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百度指数分析中国公众对老龄化的关注:养老护理服务的启示

2025-02-20周丽娟丛慧原

新西部 2025年1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养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公众对这一问题日益关注。通过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2日期间的百度搜索大数据,探讨国人对老龄化及相关信息的关注趋势。研究揭示了与老龄化相关的八个关键词的搜索趋势,分析了不同区域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差异,这些发现对于制定有效的养老护理服务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背景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达到14.1178亿,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3%,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至18.7%,较上次人口普查上升5.44%[1]。随着高龄及失能失智老人比例的升高,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2][3]。与日本等资深老龄化社会相比,我国面临着老年人口基数大、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经济实力与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能力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等问题[4][5]。养老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纵览我国40年养老政策的演变,政策体系已经从保障基本养老条件转变为关注老年人口的权利和健康[6],政策体系已经发生质的改变。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实际的问题,我国养老还存在与医疗融合较差、养老智能设备集成性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少等多种问题[7][8][9]。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10],其中再次提到,要进一步改善养老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兜底保障能力,逐步构建与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目前我国处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把握人们关注养老的趋势,有利于调整老年产业发展,加快健康老龄化进程,为全面实现“老有所养”提供数据支撑。

百度是我国民众最常用的搜索引擎之一。根据StatCounter 2021年非官方市场研究数据,在中国大陆,百度几乎垄断了搜索服务,市场份额为85.48%[11]。利用百度指数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需求。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分析互联网搜索大数据,有效获取国人对老龄化及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把握舆论方向,促进我国老龄化健康蓬勃发展。

研究方法

(一)关键字选择和数据检索

本研究主要采用百度指数(https://index.baidu.com/v2/index.html)分析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2日中国老龄化相关词的搜索趋势。通过搜索百度索引中“养老”一词,获取检索日前一周(2022年10月16日至2022年10月22日)与“养老”相关性和热度最高的衍生词,查看其在百度指数平台上的可用性,剔除无效或干扰词,对相关词进行识别。我们获得了“健康服务”“农村养老”“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养老产业”“养老院”和“智慧养老”8个热门关键词。通过百度索引搜索,我们得到了每个关键词的搜索索引值、搜索用户年龄、性别、地区等数据。此外,在国家和省级层面检索信息,分析不同领域的关注点。

(二)统计分析

使用SPSS(V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2019年底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将2017年至2022年分为两个3年期,以2020年1月1日为分界线。分别计算两个时间段内各关键词搜索指数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P25,P75),采用非正态分布的Wilcoxon秩和检验计算两个数据集的波动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Plt;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一) 老龄化相关术语的网络数据搜索趋势

总结2017-2022年六年中与老龄化相关的术语的总体搜索指数,每个关键词的6年搜索索引差异很大。搜索指数最高的是“养老院”(37.02%),而“健康服务”占比最低,仅为3.66%。此外,我们发现大多数搜索来自移动设备,这表明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而不是电脑端进行搜索(见图1)。

(二)近年来各关键词关注度的变化

检索2017-2022年每个关键词的每日搜索指数,绘制了波动曲线,并标记了平均值(图2)。根据绘制的曲线和统计分析结果(表1):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养老的搜索指数(Plt;0.0001)近年来明显上升并持续上升;与前几年相比,健康服务(Plt;0.0001)和农村养老(P=0.02)有所增加;社会养老、养老和养老产业(均为Plt;0.0001)近3年与前期相比差异显著,搜索量有所减少;近年来社区养老(P=0.242)和养老院(P=0.221)在均值上下波动较为稳定,以2022年初全国关于养老院的搜索指数明显增加为著。

(三)地区差异

根据中国行政区划,将省级检索数据划分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北、西南、东北7个区域(图3)。华东地区搜索指数最高(28.06%),其次是华北地区(18.05%),西北地区(9.85%)和东北地区(9.55%)的关注度较低。而且每个地区的搜索率在2017~2022年中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在对各省进行单独排名时,北京(5.47%)和广东(5.23%)的搜索率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四)人口特征的差异

总结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期间每个关键词的人口统计特征(图4)。除养老行业外,在每次相关老龄化方面,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关注。而关注养老信息的人群年龄低于我们预期,主要集中在20-29岁和30-39岁。

讨论

使用百度指数获得的互联网搜索趋势数据,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我国民众对老龄化的网络关注程度。研究表明,人们对智慧养老方式的关注正在增加。在地区关注度方面,华东地区以及北京和广东两个省市的关注度最高。女性对养老的关注更多,整体人群对养老的关注则以20-29岁和30-39岁的人群为主。

机构养老是我国养老方式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养老院作为传统的养老方式之一,搜索趋势相对稳定,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然而,我国养老院的发展仍然不平衡,公办养老院以兜底为主,民营养老院则具有“趋利避险”的特征,这致使两者失衡[12]。为减轻老年人压力,满足老年人需求,国家全面推进养老机构住房、饮食、娱乐、医疗等方面的改善。调整机构照护结构,加强对中重度残疾老年人的照护。由于我国高龄及失能失智的老人不断增多,传统家庭照料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护理需求,2016年我国开始探索长期护理保险[13]。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高养老院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中重度残疾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充分利用养老资源,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然而,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中央允许地方政府自由制定政策实施方案,导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分权增加政策经验为基础,国家要设定基本条件,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缩小地区福利差距[14],促进养老机构与长期护理保险的完美协调,更好地响应人们的需求。

作为道德危机高发地区,国家在养老服务领域实行强制性标准。《北京市养老机构安全基本规范》和《北京市养老机构综合监管暂行办法》是2022年初养老机构监管的两大工具。 两条例规定依法严惩欺凌、虐待老年人等行为,对养老机构全面规范、透明化规范[15][16],这提高了人们对养老金机构的信任度。具体表现在互联网搜索趋势中出现明显高峰。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和抽查,以确保政策的实施,并通过对机构照护的持续质量控制来保证人们对养老机构的信心。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2019年,我国首次提出老年人医疗、保健、养老综合服务体系[17]。然而,我国多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短板,如医疗资源下沉不足、养老人才匮乏、老年电子产品利用率低等。健康服务和养老产业建设仍缺乏突破,公众关注度没有明显提升。建立完整的医疗养老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我国已在各个方面逐步规范养老行业发展。以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为例,2024年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强调,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18],有利于引领和带动整个养老从业人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对养老护理员设立了“八级工”序列,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进一步拓宽了养老护理员成长通道。随着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局面。

老龄化重视程度与服务体系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在老年人口数据与社会经济指标的耦合分析和时空演化分析中发现,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人口老龄化指标背道而驰,加剧了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匹配[19][20]。在线关注度显示,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搜索量明显低于其他地区。除经济影响外,一项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结果显示,与华东和中部相比,西部老年人出现功能障碍和高合并症的可能性显著降低[21]。相对健康的身体状况也减少了老年人对各种养老选择的依赖。然而,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仍应侧重于平衡区域经济和退休资源分配,以实现跨区域可持续发展。

线上对老龄化的关注存在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在与老龄化相关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方面,女性明显比男性更关注。这主要与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以及我国有着“子孙绕膝”的传统思想有关。社区养老可以发挥就近养老的优势,在白天提供社交生活,在晚上提供家庭互动,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理念[22][23]。从年龄分布来看,人们对养老关注的年龄分布似乎也更年轻。这与中青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转变以及2022年当时关于“长者服务时间银行”等志愿者活动和政策的推广有关[24]。当然这也符合中国人“未雨绸缪”的性格特征。对于自身发展和老年服务产业链建设,民间资本可以利用人口特点,提供更多的女性和低龄养老服务,提供老年咨询,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老龄化进程,同时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

当然这项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主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研究,但所研究对象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不足,特别是对于识字水平低、年事已高的老年人。虽然我们得到的数据结果与当前主流数据相符,但仍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老年人群的需求。其次,本研究数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主要分析趋势,因此仍存在一定参考价值。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电话调查,以了解情况的现实情况。

结论

研究表明,百度指数可以反映2017-2022年中国公众对老龄化相关领域的关注度。人们对智慧养老方式的关注正在增加。在地区关注度方面,华东地区以及北京和广东两个省市的关注度最高。女性对养老的关注更多,整体人群对养老的关注则以20-29岁和30-39岁的人群为主。我们建议推进因地制宜的长期护理保险等政策,不断规范养老机构的执业质量,鼓励老年人增加社会参与,积极推广适老化智慧养老产品,监督养老行业多部门高质量融合发展,平衡城乡地区之间的社会支持和资源配置,以及为妇女和年轻群体提供养老咨询等服务。养老领域的从业者和政策指导者也可以利用百度指数来追踪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改善行业发展的短板,指导制定相应的举措,提升人们的福祉。

参考文献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https://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eqid=ee37f5030031ff4a00000002647324c9。

[2]程明梅、杨华磊:《中国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养老服务需求预测》,《北京社会科学》,2024(3):114-128页。

[3]程湘雯:《社区高龄老人社会衰弱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国际公关》,2024(3):136-138页。

[4]朱文杰、杜玲莉:《日本“医养结合”养老经验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启发》,《国际公关》,2023(22):79-81页。

[5]朱文佩、林义:《日本“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制度分析视角》,《西南金融》,2022(1):76-87页。

[6]Yan Nan, Tieying Feng, Yuqun Hu, et al. Understanding aging policies in china: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policy documents, 1978-2019.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17(16):5956.

[7]谢林岚:《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及其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24(4):102-105页。

[8]张潇、蒋清文:《智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8):100-101页。

[9]赵香芹:《适老型智能设备支持下农村养老模式探究》,《农村实用技术》,2023(2):26-27页。

[10]《关于修订印发〈“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国农村卫生》,2024(5):1-5页。

[11]《最新!2021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占有率排行榜》,https://zhuanlan.zhihu.com/p/456476314。

[12]吴峥嵘:《我国养老机构可持续化运营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黑龙江科学》,2023(15):32-35页。

[13]胡苏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践——上海案例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84-92页。

[14]张盈华、孙光辉、禚悦:《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运行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49地的调研数据》,《社会保障研究》,2023(5):37-44页。

[15]高蕾:《我国养老服务领域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http://www.gov.cn/xinwen/2021-12/30/content_5665663.htm。

[16]《北京:养老机构虐老 责任人“行业禁入”》,http://www.gov.cn/xinwen/2022-01/14/content_5668182.htm。

[17]《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2019(10):14-18页。

[18]《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国民政》,2024(4):47-49页。

[19]陈蓉、王美凤:《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迁移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基于全国287个地级市的研究》,《人口学刊》,2018(3):71-81页。

[20]鄢奋、李秋烟、潘娜:《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研究》,《经济纵横》,2023(12):103-112页。

[21]周超、徐永利、王依明:《公共服务水平对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方式及其地区差异——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江苏建筑》,2019(S1):127-132页。

[22]陈倩、余红艳:《浅析中外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汉字文化》,2023(19):181-183页。

[23]支梦佳、季佳林、胡琳琳:《1389名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学报》,2021(4):50-56页。

[24]邰思聪:《“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将落地北京》,《新华每日电讯》,2022-01-20(10)。

作者简介

周丽娟 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医养结合、养老及老年护理

丛慧原 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医养结合、养老及老年护理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养老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养老之要在于“安”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