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种业产业学院建设探索

2025-02-20梁芳芳李红岗张丹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专业建设种业

摘" 要:乡村振兴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完全适应的背景下产生的,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该文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种业产业学院为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种业产业学院建设存在问题、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举措和建设成效等内容。总结适合河南地方特色的种业产业学院建设方案,以期为相关专业种业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学院;种业;人才培养;乡村振兴;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30-05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decision-making and deployment of the Party. It is a major historical task to win the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t is the gener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The Industrial College was creat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fully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iming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Seed Industry College of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s an exampl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nstruction tasks,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constr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ed Industry Colleg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seed industry colleges suitable for Henan's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professional seed industry colleges.

Keywords: industrial college; seed industry; talent trai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1]指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产业融合、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提升农村综合实力[2-4],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国家战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种业产业学院能够为乡村振兴中的种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5-6],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推动种业振兴,服务乡村振兴。种业产业学院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7],进行种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解决种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通过选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模式,高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1" 种业产业学院建设存在问题

1.1" 人才培养方面

在种业产业学院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种业产业对人才需求[8],需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但这一模式实施面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在教学管理上协调困难等问题。企业担心学生参与项目会影响生产效率,或者担心知识产权等问题;学校和企业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协调。

1.2" 专业建设方面

种业涉及多学科领域,如农学、生物技术、农业工程等。提升种业专业建设质量需要整合多学科资源[9],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存在难度,农学专业注重田间实践,生物技术专业强调实验室操作,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平衡两者关系,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种业产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10],专业建设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跟上产业发展步伐,这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课程建设方面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是种业产业学院的重要任务之一。校企双方需要共同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企业和学校关注点存在差异,企业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培养,学校则需要兼顾理论知识传授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双方人员沟通协调成本较高,而且存在企业专家缺乏教学经验,学校教师对企业实际需求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开发出的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 种业产业学院建设任务

2.1" 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

种业产业对人才有特定需求,主要包括种子选育、生产、检验、加工、销售及种业相关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种业产业学院办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种业产业各个环节需求的高技术人才[11-12]。在种子选育方面,需要培养学生掌握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等知识,以便进行新品种选育和繁育;在生产环节方面,学生要懂得种子生产技术规范、田间管理等内容。在检验环节,学生要懂得品种品质检验和播种品质检验等内容,前者主要指品种的真实性和纯度,后者的主要衡量指标是净度、水分、发芽力、生活力、种子活力、千粒重、容重及健康状况等。在种子加工环节,学生要懂得种子脱粒、精选、干燥、精选分级、包衣和包装等机械化作业。在种子销售环节,学生要懂得种业销售职业精神塑造、职业技能提升、种子策略性销售、种子分销渠道建立与管理、种子市场推广方法、种子市场调研方法和种子商品知识等内容。如果办学目标不明确或者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2.2" 高质量就业与岗位胜任力培养

目前,整体农业人才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从农业人才就业现状来看,2021年农业院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65%左右,远低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种业人才就业也处于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而且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等行业,这些行业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竞争更加激烈,种业作为农业中的一部分也受到影响。

种业产业学院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将岗位胜任力作为培养重点[13-14]。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才能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种业人才需要掌握种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遗传学、作物栽培学、种子学等农学基础知识,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相关理论,掌握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是开展种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掌握种子生产实践技能、质量检测技能、田间试验技能等,缺乏这些技能将无法胜任岗位工作。

3" 种业产业学院建设内容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种业产业学院建设遵循“强强联合”市场原则,做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融合[15]。把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做到了专业与产业对应、专业与需求对应、专业与产业发展对应。使种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共育对接、使企业技术升级及工艺革新等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对接,使企业的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与教学内容对接。

学校联合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组成的种业企业联盟,共建种业产业学院,形成了“一二三五七十”种业产业学院合作育人模式。一目标:面向现代种业,服务于现代农业,为种子产业链中“选育→生产→加工→贮藏→推广→服务”6个典型工作岗位,培养农作物、园艺作物、园林苗木3个领域“三元六岗复合”人才为目标。二主体:现代种业企业联盟和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产业学院的2个办学主体,实施理事会决策、院长管理的体制。三机制:投资保障机制,运行与发展机制(动态调整专业机制、专业群产业联盟运行机制、五业联动职业发展推进机制)、专业群监测保障机制(专业群跨类跨境融合保障机制、专业群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等三大机制。五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和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七任务:共同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共同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共同制定选拔标准、共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和共同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十要素:在产业学院和企业内部建立起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等要素体系。

3.2" 重构人才培养路径

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16-17]。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立足专业、人才、技术等特色资源优势,搭建种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N+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创新实践学校+企业+示范村+社区“四方联动”服务乡村振兴种业技术推广模式,实现高职涉农院校种业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三大提升”,为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中原样本”,为河南乡村输送了大批“一懂两爱”助推种业发展高技术人才(图1)。

4" 种业产业学院建设举措

4.1" 体制机制建设

4.1.1" 校企合作建立学院

学校与种业相关企业共同设立种业产业学院,双方投入资金,制定合作协议明确权益和责任。校方提供教学场地、基础教学资源等,企业则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设备购置等,整合双方资源,为种业产业学院的发展奠定基础。

4.1.2" 成立管理组织架构

学校可成立“种业产业学院”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规划学院的各项工作,像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等。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处长等人员。同时下设管理办公室,协助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二级学院组建种业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二级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派员组成,负责制定章程、管理规章制度、工作实施细则和推进计划等。

4.2" 课程体系建设

4.2.1" 专业课程设置

深入调研种业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需求,涵盖种业研发、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营销以及种业相关的农业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在种子生产方面,设置种子繁育技术、良种选育原理等课程;在种子加工方面,设立种子干燥与贮藏技术、种子包衣技术等课程。确保培养出的人才与种业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乡村振兴种业发展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撑。

4.2.2" 融入乡村振兴案例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背景下种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学校培养了以刘记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时代“新农人”,他们扎根中原大地,为河南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毕业生王飞探索“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农场经营模式,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刘记森采用“村委+农户+合作社”全新托管服务模式,发挥村集体优势,助农增收。将这些案例融入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 师资队伍建设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将高职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18]。种业产业学院从种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这些人才能够带来种业产业一线的最新技术、信息和实践经验,他们可以传授种子培育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技巧和行业最新的育种理念,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定期安排教师到种业企业、农业种植基地等进行实践锻炼。教师通过参与种业生产、研发等实际工作,能够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4.4" 校企深度合作

与种业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场所。在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参与种子的选育、生产、加工等实际工作流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联合种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同进行种业相关的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等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还能促进种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种业产业的发展。

4.5"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4.5.1" 建立种业科技创新平台

校企共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为种业科研提供硬件支持。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实验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培育出更优质的种子品种,以满足乡村振兴中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种子需求。

4.5.2" 促进种业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完善的种业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与政府、企业、农户等的沟通与合作。当学院研发出优秀的种业科研成果时,能够及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广到乡村地区。如将新培育的优良种子品种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举办新品种推广会,向农户介绍新品种的优势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使新品种在乡村得到广泛种植。

4.6" 服务乡村振兴

根据乡村种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定制专门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种业基础知识、先进种植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针对乡村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从业人员,可以设置简单易懂、实用性强的课程内容,如常见农作物种子的识别与选种技巧等。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以满足不同乡村地区从业人员的学习需求。线上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直播等形式提供学习资源,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习;线下则可以组织集中面授、现场实操等培训活动,加强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培训效果。

5" 种业产业学院建设成效

5.1" 提升种业人才培养质量

产业学院2020、2021年扩招录取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1 300人。针对荥阳、夏邑进行定向招生学员280名、开展定向培养,其中包括农村两委干部、与当地产业契合的专业人才;学校依托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滑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招收农村电商、农村行政管理学员120名。2022年涉农专业招生1 250人,涉农专业在校生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河南省第一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5.3%。2023年农牧渔类专业招生1 917人,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5.15%(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渔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96.73%。在第三方评价数据下,各阶段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5.2" 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依托产业学院学校累计培育新品种12个。玉米品种“玉农76”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通过国家“双审定”玉米品种,累计在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推广650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增产3.8亿斤,助农增收4.94亿元,成为区域主流玉米品种之一。学校培育的大蒜、辣椒等新品种,助力学校所在地中牟县成为全国重要大蒜、辣椒生产基地。学校主持制定的NY/T 3930—2021《辣椒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国家审定,服务辣椒产业提质增效。

5.3" 实现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提升

学校送技下乡、送技入企,解农民所急,促产业振兴。在正阳县实施“花生示范方”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延长花生产业链;结合豫北粮仓——成立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滑县乡村振兴学院,实施“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临颍县推广示范“麦-椒”套种最佳生产模式,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58万亩,累计助农增收19.3亿元;在灵宝县推广“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服务农业合作社和苹果深加工企业23家,累计助农、助企增收7.5亿元。

6"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建设种业产业学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很多学校充分发挥涉农特色专业优势,与地方政府、种业行业企业间建立起各类协同育人平台。然而涉农高职院校受到自身办学规模小、双师师资队伍与产业融合度低、管理体制僵化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面临不少困境和难题。组建产业学院应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禀赋特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高校产教融合的示范区,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0-08/28/content_5538105.htm.

[2] 刘羽平,陈怡伶.涉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市场论坛,2023(3):86-89.

[3] 孙志洁,郜春霞.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研究——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6):49-52,96.

[4] 朱美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载体创建研究[J].职业教育,2023,22(24):38-43.

[5] 王润萍.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培养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3):146-149.

[6] 王珊.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实践策略[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3):130-133.

[7] 李林霞,李涓,刘秀丽.建产业学院新平台塑人才培育新生态[N].山西日报,2024-09-26(011).

[8] 高延玲,朱妍,郭晓辉,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逻辑、困境与对策[J].河南农业,2023(27):4-5,11.

[9] 李雄军,杨锐铣,杨忠文,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思路研究——以林业技术专业为例[J].园艺与种苗,2023,43(4):103-104,107.

[10] 卫小龙.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智慧云平台建设顶层设计关键问题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24(9):10-14.

[11] 李慧,刘淑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3(8):39-41.

[12] 邓明明,张玥.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高职院校高素质劳动人才培育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5):169-172.

[13] 孙燕子.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探析[J].才智,2024(5):141-144.

[14] 杨宏涛.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23(13):38-40.

[15] 王飞.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24(18):144-147.

[16] 成维莉,王思璇.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4(3):162-165.

[17] 张曦堃,徐珂璠.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山西农经,2022(20):168-171.

[18] 袁艳彤,徐涵.基于无边界组织理论的产业学院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4(18):89-95.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专业建设种业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