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对策

2025-02-18王丽丽孙悦涵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3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大数据技术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本文分析心理健康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分类,通过多维数据收集与综合分析、构建全面的预警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面、持续监测。最后,还提出心理危机干预与救助机制的具体路径,强调了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心理危机;大学生;预警;干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39

0"引言

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难以及时有效地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大学生的行为数据、情感数据和社交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能够早期识别潜在的心理危机,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心理健康危机的表现形式与分类

1.1"生理与心理表现

在生理方面,在心理危机发生时,大学生常常会经历明显的身体症状,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出汗增多等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此外,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夜间易醒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休息质量,进一步加剧其心理负担。某些大学生还会表现出消化系统的不适,如:食欲下降、胃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甚至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躯体不适。长期的生理症状不仅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还会导致其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理负担。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危机时,情绪反应尤为突出,表现为情绪易激惹、易怒、焦虑、抑郁等。他们可能会体验到强烈的无助感和绝望感,也会觉得前途渺茫,无法从当前困境中摆脱出来,这种情绪状态不仅使个体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还可能引发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进一步削弱其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在极端情况下,个体可能会产生自残或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带来严重的生命安全风险。

在认知方面,大学生常常会经历认知功能的下降,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决策困难等问题。这些认知障碍不仅影响其学业表现,还会进一步加重其心理压力。个体可能会出现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感和迷茫感,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和消极的世界观。思维内容可能变得狭隘和固执,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增加,容易对他人言行产生误解和过度反应。

在行为层面,心理危机常常会导致大学生的行为发生显著变化,这种行为变化不仅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还会导致其社会支持系统的减弱,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通过逃避现实、依赖酒精或药物等方式试图缓解心理痛苦,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生理和心理问题[1]。

1.2"心理健康危机的分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主要可以分为成才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和病理性危机四大类。这些分类不仅帮助识别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还能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表1是心理健康危机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不仅帮助识别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危机,还能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危机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应对方法,通过分类和针对性干预可以更有效地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形成原因

2.1"社会环境

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和传播速度加快,大学生每天都暴露在大量的信息洪流中。一些负面信息和社会事件的传播,尤其是夸大和片面报道,容易在大学生中引发焦虑和恐慌。例如,媒体对社会不公、经济不稳定等事件的过度渲染,使得大学生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感和悲观情绪。这种负面情绪的积累,往往成为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容易感到孤独和压抑,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或小城市的大学生,面对城市生活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会产生强烈的文化冲突和心理压力[2]。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处理学业、生活和社交等多重挑战,这无疑增加了心理负担。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变得多样化,不同的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生在选择人生方向时容易迷失。社会对物质成功的追求,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面临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时,产生自我怀疑和挫败感,进而引发心理危机。这种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其学业和生活,还可能导致其对未来失去信心,影响长期的心理健康。

2.2"家庭和学校环境

过度保护和溺爱是现代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更加突出。父母的过度干预和期望,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缺乏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一旦进入大学,脱离了家庭的保护,面对学业、生活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进而引发心理危机。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家庭关系的紧张、父母的离异、经济困难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冲击。父母关系紧张或破裂,常常导致大学生产生情感缺失和安全感不足的问题,他们在寻求情感支持和认同时,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学校环境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当前高校在重视学术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仍显不足。学术压力和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学业压力过大、学习负担沉重、考试焦虑等问题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学业倦怠和心理崩溃。宿舍的氛围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沟通不畅、冲突频发,容易使学生感到孤立和压抑,影响其心理健康。良好的宿舍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减轻其心理压力。

2.3"学生自身因素

(1)性格特点的影响因素。性格内向、敏感的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这样的学生通常对外界评价较为在意,自我评价偏低,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责心理。而性格外向、乐观的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出较好的心理弹性,能够通过积极的社交活动和兴趣爱好来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应对能力的差异。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压力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一些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面对压力时表现出逃避、退缩等不适应行为,这不仅不能缓解压力,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缺乏社会支持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得这些学生在遭遇困境时,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3)自身心理疾病的影响。某些学生在入学前可能已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问题在大学生活的压力和挑战下,容易加重并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这类学生通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但由于自身的隐蔽性和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不足,很多学生并未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导致心理问题的加剧和危机的爆发。

(4)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然而,许多大学生缺乏合理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行为容易导致身体健康问题,进而影响心理健康[3]。此外,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使得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难以合理安排时间,常常因为拖延和时间管理不当而感到焦虑和压力,这些负面情绪的积累,会逐渐影响其心理健康。

(5)人际关系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然而,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或其他原因,难以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和被孤立。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困境,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和社交恐惧等。

(6)学业压力与职业规划的焦虑。大学生在学业上面临较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些对自己未来职业有高期望的学生。他们常常因为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感到焦虑和压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是许多大学生面临的重大挑战,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疏导,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心理危机干预路径

3.1"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危机预警中的应用

3.1.1"综合分析和收集多维数据

数据收集是从多种渠道获取大学生的行为数据、情感数据和社交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1)社交媒体数据: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活动,如:微博、微信、QQ等可以反映其情绪状态和心理动态。通过对其发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的分析,可以捕捉到情绪波动、负面情绪表达以及异常行为迹象。

(2)学习行为数据:大学生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率、课程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是评估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学习成绩的突然下降、频繁缺勤或缺课等行为,可能是心理危机的早期信号。

(3)健康监测数据:通过校园内的健康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健康检查记录等,可以获取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包括心率、睡眠质量、运动量等。这些生理指标的异常变化,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4)宿舍生活数据:宿舍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学生的生活作息、宿舍互动等数据,宿舍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晚归次数、夜间活动等行为数据,可以反映学生的社交状况和心理状态。

(5)心理问卷与调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获取学生的自我报告数据,这些问卷可以包括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压力水平测试等,帮助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

3.1.2"数据分析与挖掘

(1)情感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文本进行情感分析,识别出其中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波动。例如,可以检测出学生是否频繁使用负面词汇,是否有自我否定或绝望的表达。

(2)识别行为模式: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识别出异常行为模式。例如,学生的成绩是否出现大幅波动,出勤率是否显著下降,是否有连续多次未完成作业等。

(3)监测生理指标:利用健康监测数据,识别出学生的生理异常。例如,心率是否长期偏高或偏低,睡眠质量是否显著下降,运动量是否突然减少等。

(4)分析社交网络:通过对宿舍生活数据和社交媒体互动数据的分析,评估学生的社交网络状况。分析其社交圈的变化、互动频率的下降等,可以帮助识别出可能的孤立和抑郁倾向。通过实时监测和定期更新,可以及时捕捉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学校利用大数据平台设立心理健康监测中心,能够实时监控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1.3"构建心理健康档案系统

心理健康档案系统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表2是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指标,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水平,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2"建立综合心理健康干预平台

建立综合心理健康干预平台整合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三大模块,全面覆盖预警、干预和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干预[5]。

(1)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借助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分析手段,整合学业表现、社交行为、健康监测等多维度数据,建立心理健康评估模型。

(2)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通过在线咨询、面谈治疗等多种形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心理支持。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过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工作坊、心理素质训练营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还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如:心理学书籍、视频课程、在线测试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4"结论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精准性。通过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干预平台,整合多维度的数据资源,实现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有效预防和缓解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构建科学、全面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共同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挑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贺晴,梁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J].互联网周刊,2024,(11):8284.

[2]丁凌,陈金波,杜德健.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及干预策略探究[J].广西教育,2024,(12):9296.

[3]刘哲,张雪娟,王兴伟,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9(12):4448.

[4]余小高,余骥超.基于个体特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长江信息通信,2023,36(11):1720.

[5]梁黛婧.大数据驱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校—家—社”协同机制研究[J].教育观察,2023,12(32):710.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大数据技术
论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我院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研究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服务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大数据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