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链探论

2025-02-19乔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深度学习

摘要:高中历史学科以问题情境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史料搭建系统相关、动态调节、纵深发展的成熟问题链,问题链的好坏关乎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度与成效。文章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为例,剖析时代特征、历史情境和人物评价等历史学习要素的层次性,在教学问题链设计中紧扣核心问题、巧用史料推进、分层多元设问等路径优化问题链结构,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成效。

关键词:问题链的结构优化、深度学习、历史情境、学科育人

问题链普遍见于课堂教学,围绕核心问题,形成一组层次分明、有序关联的系列问题,推进学生学科思维及核心素养目标层层深入。高中历史教学问题链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其结构表现为各历史要素在地位、结构与功能上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形成的规律的等级秩序形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基于特定环境,其关系根据内容和目标的推进而改变,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结构样态。高中历史教学问题链具有系统相关、动态调节及纵深发展的结构特征,好的结构有助于教学问题链价值的稳定发挥,实现教学效果的深入递进。

深度学习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阐释,强调知识本质的社会建构性、知识存在的关联结构性、知识获得的主体参与性,[1]这也影响着历史知识观和教学观的转变。高中阶段的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社会情景和复杂技术环境中主动建构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所学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以解决复杂问题,最终促进全面学习目标达成和高阶思维能力发展。[2]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链的研究主要从普遍意义的教育教学角度对问题链的特征学理及功用价值做出剖析,但基本还是停留在历史浅层学习层面,缺乏从根本上系统厘清历史教学问题链的结构特性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深度教学实践挖掘,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目标指向不明、缺乏系统逻辑层次、忽视内在连贯性等结构问题,加之教师对问题链理解不够到位,使得教学构想在含混盲目中实施,问题链设计初衷难以在教学中真正达成,不利于持续深入的教学活动开展。基于深度学习审视高中历史教学问题链,聚焦问题引领下历史知识迁移及学科素养培育,教师将历史学习与学生生活情境关联,达到由浅入深的学习效果。搭建历史教学问题链需要结合历史学科特质,针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对北洋军阀统治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历史问题情境以及历史人物评价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实践路向。

一、聚焦时代特征——围绕核心问题层层剖开

搭建历史教学问题链首先应当考虑本节课历史学习内容所处时代的环境背景及时空特征。历史学是一门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历史教学问题链的结构凸显人文社会学科的复杂性特质,胡塞尔认为结构层次蕴含在空间当中,应当基于系统整体去考虑社会文化环境对历史的影响,特别需要注意时代的大背景环境与历史阶段特征。学生基于史实材料长时段地审视历史事件及人物,从宏观视角整体把握特定历史时段的阶段特征。教学问题链中系统相关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核心问题对诸问题的引领聚焦,这是支撑问题链结构的灵魂所在。部编版教材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中历史阶段复杂的线索及零散的细节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目前对这一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取舍及教学设计实施上,如剖析教材的叙史变化[3]、围绕问题链选择核心史料[4]建构教学逻辑、探索初高中教学衔接、基于纲要式备课及“双减”背景优化课后作业设计[5]等,为优化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方向。笔者在备课思考如何统整教学任务,聚焦关键问题驱动时,联系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的感慨:“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那是坏得不能再坏的时代;那是闪耀着智慧的岁月,那是充满着愚蠢的岁月”[6],考虑到长久以来对北洋军阀统治“混乱”、“黑暗”的刻板片面描绘,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深刻的时代理解,为纠正这一认知误区,结合“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的课标要求,最终确定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一核心关键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魂。

剖析核心问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取舍,在考虑历史学科特质及学校学情基础上形成稳定合理的层次结构。学生回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一问题,应从不同层面剖析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抛却对这一时期的传统刻板印象,秉持理性、辩证、全面的思维方式层层剖开。历史的结构在其文化体系横截面上按不同标准来划分,由表及里可分为物质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或按三分法分为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历史发展演进就是上述不同层面内容在动态变化中由表及里朝着纵深方向更新的结果。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设计本课教学时,也是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着手,依据相关史料创设历史教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既看到这一时代的混乱黑暗,又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光明希望。具体来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在政权更迭频繁、政治派系力量众多且史实纷杂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如何厘清时空脉络,凸显人民群众对民主进步的求索与对反动专制的抗争,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感受时代的真实、生动与复杂,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聚焦所在。学生在完成本节课学习后对以下问题进行归纳思考和回答:

(1)为什么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混乱?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是如何表现的?

(2)民主进步的力量是如何与反动专制斗争的,革命党人的举措有哪些?

(3)这一时期外交和国际地位提升有哪些表现及成就?

(4)这一阶段经济受混乱政局冲击,但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分布如何?

(5)社会生活上旧风气与新风尚并存,是如何除旧布新的?

(6)思想文化的新潮流如何实现?当时的阻碍有哪些?新文化运动价值如何体现?

这些问题聚焦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同维度的时代特征,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领域勾勒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相较于以往教学中笼统含混地处理历史阶段特征,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怎样的时代”这一关键问题分层细化,彰显出系统相关的结构特征,更有助于凸显史料实证的学科特质及素养要求,进一步提高问题链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学习探究。

二、创设历史情境——巧用史料推进问题深入

历史教学活动设计与内容取舍依托历史问题情境,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适切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形成问题链,不是对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式的灌输教学,而是以灵活多变的手段持续推动问题探究的层层递进。“教师是问题的催生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问题的建构者、探巧者、学习者”[7],好的历史情境以历史问题为驱动,建立在思维过程性、创新性、问题性和主体性的心理学基础之上[8],是一个思维逻辑与实践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由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领域的学习内容呈现出长跨度的历史时序感,可以借助时间轴等方式梳理这一时期繁琐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联系各历史事件形成整体思维,进一步从宏观上体会潮流涌动、顺昌逆亡的历史规律。设计历史教学问题链不是为了寻求确定的答案或结果,更重要的是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持续深入地理解历史内容。历史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以史料为基础的,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中要能够把握脉络,体会历史思维的厚重感并提升综合能力素养。挖掘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面貌和历史人物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现实生活与历史事件人物之间关联的共鸣,这也是深度学习的必要要求。例如将蔡元培生平经历贯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课堂教学各环节,运用与蔡元培相关的丰富的历史材料创设立体生动的历史教学问题情境,借助人物教学法完成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知识与教学内容的高度统整,从个体人物的微观透视再到时代阶段特征的宏观概括,引导学生完成对北洋军阀时代这一历史主题问题链下由易到难的层层深入探究。

教学问题链的纵深发展需要历史教师对琐碎的史料及问题进行取舍聚焦,优化问题链结构的层次感。学科核心素养统领着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难度的确定、课程容量安排以及课程实施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确立[9],以此为导向有助于历史教学问题情境层次感的形成。在历史情境中学生需要学会剖析史料并对问题不断反思拷问,新文化运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学生除却对时间地点人物简单判读外,思考理解的深度根源于深度探究。如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如何得以宣传”,再进一步深入至“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一步一步展开深入思考。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10],在教学中引用蔡元培评价文学改革的相关材料,帮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革命、道德革命与文学革命三者的关联,即谁为核心、谁为前提、谁为手段的关键问题。此外,从社会生活变迁这一视角审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摘选蔡元培征婚启事中惊世骇俗的五个条件:“一、女子须不缠足;二、须识字;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不相合,可离婚”[11],借由蔡元培亲历社会风俗变化将学生带入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这一时期社会风气文明开放。除了蔡元培的言论,这一时期其他文化名人如章太炎先生的征婚条件则更多保留了传统文人情调,对女性的要求并没跳脱出三从四德的封建窠臼,既凸显出这一时期思想观念的新旧交陈,也反衬出蔡元培思想的开放与难得,由此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三、精准教学评价——多元设问优化育人实效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综合素养外化,教育评价应当回归教育本体,“确立立德树人在教育评价中的核心地位和检验教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12]。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多元开放的历史思维,教学评价也应当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及对生命个体的关注。高考评价具有强烈的教学指引导向和人才评价分流功用,近些年历史学科高考中的的开放性题型有助于更全面地检验学生历史学习效果的水平层次,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新课标及新高考为导向,适当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推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例如运用“1912年至1916年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先后产生了唐绍仪、段祺瑞等8届内阁;1916年至1924年的9年间,历经8位总统、27届政府内阁,最短的两届内阁存在不到一周”的试题材料,剖析政局现状所造成的政府职能发挥受限,强化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混乱动荡”这一历史阶段特征的直观理解。此外,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2023年高考湖南历史第18题关于《一九二〇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的材料进行多元化思考。试题材料从湖南知识分子、厚生纱厂代表穆藕初、湖南妇女界代表张默君等不同群体的视角审视上海厚生纱厂招工这一历史事件,呈现出不同群体各自的态度与争议,丰富的史料创设出生动的近代工业变革情境面貌。柏荣、樵仲、亚文、陈独秀等人对此多有发文议论,甚至创办人穆藕初也对这一问题做出过回应,他们关注的角度不同,形成的观点各异,相互争鸣的多元史料有助于创设出恰当的历史问题情境,为学生自圆其说的合理推论提供了值得探讨商榷的空间,引导高中生形成全面深入的历史认识。

学生对系统问题的剖析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时序思维、证据运用、历史理解和建立意义这四个方面,[13]从而形成不同角度的多元评价。首先,基于时代阶段特征分析试题材料不同观点的表现和背景,知识分子主张劳工神圣,批评女工工作时间过长损害身体健康、工资过低、资本家侵犯剥削女工自由人权,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所学,从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等史实背景认识到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文明进步导向,全面理解材料中知识分子对纱厂女工工作环境及权利保障的批判质疑。其次,纱厂代表穆藕初的回应指出中西发展差距的不容忽视,工人素质低且比其他阶层待遇好,其时代背景是从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抵制外国企业及工商业主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剖析双方的立场、合理性以及双方认识的不足。最后,参考材料中湖南女工置身事外的态度及妇女节代表张默君参观纱厂后的言论,可以对前面知识分子及纱厂代表穆藕初的观点形成更为理性全面的审视,在考虑到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同时,知识分子也不能忽视工人的现实情况,从而客观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思考纱厂问题的改进措施。学科育人功能的落地是历史人物活动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及碰撞,也是历史思维及学科素养的育人意义所在。教师结合教学问题链动态调节的结构特征,依照学情差异分层多元设问,彰显历史学科评价要求,推进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的纵深发展。

教学中问题链实现闭环需要回扣到课堂教学主线的核心问题上。本课最后重新审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通过教师在教学问题探讨中的引导,学生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一步步认识到战乱动荡年代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中国光明未来的勇气和行动,这也鼓舞青年学子振兴民族奋进的时代责任,水到渠成地达成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的素养培育目标。整体来看,历史教学问题链要充分考虑其结构特质,挖掘历史人物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生命、情感、经历关联,注重教学探究的生成性,推动深度教学及学科育人的有效实施落地。

参考文献

1.唐恒钧,张维忠,陈碧芬.基于深度理解的问题链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4):53-57.

2.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3.逯成武.细品统编新教材,发掘叙史新变化——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20(05):154-158.

4.莫亮.核心史料选择与问题链设计: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3(02):42-49.

5.林小凤.高中历史课后作业有效设计策略: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3(25):61-63.

6.狄更斯. 双城记[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7:1.

7.赵玉洁. 基于问题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131.

8.梁励.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55-59.

9.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1):11-13.

10.蔡元培著.国学精神[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274.

11.李华兴著.人世楷模蔡元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27.

12.石中英.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研究,2020,41(09):4-15.

13.张汉林.提问之道:历史思维养成路径的探讨[J].教育学报,2018,14(03):48-54.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深度学习
英语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探索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