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聚“防患于未然”的社会共识

2025-02-19王虎成

出版参考 2025年1期
关键词:科普应急受众

每当灾害事故来临,人们往往依靠本能反应进行逃生自救,但求生时机转瞬即逝,如果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和心理准备以及正确的自救知识和避险技能,后果将不堪设想。通过开展应急科普传播,广泛宣传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常识,有利于提升公众对突发事故灾害的处置能力、心理素质和应急素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从本体上讲,应急科普是指针对突发事件及时面向公众开展的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科学普及与传播活动,其目的是提升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应急素养,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冲击。从功能上讲,应急科普是国民素质教育和全民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推动关口前移、有效防范风险,强化源头预防治理、全过程统筹防抗救工作,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与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推动社会本质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日趋成熟,各类灾害事故的防范化解和应对处置成效明显,各级党委、政府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推动将安全宣传和应急科普工作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举措实施和考核范畴,不断加强安全宣传体系和应急科普基础建设,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以及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系列安全宣传和应急科普活动,应急科普产品供给侧日益丰富,知识普及持续深入,影响力、覆盖面不断扩大,公众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应急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应急科普传播就是用受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把突发灾害事故的科学机理和安全常识、应急技能告知受众,以满足受众对规避风险、减轻危害、降低损失等信息的需要,同时为受众提供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和防范技能。2023年8月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应急科普传播概论》从基本概念出发,梳理了我国应急科普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主体和客体两个维度分析应急科普的创作生产与传播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全媒体时代应急科普传播机制优化的理论难点。阐述了应急科普的基础性系统性功能性特征,提出了突发事故灾害科学应对传播和常态化安全知识普及两个应急科普传播渠道,认为我们日常的安全应急举措行为不应该是“亡羊补牢”的行为,也不应该是突发事件之后的偶发性行为,而应该成为自觉的日常行为反应。该书分析了全媒体时代应急科普传播的新形势,对全媒体时代应急科普传播机制的优化渠道,开拓了应急科普实践思路。该书还谈到应急科普传播系统不断更新迭代,脉络更加清晰,创作人员的实践操作更为顺畅。由此可以看出,应急科普传播的发展是从实践部分开始的,理论研究必要性也在实践中浮出水面。

在注意力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碎片化阅读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和各类社交软件正使传播者与受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不同的人群借助多样化的载体容易获取个性化的信息。应急科普利用新媒体等各种载体介质传播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应急科普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应急科普传播概论》详细介绍了应急科普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创作传播,特别强调在短视频时代,应急科普短视频应承载的内容,使得受众对特定的知识信息从了解到熟知,旨在构建良好的科普环境,以求与大众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应急科普传播者及时转变传播方式,关注受众的内心,激发受众的沟通欲望,减少负面舆情生成的条件,加强对受众群体的正面引导,而不只是冷漠地进行知识信息公开,忽略对舆论前期的把控。

《应急科普传播概论》普及了迭代的新媒体技术中应急科普知识传播范式,提出在制作图文并茂的应急科普文章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适应受众习惯的短视频、动图、虚拟体验等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理解接受应急科普知识,从而形成有效的应急记忆养成和安全行为习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开辟具有实时、快速、便捷、动态、交互特点的传播新途径,创新应急科普新业态、应用场景、运用模式等,必将成为应急科普传播新的常态化的呈现形式。

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科普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创新科普方式,挖掘科普资源,打造科普精品,构建科普新格局,提高科普服务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单位系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

猜你喜欢

科普应急受众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科普达人养成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