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在学术治理中对学者心理契约的影响及强化建议

2025-02-19侯波

出版参考 2025年1期

摘 要: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治理的重要载体,其角色不仅仅限于学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更在于对学者心理契约的塑造与维护。深入探讨学术期刊在学术治理过程中对学者心理契约的影响机制,提升学术期刊的声誉与影响力、审稿透明度与公正性、与学者的互动频率与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学者的忠诚度、学术态度、创新意愿及职业发展路径。学术期刊可通过公正的评价标准、严格且畅通的审稿流程以及积极的互动沟通,构建并强化与学者之间的信任与承诺关系。

关键词:高校学术期刊 学术治理 学者心理契约 声誉与影响力 互动与沟通

学术治理是指在学术机构或学术领域内,对学术活动、学术资源、学术人员以及学术成果进行有效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它涉及学术政策的制定、学术标准的维护、学术资源的分配、学术人员的培养与评价,以及学术成果的产出和传播等多个方面。学术治理的目标是确保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术创新,维护学术诚信,以及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学术治理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学术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术期刊在学术治理中的作用越发凸显。然而,在学术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学者心理契约问题日益突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一、学术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由Argyris在1960年提出,用以描述个体与组织之间非正式的、未明文规定的相互期望和承诺。心理契约并非正式的书面合同,而是基于信任、承诺和期望而形成的隐性契约关系。[1]这种契约关系具有隐形性、动态性和互动性特征,对学者的工作满意度、忠诚度和学术产出产生深远影响,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在塑造学者行为和组织氛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学者们对学术心理契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一是心理契约的内涵与结构方面。如代文雪、曾俊学[2]认为心理契约涉及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导师与研究生、高校教师与学校等不同角色间非正式的期望和承诺。二是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与后果方面。如胡媛、胡子祎、李润芸[3]提出违背学术心理契约可能导致信任危机、职业不满、忠诚度下降,甚至学术不端行为。三是心理契约与学术职业发展方面。如王战平、周阳、谭春辉等[4]关注到心理契约对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生等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心理契约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契约的履行促进学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四是心理契约与学术组织的关系优化方面。如郑文力、张翠[5]提出学术组织通过理解并满足成员的心理契约期望,可以优化组织与成员的关系。五是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学术社区与科研行为方面。如王景周[6]分析了心理契约履行对科研人员参与虚拟社区活动、知识共享和科研合作的影响。

现有文献对学术心理契约的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层面,对团队或组织层面的心理契约探讨不足。其次,心理契约违背的长期影响和预防机制研究不够充分。再次,不同学科领域和文化背景下心理契约的特异性研究较为缺乏。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以及心理契约在学术组织变革中的作用。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以验证心理契约理论在不同学术环境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学术期刊在学术治理中对学者心理契约的影响和塑造,以期为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7]

二、学术期刊的学术治理功能

学术期刊在学术生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学术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知识创新、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学术期刊还承担着学术治理的职责,通过其特有的审稿、发表等机制,对学术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致力于维护学术界的公平、公正与诚信。[8]其学术治理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研究质量

学术期刊通过设立严格的审稿制度,对投稿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客观评审。审稿过程通常由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担任审稿人,他们根据学术规范、研究方法和数据可靠性等方面对论文进行仔细审查。这一制度确保了只有高质量、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才能被发表,从而提升整个研究领域的质量。

(二)引导研究方向与热点

学术期刊通过选择性发表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和热点。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会根据当前学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对投稿论文进行筛选和评估。这种引导作用促使学者更加关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9]

(三)规范学术行为

在审稿和发表的各个阶段,学术期刊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和伦理准则,对论文的原创性、引用的规范性等关键方面进行细致审查。这种严格的审查机制有助于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学术界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术期刊还通过发表论文、组织学术讨论等方式,倡导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科研精神,引导学者们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定期出版学术论文和组织学术活动,学术期刊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领域的学者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与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拓宽学者们的学术视野,提高其研究水平,还能够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整个学术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10]

三、学术期刊在学术治理中对学者心理契约的塑造与影响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治理的关键平台,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上,更在于对学者心理契约的塑造与维护。健康、稳定的心理契约能够促进学者的学术成长,提升研究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术期刊增强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心理契约的维度是理解学者与学术期刊之间关系的关键工具,通常包括关系维度、任务维度、奖赏维度和权力维度。[11]它们共同塑造了学者的学术态度、研究方向和职业发展,影响其在学术界的表现和成就。

(一)关系维度

学术期刊的声誉与影响力直接影响学者的忠诚度。关系维度强调的是学者与学术期刊之间建立的信任、尊重和情感联系。在学术界中,学术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与学者个人的学术忠诚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关系。高声誉的期刊能够增强学者对期刊的信任感,促使他们更愿意在该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从而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具体来说,学术期刊的声誉通常反映了该期刊在学术界的地位和认可度,它是由期刊的历史、出版质量、同行评审的严格程度、引用率以及在学术社区中的影响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一个声誉良好的学术期刊往往能够吸引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又进一步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和声誉。学者的学术忠诚度则体现在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承诺和对学术社区的贡献上。忠诚度高的学者往往专注于某一研究领域,持续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致力于通过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声誉好、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期刊能够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因此,学术期刊的声誉与影响力和学者的学术忠诚度之间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关系。[12]一方面,学者们通过在声誉良好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还能为所在的研究领域带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另一方面,学术期刊通过吸引和发表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自身的声誉和影响力。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推动了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二)任务维度

学术期刊与学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影响学者的学术创新意愿。[13]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任务维度是心理契约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者在学术期刊中所承担的责任与期望。这些责任和期望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简单呈现,更是对学者创新能力、研究深度和学术规范遵守度的全面考量。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治理的重要平台,通过其独特的运作机制和互动方式,对学者的学术创新意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清晰的发表标准激发创新动力。学术期刊通过设定明确的发表标准,为学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这些标准通常涵盖了研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学术价值等多个方面,要求学者在研究中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提出新的观点、采用新的方法。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激发了学者的创新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二是审稿反馈促进研究深化。学术期刊的审稿过程是学者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的重要环节。审稿人通过对论文的详细审阅和反馈,指出研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反馈不仅帮助学者完善研究内容,提高研究质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者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学者在吸收审稿意见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三是学术指导助力创新成长。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审稿过程中,他们不仅会对论文进行客观评价,还会对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指导和建议。这种学术指导对于年轻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提高研究水平;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和潜力,为他们的学术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互动沟通构建创新生态。学术期刊不仅是一个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更是一个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场所。学术期刊通过组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为学者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时,还通过在线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加强了学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这种互动沟通不仅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还构建了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生态。在这个生态中,学者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三)奖赏维度

学术期刊审稿和用稿机制影响学者的学术态度。奖赏维度涉及学者从学术期刊获得的认可和奖励。学术期刊的审稿用稿机制,作为这一维度的重要实践者,直接影响和塑造着学者的学术态度和行为。[14]

首先,学术期刊的审稿用稿机制能够促进学者的学术诚信。当学者提交研究成果时,他们期望的是一个基于学术质量而非其他非学术因素的公正评价过程。这种信任感促使他们更加专注于研究本身,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才能得到认可。同时,这种信任也增强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学者们会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界的纯洁和清正。

其次,学术期刊通过其审稿和用稿机制,能够识别并奖励那些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种机制不仅鼓励学者勇于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更推动了整个学术界的知识更新和进步。当学者看到自己的创新性工作得到期刊的认可并发表时,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正向激励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和创造力。

最后,学术期刊的审稿和用稿机制能够促进学者的学术满足感。当学者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严格评审后被发表时,他们会有被认可和被尊重的喜悦。这种满足感不仅来自研究成果本身的价值,更来自学术界对他们的努力和才华的肯定。

(四)权力维度

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学者的职业发展路径。权力维度关注的是学者在学术期刊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学者在选择研究方向和发表策略时,往往会考虑期刊的评价体系,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追求创新与满足评价标准之间的权衡,不仅影响学者的学术产出和职业满意度,还可能塑造学者的学术身份和职业发展路径。[15][16]

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通常包括影响因子、引用次数、审稿标准等多个维度,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学术界对期刊质量的评判标准。一方面,学者在选择期刊投稿时,往往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指标,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这种选择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学者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参与,他们通过深入了解并适应评价体系,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职业竞争力。[17][18]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者的决策权。由于评价体系往往倾向于认可那些符合主流研究范式、具有显著创新性和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学者在选择研究方向和发表策略时不得不进行权衡。他们可能需要在追求个人研究兴趣和满足评价体系要求之间作出取舍,这种取舍过程无疑影响了学者的学术产出和职业满意度。更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还直接塑造了学者的学术身份和职业发展路径。在高度竞争的学术环境中,拥有多篇高质量论文发表记录的学者往往更容易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和关注,从而在职称晋升、项目申请、奖项评选等方面占据优势。[19]因此,学者往往会根据期刊的评价体系来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发表策略,以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四、学术期刊与学者心理契约的巩固与强化

学术期刊与学者之间的心理契约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为了巩固与强化这一心理契约,学术期刊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沟通互动、注重公正透明以及强化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增进与学者之间的互信、互动与共赢,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学术期刊在学术治理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期刊影响力

学术期刊应注重自身品牌的建设和维护,通过提高论文质量、加强学术合作、扩大宣传渠道等方式,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个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学者的投稿和关注,还能够为学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这种双赢的局面将进一步巩固与强化学术期刊与学者之间的心理契约。

1.提高论文质量

论文质量是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基石。学术期刊应严格把控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确保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通过设立严格的审稿制度和评审标准,学术期刊能够筛选出真正优秀的研究成果,提升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同时,学术期刊还应鼓励学者进行跨学科研究,推动学术领域的交叉融合,以丰富期刊的学术内容和视角。

2.加强学术合作

学术合作是提升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学术期刊应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机构及学术期刊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活动,学术期刊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还能够提高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学术期刊还可以与其他期刊进行互引、互推等合作,共同提升学术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扩大宣传渠道

在信息化时代,宣传渠道对于提升学术期刊品牌知名度至关重要。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加强自身的宣传推广。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账号,学术期刊可以及时发布期刊动态、研究成果和学术活动信息,与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和互动。同时,学术期刊还可以通过与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等机构的合作,拓宽期刊的传播渠道和覆盖范围,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学者需求

提升服务质量是学术期刊巩固与强化学者与期刊之间心理契约的基石。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传播者,更是学者与学术界之间的桥梁。通过优化投稿与审稿流程、提供个性化编辑服务、关注学者需求变化、强化技术支持以及加强与其他学术资源的合作与共享等措施,学术期刊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学者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巩固与强化学术期刊与学者之间的心理契约。

1.优化投稿与审稿流程

投稿与审稿流程是学者与学术期刊交互的最初环节,其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学者的投稿体验和对期刊的信任感。[20]学术期刊应不断优化投稿系统,简化投稿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烦琐步骤,使学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交研究成果。同时,期刊应确保审稿流程的公正、透明和高效,缩短审稿周期,及时反馈审稿意见,让学者感受到期刊对研究工作的尊重和重视。

2.提供个性化编辑服务

每位学者的研究背景、领域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此学术期刊应提供个性化的编辑服务,以满足学者的独特需求。编辑人员应深入了解学者的研究领域和论文特点,提供专业的编辑建议和修改意见,帮助学者完善论文结构和语言表达,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可读性。这种个性化的服务能够让学者感受到期刊的关怀和支持,增强他们对期刊的归属感。[21]

3.关注学者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服务策略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术期刊应密切关注学者的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服务策略。通过定期收集学者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期刊服务的期望和建议,学术期刊可以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加贴近学者需求的服务。同时,学术期刊还应关注学术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及时调整期刊的栏目设置和选题方向,以吸引更多优秀学者的关注和投稿。

4.强化技术支持,提升服务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技术支持对于提升学术期刊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学术期刊应不断加强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工具,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建设高效的在线投稿系统、审稿平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学术期刊可以实现投稿、审稿、出版等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减少人工操作的时间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学术期刊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偏好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三)加强沟通互动,鼓励创新探索

在学术研究的生态系统中,加强沟通互动、鼓励创新探索是巩固与强化学术期刊与学者之间心理契约的关键。沟通互动与鼓励创新探索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加强沟通互动,学术期刊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者的研究兴趣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支持;同时,学者在得到期刊的认可和支持后,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创新探索,产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种良性循环将进一步巩固与强化学术期刊与学者之间的心理契约,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22]

1.建立多渠道的沟通平台

为了加强沟通互动,学术期刊应建立多元化的沟通平台。这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网站与社交媒体,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期刊动态、审稿指南、投稿须知等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学者进行实时互动,解答疑问,收集反馈;学术研讨会与论坛,定期举办或参与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为学者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电子邮件与即时通信工具为学者提供便捷的联系方式,如电子邮件地址、QQ群、微信群,以便随时解答学者的疑问和提供帮助等。

2.鼓励创新探索的举措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有责任和义务鼓励学者进行创新探索。如设立特色栏目,针对某一领域或主题设立特色栏目,鼓励学者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探索;优先发表创新性成果,对于具有显著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给予优先发表的机会,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研究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创新论坛,定期举办创新论坛或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创新经验和研究成果,激发学者的创新灵感和动力;提供创新资金支持,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设立创新研究基金或奖励计划,为学者的创新探索提供资金支持等。

(四)注重公正透明,维护学术诚信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知识进步的重要媒介。对公正透明与学术诚信的坚守不仅有助于学术期刊赢得学者的信任与尊重,更能促进双方心理契约的巩固与强化。当学者感受到期刊的公正、透明与诚信时,他们会更愿意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投给期刊,同时也更愿意与期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更能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1.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

公正透明的运作机制是学术期刊赢得学者信任的关键。学术期刊应确保审稿、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的公正性,让每一位投稿者都能感受到被公平对待。通过公开透明的审稿流程、明确的录用标准和及时的反馈机制,学术期刊能够消除学者的疑虑,增强他们的投稿信心。同时,公正透明的运作也促使期刊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学者的需求。

2.维护学术诚信,守护学术研究的生命线

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也是学术期刊与学者心理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应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期刊应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监测与惩处机制,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撤稿、通报批评等,以维护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和公正性。同时,期刊还应加强对学者的学术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观,共同守护学术研究的生命线。

五、结语

心理契约作为学者与学术期刊之间无形的约定,涵盖了双方对彼此行为、责任及期望的共识。学术期刊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沟通互动、注重公正透明以及强化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构建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维护学术诚信与规范、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认可与激励学者贡献,从而成功地塑造并影响了与学者之间的心理契约。这种契约不仅稳固了学者与期刊之间的合作关系,还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为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也为学术治理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继续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开展跨文化研究,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学术期刊对学者心理契约的影响,以期获得更为一致的结论。二是进行长期追踪研究,通过长期追踪研究,深入分析学术期刊政策变化对学者心理状态和行为的长期影响。三是尝试技术融合研究,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对学术治理和学者心理契约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11]郭翔.心理契约形成因素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2):134-135.

[2]代文雪,曾俊.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心理契约探究[J].科技与出版,2024(4):86-92.

[3]胡媛,胡子祎,李润芸.科研社交平台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情报科学, 2021,39(2):70-77,95.

[4]王战平,周阳,谭春辉,等.心理契约的履行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EVLN行为的影响[J].现代情报,2020,40(1):49-57,78.

[5]郑文力,张翠.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导师-研究生”关系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16-20.

[6]王景周.基于心理契约的编者与作者关系优化[J].编辑学报,2019,31(1):26-29.

[7]刘茵.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2(25):58-59.

[8]孟耀.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5):90-93.

[9]许武成,徐邓耀,侯万儒.核心期刊的遴选及其功能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2-57.

[10]吴光锐.图书馆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4(24):38-39.

[12][13]姚丽.学术期刊退修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学理论,2017(12):183-184.

[14]魏峰,张文贤.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12-16,27.

[15]周文琦.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系统的顾客心理契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16]焦群.从重科研论文倾向看“核心期刊”带给高校的负面效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8,7(6):98-99.

[17]张新玲,谢永生.国外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新媒体应用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7(4):75-76.

[18]周序.关于借读费研究的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9):18-22.

[19]蔡维超.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初探[J].青年与社会:中,2014(1):45-47.

[20]张玮.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新闻世界,2012(5):17-18.

[21]龙敏.新形势下学术编辑的基本素养[J].新闻传播, 2016(18):85-86.

[22]吴进琼,李淑媚.基于用户使用统计分析的数据库阅读情况预测研究:以广西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36(2):18-22.

(作者单位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