制造业在当前经济新格局中扮演着支撑我国社会经济繁荣和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这一点在新冠疫情的考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同时,与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徐远华等[11]研究指出,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消失、精益生产技能有待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不够紧密以及日益严峻的高碳排放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产生,使制造业的创新转型成为迫切需要。郭克莎和田潇潇[12]提出,在应对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世界百年难遇的深刻变革所带来的双重挑战时,要坚持创新引领的发展策略,重点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加速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低端锁定”和“链条固化”的双重困境。虽然在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产业链条的升级上却遭遇了障碍。余长林等[13]认为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瓶颈,亟须引起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陈凤兰和张鹏飞[14]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面临着从现有链条转型至新兴领域或全新价值链的挑战;同时在准层级化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发达国家的采购商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本土企业的创新动力,还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受到价值创新的阻碍,甚至可能面临产业链断裂的危机。面对国际与国内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稳定性和发展安全的严峻考验。学者们对此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模式的策略。诸竹君等[15]、罗润东等[16]学者均强调,为了在国际竞争中重塑优势,中国制造业必须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着力构建具有自主性的国内产业链。这一转型对于保障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曾义等[17]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但边远地区企业在创新投资上面临较大劣势,且环境规制对其创新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小。温桂荣等[18]认为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均对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激励作用,且政府补贴的激励效果更优。此外,林洲钰等[19]认为,在提供优越公共发展条件的城市中,企业在专利创造方面展现出更强的能力;温海琴等[20]从企业所有权角度分析,得出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专利产出对城市公共发展环境的改善更为迅速的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产业界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且为中国产业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这种创新升级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起点,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关键点。制造业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推动者,其在构建和巩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优势方面的表现,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大部分研究文献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正向的促进效果,但在制造业领域的微观层面以及分企业性质、“一带一路”分区域的创新影响方面尚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以上研究缺口正是本研究展开的逻辑起点。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08-2021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作为分析手段,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在数据处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剔除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以避免数据缺失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排除了被特别处理(ST)和特别关注(*ST)的企业,确保研究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留了2008-2021年期间数据连续且完整的上市公司,以确保研究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在区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制造业企业认定时,本文借鉴李芳芳等[21]的研究方法,借助Python技术,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发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进行全面搜集。通过对这些年报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关键词频率统计,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经过筛选,最终获得了4 569份样本数据,其中128家制造业公司被纳入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其余199家来自不同行业的公司则作为对照组。在数据收集方面,本研究采用了两个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一种是从国泰安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获取企业财务数据;另一种是通过上海经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获取专利研发数据。

2.2 模型与估计方法

本研究选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实证分析,此方法较多运用于研究战略政策效应。由于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发布以来,其对企业的影响并非立即显现,因此本文以2014年作为政策施行元年,将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划分为实验组,其他同行业上市公司则为对照组。此外,为了区分倡议提出前后的影响差异,我们将2008-2021年的公司数据划分为4个子样本,即倡议提出前和提出后的实验组,以及倡议提出前和提出后的对照组。但在倡议提出之后,为了在实证分析中区分这些不同的组别,我们引入了两个虚拟变量:time和treated。具体定义如下:time变量。当年份大于2014年,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time赋值为1;提出之前的年份,time赋值为0。treated变量。如果上市公司涉及“一带一路”概念,treated赋值为1;否则,treated赋值为0。根据这些分组安排,本研究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旨在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该模型通过对比处理组和控制组在倡议提出前后的变化,来识别倡议对企业创新的具体效应。具体的模型构建如下:

Inqtyit=β1didit+Xitφ+αi+φt+εit(1)

式(1)中,下标i、t分别表示企业和年份,Inqtyit表示企业i在t年的创新水平,参考现有文献以公司下一期的专利申请数量加1的自然对数测量。didit=treatedit×timeit表示企业i在t年是否参加了“一带一路”共建的虚拟变量,参加取1,未参加取0;X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的集合;αi和φt分别表示企业的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2.3 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专利申请数量加1取对数后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被解释变量[22],控制变量参考曹春方等[23]的研究,主要包括企业规模(Scale),用公司期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政府补贴(Subsidy),用政府补贴的自然对数表示;资产回报率(ROA),用公司的净利润除以平均总资产表示;企业成长性(Growth),用公司经营净利率增长率(本年净利润/上一年净利润-1)表示;是否国有企业(SOE)[7],国有企业为1,非国有企业为0;东部地区,参考沈小波等[24]的研究方法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作为东部地区城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部地区,主要有内蒙古、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表1)。

3 回归结果与分析

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制造业企业创新数量(lnqty)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3.94,中位数为1.6,标准差为0.69,说明制造业上市企业创新数量差异较大。其他的控制变量中除了Growth变量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外,其他变量的波动性相对较小,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说明不同企业对于“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利用的程度不同,所以企业成长情况也不相同。

3.2 基准回归结果

本文用传统的DID方法来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根据Stata 17.0软件进行检验的结果见表3。

表3展示了两组不同的回归分析结果。列(1)未包含控制变量,而列(2)则加入了控制变量。对比这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引入控制变量后,双重差分(DID)系数显著增加,从原本的数值提升至0.048 5。这一变化不仅在数值上有所增加,其统计显著性也有所提升,标准误差降低至0.019 30。这种转变揭示了“一带一路”计划的推进显著提升了制造业公司的创新实力。深入探讨其他控制变量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公司规模的相关系数明显呈现出正向的显著性,这表明企业规模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政府补贴的回归系数同样显著为正,说明政府提供的补贴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资产回报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企业每单位产出的利润越高,其创新能力也越强;企业成长潜力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的增长潜力越大,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越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直接影响外,企业的规模、政府补贴、资产回报率以及企业的成长潜力都是影响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变量,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具体影响。

3.3 平行趋势检验

在标准分析框架下,本研究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制造业公司创新能力提升的直接效应。然而,为了验证这些发现的可靠性,必须进行双重差分模型的平行趋势检验。图 1 展示了本研究的平行趋势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在2014年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趋势是一致的,这表明本文研究结果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

此外,通过对比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两组企业的表现,可以发现:在2014年之前,处理组和控制组显示出相似的发展趋势,这表明在政策实施前,两组企业在创新能力上并无显著差异。这种相似的趋势为双重差分模型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起点,确保了模型的比较基准是公平和有效的。图1中的数据清晰地显示了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前,两组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增长趋势是平行的。这项发现验证了本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并且指出可以借助双重差分方法来有效地衡量“一带一路”战略对制造业公司创新力的促进作用。简而言之,平行趋势检验的通过进一步提高了本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3.4 安慰剂检验

本文采取安慰剂检验方法来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因果关系是否稳健。这种方法通过模拟随机选择企业并随机确定改革时间的方式,构造了一种虚拟的双重差分实验。即在所有可能的企业中随机选择一部分,模拟“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的企业,并为这些随机选择的企业随机生成一个改革时间点,模拟政策实施的时间,从而在企业和时间两个维度上构建随机化的干预实验。按照表3列(2)的回归模型,采用模拟实验生成的数据集,对这些随机生成的“处理组”和“控制组”进行回归分析,并获取did系数的估计值,以此来重新评估基础回归系数的显著程度,进而验证本研究结论的稳定性。此外,为了增强安慰剂测试的权威性,我们对模拟过程进行了1 000次的重复试验,每次都随机选择企业和确定改革时间,然后计算did系数。最终,将这些估计系数绘制成分布图,如图2所示。目的是检验制造业公司

的创新能力是否在“一带一路”政策之外,还受到其他显著因素的影响。若模拟处理后的估计系数大多数聚集在零点附近,这意味着模型中并未遗漏重要的影响因素,即我们在基础分析中观察到的影响效果确实源自于所考察的政策变化。图2结果表明,虚拟双重差分项的估计系数大多集中在零点附近,这进一步证实了模型中没有显著的遗漏变量问题,增强了本研究核心结论的稳健性。

3.5 异质性分析

3.5.1 企业产权异质性分析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企业产权结构和投资策略多样性的显著影响,这些差异性因素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变革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国有企业在政策扶持、资源获取和信息渠道方面享有更多优势,这些优势使得国有企业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国有企业通常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这为它们与全球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了制造业的创新和升级。然而,民营企业在享受这些政策红利方面面临较大障碍。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通常缺乏政府的直接支持和资金优势,这限制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民营企业在获取政策信息、融资渠道、市场准入以及国际合作经验方面也存在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它们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表4的列(1)和列(2)表明:对于国有企业,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交互效应在统计测试中达到了显著性,这反映出该倡议对增强这些企业的创新驱动力有重要影响;相反,对于非国有企业,统计数据未能揭示出显著的交互效应,表明倡议在促进这些企业的创新方面并未发挥出明显的促进效果。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国有企业在获取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方面的独特优势,而非国有企业则可能需要额外的激励和支持来实现创新潜力的最大化。

3.5.2 企业区域异质性分析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不同区域的制造业企业展现出显著的异质性,这主要体现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带,拥有较为成熟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这里的企业通常能够更快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迅速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部地区作为中国内陆的经济腹地,虽然在制造业发展上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部地区的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西部地区地理位置较为边远,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配套尚不完善,从而导致了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西部地区的企业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对不同地区类别进行分样本分析,表4的列(3)、列(4)和列(5)分别为在东部、西部、中部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制造业企业结果。其中只有东部地区的交互项显著通过了异质性检验,系数为0.053,说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效促进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结果均为负数,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没有对其企业的创新能力水平提升有推动作用。进一步比较系数大小,则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情况稍好。

4 结论、启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其中国有企业受益最为明显。此外,东部地区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提升最为显著,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揭示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4.2 管理启示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已显示出显著的领先优势。鉴于此,国有企业应继续利用其在政策支持和资源获取方面的有利地位,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革新,以巩固和扩大其在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国有企业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进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同时,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特别关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通过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创新基金等,可以激励这些地区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此外,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建立跨区域的创新平台,也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全球创新资源,拓展国际市场,还可以促进企业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基金、海外研发中心等平台,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支持和便利。同时,企业也应主动探索与国际同行的合作机会,通过技术交流、共同研发、市场合作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作为一项横截面分析,本文主要关注了倡议提出后短期内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缺少对长期动态效应的考察。横截面数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持续性和演变过程的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的创新活动和政策响应。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或纵向数据,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长期影响,以揭示政策效果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此外,本文未能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企业内部因素,如领导力、企业文化、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可能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内部因素如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外部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不仅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也为国有企业的创新领导地位、区域均衡发展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这些结论,为制造业的持续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薛雅心.“一带一路”倡议、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投入[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2.

[2] GUSTAVO A,FLORES M,SARAH E. The foreign policy consequences of trade:China’s commercial relations with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1992—2006[J]. Journal of Politics,2013,75(2):357-371.

[3] 王永进,盛丹,施炳展,等.基础设施如何提升了出口技术复杂度?[J].经济研究,2010,45(7):103-115.

[4] JAMES R,STEVEN M,BRUCE C. Financing innovation and growth:cash flow,external equity,and the 1990s Ramp;D boom[J]. Journal of Finance,2009,64(1):151-185.

[5] 孙焱林,杨彬,覃飞.“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吗——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20):22-30,60.

[6] LUIGI G,PAOLA S,LUIGI Z. Cultural biases in economic exchang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3):1095-1131.

[7] 郑玉雯,薛伟贤,张青芬.“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4):1-17.

[8] 吕越,田冀霖.“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24(6):74-91.

[9] 朱兢,肖婧文,付晓蓉.“一带一路”视角下高水平外循环与企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22,43(5):121-130.

[10] 张媛,孙新波,钱雨.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创造与演化——资源编排视角的纵向单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22,44(4):116-133.

[11] 徐远华,孙早.中国工业加速创新的新机制——基于人力资本分工和协同的研究视角[J].经济学报,2021,8(1):29-82.

[12] 郭克莎,田潇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44-58.

[13] 余长林,孟祥旭.“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创新[J].国际贸易问题,2022(12):130-147.

[14] 陈凤兰,张鹏飞.国内生产链延伸发展与企业创新:效应及作用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2022(11):69-86.

[15] 诸竹君,袁逸铭,焦嘉嘉.工业自动化与制造业创新行为[J].中国工业经济,2022(7):84-102.

[16] 罗润东,杨鸣,韩育.2022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分析[J].经济学动态,2023(4):115-133.

[17] 曾义,冯展斌,张茜.地理位置、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转型[J].财经研究,2016,42(9):87-98.

[18] 温桂荣,刘芳.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影响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2,38(4):5-18.

[19] 林洲钰,邓兴华,林泉.公共发展环境对于企业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基于政府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6,34(8):1187-1194.

[20] 温海琴,张洪浩,麦皓茵.“一带一路”背景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广东省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J].广东经济,2022(8):60-67.

[21] 李芳芳,冯帆.“一带一路”倡议、数字化转型与中国企业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4(9):85-105.

[22] 潘红波,李丹玉.政府规制、商业信用制度与国有企业竞争力——基于“清欠工作”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管理,2024,46(2):129-148.

[23] 曹春方,张超.产权权利束分割与国企创新——基于中央企业分红权激励改革的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9):155-168.

[24] 沈小波,陈语,林伯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扭曲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21,56(2):157-173.

(责任编辑:甄梓君)

猜你喜欢

双重差分法倡议一带一路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低碳城市试点效果实证分析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碳减排绩效评价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重点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双边投资协定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