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三绝”与两汉文化
2025-02-19魏鹏
我在南京时,家住浦口的文友丁东诚带我去看了惠济寺堪称稀世之珍的三棵银杏。我说:“惠济寺有三棵银杏,徐州有‘两汉三绝’,何不去看看?”
那时,丁东诚还没有到过徐州,就急不可待地问我:哪三绝?作为土生土长的徐州人,我不无自豪地向文友说起了家乡徐州。徐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徐州“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与两汉(西汉东汉)文化紧密相连,共同谱写徐州辉煌的历史篇章。
徐州的汉墓,以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建造工艺成为徐州“三绝”之首。这些依山而建的地下宫殿,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所,更是汉代社会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及生死观的生动写照。其中,狮子山楚王陵墓为杰出代表,其复杂的墓室结构、深邃的墓道、宽敞的甬道以及功能明确的各个墓室,无不彰显着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智慧。墓中精心雕琢的壁画、排水系统的巧妙设置,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请想象一下,你站在那千年的古墓前,微风拂过,似乎能听到古人的低语,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而这些汉墓,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与智慧的结晶。每一座陵墓都是一座地下宫殿,壁画、雕塑、玉器……应有尽有,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
徐州的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 在我国汉画像石四大区域中,徐州的汉画像石被公认为佼佼者,数量最多,信息量最大,艺术水平最高,代表汉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些汉画像石,简直是古代的“连环画”啊!一块块石头上面,雕刻着古人狩猎、宴饮、车马出行等生动场景,每一幅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笔都透露两汉时代的风貌。看着些汉画像石,仿佛能听到那时人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那份古朴而又真挚的生活气息。徐州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以《牛耕图》最为著名,郭沫若以其画面佐证汉代的农耕文明,鲁迅盛赞汉画像石气魄深雄。从汉画像石,人们看到两汉人民的辛勤耕作,看到长着羽毛的羽人飞向星空,看到汉画像石与睢宁儿童画一脉相承。汉画像石是历史的照片,是历史的记忆,是先人留下的梦境;睢宁儿童画是今日的容颜,是画向未来的七彩长虹。睢宁是全国唯一的由文旅部命名的“儿童画之乡”。睢宁儿童画不但挂在了联合国大厅,还作为国宾礼品被我国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睢宁儿童画不仅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而且传承历史、飞向未来。
说到徐州,怎能不提到那震撼世界的汉兵马俑呢?徐州汉兵马俑,以独特的风格与数量众多的特点,成为徐州“三绝”之一。与西安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不同,徐州汉兵马俑体型虽小却精致细腻,每一个兵马俑都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它们整齐地排列成阵,仿佛一支等待出征的地下军队,展现了汉代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雕塑艺术水平。这些兵马俑不仅是我们研究汉代军事制度、军事装备及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有力见证。它们,站立千年而不倒,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展现了古代军事的严谨与威武,体现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徐州“三绝”作为两汉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艺术价值,更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探索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与欣赏,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传奇。
听了我的讲述,丁东诚频频点头,无尽的向往在他的目光中闪烁。
果真,十年后,当我再次与丁东诚相会时,他竟对徐州的两汉文化了如指掌,滔滔不绝,仿佛比徐州的我还要徐州。
“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丁东诚侃侃而谈。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在历史长河中,徐州曾是华夏九州之一,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无疑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徐州的两汉文化遗产,不仅是徐州历史文化的代表,也构成了江苏历史文化的绚丽华章,成为江苏北部汉文化的杰出代表。两汉文化遗产遗迹在以徐州为代表的江苏大地星罗棋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塑造了江苏“吴韵汉风”“南秀北雄”的鲜明文化特质。
徐州不仅有地下“三绝”,地上亦有“三绝”: 第一绝,当属“云龙湖畔的烟雨朦胧”。云龙湖,宛如一颗镶嵌在徐州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每当细雨蒙蒙,湖面便泛起层层轻纱,山水之间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第二绝,便是“汉文化景区的庄严肃穆”。走进汉文化景区,就像一脚踏进了历史的长河,每一处都透露着两汉时期的辉煌与气派。第三绝,是不得不提的徐州美食。都说民以食为天,徐州的美食绝对能让人大饱口福。辣汤、烧烤、豆腐、把子肉、地锅鸡、羊方藏鱼、烙馍卷馓子……每一道都让人垂涎欲滴,都蕴藏着徐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食材的极致追求。
徐州的艺术文化也独具特色。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徐州面塑等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遐迩。徐州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自己花钱买下一个中药香包,还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
徐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春节期间,徐州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元宵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徐州两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帝刘恒时期,正月十五被定为元宵节。吃元宵和蒸大包子是徐州地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元宵或蒸大包子,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赏灯和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徐州人会在元宵节期间制作各种花灯,举行猜灯谜活动,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我知道的,你全都知道啊!”看着丁东诚兴奋红润的面孔,听着他如数家珍般的演讲,我惊奇地问道:“对徐州的汉文化,你咋知道得这么多呢?”
“如今我也是半个徐州人了,”丁东诚嘿嘿地笑道,“我的另一半,就在徐州呀!”
原来,他听了我讲述的徐州“三绝”之后,就悄悄地来到徐州,并在徐州找个女朋友。如今,他们的孩子也会唱《大风歌》了。
魏鹏:经济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斑斓的日子》,散文集《缤纷世界》,随笔集《红楼梦人情事理》,小说集《白与黑》,长篇小说《叶城镇》;编著传记文学《黄继光》;主编《睢宁文学七十年》(小说卷)。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有作品获奖并收入多种选集。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