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的发展
2025-02-18魏素雅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做出了艰辛的探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历代领导人就生态环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与政策。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治理江河,绿化祖国”的口号,邓小平同志将环境保护上升至我国的基本国策,江泽民同志提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发展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53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中,我国的历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还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中国的生态环保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理论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使得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坚定信仰和深入实践,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
1"毛泽东同志关于环境治理的实践和论述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不仅号召边区军民植树造林,还亲自参与植树活动,体现出他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高度重视。这极大地激发了边区军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为改善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中华人民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富国兴民,这不能跨越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问题——生态问题。毛泽东同志非常关心我国的环境问题,在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
毛泽东始终将防治水土流失作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他曾说:“但是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绝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的水灾”[1]。他还亲临长江、黄河等重要水域进行视察,强调保持水土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深知森林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的重要原因,所以多次在不同时期和场合强调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另外,毛泽东同志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他作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重要指示,不仅是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更是对防洪减灾、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指南。毛泽东同志意识到绝对不应该再在物质生产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他提出,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工业。1958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讨论三峡工程时谈到,要将煤炭资源保护起来,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之后,我国积极开展了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中针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确定了把环保问题作为工农业中的重点问题来抓。会议中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邓小平同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述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吸收第一代领导集体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并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论述和观点。
邓小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深刻认识到做任何工作都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主张用法治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这为推动当时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大批保护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的法律开始陆续颁布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立法体系逐步完善。从邓小平开始,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踏入了一个新的法治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在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标志着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稳定的重要工作。
3"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论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吸收邓小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国外相关思潮以及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主要体现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课题和关注的焦点。对此,江泽民同志提出,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同一片蓝天下,环境保护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江泽民同志积极参与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他认为只有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言献策并作出实际的行动,世界性的生态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中国乃至全球发展道路的重要贡献。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强调,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这一观点体现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显示了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他提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路不可取。在用水问题上,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出要合理利用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由江泽民同志领导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重大突破。这一道路打破了以往割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传统思维,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为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4"胡锦涛同志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论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新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论。
胡锦涛同志首次创新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等概念并且积极探索发展之路。同时胡锦涛同志还大力推进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层面的最好体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在北京举行。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同月通过的“十一五”建设规划建议中,将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需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4]。2006年3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5]。
此后,在党的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的具体体现。胡锦涛同志的生态文明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充分吸收前三代领导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科学理论。他所提出的科学创新的指导理论和切实有效的建设举措,为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崭新的道路,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全体人民智慧的结晶。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概念和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挑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同志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应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坚守住环境保护的红线,力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让绿水青山成为我们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指出,当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抉择时,我们应该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因为没有绿水青山,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无从谈起。同时,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超越了传统上对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孤立看待的视角,强调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提醒我们在进行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时都应站在生命共同体的高度,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避免对某个要素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损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这样的发展观,不仅是对当前环境保护的工作的科学指导,还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渊规划。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在后续讲话中进一步扩展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想,强调自然界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必须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摒弃传统的单一环境治理模式,转而采取更加全面、系统、协同的治理策略,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要求我们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习近平同志在实践中提出多项举措: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节水行动,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环保、高效的绿色产业;通过金融手段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环保项目的实施,倡导消费者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广环保教育等措施,营造绿色、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学习环境;通过加强环保教育、宣传绿色生活方式等措施,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使其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6"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能够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生态环境保护或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进行深刻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基于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准确把握,更融入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党和国家能够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系统的政策措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协调各方利益、整合各类资源。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得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或生态文明建设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时,能够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将生态环境保护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尽管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主要任务有所不同,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从毛泽东时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并提出“绿化全中国”的号召,旨在通过改善自然环境条件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时期的努力为后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一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统一起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在生态环境保护或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将改善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鲜明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实践成果和人民福祉的不断提升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6.
[2]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1(04):103107.
[3]王学俭,宫长瑞.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其启示[J].林业经经,2010(01):343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6,(04):106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