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眼底麻醉造影检查患儿心理状态及配合度的影响

2025-02-19林亚梅罗向东

基层医学论坛 2025年3期
关键词:心理状态

【摘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行眼底麻醉造影检查患儿心理状态和配合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2月—2024年4月收治的90例接受眼底麻醉造影检查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儿麻醉前后的心理状态、检查期间配合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前后,观察组患儿安静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检查过程中,观察组患儿完全配合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部分配合、不配合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眼底麻醉造影检查的患儿,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患儿检查期间的哭闹及拥抱反射情况,提高检查期间的配合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眼底麻醉造影检查;预见性护理干预;心理状态;配合度

文章编号:1672-1721(2025)03-0114-03"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2.3

眼底麻醉造影检查是通过使用麻醉剂和造影剂对眼底进行详细影像学分析的一种医疗手段,广泛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眼科疾病[1],通常应用于年龄较小儿童。年龄较小患儿因认知水平不足、心理成熟度低,在接受检查时常常表现出恐惧、焦虑和抗拒等不配合行为,导致检查难以顺利进行或者结果不理想[2]。传统护理干预侧重于检查过程中的物理控制,忽视了对患儿心理状态的关注,未能充分解决患儿的不配合问题[3]。预见性护理干预是指在预见潜在问题和风险的基础上,提前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及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已有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对疾病管理和患者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但具体到眼底麻醉造影检查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尚缺乏系统研究[4]。本研究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眼底麻醉造影检查患儿心理状态及配合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4月收治的需进一步确定视网膜病变、血管异常等而接受眼底麻醉造影检查的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0~11个月,平均年龄(7.05±1.26)个月。观察组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0~11个月,平均年龄(7.02±1.22)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对眼底麻醉药物无过敏反应;年龄在1岁以内。

排除标准:存在重要系统病变;存在先天性血液疾病或者自身免疫疾病;哭闹或极度不合作。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告知患儿家属有关眼底麻醉造影检查注意事项,包括检查前应遵医嘱做过敏测试,确保患儿对所用药物无过敏反应。开始检查时严格按照正确步骤进行,确保一切安全。检查结束后,密切关注患儿情况,若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干预。(1)麻醉前预见性护理干预。风险筛查,麻醉前,除常规测量眼压外,应进行更加细致的评估,比如深入询问患儿既往病史、过敏史,以预见可能的麻醉风险并做好应对准备。对于眼压接近临界值21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儿,应提前与眼科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检查计划或使用替代方法。个性化心理干预,根据患儿年龄、性格和过往医疗经历,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散瞳剂的选择和应用,提前评估患儿对散瞳剂的反应,选择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避免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复方托吡卡胺;若患儿对散瞳剂反应过于强烈,则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其他安全措施。(2)麻醉中预见性护理干预。动态监测与应急预案,麻醉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常规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重点关注注射药物后患儿出现的反应,尤其是首次注射时的反应;若出现异常变化(如呼吸抑制、心率异常),应立即启动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血管通路管理,根据患儿的静脉条件,提前准备多种应急方案,包括备用的静脉通路和替代药物,以防止因静脉通路不畅导致麻醉和造影失败;在推注造影剂时,应避免外渗风险,建议在推注前再次确认患儿静脉通路的稳定性并在操作时保持监测。(3)麻醉后预见性护理干预。个性化的恢复方案,待患儿苏醒后,除常规观察外,应根据患儿麻醉和造影过程中的表现,预见可能出现的个体反应(如术后恶心、头晕等),提前准备相应的护理措施。环境控制与舒适护理,提前为患儿创造一个适合恢复的环境;考虑到光敏感性和疲劳等因素,建议为患儿提供遮光眼镜,安排患儿在安静、光线柔和的房间内休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延长观察时间,确保患儿完全恢复后再离开。(4)不良反应的预见性预防及处理。通过前期筛查识别出对药物或造影剂敏感的患儿,预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在造影前给予适当的抗过敏药物作为预防措施。对于有严重过敏史的患儿,可考虑提前进行脱敏处理。在处理不良反应时,不仅要按照常规程序操作,还应根据患儿的即时反应和既往病史,灵活调整处理方案。在患儿恶心反应特别严重时,提前使用止吐药,减少造影剂的剂量或调整推注速度。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对比2组患儿麻醉前、麻醉后的心理状态,观察患儿检查过程中安静、哭闹、拥抱反射比例。(2)配合度。根据患儿检查期间的配合情况进行分级。患儿在检查期间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度,能够按照医生和护士的指示完成检查过程,没有过多的抵抗和焦虑情绪为完全配合;患儿在检查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配合度,但需要额外的鼓励或安抚,偶尔会出现轻微的抵抗或不安的情况为部分配合;患儿在检查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抵抗或拒绝,无法按照医疗团队的指示完成检查为不配合。(3)不良反应。对比2组患儿检查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麻醉前后,观察组患儿安静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配合度

眼底检查过程中,观察组患儿完全配合比例高于对照组,部分配合、不配合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细致的评估和全面的监测,提前预测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患者对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不再局限于被动的治疗,而是逐渐强调预防和预测。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护理人员可以预测潜在的护理风险,提前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在眼底麻醉造影检查中,特别是对于新生儿和低龄儿童,预见性护理显得尤为重要[6]。患儿由于年幼,心理和生理状态较为脆弱,对于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护理人员需提前预见患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心理应激,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如调整环境、使用适合的麻醉剂量、进行心理安抚等,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7]。

本研究对不同护理干预条件下患儿检查期间的心理状态和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麻醉前后,观察组患儿的安静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预见性护理可使行眼底麻醉造影检查患儿安静地接受检查。究其原因,预见性护理干预强调麻醉前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一些有效处理,比如散瞳观察、吸引患儿注意力等,使患儿的检查可以顺利进行;麻醉后指导患儿安静休息,减少外界刺激,明显减轻了患儿的不安状态。曾莉萍等[8]研究显示,接受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的患儿中存在较多不良情绪以及不配合的患儿,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方式结合患儿心理特征予以相应干预,能够提高患儿检查期间的配合度,使检查顺利进行,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完全配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提高眼底麻醉造影检查患儿的配合度有重要意义。预见性护理通过情绪支持和安抚,帮助患儿在检查过程中保持镇静,获得安全感,减少患儿的焦虑和不安情绪,有助于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同时可以减少焦虑导致的不良反应[9]。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满足患儿的个体化需求。个性化护理能够更好地照顾到患儿的情感和生理需求,提高患儿对护理措施的接受度。预见性护理需要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和良好的专业技能。专业团队的配合、技能和经验对于降低操作风险、提高检查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纳入研究的病例数量相对较少,尚不能完全说明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可行性。后续将通过增加病例数量来开展研究,以期获得更为科学性的结论。

综上所述,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接受眼底麻醉造影检查患儿的安静配合程度,减少患儿哭闹以及拥抱反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思思,陶继伟,施欣蔚,等.罗森塔尔效应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欧堡超广角眼底造影中的作用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11):2192-2195.

[2] 林艺全,沈卫华,张睿,等.喉罩复合七氟醚麻醉在小儿门诊全身麻醉眼底荧光素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眼科学报,2022,37(9):695-699.

[3] 黎严莲,沈洁,冯苏梅.儿童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的不良反应及护理体会[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7):145-146.

[4] 程春意,周锋,金玲.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模式在门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5):127-130.

[5] 周毅,武雷,樊静,等.极低出生体重儿急性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要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2,39(1):85-87.

[6] 孙爽,卢跃兵,王飞,等.儿童眼底血管造影荧光素最佳剂量探讨[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1,43(9):641-645.

[7] 张旭,刘海燕,尹晓薇,等.儿童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20,28(2):163-165.

[8] 曾莉萍,郑娟,廖雪梅,等.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童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7,32(7):1072-1074.

[9] 王建,侯军军,谢娟,等.情景模拟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3):4601-4603.

(编辑:郭晓添)

猜你喜欢

心理状态
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危急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心理及疼痛的影响
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因素影响的研究
细致化护理在改善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中的作用分析
心理状态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浅谈主持人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关注自己的亚心理健康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Motive与Motivation:从休谟的动机论到动机论的休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