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5-02-20罗军高宝荣
人才队伍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全面总结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举措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短板不足以及亟待突破的瓶颈制约问题,从打造领军人才、汇聚学科力量、培育青年学术骨干、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陕西省高校社科人才队伍的对策建议。
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1]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基本力量和基础支撑,在理论创新、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陕西高度重视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陕西省中长期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持续深化高校社科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学科建设布局,着力打造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坚实的人才根基与智力支撑。
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陕西省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约4.7万名,其中高校2.67万人,占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56.8%。近年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和高学历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高校社科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总人数的43.1%。一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西部民族宗教文化、工商管理、西部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涌现出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英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社科人才梯队结构进一步合理,随着“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的深入实施,一批遴选培养的青年学者逐渐成长为学科骨干。
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是强化学科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陕西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作为推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龙头,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博士点和一级学科授予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平台,对接社会需求,高位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发展。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推进优势学科发展壮大,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新兴交叉学科异峰突起,基础学科重点突破的学科发展方向,积极打造具有各个学校自身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经过多年发展,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设置上涵盖了所有门类和一级学科,呈现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的特点。西北大学考古学、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等多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标准,陕西各高校大力实施柔性汇聚国内外社科优秀人才政策,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方向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大力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开展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评选,激励优秀人才涌现。加强理论平台和智库建设,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赋能。建立6家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分中心,建成2家全国重点马院,确定12所省级重点马院、21家省级重点马院培育单位,设立40家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遴选11家省社科高端智库。在高校成立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研究院等932家研究机构,为社科人才队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平台。整合科研力量,凝练研究方向,搭建科研平台,成立由15家高校共同发起的陕西高校“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加强社科人才教育培训,常态化举办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理论骨干培训班。注重青年社科人才培养,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印发《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实施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立项建设416支团队,其中有99个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型的团队。
三是注重体制机制建设,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环境。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充分调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主动性,积极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的良好生态环境。持续推进高校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职称分类评价实施细则,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评价机制。推进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完善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参政议政,加强党政研企人才“多向”交流,遴选推荐社科人才到党政机关、基层一线挂职,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鼓励高校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为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通过分享研究成果、讨论研究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充分利用媒体,常态化宣传人才政策、引才活动和优秀人才典型等,营造爱才、护才、敬才的浓厚氛围。强化人才统筹管理,建立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统计体系与管理信息平台。
四是深化社科项目研究,驱动人才发展引擎。社科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提升的有效平台。近年来,陕西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社科项目经费投入,组织社科专家学者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社科基金。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共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0余项,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宋代诉讼惯例研究》《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陕甘宁文艺通论》《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研究(1942-2022)》等5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完成《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经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陕西的生动实践》等多项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充分发挥省社科基金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组织社科专家紧紧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立项1100余项,资助金额2400余万元。
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横向比较,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短板,面临亟待突破的瓶颈制约。
一是研究队伍总量偏少且顶尖人才匮乏。陕西高校社科人才队伍数量总体还不多,约占全国的3.63%,且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不足,尤其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领军人才较为缺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成员,陕西仅有3人和9人,与处于第一梯队科教大省的湖北、江苏等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平台总量不足且水平不高。从学科发展水平来看,高水平学科数量偏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省高校人文社科类A类学科数量屈指可数,其中A+学科还没有,这与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从重点科研平台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量偏少,我省仅有2家,占全国总数的1.3%。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缺乏有效统筹与资源整合,整体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学术期刊数量仅占全国2.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及扩展版的期刊仅有17种。
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不足且投入增速缓慢。近年来,我省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专项经费一直维持在年均数百万,与其他省份相比,经费投入偏低,增速缓慢,成为制约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给社科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致使高质量成果不多,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具有重大战略影响的资政成果偏少。
四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管理机制还不够灵活。在人才领导管理体制方面,还没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人才工作领导管理机制。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工作机制成立时间较短,机制运转还不够顺畅。省社科办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全面规划以及在统筹整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措施。此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畅通,存在一定障碍。全面、系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档案库、数据库还不完善。在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缺少专门的工作机构,未能把研究人才的科研成果迅速地向政策决策层、有关单位、社会大众推介、宣传和转化。
进一步推进陕西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打造领军人才,引领研究方向。深化高层次人才评聘制度改革,以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为班底,选拔一批具有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将高层次人才选拔培育作为推动形成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全局性、关键性工作,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学术引领力和带动作用。做好领军人才生活保障,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评选等方面适当向理论研究阐释领域倾斜。通过激发领军人才的引领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阐释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设立特别研究岗位、引入高层次人才、吸引优秀教师调入、开展跨学科人才交流等措施以及兼职、双聘、临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人才竞相汇聚的局面,不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整体水平和研究实力。
二是汇聚学科力量,激发研究动能。汇聚各方学科优势,构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特区”,激发多学科人才共同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动能。重点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培育人才,在课题申报、成果认定、职称评审等方面开辟专项通道,吸引多学科人才集聚,建立专业科研团队,也支持教师自主或联合组建学术团队,形成集中攻关、团队作战的研究氛围。中央应加强统筹规划,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相关学科领域提供重点课题方向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学科研究服务中央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汇聚多学科的研究优势与力量,充分激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动能。
三是培育青年学术骨干,释放研究活力。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优化青年人才的选拔流程与选拔制度,为中青年教师进入高端人才系列创造条件,提升中青年教师发展动能。实施青年人才能力提升计划,提高青年人才理论研究与阐释的支持服务水平,制定以老带新帮扶制度,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建设青年人才浸润式全链条培育模式,在中央与地方各级各类党校、高校的培训班中专项划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人才培训名额,通过系统化、全方位的培育,充分释放青年人才的研究活力。
四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稳定长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投入机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保障,建议适当增加省文化强省建设、省宣传文化事业“两项资金”。提高省社科规划、省社科基金专题、省重大现实问题、省软科学等项目的立项数量和支持经费额度,增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财政拨款额度。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深入论证,每年甄选10至20个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和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各高校、研究机构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等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管理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创造》,2022(11):20页。
作者简介
罗 军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高宝荣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