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2016-12-10李经龙詹染王亚茹徐玉梅
李经龙 詹染 王亚茹 徐玉梅
[摘要]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成立于1979年,近二十多年来其旅游研究发展非常迅速,从名不见经传的教学组织一跃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著名旅游学术共同体,其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值得思考。文章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深入剖析了该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旅游市场的推动力、学术领袖的凝聚力、学术交流的互动力、旅游学者的内生力、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旅游研究的协同化、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和生活工作的均衡化等8个方面是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的启示,文章还对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机理;香港理工大学
一、引言
Annals of Tou rism Research(ATR)、Journal of Travel Rese&rch(JTR,)和Tourism Management(TM)是旅游研究领域公认的国际权威期刊,其刊文水平代表了该领域的最高水平,是衡量旅游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成立于1979年,由于旅游研究刚刚起步、科研未得到足够重视等原因,一直到1991年都没有学者在ATR、JTR和TM上刊文,这一时期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研究的发展极其缓慢。1992-2001年其旅游研究实力迅速崛起,超越美国夏威夷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萨里大学等老牌实力派院校,其刊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排名第二。2004-2013年其刊文数量超越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成为旅游研究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院校。目前,我国的旅游学术共同体总体组织形式还比较松散,研究的实力与国际成熟的旅游学术共同体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差异。因而,很有必要分析国际成熟的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机理,从而指导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本文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以其发表在三大期刊上的论文为依据,探究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以期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以学术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并不鲜见,而且有些领域的学术共同体研究也已经走向成熟。但是,国内外直接以旅游学术共同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国外对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是以旅游文献分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譬如,Sheldon(1991)以1980-1989年在ATR、JTB和TM E刊文的数量为标准,对作者所属国家、院校和地区等旅游学术共同体实力进行了排名。Jogaratnam(2005)采用同样的方法对1992-2001年间的旅游学术共同体进行了研究。gyan(2005)以35种旅游、酒店管理、休闲和旅游文化等旅游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被在线点击的数量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类期刊和旅游研究者进行了排序。Park等(2011)对新千年前十年酒店和旅游研究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刊文进行研究,对刊文作者、所属国家和院校等学术共同体进行了研究。
国内对于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才出现针对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相关研究。肖洪根和Stephen L.J.Smith(2010)探讨了学术交流在应用型旅游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肖洪根(2011)以美国旅行与旅游研究协会为例研究发现,学术交流和知识网络有助于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保继刚、王宁等(2013)围绕旅游知识共同体、旅游学术共同体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对话和研讨。张凌云、兰超英等(2013)基于近十年旅游学术期刊论文的视角对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进行了评价。张凌云、齐飞等(2014)对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成果进行了h指数测度与评价。张凌云等人(2014)还出版了文集((旅游学术共同体研究》。宦震丹、王艳平等(2014)以温泉旅游为例研究了基于知识共同体的线索追踪法。谢彦君(2014)研究了旅游学术共同体的自觉性问题。李经龙、徐玉梅(2015)对2004-2013年间在ATR、JTB和TM上刊文的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区域差异和综合排名进行了研究。李经龙、徐玉梅(2015)以ATP、JTR和TM为例,通过大数据视角以及赋值的方法分别对中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格局和国际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格局及其动态变迁情况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旅游学术共同体展开了研究,但是鲜有学者探究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作为发展动力的探索,形成机理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熟悉了形成机理、了解了发展轨迹,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二、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学术共同体发展历程
香港理工大学学者在三大国际权威旅游期刊上刊文始于1992年,因此本文选取了1992-2014年间发表在三大期刊上的所有的文献(研究报告、研究笔记、会议记录、各种来往信件等不在统计之列)。统计细则如下:一篇文章如果是单一作者,计入该作者刊文一篇;一篇文章如果是N位作者合作,则第一作者计入刊文一篇,其余N-1位作者计入参与1篇;对研究机构进行统计时,一篇文献如果是单一作者,即计入该作者所在研究机构刊文1篇;一篇文献如果是N位作者合作,计入第一作者所在研究机构刊文1篇,其余N-1位合作者,如果都来自不同研究机构,每个研究机构都计入参与1篇,如果有同一研究机构的2位以上学者参与,则该研究机构统计时只能算参与1篇;文章以第一作者的刊文数量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研究机构以及学者个人旅游研究实力排名的第一标准,如果第一作者的刊文数量相同,再比较参与者刊文数量。
根据以上统计规则,1992-2014年全球各旅游研究机构的研究贡献如表1所示。1979-1991年是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研究的探索阶段,该阶段没有学者在三大国际权威期刊刊文。1992-1999年是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研究的参与阶段。该阶段香港理工大学学者在三大国际权威旅游期刊第一作者刊文15篇,位列第9名。1992年,R.J.Plne博士在Tourism Managemen让发表了题为Towards a useful measure Of tourism activity at individual country level的论文。自此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逐步走进全球学术界的视野,其旅游研究开始崭露头角。在这一阶段,英国的萨里大学第一作者刊文23篇,排名第一位,是香港理工大学第一作者刊文数量的1.53倍。2000-2009年是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研究的发展阶段。该阶段香港理工大学第一作者刊文61篇,在全球旅游学术共同体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第一名。其第一作者刊文数量是排名第二位的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1.69倍,遥遥领先于其他机构。在这_阶段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实力迅速增强。2010-2014年是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研究的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第一作者刊文48篇,仍然排名第一,其刊文数量是排名第二位的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1.33倍。在这_阶段其旅游研究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对该领域的深入认识和研究经验,旅游研究发展极其缓慢,旅游相关专业甚至被外界称为香港理工大学濒临死亡的专业。但是经过不懈地努力,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有了质的转变。
2000年,韩裔美国学者田桂成(Kaye Chon)教授被委任为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在田桂成教授的带领下,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逐渐成长为世界顶级的旅游学术共同体。该学院的旅游研究实力在不断超越其他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超越。数据表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1992-1999年第一作者刊文15篇;而2000-2009年第一作者刊文达到61篇,是前一阶段的4.07倍;2010-2014年第一作者刊文48篇,仅仅五年的刊文数量就超过1992-1999年刊文数量的3倍。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实力逐渐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三、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机理
香港理工大学是全球旅游学术共同体中的佼佼者,影响着国际旅游研究的整体格局,其庞大的旅游研究实力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旅游市场的推动力
旅游市场的推动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发展为旅游学术共同体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为其提供了最前沿、最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旅游学术共同体就是在不断剖析市场问题、解决市场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香港理工大学坐落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不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口之一,而且还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风景优美,文化独特,素有“购物天堂”、“美食天堂”之美誉,每年吸引全球众多游客赴港旅游。1979年香港的游客人数只有311.9万,2014年赴港人数达到2.9亿人次。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酒店和餐饮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旅游研究提供了契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诱发的食、住、行、游、购、娱等问题为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推动了旅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香港理工大学作为成功的旅游学术共同体,明显受益于旅游市场的推动。
(二)学术领袖的凝聚力
学术领袖的凝聚力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权威学者自身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影响力。譬如,宋海岩教授在1992-2014年间在三大国际权威旅游期刊刊文31篇,是全球比较高产、实力比较雄厚的旅游研究学者。除此之外宋海岩教授还担任《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的主编、《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Studies》(2012-2013)的合作编辑、《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2008-2013)的副编辑、《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至今)的资源编辑。2010年,宋海岩教授荣获国际酒店餐饮及学术教育委员会颁发的“John Wiley&Sons终身研究成就奖”,该奖是表彰毕生致力于酒店及旅游业学术发展与研究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会员。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广泛的学术影响使宋海岩教授在过去的20年间成为国际旅游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另外,田桂成院长以参与者身份刊文8篇,也是实力较强的研究学者。而且,他还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及《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的主编。2011年,田桂成教授还荣获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颁发的尤利西斯奖,该大奖被誉为“旅游业的诺贝尔奖”。这些学者以其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年轻有为的旅游学者集聚在其周围。因此,优秀的旅游学术共同体需要拥有旅游研究的领军人物,以保证旅游学术共同体的长远发展,保障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学术交流的互动力
旅游学术共同体之间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是促进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香港理工大学作为全球旅游学术共同体中的佼佼者,是旅游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因此,众多的国际旅游学术会议倾向于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譬如,2014年主办了第二届国际旅游教育与培训国际论坛;2013年主办了世界旅游组织知识网络座谈会和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座谈会,还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举办了中国旅游及中国酒店品牌论坛;2012年主办了第11届亚太旅游研究生论坛及国际会展博览高峰会;2011年主办了第9届亚太酒店餐饮及学术教育委员会会议等,大量国际高端峰会的举办极大地方便了香港理工大学在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了解旅游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为其旅游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新颖的视角。同时,Kaye Chon、Haiyan Song、Bob McKercher、Rob Law等著名的旅游学者也会经常被邀请出席在外地举办的国际旅游学术会议。国际旅游学术会议的举办或参与为旅游学术交流提供了更高端、更宽广的平台。除此之外,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学者众多,每位学者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各有千秋,外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为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出现了旅游研究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现象。因此,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完善的知识网络。
(四)旅游学者的内生力
2014年,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共有来自全球世界各地的在职员工72位。对72位学者的学位进行统计时,获得了61位学者的学位信息,其中博士有45位,占总数的73.77%;硕士16位,仅占26.23%。较高的学位为其学术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72位学者中人数最多的是助理教授,共24人;人数最少的是助教,仅有6人。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的有491人,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12名。由此可见,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学者职称较高,其学者自身的素质是其他旅游学术共同体难以匹敌的。
1992-2014年,香港理工大学学者在三大国际权威旅游期刊刊文的作者共102位,刊文1篇的有82位,占总数的80.4%;刊文2-5篇的有16位,占总数的15.7%;刊文大于5篇的有4位,占总数的3.9%。研究实力较强的学者如表2所示。其中排名第一的是Bob McKercher教授,第一作者共刊文18篇;宋海岩教授以第一作者刊文8篇排名第二位;Rob Law教授则以第一作者刊文7篇、参与者刊文20篇的数量排名第三位。这三位学者的旅游研究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学者。以上研究表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具有较强的旅游研究实力。该学院不仅具有数目庞大的学者数量,而且每位学者的研究实力和个人能力都很强,并且学者们除了拥有学术领域的个人荣誉感之外,还具有较强的团队荣誉感以及对组织的奉献精神,这就为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众多的旅游研究学者和雄厚的旅游研究实力为其旅游研究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旅游研究的国际化
学者的海外求学和任职经历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和较高的研究平台,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表3呈现的是2014年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52位具有完整求学和任职经历的教职工信息。其中具有他国求学或任职经历的学者有47位,占总数的90.4%;本土学者、单一求学或任职经历的学者只有5位,占9.6%。因此,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学者的国际化水平很高。
如表3所示,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大部分学者不仅具有他国的求学经历,而且还具有丰富的从教经验或社会阅历。以宋海岩教授为例,他在求学经历上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本科就学于中国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和博士更是远赴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求学,从而对不同国家的旅游研究具有较深入的认识,为其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宋海岩教授还曾在至少4所不同的旅游院校就职,执教经验极其丰富。这样的求学或工作经历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而在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有类似求学或执教经历的学者至少还有50位,这些学者为旅游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一个成功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者。
(六)旅游研究的协同化
协同化,即团队合作,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手段之_。这里所谓的团队合作不仅指本学校内部教授与学生的合作、教授与教授的合作,而且还指不同院校的教授或学者之间的合作。不同学者擅长的研究领域有所不同,而每位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这种教授与教授的合作、不同院校的教授或学者之间的合作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也开拓了旅游研究的新领域,为旅游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为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成功与国内外广泛的团队合作是分不开的。在1992-2014年刊载在ATR、JTR和TM上的文献中,单一学者完成的文献只有14篇,占总数的7.3%;多位作者合作的文献有179篇,占总数的92.7%。其中,校内学者的合作有53篇,占27.5%;国内校外合作有25篇,占总数的8.8%;国际校外合作的文献有101篇,占总数的56.4%。多位学者合作的文献占据较大比例,可见旅游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协同创新,加强与校内外、国内外各类学者的合作,通过头脑风暴,实现新的跨越。
(七)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特殊、实用的办学方式也促进了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发展。该学院采取的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方式。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了权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研究能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香港理工大学为进一步推动其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发展及配合本港与亚洲区旅游业的需求,兴建了设备多元化的教研酒店——唯港荟。唯港荟于2011年开业,体现了全新的综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唯港荟所座落的大楼同时是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校舍、理大教职员宿舍、研究及资源中心,以及学院及行政办公室,并已成为尖东的新地标。新大楼亦配备一系列教学及研究设施,包括吕志和酒店及旅游资源中心、8amsung旅游及酒店数码科技研究室、Bistro培训餐厅及Vinoteca Lab品酒室。开业以来,先后荣获“2011年最佳商务酒店”、“2011年豪华酒店”、2012和2013年连获“中国首25间最佳酒店及最佳服务酒店”,2013年更是获得了联合国世界旅游大奖——尤利西斯奖,唯港荟的成功将进一步巩固学院作为世界级旅游学府的领导地位。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教师科研理论的升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科研成果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八)生活工作的均衡化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也受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综合影响。首先,城市区位良好。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华的地区之_,也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经济自由度指数居世界首位。其次,教师待遇优越。香港8大院校师资方面一直竞争激烈,为留住优秀的学者各院校近年来不惜步步加薪挽留人才,年薪达180万港元或以上的教职员人数,2012年多达807人。在各大院校的最高薪酬级别中,薪酬最高的为香港理工大学,达到570万港元至585万港元。香港特区政府审计署2011年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的大学讲座教授薪酬比英国高四成一,比美国同行年薪高一成六至三成。再次,香港的低税率及简单税制也是很多人申请赴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香港以地域为征收税项的基础,只对来自香港的利润及收入征税。与内地情形不同,香港不设增值税和营业税,主要直接税是利得税(企业所得税)、薪俸税(个人所得税)和物业税。第四,发展平台较高。早在1999年,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就被世界旅游组织指定为全球十六家认可的教育及培训中心之_,成为亚洲首家获此殊荣的学院;2000年又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教学质量认证;2002年成为国际旅游业研究学院全球总部兼秘书处;2003年获得国际旅游业教育者协会颁发的最佳教育学府大奖。学院高端的研究平台吸引了大批年轻学者集聚于此。第五,科研项目较多。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酒店和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发展的瓶颈、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战略等旅游命题必须委托科研机构完成,而香港的旅游院校较少,其他院校研究实力又十分薄弱,从而使得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学术共同体能够获得大量的科研项目。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为香港理工大学的旅游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外部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取决于众多因素。旅游市场的推动力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的根本因素,也是推动其发展的巨大动力;学术领袖的凝聚力决定着旅游学术共同体自身的规模和影响力;学术交流的互动力则为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交流平台;旅游学者的内生力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决定着旅游学术共同体整体实力的强弱;而旅游研究的国际化、协同化、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则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生活工作的均衡化则是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研究表明,这些因素都为旅游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几年,我国的旅游学术共同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际成熟的旅游学术共同体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我国旅游发展较晚,旅游学术共同体发展也处在初级状态。目前,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还具有国际化水平不高、成员之间协作范围窄小、实践性不高、政策制度局限较多等问题。通过以上研究,可以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四点建议:首先,加强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主要体现在学者的国际化水平上。学者的国际化水平决定了学者的视野和研究深度。国际化水平越高,越有机会提升自己的旅游研究能力。我国的旅游学术共同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引进国外学者来华执教,而且还要鼓励国内的学者积极到国外访学,开阔自己的视野。这方面的支持不仅仅是政策上的支持,更应该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以消除学者的后顾之忧。其次,要注重旅游研究的协同化。旅游研究的协同化主要体现在团队合作上。团队合作不仅指校内学者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者与学者之间的合作、本校学者与外校学者之间的合作。我国目前师门观念浓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实力的提升。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如果属于不同师门,则两者之间很难进行合作。如果学生对导师以外的其他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要想和这位老师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也困难重重。教授与教授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合作完成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而本校学者与外校学者的合作则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协同创新提供条件。再次,加强理论实践的一体化。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旅游研究还比较空泛,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对实践操作的指导略显乏力,阻碍了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跨越发展。开发适合我国旅游学者教研的工作模式、建设特色旅游研究实践基地、增加学术共同体成员实践机会迫在眉睫。最后,反思我国的档案机制,院校流动困难。在ATg、JTR和TM上刊文的香港理工大学学者有102位,而2014年仍在该学院执教的学者只有30位,那么其他72位学者已经离职。灵活的档案机制为香港理工大学吸引更多的优秀学者提供了便利。我国也应该效仿香港理工大学建立这种灵活的档案机制,为引进国外学者、促进国内学者的流动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