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2025-02-20陈沛孙建新刘云撒英
关键词:跨境铁路运输,铁路口岸站,标准体系,体系框架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3.017
0 引言
中老铁路连通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首都万象,是第一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截至2024年8月,中老铁路累计开行旅客列车5.6万列,发送旅客超3800万人次,吸引来自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5.2万名旅客搭乘国际旅客列车跨境旅行,为促进区域经贸繁荣和人文交流合作注入强劲动力。磨憨铁路口岸站是中老铁路中方口岸站,其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标准化水平不仅对旅客、货物和列车的跨境流动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关乎国家的形象。因此,研究铁路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1]。随着我国铁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铁路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铁路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已经初具成效,有力地保障了铁路建设、运营安全和行业发展,但在标准体系优化、铁路标准国际化、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十四五”铁路标准化发展规划》[2]明确指出: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合理规划标准化布局;要补强标准体系的薄弱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提升;要深化铁路标准化交流合作等。
铁路口岸站通常指设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边境附近铁路交接点处的车站,主要功能是承担货物的换装、联运作业和旅客的联运工作。根据是否需要换装作业,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直通口岸站(轨距相同,不需要换装)和非直通口岸站。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铁路口岸站对于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区域合作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铁路口岸21个[3],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起到了保障性作用。虽然我国口岸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但真正适用于铁路口岸运营特征和作业流程的标准少之又少,远不能满足铁路口岸站发展需要。铁路口岸运输作业涉及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国参与方的协调联动,相关标准的缺乏不仅给货物的流通和监管带来了困难,增加了贸易成本,而且也影响着口岸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构建标准体系是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工作,也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规划和计划的依据[4]。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铁路技术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进行铁路口岸站标准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完善现有的铁路运输服务标准体系,还能够为跨境铁路运输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并且,这将为中国铁路口岸相关标准的“走出去”奠定基础,为国际标准化的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对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构建展开研究,在深入分析口岸相关标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论述标准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并对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框架进行阐述。
1 铁路口岸相关标准适用性评价
铁路技术标准分为装备技术、工程建设、运输服务标准[5]。其中,与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相关的主要是运输服务标准。根据国家铁路局发布的现行铁路行业标准和铁路国家标准目录,截至2024年7月31日,现行运输服务行业标准37项,国家标准12项[6]。这些标准虽然涵盖了运输组织、服务质量、运营维护等各个方面,但体现铁路口岸运营特征的标准主要有5个,分别为《口岸物流服务质量规范》《集装箱在铁路国境站的检查交接》《国际铁路联运出口货物运输包装质量要求》《平面换装滚动单元国际联运技术条件》《铁路与海关数据交换技术要求》。
在上述5个标准中,通过文献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标准的技术水平、标准的协调配套性、标准的结构和内容、标准的应用程度、标准的作用评价等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适用性评价,得出现有的口岸站标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不能完全适用于铁路口岸运营特征(使用性)。现有铁路运输服务相关标准大多只适用于国内铁路客货运站的运营场景。相比国内铁路站,铁路口岸站的作业流程更加复杂,所涉及的国家在政策、文化、风俗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单一体系的国内铁路运输服务标准不适用于铁路运输的国际运营业务。
(2)未能完全覆盖铁路口岸站的整个业务流程(完整性)。现有与铁路运输口岸站有关的铁路运输服务标准仅有5项,这5个标准主要涉及铁路口岸作业流程中的货物装卸环节,列车入境、票据交接、仓单确认等流程仍存在空白。
(3)整体协调性不够(协调性)。边境铁路口岸站作业组织涉及中方与境外的铁路部门,又牵扯到海关、边检、货运代理等多个部门,其作业特点较一般铁路货运站复杂。现有铁路标准结构不能完全覆盖上述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整体协调。
2 标准体系构建依据和原则
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文件的总体要求,结合《“十四五”铁路标准化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深入调研铁路企业运营实际和铁路口岸站作业规程,以现有铁路口岸相关的运输服务标准文件和岗位指导书为依据,遵循《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中内容要求、编制说明的相关规定,整合标准体系框架,并充分关注既有作业规范的内涵和外延,确保标准体系建设为企业服务目标的实现。总的来说,标准体系应该涵盖多个方面,以确保口岸运营符合国际标准,以及参与国法律法规,并能够满足贸易双方的需求;标准体系应包括清晰的操作流程和程序,确保货物的进出口过程顺畅高效。除了遵循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楚的标准体系基本原则之外,还应把握以下核心原则:
(1)系统性。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需要充分关注多专业、多部门的作业要求,科学合理地建立标准的类目和内容,既要保证标准内容的全面性,又要保证标准体系边界的清晰性和层次的适当性,此外,还要与现有铁路标准协调配套。
(2)实用性。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体系构建时牢牢把握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的基本主线,充分考虑标准的基础保障作用;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作业规程,保证标准的可操作性;标准体系应当方便标准使用活动的对标参考。
(3)前瞻性。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应该充分考虑为未来类似标准提供指引的重要作用,考虑到技术水平、作业方式、行业发展的迭代更新,体系框架应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预留调整维护的空间。标准体系框架的局部需要持续地进行更新、完善,以保持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7]。
3 标准体系框架
在充分调研和开展企业需求分析与现有标准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以GB/T 13016—2018《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为依据,按照确定标准化方针目标、调查研究、分析整理、编制标准体系表等一般方法,构建出以层次结构关系为主的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并将各个子体系纵向延伸层次设计为不同数量[8],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6个一级类目和13个二级类目,涉及通用、运输组织、服务质量等各个层级的组合,涵盖了联运作业、岗位作业、旅客作业、列车作业等各个方面,既包括基本作业规范,又包括作业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了口岸站智慧、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需要。
(1)通用标准子体系包括直通口岸站国际联运术语和直通口岸站国际联运标识。该标准作为其他标准制定的依据和基础,对跨境铁路口岸站作业术语和联运标识的设计、设置要求进行规定。
(2)铁路直通口岸站国际联运组织标准子体系包括货物国际联运作业规范、旅客国际联运作业规范、国际联运列车作业标准、国际联运重要岗位作业标准。其中,国际联运列车作业标准又进一步细分为国境站车站值班员作业规范、联运列车机车乘务作业规范、联运货物列车技检作业规范;国际联运重要岗位作业标准又进一步细分为翻译岗位作业规范、内勤货运员岗位作业规范、外勤交接员岗位作业规范、国际旅客列车乘务员作业规范、客运人员岗位作业规范。该标准主要对货物作业、旅客作业、列车作业、核心岗位的作业要求、作业流程、作业标准进行规定,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改进程序。
(3)铁路直通口岸站互联互通标准子体系包括货物国际联运工作交接准则、货物国际联运列车信息互通规范。该标准主要对铁路企业与海关、边检、外方铁路国际联运货运列车信息互通的内容、流程、安全要求以及出入境工作交接流程等进行规定。
(4)铁路直通口岸站低碳环保标准子体系包括口岸站低碳运行管理规范和口岸站绿色低碳评价标准。该标准主要涉及对口岸站的选址、资源利用、环保举措、环保评价(指标、分数项)、环保管理实施等进行规定。
(5)铁路直通口岸站服务质量标准子体系包括国际货物联运服务质量评价和国际旅客联运服务质量评价。该标准主要对货物联运和旅客联运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原则与方法等进行规定。
(6)铁路直通口岸站智慧化标准子体系包括口岸站无人货场技术规范。该标准立足无人货场建设要求,对无人货场站场设置、作业要求、智慧化体系建设等进行规定。
4 结语
研究体系框架可以为整个标准体系的建立打下扎实基础[9]。本文从应用性、完整性、协调性三个维度分析现有口岸站标准体系的不足,而后对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构建依据和原则展开分析,建立铁路直通口岸站跨境运输服务标准体系框架。不仅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标准化工作要求,也是确保铁路口岸运营高效、安全的关键举措。由于口岸作业的复杂性,应该健全标准复审制度,加强对标准体系实施效果的监督和审查,及时对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反馈评估;应该加强政府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口岸标准体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作者简介
陈沛,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铁路运输管理。
孙建新,本科,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铁路运输标准化。
刘云,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铁路运输标准化。
撒英,通信作者,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铁路科学技术管理。
(责任编辑:张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