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农村社区治理文献研究前沿热点分析

2025-02-20杜江胡奇志张楚涵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农村社区可视化分析社区治理

摘" 要: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论文研究热点、关键词等模块进行图谱分析。文献研究显示,该领域未见明显的核心研究群体,研究焦点未见特别集中趋势;研究热点相对集中于农村社区、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等。知识图谱及热点文献分析显示,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主题与政策出台实施密切相关;研究方法多用定性描述分析;农村治理主体、农村治理转型、乡村振兴是农村社区治理研究的主要热点。归纳总结农村社区治理的研究热点与脉络,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农村社区治理研究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治理;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D669.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044-04

Abstract: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hotspots, keywords and other modules of the paper. Literatur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core research group in this field, and there is no particularly concentrated trend of research focus; research hotspots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rural communities,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graph and hot literatur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topics o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research methods mostly use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 rural governance entities, rural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the main hotspots i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earch. This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context of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analyzes their development tren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earch.

Keywords: rural community; community governance;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knowledge graph

“三农”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提出直到现在仍然是学界关心的焦点,农村作为“三农”中的核心,相关研究一直在持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本文选择2006—2024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运用CiteSpace对农村社区治理现状进行文献计量研究,以期准确掌握该领域不同时期研究热点和学术演进脉络,为农村社区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该分析工具具有提供信息量大,图谱清晰易于解读,可视化分析功能强大等特点[1]。

1.2" 数据来源

本文文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时间为2024年9月。文献来源于北大核心和CSSCI,以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不限,共得到文献205篇(时间跨度为2006—2024年),逐一剔除与主题不相关或无效信息的样本,如会议、征稿通知、宣传报道及新闻等,得到研究样本文献计203篇。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

自2006年以来,关于农村社区治理的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较少,相关研究发文量自2012年起逐年攀升,于2016年达到高峰,为24篇。2017年之后仍保持较高发文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相关研究快速增长,在2021年研究文献达到20篇(图1)。

2.2" 作者与机构分析

以“Author”节点运行,形成的图谱节点较为分散,反映出研究作者间的合作交流较为局限,主要以李增元、陈荣卓为核心作者群,但作者群间合作交流较少;以“Institution”节点运行,图谱节点之间连线较少,从各研究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看,文献数量较多的研究机构分别是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篇)、山东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5篇),总体来看,对于农村社区治理的研究在国内各个地区研究机构均有开展,但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

2.3"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的共现网络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研究主题。一般认为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的是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节点越大,出现的频次就越高,连线越粗,彼此之间关系越紧密,反映了该时期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发展情况[2]。对农村社区治理进行共现分析,研究热点集中在农村社区、社区治理等方面,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2.4"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指某一阶段文献呈现爆发式增长时所对应的关键词,代表相关研究的前沿趋势变迁及研究热点的延续性,通常被认为具有研究领域热门的导向功能[3]。从突现强度看,“乡村振兴”(3.46)表现最佳,代表其作为研究前沿是关注度较高的研究主题。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7—2010年相关研究趋势主要是各种治理模式;2010—2018年社会角度的研究趋势开始加强;从2019—2024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相关研究热点趋势逐渐转向乡村振兴与治理。关键词突现图谱如图3所示。

3" 讨论

3.1" 政策研究持续性强但缺乏交互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步伐。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顶层设计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与之相关的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从2019年起持续至2024年,全部文献均采用定性分析法,从治理方式、优化治理主体结构、集约化经营、发挥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以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协同互动等多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研究。这些文献充分论证了农村社区治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庄龙玉[4]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村社区的治理水平,对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演进归纳为集权式治理、放权式治理和赋权式治理3种模式。提出构建农村社区治理的联动机制:完善基层党委领导;强化基层政府责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培育农民主体意识以及提升法治保障力度。

同样,文丰安[5]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对农村社区治理进行梳理,将其分为摸索、突破、深化、提升4个阶段,通过4个阶段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启示:农村社区治理的核心是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有效发挥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农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意识;协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社区治理。

徐顽强等[6]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与要求,开展“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的协同研究。指出了两者在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建设受阻,资源浪费严重,地方文化式微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而为了有效地推进乡村发展,通过整体设计社区方案,选择试点探索社区建设,创新乡村社会建设思路,发展传统文化,将社区建设与空心化治理融合进乡村振兴的统一进程中,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研究显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顶层设计,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强调要开展基层党组织工作;完善党委对农村社区的领导;强化基层乡镇政府职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意识以及协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升法制保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相关研究均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并未深度结合。

3.2" 研究呈现主题聚合性

3.2.1" 社会资本研究

早期研究多集中于社会资本研究,多认为农村社区治理应从制度体系,民间参与度与建构社区的信任来完善社区治理。相关研究从2007年开始持续至2024年,在以社会资本为主题的10篇文献中除1篇理论综述外,7篇文献采用定性研究,2篇文献采用定量研究。

卢维良[7]认为农村社会资本存在着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积极社会资本与消极社会资本、3种内在张力,影响着农村社区的治理。聂飞[8],王义保、李宁[9]从信任、规范以及参与网络视角分析基于社会资本的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得出社会资本视野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从社区文化、制度体系、社区民间组织3个层次来探讨如何培育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王小丽[10]对社会资本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进行了定量研究,从村民的亲密度、信任度、规范度、参与度4个方面调查农村社会资本存在的现状;认为加强建构社区普遍信任、完善社区秩序建构是实现多元化社区治理的路径。

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村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研究从信任、规范、参与网络三大基本要素出发,提出要从制度建设、公共精神与民间组织3方面入手,整合内在张力发挥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以重构社会信任关系、复建社会共识规范、修复社会关系网络,来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的融合型治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激活和利用现有社会资本存量,更要着眼于培养社会资本增量。综上,国内学者对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持续探讨,推动了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发展,但对于如何在现阶段农村社区治理资源不足背景下切实可行地提高社会资本的作用,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3.2.2" 治理主体研究

有关治理主体研究从2009年开始持续至2024年,在农村社区治理相关文献主题中持续性最长、涵盖范围最广。相关文献共有25篇,占农村社区治理文献总量的12%,其中一篇为定量研究,其余均为定性研究。

徐勇等[11]将农村治理的主体分为3种:第一种是基层组织或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自治组织,主要有乡镇党委、政府、派驻机关、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等。第二种是各类非政府组织,根据其职能分为3类,即商业组织、公益组织和互助组织。第三种类型的政府机构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半官半民”机构。从权力关系分析将其分成领导与被领导关系、非对称性互依关系、消长型权力关系以及互促型权力关系,在明确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李增元,姚化伟[12-13],龚艳[14],隋维娟[15]运用协同治理理念来理解农村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问题。分别提出了以治理制度体系改革为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建设“上下互动”实效参与为关键的协同治理体系和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流动人口农村社区协同治理机制,支持社区组织发展,培养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建立更为完善的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机制的社会流动的背景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策略。

治理主体研究与乡村振兴主题研究存在一定重合,乡村振兴中治理主体的论述强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上述研究揭示了在治理过程中各农村社区治理主体不平衡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对流动人口的重视不足,利益引发的社区社会矛盾多元化,以及社区公共性与社区认同需要重塑等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参与的流动人口农村社区协同治理机制;支持社区组织发展,培养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建设的解决路径。

乡土精英与新乡贤作为较有本土特色的治理主体相关文献共有7篇,研究方法多采用定性分析,运用具体的、个别的实例以及丰富细致的资料进行分析。“乡土精英治理模式”与“新乡贤”早期研究开始于2006年,其后未见相关研究,2018再次展开,研究对象也从乡土精英转变为“新乡贤”。

陈婉馨等[16]将“新乡贤”定义为基层党组织书记等先进群体,认为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代表的新乡贤能够在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和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中起到推进作用,并且要建立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倪咸林等[17]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得到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环境与结构经历了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新乡贤作为对传统乡贤文化的继承与继承,其回归乡村社区治理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新乡贤可划分为2类:一类是走入制度,并在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一类是走出制度之外,参与乡村社会管理的新乡贤。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也有其局限性,在实施“新乡贤治村”的过程中要通过顶层设计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体制,创新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发扬与发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乡村文化的同时避免其限制。

对于“新乡贤”的研究则侧重于利用自己的人才智力优势、政策网络优势、社会资本优势、社会影响力优势,在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特有的“参与式治理”功能。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乡贤治村”之路。这些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目标群体中广大村民如何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研究未见,也未见作为中间层的“乡土精英”“新乡贤”的权力来源、权力约束等领域的研究。由以上研究可知:解决农村社区治理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对这一部分的研究视角集中在党政机关,对于其他多元主体研究停留在培养意识建立机制层面。

4" 结论与展望

过去对于农村问题研究关注点在农村治理与“三农”问题,关于农村治理的北大核心与CSSCI文献共2 641篇,其中农村社区治理相关文献共有205篇,在即将完成从传统乡村中国向建设现代中国的伟大历史转变的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治理现代化成为重要研究热点是当前农村研究的主要趋势。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发现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分布不够广泛;研究主题多体现在农村治理主体和农村治理转型等方面。整体来看,对于农村社区治理的研究虽然一直是持续的重要主题,但是相对于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总量,所占比例依然较小。研究方法多用定性描述分析法,前沿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应用也比较少。多数研究缺乏规范的分析范式,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研究范式,反映了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共识尚待深入。

中共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顶层设计,强调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优化治理主体结构,培养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建设。中国农村正面临传统农业乡村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型的千年未有之变,如何丰富该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方面、理论框架,应该是今后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CHEN C. 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 吴佐京通,张训,潘红忠,等.河流生态修复中曝气技术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知识图谱分析[J/OL].人民长江:1-19[2023-09-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02.TV.20221018.1541.003.html.

[3] 刘芷含,王桢钰.ABM在公共健康政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J].兰州学刊,2022(12):68-83.

[4] 庄龙玉.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演进、方法转变与联动机制[J].行政论坛,2018,25(4):116-121.

[5] 文丰安.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与启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2):148-156,168.

[6] 徐顽强,王文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3):416-423.

[7] 卢维良.整合农村社会资本的内在张力,促进农村社区治理[J].理论与改革,2012(2):100-103.

[8] 聂飞.基于社会资本的农村社区治理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6):240-244.

[9] 王义保,李宁.社会资本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秩序困境与能力创新[J].思想战线,2016,42(1):141-146.

[10] 王小丽.社会资本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7(5):45-47.

[11] 徐勇,朱国云.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及其权力关系分析[J].理论月刊,2013(1):172-175.

[12] 李增元.协同治理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J].学习与实践,2013(12):98-106.

[13] 李增元,姚化伟.农村社区协同治理体系建设:地方实践及经验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6(3):115-122.

[14] 龚艳.社会流动背景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21(3):39-41.

[15] 隋维娟.农村社区治理的政社联动与互动机制探索[J].农业经济,2022(5):57-59.

[16] 陈婉馨,苏全有.建立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机制——以新乡先进群体为例[J].学习论坛,2018(2):50-54.

[17] 倪咸林,汪家焰.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乡贤治村”: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与优化策略[J].南京社会科学,2021(5):82-90.

猜你喜欢

农村社区可视化分析社区治理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