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调查现状及优化措施

2025-02-20陈皓王星

新西部 2025年1期
关键词:安康市社区儿童

本文旨在探讨安康市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走访,社区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安康市社区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大部分社区缺乏适儿化的社区基础设施,儿童参与社区决策的途径有限,家庭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不足。为此,应该加快安康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基础设施改造,推行并完善儿童议事会制度,提倡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政府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质量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不仅能改善儿童的生活条件,促进其全面发展,还能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注入活力。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为儿童提供更加安全、便利和健康的生活空间,进一步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

根据安康市政府发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末,安康市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45.72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比为18.52%。这一比例表明安康市儿童人口在全市人口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安康市政府发布了《安康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该规划明确了未来十年内安康市在儿童教育、卫生、福利、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与措施,特别强调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作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升安康市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探索优化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安康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关概念

(一)儿童中心论

由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指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健康的发展和成长是社会平稳发展的理想所在。”[2]首先,他强调个体获得的经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个体在社会的实践当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被称为经验,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多对社会的认知、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个体的社会道德。其次,他认为儿童的发展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宜儿童发展的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儿童参与的动力,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促使儿童主动参与到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当中,建设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将儿童作为中心,尊重每位儿童的合法权益和兴趣爱好,让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对待。

(二)儿童友好型社区

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友好型社区是指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不歧视儿童,涉及儿童事宜以儿童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保障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尊重儿童意见的社区。

建设让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儿童友好型社区,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为了让每个儿童享受美好的童年生活,在所居住的社区平等享有自己的权利,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以“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倡议行动框架”提出的五大目标为本:儿童有权利受到重视、尊重和平等对待;儿童有权表达自己的需求;儿童有权享受基本服务;儿童有权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儿童有权利和家人在一起享受游戏和娱乐。[3]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应从社区规划设计、社区环境营造以及社区服务等着手,思考如何为儿童打造一个更有安全感、更具活力和归属感的环境,既达到物质层面的安全稳定,也要为儿童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支持。

安康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现状调查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工程,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公布《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在100个城市开展友好城市试点建设。[3]自开展试点建设工作以来,安康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福利、儿童法律保护以及社会环境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课题组在安康市汉滨区选取部分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一)儿童友好型社区社会政策支持状况

根据安康市政府公开发布的信息,自规划出台以来,安康市积极贯彻落实各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安康市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并不断优化安康市儿童成长环境。在健康领域,儿童常规疫苗注射保持较高水平,卡介苗接种率99.81%,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9.9%以上。2022年安康市妇幼保健经费投入0.38亿元,为儿童和妇女的健康保驾护航。逐步落实和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完善儿童残疾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机制,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标准。在教育领域,安康市始终把儿童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入学情况的关注,目前安康市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在法律保护领域,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定期开展校园周边安全治理,并积极搭建线上线下法制教育平台,增强儿童法律意识。在生活环境领域,安康市加强社区环境治理,对安康市老旧社区进行改造,检查并维护社区内安全通道和消防设施,排查社区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积极在新建社区规划儿童活动场所,配备儿童娱乐设施,为安康市儿童提供良好的社区生活条件。

截至2023年底,安康市共有孤残儿童39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02名,农村留守儿童9711人,困境儿童29228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对这部分儿童关注度有待提高。社区儿童娱乐设施不足,目前多数社区的公共设施为较早的健身器材,不适宜儿童使用。除此以外,社区非盈利性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存在一定的缺口。在老旧社区的改造过程中,只考虑适老化改造,对儿童的关注不够。

(二)儿童友好型社区基础设施完善情况

根据安康市统计局发布的相关监测报告,2024年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7.29亿元,增长9.5%,经济发展水平稳中有进,在财政卫生、教育、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稳步增加,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以安康市两个不同行政区的社区为例。X社区位于安康市高新区,于2018年建设完成,社区内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社区成员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现有户籍人口8万余人。近年来,X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儿童活动场地也在逐步增加。其中,新建的博园幸福城小区绿化率高达40%,社区内建有室外游戏场地(图1)、室内的社区服务站、阶梯式阅读区、开架书吧、儿童活动室、学生自习室,社区书屋提供了丰富的儿童读物。但是X社区内的其他小区在儿童活动场地上的布置相对较少,例如现代城小区内绿化率为36%,社区仅建有阅读吧、小组活动室、家长学校以及日间照料中心,缺少较为安全的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并且阅读吧内可供儿童阅读的书目种类较少。

Y社区地处安康市汉滨区,成立于2000年,是安康经济、文化艺术、网络信息中心,辖区内有小学、中学、大学、特教学校,社区成员以儿童和妇女居多。对Y社区实地调研发现,Y社区作为汉滨区较早建设的社区之一,其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缺少适宜儿童开展户外活动的场所,开展儿童活动多数是在社区的小组活动室,但小组活动室场地有限,较少开展大型的儿童活动。

总体来看,安康市目前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社区环境建设应关注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及成长需要,完善社区适儿化基础设施,进一步营造儿童友好型社区氛围。

(三)儿童友好型社区社会服务提供情况

为开展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型社区创建,安康市探索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如在X社区,持续开展了由安康市社会工作师协会承接的“陕西省秦女子公益创投”项目,旨在为X社区内的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该项目联合社区家长成长小组和女企业家协会共同开展儿童小组活动(图2、图3),吸引各方积极合作、资源共享,在儿童服务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在Y社区内,社会工作服务站积极同社区联系,了解社区内儿童的需要,针对社区内特殊儿童开展个案研究并定期进行慰问,了解相关情况。截至目前,Y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合作开展多个儿童小组活动,帮助社区儿童了解垃圾分类、家庭沟通以及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不断丰富社区儿童的日常生活,并在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提升儿童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安康市儿童友好型社区服务目前关注较多的是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及如何减少对儿童的伤害。然而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责任人,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儿童友好型社区环境过程中,如何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让家长与儿童之间能顺利沟通,减少交流障碍,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家校合力为儿童健康成长添砖加瓦是下一步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儿童为中心助力儿童友好型社区构建路径

“儿童中心论”与儿童友好型社区都强调对于儿童的关注以及充分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儿童作为社区的成员之一,享有参与同自身相关的社区事务决策的权利。因此,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应当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如何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

(一)加快儿童友好型基础设施改造进程

目前安康市多数社区在建设户外活动场地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实际需要,许多健身设施是以成年人身高为标准建设的,适合儿童使用的设施较少。部分社区没有实现人车分流,户外活动场地同通行车辆的车道距离较近,儿童户外活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社区阅读吧里的图书资源大多数来源于社会慈善捐赠,再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分类摆放,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较少,对于社区儿童的吸引力不强。为解决此类问题,社区应当积极同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对社区阅读吧、户外活动空间以及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将“儿童优先”的理念纳入社区环境改造的过程当中,以儿童的视角思考如何能建设更加安全的社区环境,形成尊重、爱护儿童的良好氛围。[4]

(二)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儿童参与的机制和环境

“儿童中心论”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及兴趣爱好,并据此开展适合儿童的相关活动,由此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应充分发挥儿童的能力和潜力,使儿童有权在社区事务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儿童处于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社区环境对于儿童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实际需要。儿童议事会是让儿童参与到与自身相关的社区事务决策的组织机构,在儿童议事会内,每位社区儿童能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需要,决定社区事务。因此,应在社区内设置儿童意见反馈箱,通过儿童意见反馈箱,以儿童的视角帮助社区了解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开展的活动,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发现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三)发挥儿童友好型社区内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成长的作用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过程当中最为直接的环境,对于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作用,不断引导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保障儿童休息、锻炼、闲暇和娱乐的权利,合理安排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儿童的知情权、参与权,在家庭事务决策中重视听取并采纳儿童的合理意见。教育引导儿童增强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儿童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或者社区志愿活动当中。

学校是儿童除了家庭外第二个重要的成长场所,应不断加强家校共育。这意味着家长与学校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儿童生活。以社区为平台加强家校共育,鼓励家庭参与到家长学校相关活动当中,学习更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共同分享育儿经验,不断改善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及时了解儿童在当下成长阶段的需求和存在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支持与帮助。

结语

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涵盖社会制度、社区空间以及社区服务三方面。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各类社会主体的合作。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与“儿童中心论”都要求以儿童为本,因此,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需要关注儿童的实际需要,倾听儿童的意见和反馈,尊重儿童的基本权益,建设安康市儿童心目中期望的社区。除此以外,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一粒纽扣,对儿童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过程中,应关注家庭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尊重儿童在家庭内部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表达权,不断鼓励儿童参与到与自身相关的家庭事务以及社区事务当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1/content_5643976.htm。

[2]余南宁:《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再认识》,《黄山学院学报》,2008(6):120-122页。

[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手册》,https://www.unicef.cn/media/8641/file/。

[4]朱舜敏:《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24。

作者简介

陈 皓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王 星 广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安康市社区儿童
唠叨
社区大作战
我想摘下天上的星星
营造“搬迁后的幸福感”——安康市推行“党建+3”后续扶持服务模式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小学活动掠影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