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辐射效应提升策略研究
2025-02-20温佳惠
秦创原“第一个三年”实现了由“势”转“能”的发展成效,但还存在总窗口资源统筹能力、先行区和示范区发展不足,科技创新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不足,秦创原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在秦创原发展“第二个三年”的关键阶段,建议从协调“一总多区多平台”格局,不断建强秦创原“辐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持续放大秦创原“辐射力”;打响陕西招牌,扩大秦创原“辐射面”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秦创原辐射效应,为创新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增注“秦创原”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陕西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和“双循环”“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重地,拥有100多所高校,其中“211工程”院校8所、“985工程”院校3所,以及1500多家科研院所,学科门类齐全,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同时,陕西工业基础扎实,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逐年增长,具有很好的科技创新根基。但是,存在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小、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科技转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扭转这一困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从“科教大省”到“科技强省”的跨越发展,“秦创原”应运而生。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创新驱动方面迈出更大步伐。”[1]这为陕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度重视和发展陕西最大的“孵化器”——秦创原,紧紧围绕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构建“科技-产业-人才-金融”高水平协同科创生态,为创新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
秦创实践成效
2021年至2023年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第一个三年,已实现了由“势”转“能”的发展成效。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坚持从创新政策制度入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新生态。制定印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总窗口政策包,出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高新区发展、产业链发展等配套政策与专项政策,逐步完善推广“科学家+工程师”“校招共用”“飞地”孵化等机制。秦创原综合平台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一站式兑现”制度,全国各地已有20余个城市出台或修订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例或科技创新条例,如咸阳恢复7个县级科技局建制,杨凌建立秦创原农业板块综合服务平台,推出农业板块政策包等,共同构建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
全流程成果转化生态逐步优化。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大力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先后出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贯彻落实若干举措》《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实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有效破解了“不敢转”的难题,开展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有效破解了“不愿转”的难题,推行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有效破解了“缺钱转”的难题,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技术托管、以演代评等做法,多措并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一大批存量成果、静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速释放。随着秦创原的发展,陕西科技创新保障能力逐渐提升,撬动金融“活水”加速流向科技创新。截至2023年,陕西已出台多条有关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加速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潜力提供了全方位支撑。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6.1%,专利质押融资达54.7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120亿元,就地转化技术合同占比增高[2]。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速明显,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全省创新创业热情被激活。
区域创新协同迈上新台阶。秦创原总窗口与宝鸡、咸阳等6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25个协同创新基地,鼓励各市区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秦创原先行区或示范区,探索发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模式,“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另一方面,秦创原推动了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剧增,探索出了“西安研发、地市制造”等模式,开通了秦创原数据平台统一入口,有力推动了总窗口和各地市资源共享、创新协作和产业协同。
制约秦创原辐射影响力的原因
目前,秦创原发展已进入“第二个三年”的关键阶段,还存在着制约秦创原辐射影响力的因素,有以下三点。
一是秦创原总窗口资源统筹能力、先行区和示范区发展不足。西咸新区、西部科技创新港是秦创原总窗口,但限于职能边界和授权,无法统筹集聚全省科技创新资源,示范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不全。秦创原先行区和示范区创新资源聚集程度远不及总窗口,辐射带动区域创新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是科技创新对现在产业体系的支撑不足。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动能不足。占陕西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创新的考核压力和动力不足,对新技术的敏锐度不高,而中小企业发展以一般性技术和产品创新为主,一些关键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短板明显。另一方面,科技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存在高校与市场脱节,忽略市场导向,产出成果停留于纸面无法吸引市场企业购买,造成科研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存在企业提出的科技创新需求无人来解,缺乏科技成果供需统筹。此外,在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方面,缺少专业复合型人才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三是秦创原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品牌是区域竞争力的象征,秦创原是陕西科技创新形象的“代言人”。在放大秦创原品牌对优质创新创业资源虹吸效应方面,还存在几点不足。秦创原营商环境整体联动存在阻力,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政策还未做到无缝衔接,整体创新创业的氛围不足。秦创原现代化产业体系存在不平衡问题,链主企业核心需求较小,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足[3]。陕西拥有对外开放的良好条件,但优质资源聚集力还有所欠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层次还不高。
因此,如何以秦创原建设为牵引,更好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推进全省创新发展效能不断跃升,将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秦创原辐射效应提升策略
(一)协调“一总多区多平台”格局,不断建强秦创原“辐射源”
一是集聚创新资源建强“总窗口”。进一步加大对总窗口的授权及赋能,增大新兴产业成果在总窗口的落地,将“双中心”建设作为秦创原发挥辐射效应的抓手,集中全省科技创新力量,聚集顶尖人才更好发挥“总窗口”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是逐步扩大“多区多平台”示范带动作用。要持续加强多区域、多平台统筹规划,围绕陕西省科技创新地图,因地制宜布局一批错位发展、功能耦合的秦创原科技创新先行区和示范区,打造区域秦创原产学研聚集区,密集全域内秦创原辐射点,增加辐射源资源聚集力,本着“培育一批,做强一批,带动一批”的主旨,不断做强总窗口以外的陕西创新原点,辐射带动全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持续放大秦创原“辐射力”
一是全面深化“三项改革”,提升“三项改革”辐射效能。拓展“三项改革”政策覆盖面,推进改革向部属院校、中央驻陕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延伸。打造常态化路演平台,优化“三项改革”线上路演平台功能,建立常态化路演矩阵,加大线上线下路演推介力度;采取“以演代评”“以赛代评”等方式促进成果落地转化。优化改革方案,积极探索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聚焦转化核心问题,探索“全部赋权”等新机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协同推进“三项改革”试点质效提升,定期统计评估 “三项改革”成效,提出政策完善建议;加大政策宣传宣讲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
二是在供需牵引上发力,推进科技转化与应用牵引。从科技成果供给端出发,要充分发挥陕西高校、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围绕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培育和汇聚科研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梳理盘活现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企业市场。从科技成果需求端出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企业产品与服务需求,积极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等,围绕产业链孵化引进配套企业。打造高能级科创孵化载体,探索先进成果直推、面向需求培育、金融资本导入的孵化机制,催化科创企业集群式孵化。积极探索助力科技型企业梯队成长模式,推行研发投入增量奖补、科技创新券等政策,促进工业化企业融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制造的“双向奔赴”。
三是建立复合型科技经济人队伍,筑牢技术与市场的“鹊桥”。复合型科技经纪人,是激活高校内部创新驱动力的“强心针”,是连接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的“黏合剂”。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发挥秦创原辐射效应,应在加快培育高层次技术经理人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复合技术经理、产业经理、投后经理三位一体的经纪人角色,兼具专业素养、投行思维、服务意识,面向创新资源整合、地方产业提升、“四链”融合发展开展服务。面对跨行业、跨机构的科创项目,复合型科技经济人具备总体高度、整体意识和协调能力,能更好地将各方协调成一个整体,推动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此外,复合型科技经纪人有助于深入挖掘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和企业的各类服务需求,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型,平衡供给方和吸纳方间存在的科技成果定价分歧,营造好的技术成果交易服务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进而提高科技成果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打响陕西招牌,扩大秦创原“辐射面”
秦创原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打响“秦创原”这一陕西招牌是巩固和深化陕西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充分发挥秦创原辐射带动效应的有效形式,能够推动陕西科技创新蓝图持续吸引优质创新资源、激发蓬勃创新动力。
一是完善创新保障生态,打造“秦创原”营商品牌。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之一,打响“秦创原”营商环境品牌,有助于提高陕西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吸引力,有助于将“流量”企业、人才变“留量”,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加强组织领导,打造管理科学的“秦创原”营商品牌。加强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主动作为、积极履责,形成上下联动、整体协同的工作格局;加强秦创原建设战略研究,强化秦创原建设检测考核,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要优化支持创新发展政策措施,打造要素丰富的“秦创原”营商品牌。着力引育留用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同时加强科技、教育、金融、区域等配套政策的有效衔接;发挥秦创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检察保护中心等作用,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要营造创新氛围良好的“秦创原”营商品牌。优化秦创原建设政策包体系,设立“一站式”政策兑现服务窗口。完善科技创新尽职免责机制,进一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深入挖掘和宣传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典型案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优的良好氛围。
二是打造具有陕西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打响“秦创原”现代化产业品牌。加大未来产业规划引导,大力实施新兴产业三年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光子等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开辟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赛道,前瞻布局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培育建设升级秦创原未来(新型、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壮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大研发部署,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加大宣传推介,做强陕西现代化产业品牌,吸引更好更多外来投资,促进陕西科技智慧转化应用,形成产业现代化、科创动力蓬勃的陕西高质量发展局面。
三是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响“秦创原”对外开放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发挥上合组织农业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丝路大学联盟等作用。要努力构建西安都市圈协同创新生态,开创东西部深化合作新局面,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西部地区、黄河流域省区创新协作,强化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要加强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围绕打造高层次对外投资策源地和高质量外资集聚地,有序引导企业国际布局,推动实际外资利用率提升;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开展多层次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扩大秦创原对外开放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人民日报》,2020-04-23(01)。
[2]《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26日在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陕西日报》,2024-01-31(01)。
[3]凌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运行成效、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新西部》,2023(10):172-175页。
作者简介
温佳惠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