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2025-02-20王勇
摘" 要:农业全产业链已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特色农产品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品质与地域特性,研究其全产业链发展韧性,对促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及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结合特色农产品产业特点,在分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包括组织韧性、质量韧性、政策韧性、价值韧性和环境韧性5个维度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韧性框架,为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韧性框架
中图分类号:F323.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064-05
Abstract: The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has become the key to China's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industries, special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resilience of the entire industrial chain due to their quality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 industry,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 industry chain, and drawing on rooted theory methods, this study builds a framework that includes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quality resilience, policy resilience, value resilience, and environmental resilience. Five dimensions of resilie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Finally, referring to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its resilience framework, strategic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industry chai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words: special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entire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resilienc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resilience framework
特色农产品因其品质优良、特色鲜明、价值高、国内及出口占比高、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成为我国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鼓励地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2021年5月26日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产发〔2021〕2号)强调要聚焦规模化主导产业,选准满足人民多样需要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完整完备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业全产业链已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特色农产品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产业链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全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有助于实现农业与加工、流通、服务等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然而,由于在地理标志、文化传承、生产传统、技艺独特及规模有限等方面的固有特性,仍有部分特色农产品没有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在技术、品牌、销售方面优势不明显,区域知名度及价值尚未充分体现[1]。在全产业链构建上仍面临链条短、创新不足、品牌建设待加强、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和农民参与度低等挑战。近些年,韧性理论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强调系统在不确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对风险发生后的响应及快速恢复能力[2]。因此,高水平的全产业链韧性可以帮助农业在不确定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鉴于这些挑战,构建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韧性的评价指标,为全产业链培育与建设提供目标与方向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研究现状
产业链的应用研究包括农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煤电行业和区域产业等。其中农业全产业链的研究占比较高,但针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研究相对较少。从既有的文献可知,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3-4]、产业链建设及优化路径[5-6]、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7-8]和产业链模式研究[9-11]等。已有研究认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可以推动产业链增值,促进乡村振兴,利于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方面,应在政府支持、人才培养、拓宽销路和发挥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作用、建设流通体系与信息平台等多方面进行强化。
1.2" 产业链韧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分为3类:一是产业链韧性的宏观政策研究,多是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目标,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畅通国内循环和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等提升产业链韧性的策略研究。二是产业链韧性影响因素及机理路径研究,包括政策、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与创新文化等因素[12-13]。三是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测试思路基本是从产业链的抵抗能力、恢复能力、预测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多个维度分层次指标进行测度[14]。潘忠文等[15]基于产业链韧性发展理念,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政策和贸易5个维度的粮食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产业链韧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韧性测试及影响因素等,涉及的产业主要以制造业、流通业、粮食产业为主,针对某一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韧性的研究很少。特色农产品因其强烈的地域性,与普通农产品有着较大的区别,但各类特色农产品遍布全国,又有一定的共性,因此,研究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及其韧性,对发展特色农产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访谈的方法,从产业链韧性的一般特征出发,结合特色农产品的特点,构建其韧性评测指标体系,为促进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构建及稳定发展提供理论贡献。
2" 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充分考虑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特点,在梳理“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解析出相关影响因素(表1),然后借鉴扎根理论的方法,根据影响因素的性质进行层级归类,结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正,构建了组织韧性、质量韧性、政策韧性、价值韧性和环境韧性5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3" 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韧性影响因素及逻辑框架
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涉及从品种培育、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销售及服务等各个环节。产业链的稳定性与通畅性受到内部与外部各因素的影响。结合前文所构建的全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下面从5个方面对影响因素进行解析。
3.1" 组织韧性层面
当前农业全产业链多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进行组织管理。作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极为重要,农业合作社介于企业与农户之间,起着协调沟通及具体组织的重要作用。全产业链上主体之间的联结关系,尤其是利益分配关系,将影响产品的稳定供应以及对风险的应急反应效果。因此,组织韧性层面保证了全产业链中的供应链与利益链。而各主体之间的组织结构与契约关系,以及组织的协同管理能力将对组织韧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质量韧性层面
特色农产品因其在品质及地理特点上的独特性,消费者对其质量要求自然要比同类农产品要高。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可以保证品种、工艺、产品等要素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顺畅衔接,保证各环节目标一致性及主体间协同发展,实现品种、技术、质量的相对统一,有效保证各主体技术上的一致性,降低因生产方式混乱造成的全产业链价值流失,从而保证全产业链韧性[16]。图1展示了农业全产业链从种子培育到监管追溯各环节的先后衔接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建设各环节标准、各环节质量监管与信息平台而形成的产品质量韧性框架。为实施各环节标准化,还可推行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打造农产品数字化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全链整合[17]。
3.3" 政策韧性层面
全产业链建设还需要政策的支持与推动,农业龙头企业是县域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引擎,自然成为地方政府优惠财税政策的支持对象[18]。
从政府角度出发,为农业提供财政补贴及信贷及税收优惠支持,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19]。为守护创新动力,防止无序竞争,在品牌维护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政府也应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在大力推进农业新技术推广,数字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更需要利用财政支持、政策红利等手段[20]。有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且对邻近区域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1]。图2列示了为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有序发展,从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技术推广与能力建设,到品牌建设的政策韧性框架。
3.4" 价值韧性层面
价值韧性是价值链角度的韧性。农业价值链指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所涉及的价值活动,侧重于从生产、加工、流转再到销售等一系列价值创造过程[22]。通过优化价值链,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增加农民收入。价值链的实现首先要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供产销稳定,另外为保证全产业链各主体利润空间,需对各环节成本费用管控,建立敏捷的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市场中原料成本与同类产品售价的信息。同时,通过新品种开发与技术创新、销售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拓宽价值链空间与延伸价值链长度。图3分别从价值链的纵向与横向对价值链进行了拓宽与延伸,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价值韧性框架。
3.5" 环境韧性层面
环境层面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因特色农产品的独特性,对自然生态环境及自身的绿色品质要求较高。因此,土壤品质与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农产品品质长期稳定的基本条件。旱灾洪灾以及台风等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较大,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及病虫害,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及防范或保险赔付补偿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图4列示了特色农产品从绿色发展、安全生产、品质维护3方面构建的环境韧性框架。
4" 提升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韧性的策略建议
4.1" 提升组织韧性
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发挥合作社的功效,通过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及契约创新,加强利益链管理,确保供应链中各主体的责任和权益得到保障,通过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产业链的凝聚力。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等,建立快速响应和恢复机制,确保产业链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作。促进多方参与和合作,鼓励政府、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通过合作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韧性。
4.2" 加强质量韧性
质量是特色农产品的“特色”基础,持续稳定保证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全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方面。推动产品质量标准化,制定和实施产业链各环节相关标准,进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另外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及专利研发,可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人才是最具能动性的资源,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品牌维护,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和企业的专业技能,同时注重品牌建设和维护。
4.3" 增强政策韧性
优化金融政策和财政补贴,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强法规保护,确保地理标志产品和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维护市场秩序。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支持和服务,通过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4" 提高价值韧性
稳定供需关系,通过市场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推动新品种开发和技术创新,通过育种和加工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和数字化信息平台,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推动区域布局优化,根据特色农产品的地理特性和市场需求,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产业链的地理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
4.5" 增强环境韧性
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强抗旱、抗洪和病虫害防治能力,通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减少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推广绿色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通过实施土壤和水土保持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扩大自然灾害保险的覆盖面,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的韧性,增强其对多种风险和挑战的应对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信息调研,构建了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韧性框架的5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韧性的建议。建议主要包括:一是重视组织韧性的建设,重点在全产业链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二是把好产品质量关,维护质量韧性;三是地方政府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强化政策韧性;四是拓宽及深化产品附加价值,提升价值韧性;五是提升环境韧性,做好生态绿色保护。本文所构建的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韧性框架,没有对各维度进行可量化的指标设计,未来研究可继续提炼各维度的具体量化指标,以实现全产业链发展韧性衡量与对比评价。
参考文献:
[1] 万卫,吴丽慧,栾晓梅.地方特色农产品上行价值链增值路径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2(21):159-162.
[2] PONOMAROV S Y, HOLCOMB M C.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logistics management, 2009,20(1):124-143.
[3] 李晶,陈瑞瑞.甘肃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机理研究[J].甘肃农业,2023(10):1-6.
[4] 汪延明,罗振豪.产业链企业家精神、三维创新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数字化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23,37(1):92-105.
[5] 钟敏.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整合研究[J].物流科技,2012,35(12):1-4.
[6] 钟敏.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7):8-9.
[7] 汪延明.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研究[J].经济师,2015(7):78-79.
[8] 汪延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多维度影响研究——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经验数据[J].经济师,2021(10):46-48,52.
[9] 鲜阳红.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5):140-143.
[10] 何斐,崔鸣.富硒魔芋特色产业链“紫阳实践”发展模式探讨及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3):45-49.
[11] 贾秀玲,王宇芳.红枣产业链发展模式探讨及其启示——以山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10):139-141.
[12] 王进富,李婷婷,张颖颖.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韧性路径研究——以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21):151-160.
[13] 许益亮,苟建华.以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4):94-97.
[14] 张伟,李航宇,张婷.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测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23,43(4):134-143.
[15] 潘忠文,彭颖,李鑫洋,等.基于熵值法的汨罗市新市镇水稻产业链韧性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24(3):199-202.
[16] 燕艳华,云振宇,初侨,等.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转型路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2):142-149.
[17] 刘怡,陈凤.数字化赋能农产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4(1):142-144.
[18] 孙英辉.地方政府在县域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财税支持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00-102.
[19] 崔惠玉,田明睿,董安琦.农业财政补贴与农业现代化——基于全国农业宏观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21(12):66-75.
[20] 王卫才,张守夫.数字经济驱动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4,40(5):22-27.
[21] 陈洁梅,林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23,37(11):47-60.
[22] 侯娜,张靖怡,赵婉争,等.数字创新能力对农业价值链变革的影响——基于两家农业企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4,17(2):24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