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蔬菜种植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5-02-20笪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蔬菜种植发展策略乡村振兴

摘" 要: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该文以W村的蔬菜种植产业为例,该村凭借其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的独特地理优势,发展二十多年的种植业,不仅增加村民的收入、促进村民的就业,也使村中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然而,在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解决。面对政府把关严厉程度日益失调、市场中的项目运营风险以及农民权益失衡的现状,应采取措施强化政府扶持引导,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模式,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策略;蔬菜种植;特色蔬菜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08-04

Abstract: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re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s for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takes the vegetable planting industry in Village W as an example. Relying on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 of being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village has developed planting industr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which not only increases villagers' income, promotes villagers' employment, but also makes the villag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more optimized. However,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that need to be resolved. Faced with the increasingly unbalanced severity of government controls, project operation risks in the market, and the imbalance of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m a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l with 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and protect farmer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vegetable planting; characteristic vegetables

自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中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后,农业、农村和农民就一直占据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要地位,也使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特色产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1]。特色农业产业最显著的效应是助推农民脱贫致富,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如何使乡村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 研究现状

目前,对农村特色产业的概念内涵并未统一,研究学者大多数从不同角度给出解释。有学者认为特色产业是指为了适应特定的区域生产条件,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的新兴产业[2]。还有学者认为乡村特色产业是集环境、土地、资源和文化等特色于一体,形成优势的农村优质产业[3]。本文将特色产业定义为凭借土地资源、人文环境等方面,围绕特色农业生产发展出优质且高效的产业。

在特色乡村产业具体发展路径的探讨中,韩广富等[4]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转变进行思考,提出统筹协调多方关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产业转型策略;窦清华[5]提出了稳定农村人员、强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推动乡村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战略措施;肖卫东[6]提出了“双轮驱动”模式,利于市场与政府更有效地结合,强化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对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特色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史、民族色彩、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但基于乡村个案特色产业经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所开展的学术探讨还尚少。本文聚焦于L县W村蔬菜种植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行动策略、价值追求和面临的风险,为新时代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 W村蔬菜种植的现状与实践逻辑

2.1" W村具体概况

W村位于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W村有两大特点,一是地理位置优越,W村位于三镇一乡接壤地带,一条高速公路横跨W村,国道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二是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全村总人口3 958人,耕地面积10 210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 ,多丘陵,水资源充足。因土地资源丰富,廉价流转土地在该村十分常见。

2.2" W村蔬菜种植模式特点

W村的蔬菜种植模式有政府引领、市场维持、农民参与3个维度。W村利用地域优势及无工业污染等符合蔬菜生产的有利条件,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无公害蔬菜。自2001年起, W村重点发展蔬菜产业,成功打造了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目前W村有1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数个移动蔬菜交易点和3个家庭农场,已在当地形成相当大的规模。

其一,政府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人才下乡。标准园是该村在2016年通过招商引进的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建设的蔬菜批发市场,开展蔬菜合作种植、订单收购和全产业链运营,成功创建“国家级桃花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内的安徽汇力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于2005年由县桃花蔬菜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起来的专业从事蔬菜种植、销售、仓储、物流及菜品加工和餐饮服务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此外,2023年政府联合包括W村在内的3个村庄共同改建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并将获得的收益分红,分红的对象包括W村在内的3个村集体与脱贫户,每年的收益分红不低于600万元的6%。早年村民只是小规模地种植蔬菜,后因种植的人数日益增多,急需专业的人员进行科学指导和培训。政府便安排村民和村干部去外地学习和参观其他地区已有的蔬菜种植基地,在学有所成归来之后,不断地改进本村的蔬菜种植方式和技术,找到适合在本地种植的四季蔬菜,引入高产品种。

其二,市场维持。W村既有优势的地理位置,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更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新鲜的无公害绿色蔬菜是每个家庭追求的营养食材,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W村蔬菜的销售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目前,W村的蔬菜销售方式全部是在线下进行,本镇、县、市均有W村的蔬菜供应市场,但本市的蔬菜销售量远不如运输到外地的销售量。有市场就有需求,W村凭借其优势占据了牢牢的市场地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四季无公害蔬菜源源不断地涌入本市和外地市场,为该村的经济注入活力。

其三,农民参与。目前W村有大量的村民在进行蔬菜种植,因此土地流转在该村十分常见,价格也很透明,承包的土地面积为100亩以上,则每年每亩地的收费标准为300元;承包20~100亩的收费标准为每年每亩地350元;承包20亩以下的土地,每年每亩地收费标准则为400元。W村依靠蔬菜种植为本村和邻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流动岗位,每逢种植和收获时期是就业高峰期,如此多的岗位吸引了许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蔬菜成熟采摘之际每天需要几十位工人协助。由于W村主要种植的是四季蔬菜,因此每个季节村内都需要大量的员工进行相关的辅助工作,这一系列种植工作直接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和村集体的收入。

2.3" W村蔬菜种植的实践逻辑

科学种植,增加收入。过去W村主要依靠种植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产品,无法持续有效提升本村的经济发展。因此,需另寻出路,重新找寻的出路便是依据科学开展蔬菜种植行业。村民陆续从事种植蔬菜的产业,收入逐渐递增,现如今,种植蔬菜大棚一亩地的收入可达1万余元。在经过科学种植培训之后,每亩地的蔬菜产量逐渐提升。蔬菜种植产业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提升了村集体的收入,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为41.8万元,2023年达52万元。

增援拓岗,增加就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想要促进村民就业,就需要将就业的重心转移到本地。W村凭借蔬菜种植产业带动周边数个村的经济发展,为本村和邻村村民提供机会。相较于城市,农村有更为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环境和熟悉的生活,对剩余劳动力形成较强吸引力。W村蔬菜成熟采摘热潮之际,一天中全村和邻村有近500位村民帮忙采摘,大量的工作岗位面向有时间有精力的村民,工资结算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日结或周结。这既保障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产业融合,结构优化。在运营方面,W村因地制宜选择了发展种植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资金方面政府大力从外部吸引资金支持,健全完善招商引资的制度流程,以确保村中的种植产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需求。在后续发展方面,W村以蔬菜种植而闻名,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抱有学习参观态度的旅客,当地政府在保障乡村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继续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蔬菜产业链,正加速将“菜篮子”拎向更为广阔的大市场。

3" W村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困境

虽然W村蔬菜种植方式不断地更新,但依旧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笔者通过调研发现W村主要存在政府把关严厉程度日益失调、市场中的项目运营存在风险、农民的部分权益失衡等问题。

3.1" 政府把关严厉程度日益失调

当前,资本下乡对社会治理和经济收入产生的负面影响备受关注。一些学者认为资本下乡中地方政府的行为遵循政治逻辑,而非治理逻辑。现阶段的乡镇干部晋升与其在职时的绩效不可脱钩,引入资本准入乡村之后的一系列措施有时并不能按照预期的理想情况发生,经过一些学者的调研发现,大部分资本下乡从事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率较低甚至经营亏本,资本下乡并没有带来农业发展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多数是由村民承担,在资本下乡的过程中,政府把关不够严谨的结果便是村民既无法提高经济收入,应有的权利也得不到保护,更有甚者,因资本入村出现亏损而离村,其严重的后果致使多年后该村的经济发展仍然毫无起色。为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同时,政府应持高度敏锐的眼光,严厉并长远地把控入村的资本。

3.2" 市场中的项目运营风险

“项目进村”是新农村建设中常见的模式,项目运作形式多种多样,W村的属于公私合作制。公私合作的核心特征是政府和社会资本以合作方式投资、建设、运营一些复杂的、需多方参与的基础设施项目[7]。如村中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由政府与企业合作,村民参与的多方运营机制。然而该种合作方式存在一定的隐患,因为项目入村政府提供配套的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庄的利益分化,激化村民间的矛盾以及促使村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村民间的矛盾和利益分配不均衡会阻碍项目运营前进的步伐,严重时直接终止项目继续运营。

3.3" 农民权益失衡

乡村振兴仅依靠政府和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保护农民应有的权利是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W村中存在着明显的农民权益失衡现象。其一,农民失地风险。有劳动能力以及无劳动能力有耕地的村民部分将土地流转给种植户,种植户将土地为其所用种上各种四季无公害蔬菜。然而各种投资都面临着失败的风险,种植户的经营不当、自然灾害等行为会极大地增加农民失地风险,对连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无劳动能力农民更是沉重的打击。其二,种植户经营风险。农民将土地流转的方式包括以村集体的方式流转和私下租借2种。种植户不仅会在与村集体签订相应的合同之后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还会私下与村民联系以租借的形式再获得一定的土地。一般种植户私下租借村民土地主要是以口头协议为主,当被租借的村民突然需使用土地时,因没有相应的合同协议为依据,便会发生冲突且难以调和。此外,种植户还面临者发展规划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

4" W村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路径

对W村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相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实现蔬菜种植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4.1" 强化政府引导

议事规则明确。村庄的治理应秉持着科学民主的基本前提,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需要贯穿蔬菜种植过程中,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现如今的中国乡村是一个“熟人—半熟人”社会,已形成稳定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村民大多奉行的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做事不能做太绝”的理念,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村民会避免发生冲突与争执。对于村民的纠纷事件,村中应有明确的调节流程,纠纷当事人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解决村民的现实问题纠纷。事务处理完毕后在村内公布,遵循“四议两公开”原则。

监管资本进村。村庄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目前资本下乡现象十分常见。正面的资本下乡固然可以带动村民的经济收入,提升村集体的收入,但负面的资本下乡对于农民的生计、乡下的环境、村庄的治理以及资源共享等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要把民主治理观念深入贯彻在村中的各项事务中,要保障村庄与村民对村中重大事件和决策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防谋取利益者干扰村中的经济发展。政府与村干部应保持着严格的端正态度审视进入乡村的资本。

奖惩政策。其一,对干部的要求。目前对乡镇政府干部的考核主要关注的是干部眼下显著的工作业绩,从而忽视潜在的业绩[8]。乡镇干部在位时通过奋斗拥有了显著的成就本就应该进行奖励政策,但如若为自己前途努力奋斗时放松了对资本下乡的监管或是村庄的治理,应有相应的惩罚政策。其二,对资本的要求。资本下乡若对村民的经济收入和村庄的有效发展有积极作用,应有适当的奖励,若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经济和环境应给予严厉的惩治。

4.2" 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模式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旗帜鲜明地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纳入战略规划。事实上,农民主体性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要想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就必须让农民拥有主体权利。W村中有多数村民进行蔬菜种植行业,是一种有组织化的经济行为,有组织化的行为更有利于增加村民之间的互动性和主体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坚持农民主体性需要认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尊重其选择、创造和发展的权利;增进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能力,赋予他们更多话语权[9]。因此,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是通过亿万农民谋取更多的私利。

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模式并不是仅凭借农民自己便可完成,这期间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配合,政府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主体,市场是乡村振兴必备的外部力量,社会是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提供者。在乡村振兴模式中,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是缺一不可的,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政府、市场和社会需要共同合作,增进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4.3"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农民失地权利保障。对于因土地流转,村中无地且无劳动能力的农民、有劳动能力且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以及无劳动能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这三类农民,应考虑到其自身发展问题。因种植户经营失败而导致这三类农民的土地收益权等问题,需要重点考虑其解决方案。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无论转入土地的种植户是否经营成功,都应当对转出土地农民后续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如为失地农民中有劳动能力的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以及培训机会,无劳动能力的确保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权。在村中政府以及转入土地的种植户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

种植户经营风险防范。W村中土地流转现象十分普遍,为了避免产生各类有关土地纠纷,应当事先建立土地流转审批备案制度和事后土地流转风险补助金和村级保障金制度[10];进入生产阶段,对于不确定的市场风险需要种植户具有一定判断风险的能力和意识;整个种植期间,种植户需掌握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气候变化,从而降低自身在劳作中遇到风险的概率。解决以上3类问题,需要政府机构在乡村振兴领域中优化政策支持,种植户在经营模式中深化防范思想意识。

5" 结束语

W村特色产业即蔬菜种植产业,经历二十几年的时间不断壮大增值,持续拓展现代农业,以产业链推动价值链、利益链的发展,从而达到富民增效的目标。合理利用W村的土地和环境优势,发挥以农民为主体的内生动力,政府、市场和社会为辅助的外部助推动力。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打造独特的特色发展路径。W村背靠长三角大市场,在未来的战略发展中,应充分发挥本地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高标准推进“菜篮子”工程,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不断擦亮自己的“名牌”。

参考文献:

[1]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N].人民日报,2021-03-26(001).

[2] 彭新宇,金发忠.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模式[J].湖湘论坛,2006(5):65-66.

[3] 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9-95.

[4] 韩广富,叶光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42(10):136-143.

[5] 窦清华.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逻辑理路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3(6):30-31.

[6] 肖卫东.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径[J].理论学刊,2023(1):117-126.

[7] 张莹.中国公私合作模式发展研究综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4):20-25.

[8] 任文文.新时期乡镇政府干部绩效考核机制的优化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4):148-149,151.

[9] 陈晓莉,吴海燕.增权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主体性重塑[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6):26-33.

[10] 唐惠敏.村企合作的生成逻辑、政策需求与理想类型[J].北京社会科学,2021(11):94-105.

猜你喜欢

蔬菜种植发展策略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探讨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有机肥料在蔬菜种植中的运用探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