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作用机制
2025-02-18周彩虹潘海伦
摘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儿女的必修课,了解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和作用机制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广西少数民族高职生和中职生的调查表明,其中华文化认同整体状况良好,中职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比高职生低;中华文化认知认同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没有直接影响;中华文化情感认同、中华文化意志认同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因此,应注重面向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并以情感认同和意志认同为纽带,促使认知向行为的转化。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少数民族;高职生;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76
1"问题提出
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自己所处的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是个体赞同与集体肯定的统一[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可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探究如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第一步则是要了解中华儿女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学生是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群体,是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主力军。目前,分析中华文化认同现状的研究多以学生群体为对象。如,尹旦萍从知、情、意、行4个方面进行考察,指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较高,但其中华文化的情感和中华文化认同的意志比较淡薄,且在中华文化认同的践行上缺乏自觉意识[3]。李佳对云南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大多对中华文化认同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主动了解中华文化的意愿[4]。卢颖玉以港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提出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情感认同层面,大学生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但主动关注并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有所欠缺[5]。以上研究表述不尽相同,结论却较为相似,普遍来看,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相对较高,却存在认知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这对把握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具有启示意义。
探究如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还需要把握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机制。聂立清认为,认同的发展过程依次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意志认同与行为认同”[6]。查方勇认为,认同的机理包括“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意志自觉、行为实践等系统过程,形成一个不断内化、深化、外化和固化的动态循环系统”[7]。结合来看,中华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应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意志认同和行为认同4个元素的循环发展。
总体而言,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探讨普通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以高职和中职的少数民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还不多见;从研究方法来看,中华文化认同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还多停留于理论的探讨,缺乏实证的视角,中华文化认同现状的相关研究虽然多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但统计方法常局限于平均数、百分数等描述性统计[8],缺乏深入的讨论。本文以广西高职和中职的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从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和主观家庭经济水平4个方面分析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探讨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针对性对策。
2"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设
本研究以广西高职生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问卷调查为数据分析依据,旨在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研究假设如下:一是高职生和中职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状况良好。二是高职生和中职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情况在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和主观家庭经济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三是中华文化认知认同、中华文化情感认同和中华文化意志认同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通过问卷星向广西的2个高职院校和1个中职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发放电子问卷,共收到461份调查问卷,删除无效问卷后有428份有效问卷用于分析。有效样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2.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本信息,二是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基本信息部分包括性别、年级、民族、政治面貌和主观家庭经济水平5个问题,其中,民族仅区分是否为少数民族,用以排除非少数民族填写的问卷。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部分则采用王华敏、夏一鸿、罗琴(2022)开发的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及影响因素量表中的中华文化认同自测量表。该量表主要测查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共18道题,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意志认同、行为认同4个维度。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7,表明量表信度良好。
2.4"数据处理
运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3"结果分析
3.1"总体情况
广西高职和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均值为4.655,高于中间水平。分维度来看,中华文化认同的4个维度的均值分别为:认知认同4.663,情感认同4.590,意志认同4.686,行为认同4.655,均高于中间水平。该结果说明广西高职和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较高,与上述已有的以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等为对象的研究的结果相似。
3.2"不同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和主观家庭经济水平的中华文化认同差异分析
为了验证广西高职和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及其4个维度在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和主观家庭经济水平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而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首先,在性别、政治面貌和主观家庭经济水平上,广西高职和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及其4个维度均没有显著差异(pgt;.05)。"
其次,在年级上,广西高职和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t=-2.876,"plt;.01)及其维度中的认知认同(t=-2.950,"plt;.01)、意志认同(t=-3.301,"plt;.01)和行为认同(t=-2.128,plt;.05)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在中华文化认同及其4个维度上,均表现为中职少数民族学生低于高职少数民族学生。
3.3"中华文化认知认同、中华文化情感认同和中华文化意志认同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的影响
为验证中华文化认知认同、中华文化情感认同和中华文化意志认同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的影响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3所示。
如表3所示,模型中VIF值均小于5,表明不存在共线性问题,D-W值在2附近,意味着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广西高职和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知认同(β=-0.028,pgt;0.05)没有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产生直接影响,而中华文化情感认同(β=0.111,plt;0.01)、中华文化意志认同(β=0.836,plt;0.001)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产生了直接的正向影响,且中华文化意志认同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的影响力比中华文化情感认同的影响力大。
4"结论与建议
4.1"广西高职和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整体状况良好,中职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比高职生低
这说明学生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着较高的自信感和认同感。但在新媒体影响下,学生的认同呈现出不稳定性、短暂性的特点[9]。因此,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中职生是一群处在特殊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由动荡逐渐向成熟稳定过渡[10]。相比于高职生,中职生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行为的影响。加强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巩固[11]。因此,面向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尤为重要。
学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主阵地,应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进课堂、融课程、入人心。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民族文化传承的思想意识。但也应注意到,中华文化认同是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12],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应顺应少数民族中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勿盲目灌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中职生开展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略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4.2"中华文化情感认同、中华文化意志认同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中华文化认知认同不能直接影响中华文化行为认同,但中华文化情感认同、中华文化意志认同对中华文化行为认同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这说明,仅仅依靠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并不能直接影响其行为认同,也从侧面印证了目前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存在认知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这一观点。"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时,教育目标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掌握了多少中华文化知识上,而应该以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为纽带,引导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下产生情感和精神的共鸣,促成学生的中华文化认知认同向中华文化行为认同的转化。基于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育认知及行为认同的转化。
(1)加强校园传统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栏、教学楼长廊等场所对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进行宣传,设置固定宣传栏宣传中华传统的文化及精神,通过横幅、标语等宣传方式,以书法、美术、摄影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建设民族文化展厅,民族文化体验区等,定期更新展览内容,增强师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了解。让文化在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中滋润学生心灵,厚植民族文化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展现优秀文化。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文化展览、推广民族文化等有关活动时,利用电视广播、校园广播、线上直播、网络电话传播、微信公众号及官网、文字报刊等多种媒介强化宣传,多渠道多途径传播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和融合现代文明元素的优秀书籍、舞台艺术作品、网络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让民族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熏陶人和指引人,最终内化于心,生成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3)强化人与人的之间的人际传播。教师通过口语对民族文化的知识、内涵、形式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表情、服饰、声音、动作等非语言进行传播;或者通过师生、学生间的人际传播、面对面交谈、文化讲座、创设平台等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在沟通中提高对各民族的认同感,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尊重,促进民族文化互鉴交融,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与信任,使边疆各民族在心灵相通、命运与共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阐明了广西高职和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为相关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但仍存在样本量较小,调查范围不够广泛,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等问题。今后应扩大样本范围并采用更全面的分析方法,以获得更深入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詹小美,魏箭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省思[J].云南社会科学,2023,(06):5969.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2.
[3]尹旦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以Z民族大学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6):4145.
[4]李佳.云南景洪市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J].今古文创,2020,(16):8586.
[5]卢颖玉.在鄂高校港澳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路径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4):5863.
[6]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7]查方勇.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8992.
[8]王华敏,夏一鸿,罗琴,等.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6):195206.
[9]耿中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3):119121.
[10]杜高明.我国中职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9,(04):123124.
[11]张翔云,何星亮.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民族学刊,2021,12(11):1219+121.
[12]苏昊.中华文化认同及其心理机制研究综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0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