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经验研究
2025-02-20李睿琪罗自立梅慧姜泽阳
关键词:对标达标,质量提升,先进标准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3.023
1 行动背景
《国家标准委等十部门关于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国标委服务联〔2018〕4号)提出“组织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并接连下达了三批参与专项行动城市名单的通知,参与试点的城市范围不断扩大[1],全国累计30省(包括直辖市)的115个城市(包括区)列入该名单,其中,浙江12城市参与、北京10城区参与,广东10城市参与,而湖北,仅武汉一地参与[2-4]。该专项行动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标准为牵引、以效益为核心,以期提升中国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的行动[5],为贯彻落实国家在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和规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2020年10月,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鄂市监标〔2020〕21号),在全省开展为期三年的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2 主要做法
2.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连续将专项行动写入全省标准化重要工作文件。坚持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对标达标质量提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制度基础。202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要求开展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进更多行业、企业瞄准国内外先进标准推进质量提升。2022年3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2022年湖北省标准化工作要点》,要求深入实施对标达标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全省更多行业及产业瞄准国内外先进标准“比学赶超”,以执行高标准提升产品服务质量。2023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湖北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在100个以上行业、3000家以上企业开展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统筹谋划推进对标达标质量提升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成立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省局标准化处、质量发展处、省质检院、省电子院、省食检院、省标质院等单位组成的专项行动指导小组,统筹指导全省开展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下设办公室,由省标质院承担日常工作。2020年11月10日,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省局系统标准化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切实加强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健全推进机制,细化实施方案,抓紧做好动员部署。
三是科学制定行动方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统筹规划,连续三年印发年度对标达标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明确年度工作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步骤、保障措施及相关工作表格,层层落实职责任务,确保行动高标准开展。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相继制定发布地区年度行动计划,细化、量化和具体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加大经费支持。三年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累计统筹专项行动引导资金共计1000万元转移支付各市州,各地将专项行动纳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资金资助范畴,投入配套工作经费,对相关标准化、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单位给予工作经费支持,保障专项行动稳步推进。
五是强化考核激励。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将专项行动纳入对地方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的范畴,建立实施对标达标质量提升行动信息季度报送制度,开展典型案例征集及宣传,及时通报行动进展,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态势。
2.2 聚焦产业集群提升
一是深入调查分析,聚焦典型重点突破。2021年,各地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产品质量和企业标准“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数据等,全面摸清产业主导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执行标准等基本情况,选择区域重点、特色、新兴产业以及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先试先行。2022年后,专项行动进入全面铺开阶段,全省各地重点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5大优势产业、9个新兴特色产业,持续推动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开展对标达标质量提升,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品服务标准质量提档升级。
二是举办专题培训,夯实对标提升技术支持。专项行动指导小组依托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举办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标准化管理骨干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就对标达标质量提升工作做专题授课,就专项行动内容、主要工作流程、信息平台操作、先进典型案例等进行详细解读。各市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联合相关标准化技术机构召开专项对标宣贯培训会。全省累计开展集中培训30余次,累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极大鼓舞了企业参与热情,夯实对标达标工作基础。
三是瞄准先进标准,研究制定技术方案。积极协调相关标准化研究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深入研究产品或服务类别、对标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等内容,帮助企业检索、翻译国内外先进标准,按照“一业一策”“一产品、一服务、一方案”的要求,与企业联合共同制定出符合产业实际、突出产品或服务关键质量指标的对标技术方案。三年依据389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36个国内标准进行编制对标技术方案。其中,依据ISO标准制定的对标方案占19.46%,依据IEC标准制定的对标方案占9.38%,依据EN标准制定对标方案占9.66%,依据ASTM、JIS、EU等国外先进标准制定的对标方案占42.19%。
四是开展标准比对,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各地市场监管局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企业依据对标方案,围绕产品或服务的关键技术指标开展与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进行比对,通过技术研发、工艺改进、设备优化等提升产品质量,并进行产品检测、服务评价标准验证、比对检测,形成检测验证报告、对标评价报告等,推动企业产品标准和产品质量向国际看齐。三年来,全省累计在全国对标达标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对标结果2060条,其中关键技术指标全部优于的比例为21.33%,部分优于的比例为12.40%,全部达到占比为62.62%。
2.3 加强工作融合推进
一是推动落实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对标达标质量提升活动的核心工作是企业执行标准与国内外先进标准开展比对分析。企业执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均可对标,且如果执行企业标准,原则上需要在企业标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自我公开。截至2023年底,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湖北省有11,759家企业自我声明公开89,567项标准,覆盖170,338种产品,较活动前有较大提升。
二是培育和争创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以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引导有关社会团体运用对标达标质量提升成果,制定和实施一批先进的团体标准,提升本地区、本行业产品、服务质量标准整体水平,推动湖北省企业积极申报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专项行动期间,湖北共有20家企业的的36项标准荣获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
三是充分对接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在达标提升环节,将行动与各级标准化试点深度融合,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和“亮点”抓实抓细,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18家企业在参与专项行动后成功立项省级标准化试点。
四是助力“湖北精品”先进标准培育。通过瞄准国内外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比对与达标提升,企业有意识提升自身标准水平和技术水平,注重品牌与质量,打造“湖北精品”。据统计,“湖北精品”培育库中有14 6家企业参与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其中61家企业的产品执行标准通过“湖北精品”标准先进性评价,占总通过企业数的1/3,对标培育先进标准效果明显。
2.4 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充分学习外省对标达标优秀经验。形成温州永嘉阀门产业及临沂“十优”产业两篇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优秀案例,在对标达标专项培训中进行解读学习。二是推动省内各市州总结对标工作成功经验。印发《关于报送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三年总结和征集典型案例的通知》,17个市州陆续提供20余篇案例材料,形成典型案例汇编。三是广泛宣传优秀案例。在《湖北市场监管信息》上发布对标达标开门红专刊,刊登十堰、襄阳、荆州、孝感、黄冈、咸宁、恩施、仙桃、潜江、神农架等地的对标达标优秀案例10篇,在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进行推广。
3行动成效
三年来,全省重点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5大优势产业、9个新兴特色产业,突出“以企业为主体、以比对为主线、以提升为目标、以服务为根本”四个关键,累计推动200余行业(业态)3478家企业参与专项行动,主导制定并公布对标技术方案251个,完成与389个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对标,形成对标结果3061项,在全国对标达标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对标结果2060条,超额完成既定行动目标,有力促进全省产品和服务标准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增强湖北产业质量竞争力,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标准化支撑。
3.1 有效推动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黄石11家规模以上水泥企业水泥产品的关键指标均达到或优于EN 197-1:2011的相应指标要求。其中,抗压强度(28 d)达到50 MPa以上,远高于EN197-1:2011要求的42.5 Mpa,用标准提档推动产品质量大步跃升。襄阳湖北飞龙摩擦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标达标质量提升行动,比对国内国际标准,参照各种规格衬片试验结果并结合产品特色,制定了Q/HBFL—2020《汽车制动器衬片技术条件》:在GB 5763—2018的基础上增加了摩擦材料洛氏硬度≤90 HRM以及1类刹车片冲击强度≥3.5 dJ/cm2的要求,以满足市场需求;对石棉物质要求不得检出,优于SAE J866-2019《制动衬面的摩擦系数识别和环境标记》中≤0.1%的要求,通过提高标准水平,推动产品提档升级。
3.2 有效带动企业产业经济增长
黄冈坚持对标水准,开展精准服务,以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为抓手,完善英山云雾茶标准体系,加强英山云雾茶产业链建设,以科技赋能,注重对标质效,2023年“英山云雾茶”区域品牌价值达32.47亿元,较去年提高5.4亿元,同比增长19.95%。咸宁聚焦桂花优势产业,创新对标达标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对标活动,构建咸宁桂花产业标准体系,制定桂花产业相关标准,推动地理标志商标申报,形成桂花食品、香料加工、旅游观光等产业链条,截至2023年,全市桂花全产业链产值达14.1亿元。潜江通过对标国际标准,分析企业主打产品关键指标性能,从标准实施与标准防范风险方面,帮助企业生产“同标同线同质”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积极探索小龙虾水产制品降低客诉率解决方案,总结提炼形成《小龙虾水产制品流通包装与标签规范》并在全市内宣贯推广,水产加工产品包装投诉率同比下降4.7%;2021至2022年度“潜江龙虾”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同比增长14.7%,达到288.9亿元。
3.3 有效提高标准制定话语权
武汉·中国光谷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行业对标达标提升行动,组织制定实施《激光切割机 通用技术规范》等8项先进团体标准,主导制定了我国在激光品类上的首个国际标准《工业用光纤激光器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指南》,显著增强本市企业在光纤激光器产业国际技术规则的制定话语权,促进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孝感湖北祥源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先进国家或地区市场需求,不断改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打通科研成果标准转化通道,三年来主导或参与制定6项国家标准,其中5项为ISO转标,提升国际国内标准一致性程度,为健全聚烯烃发泡产业标准国际化支撑体系,促进产业标准国际化贡献了力量。
4 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
虽然专项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行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改进空间。
4.1 企业对标参与意识两极分化
对标达标专项行动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推动,企业参与意识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大型企业、规上企业配合良好,对标意识突出,对标成果显著,部分企业标准关键性指标水平优于国际标准;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标准化基础薄弱,参与积极性与对标达标激励机制挂钩,参与专项行动有工作经费补贴的,企业参与积极性强,无政策补贴则需要基层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多次宣传动员,或协调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自主参与积极性较低。
4.2 对标结果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对于执行企业标准的企业来说,标准比对结果若未达到比对标准的要求,在质量水平稳定可控的基础上,企业可在短期内完成标准修订。另一方面,对于执行国标、行标的企业来说,若关键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标准存在差异,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执行标准的水平。例如以国宝桥米为代表的大米加工企业,在2021年参加专项行动时执行GB/T 1354—2018《大米》中规定卫生要求按食品安全标准,对应的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中,规定大米的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10 μg/kg,比对No 1881 2006(EC)《欧盟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中大米的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2 μg/kg,对标结果为“未达到”,但在企业出具的检测报告中,产品实测的黄曲霉毒素B1为“未检出”。在无法提升原有执行标准的情况下,借“湖北精品”标准先进性评价的工作助力,指导企业制定严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将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指标提升至2 μg/kg,并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公示。
5 思考与展望
三年专项行动结束后,湖北省对标达标成为常态化工作,考虑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推动工作有效开展、加强对标结果应用。
5.1 持续开展标准化工作宣传培训
一是持续开展标准化宣传工作,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做好标准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对标达标、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企业标准“领跑者”、标准创新型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标准化工作项目的宣传工作,营造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定期组织标准化工作培训,除政策宣贯外,需针对性加入企业标准制修订方法、标准查询渠道公开、标准化工作项目申报等内容的培训,邀请企业负责人及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提升企业负责人的标准化意识及工作人员的标准化技能水平,夯实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
5.2 加强标准与质量品牌工作融合
质量是品牌的基石,而标准是质量的基础。对标达标工作不可单打独斗,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质量、品牌工作的融合推动,发挥合力。一是在标准化工作中,不断强化标准结果应用的需求,如标准创新型企业中对标准应用先进性及标准整体效益性的要求等,注重标准的有效实施。二是在质量品牌工作中,加强对标准水平提升的成果认同,如在“湖北精品”认定过程中开展标准先进性评价工作,在品牌创建工作中要求企业对标国际先进、达到国内一流,在材料填报的同时开展标准比对工作,并且在认定指标体系中设置“企业标准化活动”维度,对企业参与标准化项目成果予以认同,强化标准化成果应用。通过质量、品牌、标准化工作成果互认,享受到多项工作的政策红利,也能提升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6 结语
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是全面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湖北省对标达标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虽已圆满收官,但对标达标工作不可就此止步,推动相关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加强对标结果应用,宣传工作方法和成效,为其他地方开展对标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
李睿琪,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综合标准化研究与应用、质量与品牌建设。
罗自立,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宏观质量管理、综合标准化研究与应用。
梅慧,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质量政策研究、综合标准化。
(责任编辑:张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