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趋势与应对策略

2025-02-21徐磊刘伟王春蕊

经济论坛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毕业生应对策略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点,势必会推动产业结构提质升级和就业结构向新变革,无形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新要求。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力素质、结构、用工方式以及就业公共服务面临新趋势和新挑战。文章在总结提炼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技能供需、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扩大企业就业、产教融通、创新创业、政策扶持等对策建议,以此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趋势;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稳定性双向嵌入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20BRK010);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视角下地方农林院校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2021090021);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JRGH-2024-1007)。

【作者简介】徐磊,硕士,石家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与管理;刘伟,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王春蕊,博士,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1],并在多个场合进行了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受全球经济疲软、国内需求不足、企业家信心不足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多重挑战。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16~24岁劳动力(不含在校生)调查失业率达17.6%,与上一年相比,失业率上升2.7%①。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群体的重中之重,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前程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因此,研究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对保民生、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

(一)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力技能素质不断提升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对劳动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新要求。新质生产力通常基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理念产生,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劳动者需要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设计等专业知识,才能参与相关的研发、应用和维护工作。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常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在金融领域,劳动力不仅要具备相应的金融素养,还要掌握一定的统计学软件技术,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二是对劳动者创造性的新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劳动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既要敢于质疑传统观念、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也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市场需求并创造新的价值。三是对劳动者学习能力的新要求。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低技能职业面临淘汰或转型,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新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需求。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力供给结构持续优化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使行业结构发生变化,间接引致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催生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业;同时,行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者在不同行业之间流动,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和青年劳动力的需求,无形中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致劳动者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新质生产力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劳动者需要参与持续的学习和培训,以保持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结构需求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这就要求劳动者持续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紧跟时代潮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就业稳定性。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用工方式灵活化

新质生产力催生了很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对用工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新兴产业创造新岗位、新职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就业岗位,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分析师等,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例如,数字化金融科技新平台“京东金融”推行数字化信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统信贷人员的用工,但却需要3000多个精通算法的数据分析师和风险管理师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及金融网络交易风险处理[2]。二是新质生产力使用工关系更加灵活化。远程就业、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态兴起,打破了传统工作固定场所、固定工时的限制。例如,网络配送、定制化服务、滴滴出行等灵活式就业,不断丰富了劳动者的就业选择。三是平台招聘不断提升就业效率。BOSS招聘、智联招聘以及政府部门主导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通过平台就业信息化集成服务,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点对点招聘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就业效率。例如,河北省邱县的“零工市场”,通过设立零工市场服务中心,组建“零工市场”微信群,专门针对灵活就业群体,为企业输送劳动力,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搭建桥梁。

(四)新质生产力推动就业公共服务转型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更加信息化、精准化。一是公共就业服务日趋平台化发展。政府通过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和服务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就业事项一体化办理、精准化服务和智能化监管。二是新技术赋能就业公共服务便捷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提供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就业公共服务,提高了就业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很多地方通过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15分钟就业服务圈”,提升了基层就业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使就业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化。三是大学生就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推出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事项一体化办理、精准化服务和智能化监管②。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就业服务”专栏和“就业在线”网站获取招聘信息、发布求职信息,平台对信息实时全面汇聚、共享和发布,支持跨区域、跨层级开展招聘求职服务,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长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分别为795万人、821万人、834万人、874万人和909万人③。从毕业生增长速度看,全国高校毕业生增速呈浮动变化趋势。2015—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速保持在1%~5%,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突破1000万人,与上一年相比,增速达18.37%,2023年增速降到0.28%,但其规模仍保持高位运行, 2024年达到1179万人④。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就业岗位,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对应届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23届本科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5%,较2019届的23.1%增加了1.9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则从2019届的17.7%上升至2023届的20.1%,增长了2.4个百分点⑤。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逐渐转变

近年来,随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的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理性化,“先就业、再择业”成为更多毕业生的选择。虽然“好工作”是理想,但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也会退而求其次,以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为先。同时,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摄影师、翻译、设计师等自由职业,超市收银员、餐厅服务员、家教等兼职工作,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⑥显示,近九成的毕业生倾向于“有工作”而非“好工作”,仅10.2%的受访毕业生坚定地追求好工作,希望好工作能够一步到位。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分别从2023年的18.9%、13.2%增长到2024年的19.1%、13.7%,通过慢就业、自由职业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不断增多。

(三)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日益多元化

一是新型职业不断兴起,政策引导不断加强。随着产业业态的不断丰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类型更趋多元化。例如,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崛起,催生了一批网络主播、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业,智能工厂的兴起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需求端不断发生变革。国家通过出台政策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开始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技能培训,如江苏省无锡市将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试点工作列为人社部门的重要项目,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二是企业用工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方面,用人单位不仅关注毕业生毕业院校和学历,而且更加注重毕业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特别是复合型、创新型的毕业生备受青睐;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采用固定用工与灵活用工相结合的方式,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和业务需求的波动,这种多元用工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成本,也满足了劳动者对灵活就业的需求。

(四)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化、信息化趋势明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的加速应用,国内知名招聘平台,例如智联、前程无忧、58同城、拉钩、猎聘等,2016—2020年总计发布招聘广告超过1亿条[3],网络招聘逐渐成为主流招聘方式。相比于传统招聘,网络招聘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数字化招聘平台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拓宽了求职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毕业生可以利用琐碎时间在平台上了解全国各地的招聘信息,及时投递简历;另一方面,一些平台的辅助功能,如在线测评、性格测试等,也深受高校毕业生的喜爱。2022年,“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针对2022届毕业生累计发布岗位信息3140万条,31.6%的毕业生通过就业平台实现就业⑦。2023年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达8400万人,约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平台就业者[4]。同时,在数字化浪潮下,政府部门的就业公共服务从线下转为线上为主[3]。此外,零工市场成为新的突破口,通过广泛收集临时性、阶段性用工等零工需求信息,利用政务大厅、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让更多劳动力实现就业。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问题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

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学历层次矛盾。企业对学历层次要求呈现趋高势头,个别企业招聘时以本科学历作为“衡量器”,对专科毕业生形成排挤。二是社会需求矛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需求总体上是“理工科大于文科”,工学类如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课程通常包含大量的技术实践和项目开发内容,能够较好地满足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招聘需求,而公共管理类、法学类等传统专业侧重于理论知识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较少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此类专业毕业生在新兴技术领域中难以发挥优势[5]。三是地区结构矛盾。由于经济发展呈现地区不平衡的特点,毕业生就业地域范围呈现出“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对人才需求旺盛,偏远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需求相对较弱。四是用人单位需求不平衡。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大中型国有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数量呈下降趋势,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去向。

(二)新质生产力技能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供给不匹配

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涉及教育体系、经济结构、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但供需矛盾无疑是目前就业难的根本点[6]。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测算,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人⑧,这表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需求,技能不匹配成为毕业生进入职场面临的主要障碍。从需求端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毕业生需要掌握这些领域的专业技能,以满足进入行业的基本要求;从供给端看,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在从事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工作时,高校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技能。

(三)高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需求对接不紧密

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存在差异,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通信、数字技术、健康养老等新兴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持续上升,但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仍为传统课程,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难以匹配。2023年国家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⑨强调,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7]。二是人才培养重知识、轻能力。一些高校仍然侧重于“基础理论”与“应试教育”,学生们习惯对已有理论进行记忆,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以工科为例,《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⑩显示,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存在培养目标前瞻性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工科毕业生在实际动手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7]。而新质生产力要求高校毕业生能够跨越现有知识和技能的界限,具备良好的数字技能和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四)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校就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为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促就业服务,包括职业规划指导、招聘对接、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困难帮扶等,力图让毕业生在毕业之际找到合适且满意的工作。但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仍存在信息及时性、服务多样性、就业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7]。一是信息获得不及时。目前校园招聘会与宣讲会的推送主要依靠班级群传达,但有就业需求的学生此时往往忙于实习、考研等,看到消息的时候可能相关招聘已经结束,从而错失就业机会。调查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17所,其中本科院校1308所11,按照每所本科学校一年举办2场招聘会计算,我国每年高校招聘会将近2600次。无论规模大小,从审核企业到成功召开,每一场招聘会都倾注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但大多数时候,由于地域限制和消息不灵通,招聘会只能面向本校学生或邻近几所学校,而一些具有相似专业的毕业生却无法参加。二是服务方式单一。高校促就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招聘会与宣讲会层面,简历制作、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服务虽有开展,但往往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比赛层面,受众群体也是有比赛需求的学生,具有实践性、对标性的就业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安全性不足。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毕业生来说,安全性是重中之重,但网上就业信息参差不齐,“黑箱效应”隐患四伏,部分企业以宣传企业品牌为由进行虚假招聘[8],极大地损害了学生利益。由此可见,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成为高校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一是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12,其中依靠科技知识从事文化创意、自由撰稿、设计师等职业的占比还在不断上升。智联招聘“2023届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显示,65.6%的毕业生表示“可以接受灵活就业,学业事业两不耽误”[9]。因此,应支持选择“慢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灵活就业寻找职业方向,并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特点,培育出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岗位,支持养老、托幼、心理疏导、社会工作等服务业发展,拓展灵活就业的空间。二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作用,鼓励各地用足用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对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企业按规定做好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工作,在金融支持、失业保险返还等方面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争取吸纳毕业生就业规模在目前40%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高。

(二)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是统筹升学扩招和专业调整。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引领性作用[10],高校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适当超前布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等急需学科专业,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关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与金融投资、科技信息、学前教育、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相对接的学科专业;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进行实地调研,收集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根据岗位数量和技能要求的变化,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真落实“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的要求,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同时,指导企业转变用工观念,打破招聘中“唯名校、唯学历”的倾向,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三是创新就业指导方式。发挥高校就业工作队伍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合理调整择业预期,结合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就业目标,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做好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毕业实践工作。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投入力度,推进培育建设一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帮助毕业生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明晰成长路径。

(三)鼓励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引导就业向基层流动

随着新型经济组织形式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互联网+”、创客空间等新兴经济模式为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创业平台和机遇[11],因此应积极鼓励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引导就业向基层流动。一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置相应比例的场所,无偿开放给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实施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简化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流程,降低创业成本;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强后续跟踪扶持,为创业项目成长发展提供帮助。二是鼓励大学生群体在基层创业就业。基层是建功立业的舞台,也有容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招募“三支一扶”人员3.44万名,“特岗计划”教师3.7万名,“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实施规模3万人13。高校也应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如贷款贴息、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鼓励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农村等地流动。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多渠道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各大媒体全面解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做到报刊有文章、电视有影像、电台有声音、网络有主题、街道有标语,让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大学生群体创业就业成功率

一是加强金融政策扶持。支持大学生创业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帮助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14;设立大学生创业“天使基金”,提高创业补贴,增加贴息力度,对符合规定的毕业生创业者免除“反担保”要求;探索大学生创业保险设置,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分担风险,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大学生住房政策扶持。对于无住房选择租房居住的优秀人才,给予相应的租房补贴;对于购买首套住房的优秀人才或者取得相关创业证明的无住房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法定代表人,给予购房补贴保障;对于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照规定安排免费入住当地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15或优惠租用人才公寓。三是加强创新园区、平台优惠政策扶持。对于入驻当地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主体提供免费场地或者场地补贴,同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支持;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在一定期限内减免企业所得税和其他部分税费等。四是完善大学生群体社保待遇。高校应开展社保知识讲座,让高校毕业生深入了解相关的社保内容;对于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制定专门的参保政策,保障他们的参保权益;对于新成立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企业社保缴费补贴;对于失业的大学生,延长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帮助其更好地度过失业期。

(五)加快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是建立“清单化”就业管理机制。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定向摸排登记,逐一联系,将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就业服务需求等相关信息录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系统,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开展上门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等就业服务,实现动态管理,确保高校毕业生“离校不断线、服务不间断”。二是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设立岗位速递、职业指导、求职登记等服务专栏;全面开通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通道,通过高校、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形成“天天都有招聘会”的生动局面。三是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建议教育、社保等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工作调度、数据统计衔接、协同推进、信息共享发布、服务活动协调联动五个机制,定期会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定期调度和就业率通报制度,形成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合力。四是建立高质量充分就业评价体系。建议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动工作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考核体系,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https://data.stats.gov.cn/ easyquery.htm?cn=A01。

②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网址:https://news.cyol.com/gb/articles/2024-09/25/content_X5bNxEsp2z.html。

③数据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网址:https:// jzxy.nhjcxy.edu.cn/rootfiles/2024/06/24/1720408731127577-1720408 731308068.pdf。

④数据来源于澎湃财讯,网址:https://www.thepaper.cn/ newsDetail_forward_27771158。

⑤参见《华夏时报》,网址:https://news.qq.com/rain/a/ 20240929A02S8I00。

⑥数据来源于《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网址:https:// file.digitaling.com/eImg/uimages/20240711/1720666811119410.pdf。

⑦数据来源于《界面新闻“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做对了什么?》,网址: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718689.html。

⑧参见教育部等三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网址:https://www.csdp.edu.cn/article/2119.html。

⑨参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网址: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3-04/04/content_5750018.htm。

⑩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呈现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第一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问世”,网址: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11/t201411 13_178168.html。

11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网址:http:// 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406/t20240621_ 1136990.html。

12数据来源于人社信息化网,网址:https://www.hrssit.cn/info/3146.html。

13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网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5/s3265/202406/t20240617_1136218.html。

14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网址: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 content_5642037.htm。

15参见《衡水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新十四条!》,网址:https:// news.qq.com/rain/a/20240716A0A0TW00。

参考文献

[1]徐曼.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就业:挑战、机遇及应对之策[J].商展经济,2024(20):32-35.

[2]陈琳,高悦蓬,余林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自招聘平台大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24(6):74-93.

[3]陈璐.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4(21):142-144.

[4]冯帅章,万倩.平台就业的分类与特征:来自互联网招聘大数据的证据[J].劳动经济研究,2024(5):13-34.

[5]曾湘泉,毛宇飞.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秘书,2024(6):3-14.

[6]文艺,张普.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24(14):58-60.

[7]眭依凡,应荣球,何志伟.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动[J].现代教育管理,2024(11):1-13.

[8]左建航.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问题及优化路径探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4(15):241-243.

[9]王阳,王伶鑫,赵一凡.中长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23(6):113-127.

[10]韩文龙,张国毅.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5):72-94.

[11]施春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四位一体”策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J].中国经贸导刊,2024(12):175-177.

(责任编辑:从佳琦)

Employment New-Trends and Response Strategy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Force College Graduates

XU Lei1, LIU Wei2, WANG Chunrui3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1 ,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Abstract: The high-tech, high-efficiency and high-quality characteristic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re bound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ew changes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visibly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new trends and challenges are faced by the workforce quality and structure, employment modes and employment publicservic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nd extracting the current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and in response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skill supply and demands, talents cultivation, employment service, and so on faced by the college graduates in employ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ch solution proposals as expanding enterprise employment,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olicy support so a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college graduates to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llege graduates; New employment trends; Response strategy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高校毕业生应对策略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及监测方法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