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
2025-02-20沈玲玲
摘要:《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知识产权人才是发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基础支撑。高校作为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担负着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文章通过研究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开展情况,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组织架构、培训体系、培训团队和教育品牌4个方面为提升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水平提出建议,对促进高校科技、教育和人才3者的深度融合,提升社会创新活动,激发知识产权创新效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DF523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2022年印发的《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人才是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是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可见,知识产权人才是发挥知识产权战略作用的核心资源。面对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和信息资源的急剧扩张,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如何能快速准确获取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解决创新创造中的问题至关重要。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研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对于发挥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支撑效能,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知识产权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概念最早出现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1]的报告中。目前,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定义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提出的[2]。该报告中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备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国内对于知识产权信息素养还未形成一致的定义。王俊杰[3]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素质,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收集、整序、评价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孙平[4]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更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综合能力。李泽红[5]在对信息素养与知识产权素养的比较研究中表述:知识产权素养是人们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以及如何运用知识产权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总结出知识产权素养由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构成。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是能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各种工具,能够获取、评价和分析知识产权信息,善于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解决创新活动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思维和信息技能3方面的综合能力[6]。
2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张晓娟等[7]调研国内外高校的信息素养实践发现,通识教育和整合教育是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2种基本模式;鄂丽君等[8]调研了49家高校图书馆,归纳出组织专题讲座、设置相关课程、举办培训会和专题宣传活动等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徐春等[9]选取60家已经成立了1~2年的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设置学分课程、开设培训讲座、推送知识产权微课程和组织知识产权素养竞赛等;孟祥保等[10]从多角度研究了国内外开展科学数据素养的基本模式,包括建立科学数据资源导航、开设科学数据素养通识教育、举办学科专题数据素养培训。可以看出,国内外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的开展形式主要包含通识教育、主题培训和主题活动3类。
2.1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通识教育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设了文献检索课,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及文献检索课,到了1984年由教育部正式发文[11]确立在我国高校开设该课程。时至今日,高校文献检索课仍是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往往以嵌入文献检索课的形式开展。目前,开展的知识产权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侧重于普适应的检索方法介绍,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专业针对性不强,知识体系更新迭代慢,对于知识产权信息的实践应用较少。很多高校将文献检索课作为选修课,导致信息素养教育覆盖面不全,无法真正发挥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目的。
2.2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主题培训
初景利[12]提出除了文献检索课程外,信息素养教育要匹配用户的创新情境,用户的信息素养能力要能够满足其特定的创新需求和创新活动,保障信息素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全面性。知识产权信息主题培训就是对通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形式,是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知识产权信息人才队伍的有效信息素养教育形式。高校开展的知识产权信息素养主题培训主要包括专题讲座和专题培训的形式。虽然众多高校都开展了知识产权相关主题培训,但主题培训内容大多没有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以介绍专利相关知识为主要的培训内容,对于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信息的培训内容较少,也存在培训内容泛泛化的现象,导致主题培训的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全等问题。
2.3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主题活动
知识产权主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创新群体的创新热情和活力,培育了浓厚的知识产权氛围。很多高校会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和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开展丰富的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如主题创意大赛、知识产权技能大赛、论坛讲座、专题培训等。但综合历年开展的教育活动,发现很多高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存在知识体系性不强,知识的完整性和延伸性不够等问题,导致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效果不佳。
3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3.1 构建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架构
知识产权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工科知识背景、熟悉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的全面开展必须将课程建设、教学体系建立和师资配备3者有机融合。因此,搭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框架是底层逻辑。(1)课程建设方面。依托于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理人教学研究(江苏)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和科研资源,南京工业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内设知识产权系。(2)教学体系建立方面。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系课程涵盖专业核心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性教学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等理论和实践课程,为理工科本科提供第二学位培养途径。学生在获得理工科技术基础知识之外,可成为拥有法律职业资格和专利代理资格的双证人才。(3)师资配备方面。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团队中具有资质的服务馆员与经济管理学院老师联合教学,承担知识产权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3.2 健全科学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团队已形成通识教育为基础,主题培训为重要补充的分级分类知识产权信息素养培训体系。按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的原则,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团队开展的知识产权信息培训分为基础型、实务型和高层次型3类人才主题培训。
(1)基础型知识产权人才主题培训是南京工业大学信息服务团队针对在校学生、教师以及企业科研人员开展的主题培训。课程涉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基本技能、专利文献基础知识、申请流程及专利文书撰写、创新创业中的风险评估与防范等。每年开学季,南京工业大学信息服务团队将主题培训嵌入迎新活动中,向新生介绍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宣讲图书馆的知识产权数据资源以及提供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业务。此外,服务团队还积极与学校优势学科对接,定期开展了“走进学院,服务学生”主题培训,专门设置专利文献基础知识介绍、专利检索资源介绍及检索技巧培训等课程,帮助在校生掌握专利资源的获取途径、检索技巧和分析方法。
(2)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主题培训,是南京工业大学信息服务团队针对企业、情报服务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员开展的主题培训。课程涉及知识产权相关政策解读、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知识、创新思维与方法、专利分析方法及流程、专利数据处理方法及分析图表制作、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技能、知识产权项目申报工作、各类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流程及专利文书撰写等。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团队针对全省的创新型企业,依托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建设的线上云讲堂推出关于科技查新流程和专利申请流程的相关视频课程,解决了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果保护中的难点痛点。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J-TOP创新挑战季”品牌活动中,南京工业大学信息服务团队负责人在赛前分享通过专利检索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经验做法,为信息服务馆员将信息检索的理论研究运用到科技信息服务实践的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3)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主题培训是南京工业大学信息服务团队针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部门主管、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及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开展的主题培训。课程涉及国际主要国家及地区知识产权相关政策解读、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与纠纷处理、高价值专利的筛选与布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企业专利运营与国际技术转移、专利技术的商业评估与市场分析、专利技术合同谈判等。南京工业大学信息服务团队连续多年承办了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组织举办的知识产权总监培训班,围绕知识产权的政策解读、战略运用、保护与管理等主题进行学习和交流,采用课堂授课、案例讨论、经验介绍等开展专题培训。
3.3 培养专业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团队
专业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团队是开展高校知识产权素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支专业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团队应包含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人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成果运营人员、技术领域专家等,能够覆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保证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的全面性、完整性、连续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要造就一支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团队,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机制。(1)建立校内完善的绩效考核、人才评价机制等,包括人员薪酬制度、晋升制度、考核制度等,有效壮大专业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人员。(2)注重信息素养教育团队人员结构的合理构建。在校内形成科技管理部门、学科建设部门和信息服务部门积极联动,保证信息素养教育团队教学体系的专业性、完整性和应用性。(3)善于联合校外人才资源,如法律咨询机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等知识产权师资人才,扩充校内信息素养教育团队的知识覆盖,保证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知识产权人才。
南京工业大学现已形成由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和校科技处、校外专家共同构成的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团队。在教学工作中,配备具有多年信息服务经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信息服务馆员、科技处服务人员、经管学院相关教师等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知识产权课程的教学工作。南京工业大学选派了多名骨干信息服务馆员,聘请了学校优势学科专家和校外知识产权专家,在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化工专业特色,编写了适用于各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的教材《实用信息检索方法与利用》。
3.4 打造知名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品牌
打造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品牌有助于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度,提高受众黏性,提高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团队多年来积累丰富的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个主题教育品牌。(1)南京工业大学通过微信公众号连续5年推出“知识产权微课堂”系列微课程。第一期介绍知识产权日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第二期介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制度工具如何支持创新创业;第三期介绍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及如何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第四期介绍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药物专利制度、商标注册、著作权范围等;第五期介绍知识产权与柔性电池、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课程体系设置由浅入深,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延续性和更迭性,获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情报咨询优秀服务案例,在社会取得了广泛的认知度。(2)南京工业大学已经连续8年承办江苏省大学生专利分析大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方式为大学生搭建专利分析竞技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建设探索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4 结语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创新群体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发挥高校通识教育的基础教育功能,完善和优化信息素养教育主题培训体系,创新和拓展信息素养教育主题活动形式,将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有效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知识产权人才保障,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ZURKOWSKI,PAUL G.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M].Washington D. C.:National Commission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1974.
[2]ALA.Final report from the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outlining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R/OL].(2024-10-10)[2025-01-08].https://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
[3]王俊杰.略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论坛,2004(4):194-196.
[4]孙平,曾晓牧.认识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34-37.
[5]李泽红,陈平形.信息素养与知识产权素养比较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6):26-29.
[6]康琼琼.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路径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9):77-80.
[7]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1.
[8]鄂丽君,马兰.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4):106-111,128.
[9]徐春,张静,孟勇.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24):22-30.
[10]孟祥保,李爱国.国外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11-16.
[11]丛敬军,杨威.从文献检索课教学到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3(2):73-75.
[12]初景利,刘敬仪,张冬荣,等.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科学院大学15年的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20(6):3-9.
(编辑 姚 鑫)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universities: tak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HEN Lingling
(Library,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The14th Five-Year Plan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clearly states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are the fundamental support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crucial institutions for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significant responsibilit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talent development. By examining the current practic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 leve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team, and educational brand. These suggestions are grounded in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dvancing soci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stimul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novation.
Key words:universit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