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韵千年

2025-02-19查晶芳

莫愁·小作家 2025年2期
关键词:青檀泾县纸板

层层叠叠的白,绵延无尽的白,百转千回的白。那白,像云朵,像月色,柔丽而温雅,饱含着无尽的神秘。一步步向前,一声声惊叹,跌进这片白的世界,唯觉奇幻,唯有沉醉。

这是一座展现中国宣纸的宫殿,坐落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中国宣纸小镇,是为“国纸客厅”。从外看,像是由无数张竖放着的宣纸折叠而成,连绵数百米,纯然一色,恍若汉白玉雕就的巨型艺术品。一泓泓清泉环之绕之,水上水下,对影成双。从空中俯瞰,“垒宣成墙,叠卷为山;悬帘似烟,游台如水”。不论和风丽日天蓝云白,还是烟雨蒙蒙天色苍青,这座“纸”的建筑,皆若仙宫玉阙临凡尘,气韵卓绝非人间。

“薄如蝉翼洁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均匀润墨分浓淡,纸寿千年熠熠馨。”这是古人对宣纸的赞美。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宣纸享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被称为“国纸”。东汉末年,造纸始祖蔡伦的徒弟孔丹在师傅去世后,想造出一种质地更好的纸为师傅画像。某日,在泾县小岭的溪水边,他无意间有了个重大发现:一棵枯死的青檀树泡在水中的树皮居然洁白如霜,纤维细长,且不朽不腐。他大受启发,剥下树皮,经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宣纸。宣纸一经问世,便以其“滑如春冰密如茧”的独特魅力赢得了世人,尤其文人墨客们的青睐与厚爱,成为中国书画最好的载体。泾县是宣纸的发祥地,乌溪村因植被丰茂,水质独特,还拥有沙田稻草和青檀树这两种宝物,成为泾县最大的宣纸生产地。

“中国宣纸文化园”应运而生。2023年竣工的国纸客厅是园区最耀眼的建筑,是一张展示泾县宣纸文化的名片。从园区广场至“客厅”间,有清水一汪,远远望去,客厅宛在水中央,长长的白桥将你牵至大门口。门形颇似一个不规则的山洞,洞口弯曲的线条呈波浪状,一层层向内延展,宛如一石击破水中天,水花跃起,涟漪不绝;更像笔落白宣,墨韵洇染,纸间云絮自浓渐淡,意味绵绵间。一时间,恍若立于蓬莱仙洞前,惊喜、好奇齐涌心头。蹑步以进,顿见无垠的白,空灵的白。大片大片或横陈或竖立的弧状切片,俨然纸纸并列,纸纸相叠。伴着流畅的空间线条不断上升,一个个神秘萦回的坡道亦呈现在眼前,是名实相符的纸山行旅。一潭潭清泉于“纸”间盘桓萦绕,既暗合宣纸与水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营造出上下一白、水纸相融的巧妙意境。

徜徉于国纸客厅,如入巨幅水墨,处处可见大面积的留白。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页面,在光与影的雕琢下,呈现出和谐的韵律,犹如聆听大师演奏,耳边流淌着无尽的美妙。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更是一顿涵润心灵的文化大餐。造纸表演区带你走进宣纸的前世今生;弧形坡道上悬挂的一幅幅卷轴,完整呈现出宣纸的制作过程;褐色的青檀树皮变为洁白柔韧的宣纸,需108道工序,历经“水深火热”,方得“薄如蝉翼洁如雪”;从树上剥下的檀皮,经无数次的蒸煮、捶打、淘洗,方可选检出细白柔韧的优质檀条;选好的檀条被送到碓皮车间,又经切皮、做皮、袋料等工序才能制成檀皮浆;檀皮浆和草浆混合并掺入具有特定作用的野生猕猴桃汁,纸浆才算做成。之后的捞纸极为关键,两人配合,入水出水,一浸一挑。这道工序看易实难。我和朋友在体验区捞过一张纸,可那纸不仅厚薄不均,许多地方还破洞连连,方知捞纸不仅技术要求非常高,还需两个人的高度默契。一位老师傅告诉我们,合作捞纸的两人一主一辅,主为掌帘,辅为抬帘。实际操作中,抬帘要活,掌帘要稳,要听水的声音,要感知纸帘晃动的韵律,严格遵循“头遍水靠边,二遍水破心”“头遍水要响,二遍水要平”。掌帘的师傅尤其不易,既担负着纸捞得均匀厚薄等技术性难题,还要将捞好的纸完好无损地放到纸板上。“放纸”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纸和纸板间不能有水泡,要均匀地将纸在纸板上舒展开来,再将细密的纸帘从纸板上轻轻抽走。捞纸工人非常辛苦,一双手长年都得从早到晚浸泡在纸浆水中,尤其是凛凛寒冬,很多师傅的手都红肿溃烂了,还要戴着手套继续工作。

高温下的晒纸同样不易。以前,湿纸是放在太阳下晾晒,所以叫晒纸,现在改在室内,用加热了的墙来烘焙。只见师傅用手指在地上那垛湿纸的右上角轻轻一点,一张极薄的半透明湿纸便揭起来了。随即,湿纸被贴到烘墙上。师傅拿起一把大毛刷奋臂挥舞,三下两下,流水行云间,柔软湿润的大纸便在墙面上平平整整的了,没有一个气泡,没有一条皱褶,也不见一丝刷痕,更没有一点撕裂。腾腾蒸气中,宣纸洁白平顺的真容显现无遗。一两分钟后揭下,这张纸就烘好了。刷纸的过程看上去就那么三两下,可其间力道的把握没几年时间都练不好。点纸,也极其不易:用力轻了纸点不起来,用力过了会点起两张甚至多张。

看了晒纸,才知为何说宣纸是从“水深火热”中来。确实,每一张纸都历经磨难,更凝聚着师傅们的心血汗水,不由人不心生敬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用于谦《石灰吟》中这两句诗来形容宣纸的品性,再恰当不过。

亲手捞制一张宣纸,墨落其间,散发洇开,韵味十足之际,真真切切触摸到了宣纸悠远厚实的文化脉搏。一纸虽轻,其重千钧。青檀是前世,白宣是今生。青青檀条与草交融,与水共舞,在一双双沉稳有力的手中涅槃重生。一纸静卧,墨染其上,细看那黑白分明、虚实相生处,恍若无数鲜活的灵魂在无声地诉说,在灵动地起舞。2009年,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山青,水绿,纸白。美轮美奂的国纸客厅,作为第十二届佛罗伦萨双年展“达·芬奇奖”得主,实至名归。它将传统文化与建筑美学巧妙融合,让独特而神秘的宣纸文化于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任谁走进,都会在那水墨的淡岚轻烟里,沉醉不知归路……

千年以降,宣纸之爱,于文人墨客间,宜乎众矣。自东汉以来,王羲之、米芾、颜真卿、赵孟頫等诸多大家都曾在宣纸上留下墨宝。宋代诗人王令曾直言其爱:“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江东即指宣城等地。北宋梅尧臣从欧阳修那里得到馈赠的“礼品宣”后,手舞足蹈,“把玩惊喜心徘徊”。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是用宣纸画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里还特地写到了宣纸。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他们说的雪浪纸就是宣纸。至近代,更是“白石纷呈,大千可染,美林抱石,海粟泛金”。宣纸博物馆内,就陈列着许多近当代书画大师们的作品。

“墨分五色,纸寿千年”,薄薄的宣纸承载的绝不仅仅是水墨氤氲与文字记录,还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灵魂。

查晶芳: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学院第九届作家研修班学员。文字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两百余家报刊。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青檀泾县纸板
纸板填数
纸板俄罗斯方块拼图
沧桑之美 熊梅生
二月,青檀如一张宣纸开始舒展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青檀种群结构及分布的统计分析初探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枣庄青檀
泾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