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甜蜜生活
2025-02-19张亦斌
鸡叫三遍的时候,湖南省邵东市的张飞华翻身起床,快步走出了家门。
天刚蒙蒙亮,路边小草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布鞋,他匆匆走进大棚,看了看挂在棚里的温度计和湿度计,掏出本子一一记下来,然后蹲下身子,观察苗床上的嫩苗。嫩苗有的已经长出一段小小的藤蔓儿了,张飞华自言自语地嘀咕道:“想不到这甜瓜苗儿也有性急的。”
他拿出手机,对着几株定点观测的苗儿,从不同角度拍了照片。再过几天,这些嫩苗就能移植到大田了,到时候还要跟踪观察、记录。
张飞华曾是个工人,下岗后开过粮油店,酿过高粱酒,还种过五彩米,自称“作田佬”。他在湖南农业大学进修时,在试验田里看到一种新培育出来的甜瓜,糖分高,营养丰富,易于种植,市场前景广。他如获至宝,缠着研究甜瓜的王教授仔细询问种植技术,心里想着一定要引进这种甜瓜,让更多的农民种植,让这甜蜜的事业带领大家走上致富大道。王教授被张飞华的诚心感动,两人一起到全国文明村——邵东市仙槎桥镇青山村调查墒情、化验土壤、检测水质。一番忙碌下来,王教授笑了:一切条件都符合甜瓜的种植。就这样,张飞华开始了甜瓜大田试验种植。
经过两年的摸索、实践,张飞华已经完全掌握了甜瓜的种植技术,甜瓜基地也从当初的五十亩扩大到了三百亩,分布在好几个乡镇,近百名农民参与了种植,每年种植三茬甜瓜,仍然供不应求。
走出大棚,太阳已升上了东边的山头,小鸟在树枝上飞来飞去。张飞华觉得格外亲切。两年下来,这些树啊鸟啊的,都跟周围那些村民一样,成了他的亲人。
当“作田佬”的这些年,张飞华接触最多的就是在田地里辛勤耕耘的农民。他说:“我早些年开粮油店,是想从下岗的阴影中走出来,后来种五彩米,是为了让那些留守老人多一份收入。现在,我带领村民种甜瓜,是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致富。我觉得人活着总得有个目标,没有目标,就会失去动力。”
张飞华又来到另一处大棚,里面生机盎然,藤蔓儿爬满了支架,上面挂了很多半个拳头大的甜瓜,这是今年的第一茬甜瓜。通过摸索,张飞华实现了一年三茬,确保每年能有六个月出产甜瓜。他还成功地摸索出了打顶、间果、套袋等新技术。譬如套袋的运用,不仅杜绝了病虫对瓜皮的损害,提升了品相,而且避免了瓜果常见的阴阳面,提高了品质和产量,目前正在申请专利。
上午九点多,张飞华三下五除二吃完一包方便面,转身又出了门。今天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他一边走一边盘算着:一组的那几户人家的排水沟没挖好,这几户都是老人,自己得出钱安排人去帮忙;三组有户人家,男人打工时受了伤,生活不能自理,女人照料男人之余打点零工,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两口子也寻思着种甜瓜,张飞华知道他们家缺劳力、缺资金,早就安排人帮助他们家整地,还送了生态肥,不知道这几天怎么样了,等会还得去看看,不然不放心。
这时,电话响起,是另一个乡镇的村民打来的,请张飞华过去指导整地、施肥,张飞华二话没说答应了。年初的时候,好几个乡镇与张飞华联系,说有村民想种植甜瓜。张飞华都应承了下来,答应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
挂了电话,张飞华风风火火地往前冲,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但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富裕,他的心里甜着呢。
张亦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湖南文学》《延河》《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参与编写系列丛书30多本,《枕上读史》获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