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出版实践
2025-02-19张向阳
摘 要: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发展潜力。本文从国家公园和自然教育的基本情况入手,系统梳理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研究对策。本文认为,优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选题策划与出版实践,能够更好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自然教育类图书 生态文明 出版实践
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国家公园涵盖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国家公园体制作为我国一项全新的自然保护地制度,已逐步成为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自然教育是国家公园的一项核心功能,通过宣传生态保护理念、培养公众生态意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支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1]开展自然教育是国家公园综合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自然教育类图书作为实现自然教育功能的重要媒介,承担着传播国家公园文化、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升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使命。这类图书通过生动的文字与图像展示国家公园的自然之美、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促进公众对自然的理解与认同,还能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众对自然教育类图书的需求迅速增长。从幼儿到青少年、从普通读者到专业人士,社会对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内容的关注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与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我国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出版仍有不足。如针对公园访客游憩体验的出版物偏少,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优质实践教育出版物更少,导致青少年“自然缺失症”逐渐凸显。这些不足,不仅影响了公众对自然的全面了解,也制约了国家公园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加强对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关注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市场状况
国家公园不仅是丰富自然资源的“宝库”,更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在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自然教育类图书出版非常重要。通过自然教育类图书市场调研和“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的实施,可以看到目前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内容主要围绕国家公园区域位置、地质地貌、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公园建设、游憩体验以及自然实践教育等方面展开,具有一定特色。
现有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大多注重展示公园内的代表性资源和典型特色。例如,《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自然教育手册》以大熊猫、珙桐、银杏三大物种为主线,通过清晰的篇章结构,深入介绍了这些孑遗物种的生态特征和保护现状;《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试行本)》则内容翔实,涵盖森林、湿地、草原和荒漠等多种生态类型,并采用插画与故事性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祁连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生态价值。此外,部分图书融合了历史、生物、人文、文学和地理等多学科内容,主题广泛,知识体系相对丰富。除了文字外,一般还有大量的照片、手绘图、地图等内容,图文有序结合。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中大量精美的照片、带有创意的手绘图,将三江源国家公园美丽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等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同时利用地图的位置和空间可视化表达功能,设计制作了多张导览地图、立体地图、影像地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区域范围和地理特征。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阅读体验。
目前,我国自然教育类图书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从出版角度看,在我国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之前,以介绍世界各地国家公园的科普图书为主。在2013年及之前出版的33种图书中,科普类图书有17种,占51.5%;而专著类图书只有11种,占33.3%。而从2014年至今出版的68种图书中,专著类图书有38种,占55.9%。”[3]到2023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27册出版,涵盖7个子项,出版范围和数量有所提升。综合各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相关图书出版的品种、数量、规模都较为薄弱,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选题规模有限,体系化不足
目前,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出版种类较小,规模小,尚未形成完整的选题体系。除“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涵盖7个方向内容和面向多层次读者需求外,其他图书多为单本出版,只是围绕某一方面知识展开,面向的读者也相对较为局限,缺乏系统性,无法同时满足多维度的市场需求,出版效果有限。
2.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现有出版产品也许是受时间、资料等局限,对国家公园最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呈现不够。有些在内容架构上存在局限性,未能全面深入展现国家公园的丰富内涵;有些创作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科普层面,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未能突出国家公园内最典型和最独特的自然资源特征。这种内容上的局限性降低了图书的吸引力和科学价值,也难以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3.表现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
在数字化时代,自然教育类图书更适合多媒体融合呈现,能更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目前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由于成本和传统出版理念等原因,不少还是以文字描述为主,缺少精美照片、手绘图及音视频等多媒介形态内容,缺乏能够吸引读者参与的互动元素。这种传统表现形式,无法充分体现国家公园的壮美景色,也无法吸引更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力。
4.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功能不足
大自然是最好的实践课堂,而青少年是自然教育的核心受众群体。但目前面向青少年的自然教育实践类图书较少,即便有,但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也缺乏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并引导其参与自然保护的教育资源。这一现状阻碍了国家公园“生动实践课堂”功能的发挥。
5.产品线延伸不够,品牌建设薄弱
目前,大多数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产品仍以纸质图书为主,相关文创产品、访客体验手册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不足。同时,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品牌的整体建设较为薄弱,未能形成具有长尾效应的产品线,限制了其市场影响力和受众覆盖面。
二、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对策
为更好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提升社会公众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水平和保护意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应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作用,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新闻出版署将“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纳入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图书出版的支持和推动。因此,如何推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高质量策划与出版,成为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出版社应从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出发,挖掘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通过创新选题策划与表现形式,通过系统化的市场布局,打造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与需求的高质量出版物。
(一)与国家公园加强合作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核心内容源于国家公园的独特资源,而国家公园的管理部门作为具体实施单位,最熟悉公园的自然景观、动植物分布、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特征。因此,出版社若想提升选题出版质量,必须加强与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的合作。首先,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积累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数据和信息,包括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的详细资料。这些第一手数据和信息为高质量出版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基础。其次,通过合作可以更准确地聚焦选题,确保出版物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例如,合作过程可以促成作者进入国家公园开展实地调研,搜集真实的生态素材;在编辑出版阶段,管理部门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审校意见,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再次,双方合作有助于对产品的宣传推广和使用。国家公园拥有稳定的游客和关注群体,而出版社则具备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市场运营经验。通过联合开展活动,如图书发布会、自然教育讲座等,双方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二)根据受众需求,打造产品出版矩阵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目标读者广泛,包括国家公园管理者、科研人员、普通访客及青少年学生。因此,图书的开发需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构建多元化、体系化的产品出版矩阵,满足不同背景公众的差异化需求。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国家将设立更多的国家公园,这为出版物的策划和系统化开发提供了契机。未来,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将遵循系统化思维,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广度方面,将会覆盖更多受众群体,包括幼儿、青少年、普通访客、科研工作者和旅行达人等,满足不同层次和背景读者的阅读需求;深度方面,将会更加深入挖掘每个国家公园的独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通过多学科融合呈现内容,使出版物更具专业性和吸引力。此外,纸质图书与数字化产品的结合将成为未来出版的重要方式。在线上,通过数字平台提供电子版、互动式阅读材料和科普短视频;在线下,出版纸质图书和文创产品,进一步延伸品牌效应。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将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体验,同时推动自然教育的影响力延伸到更多场景。以“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为例,该系列涵盖了7个子项共27册图书,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知识层次的受众进行了精准设计。这种基于受众需求的系统化出版策略为其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挖掘公园特色资源,丰富产品形态
国家公园拥有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开发多样化自然教育类产品的宝贵素材。在市场布局中,通过充分挖掘这些特色资源,可以丰富产品形态,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自然教育体验。例如,近年来文创产品的兴起为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原创凤冠冰箱贴火爆全网,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累计销量已超过3万件。这种跨界文创的成功经验同样适用于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产品的开发。具体而言,可以参考一些典型案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标识牌,以三江源地区三条大江大河同源的特性为灵感设计的标识牌,成为自然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衡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励志鸭文创雪糕,将湿地公园的生态特色与创意食品结合,既有趣又吸引人,进一步拓展了自然教育的影响范围;珍稀动植物主题的明信片和风光画册,基于国家公园内独特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设计的文创产品,不仅传递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也满足了读者收藏和分享的需求。这些跨界延伸产品,不仅增强了自然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激发了市场活力,提升了国家公园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布局中,出版社可以探索更多具有创意和教育功能的产品形态,如互动式数字内容、虚拟现实(VR)体验等,将自然教育延伸到更多场景和平台。
(四)构建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育功能
自然教育类图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媒介,更是引导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实践的重要工具。在这一背景下,构建完善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将自然教育融入学校和社会教育体系,是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重要任务之一。许多国家公园已经开始结合自身特色开发自然教育课程,例如: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课程,是针对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开发的系列课程,通过互动游戏、观察记录等方式,让青少年全面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意义;三江源自然教育读本,是针对幼儿到高中的不同年龄段设计的系列读本和实践活动,结合三江源的特色资源,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国家公园的认识,增强对“中华水塔”和“世界第三极”的保护意识;秦岭研学手册,是针对秦岭特定区域开发的个性化课程和活动,促进人与场景的互动学习,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体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和自然教育的不同目的,个性化进行教材、课程和活动的定制,相比学校固化的单向输出,营地提供了独特的体验方式,更加倾向于人与人、人与场景的互动。”[4]这种多场景、多层次的教育布局,使自然教育从静态知识传播扩展到动态的实践参与,全面发挥国家公园的教育功能。
(五)内容兼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冰川与水资源、动植物、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然而,目前出版物的内容深度和表现形式仍存在局限性,多数图书集中于单一主题或局部资源,未能全面展示国家公园的自然风貌、生态价值和文化特色。未来,自然教育类图书将在内容方面实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全面结合:科学性方面,会通过与研究机构和专家合作,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知识性方面,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复杂的生态知识,使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获取信息;趣味性方面,将会通过生动的叙述方式和多媒体形式,如插图、视频和互动设计,增强图书的吸引力。通过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融合,未来的自然教育类图书将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推动自然教育产品的创新发展。
(六)注重多形态融合和现代传播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自然教育类图书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出版形式,而是与现代传播技术紧密结合,形成多形态融合的出版生态。在形态融合上,未来的自然教育类产品将集成音频、视频、立体展示、虚拟现实(VR)等技术,通过多感官体验呈现国家公园的自然生境。这不仅提升了读者的参与感,还增强了图书的教育效果。例如,读者可以通过扫描图书中的二维码,观看国家公园的实景短片或听取动植物的语音科普介绍。在传播渠道拓展上,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宣传推广将更加依赖于新媒体平台的力量。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出版社可以选择合适的平台开展宣传。例如,短视频平台的抖音、B站,通过趣味性内容吸引年轻受众;社交媒体的微信、小红书,通过分享知识点或美图扩展图书的影响力;权威媒体通过专题报道提升图书的可信度和覆盖面。除了上述宣传,出版社还可以通过举办图书发布会、自然教育讲座、主题展览等线下活动,与读者进行直接互动。此外,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国家公园自然研学线路的设计和推广等,都是未来出版与受众实践活动直接结合的重要方向。
三、结语
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是当前社会的重大需求,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可以将国家公园的自然之美、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有效传播给社会公众,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和行动力。自然教育类图书不仅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发挥着非同寻常的生态效益,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文化载体和教育工具。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能够直观展现国家公园的壮丽景观与独特生态价值,为公众提供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窗口。通过图书出版,公众不仅可以感受国家公园的视觉盛宴,还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启迪。这种全民自然教育形式,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认知水平,汇聚更多力量支持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通过阅读自然教育类图书和开展自然实践活动,能够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念,激发爱国情怀。
未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的出版潜力巨大,出版工作者应继续探索创新,结合国家公园的资源优势和教育功能,不断提升选题策划与内容质量。一方面,出版物需要在科学性与通俗性、专业性与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精品图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推动出版实践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扩展自然教育类图书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形式,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综上,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类图书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未来的出版实践中,出版工作者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标准为目标,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EB/OL].(2017-09-26).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9/26/content_5227713.htm.
[2]曹得宝,高孟然.我国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提升路径研究[J].环境保护,2024,52(6):60-63.
[3]盛春玲.关于我国国家公园主题图书出版的思考[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9(2):65-68.
[4]胡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自然教育[J].新西部,2024(7):32-36.
(作者单位系中国地图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