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北京大学治校经验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2025-02-18鲜于乐娇程文昕
摘要:蔡元培的一生和大学教育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从事各种教育活动,他的科举之路、大学求学、大学演说、考察大学奠定了大学教育改革实践的思想基础。从1917年到1923年任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蔡元培全面改革,改革集中于转变学生观念、建设教师队伍、组织科研力量、重视教学改革等。最终北京大学在全面改革后形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北京大学;治校经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2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先导”,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龙头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正式迈向普及化发展阶段,拥有全世界巨大的教育规模、具备完善的教育体系、实施有效的对外交流和学术合作,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现实中很多高校依然存在结构层次相对不均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政校企区域融合不深等方面的现实缺位。回顾总结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的经典案例,学习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治理校园经验,将优秀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育形式相结合,对今天高等教育发展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历史回顾: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故事
蔡元培担任校长主持北大期间,胡适称“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1]。卓越的领导才华与他求学经历、演讲才能、实践考察分不开,可以说为他做校长后续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治理积累了丰富经验。
1.1"科举之路,勇攀高峰
从翰林到博士,从中学到西学,作为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求学历程,可谓非同寻常[2]。1868年1月蔡元培出生于名贤辈出的浙江绍兴名城,据记载外形随父,性格既随父又随母,蔡家以经商为主,父亲正直,母亲贤惠,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之家,也是一个和万千家庭一样希望子女成才、光宗耀祖的家庭,父母为培养蔡元培倾注了大量心血。5岁入学家塾,从读《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读书之外还有对句、认字等内容,年龄小母亲常陪坐左右以示监督;10岁父亲病逝到别人家附读并得到叔叔的指导;12岁跟随王子庄先生学做八股文;直到16岁中秀才,22岁中举士,1年后入京参加会试(举人考试)合格为贡士,按规定贡士还需参加同年复试,但蔡元培因为某些小插曲直到两年后才参加殿士复试;1892年25岁的他终被录取为进士。蔡元培在科举之路上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勇攀高峰。
1.2"海外求学,获取新知
蔡元培曾3次到德国的两所大学学习和研究,获取新知。1907年到德国半工半读自费留学,先在柏林学习德语,编写翻译书籍,作入学前知识储备。1908年10月,进入以“实干大学”著称的莱比锡大学听课,修读哲学、伦理学和文学专业。据统计,到1911年夏季,他在莱比锡共听了6个学期40门课程。此时蔡元培学术研究方向以哲学、美学与实验心理学为主。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边学习、边研究、边翻译《中国伦理学史》伦理学著作和《德意志大学之特色》教育类著作。1912年9月,他又来到莱比锡大学,这次主要是在文明史与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哲学和美学。蔡元培留学期间比较系统了解和把握了德国大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办学特色及发展原则,并吸收这些主要特色和原则用以指导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教育报国理想。
1.3"公开演讲,殷切教导
演讲是有声的语言。讲话人通过公开演说与听众交流思想、表达观点、发表见解和传递情感,以示宣传教育。蔡元培一生重视演讲,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演说、定期邀请教授发表演说、亲自组织公开演说活动。在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他特别鼓励学生要学好演说学。作为该班学生的黄炎培曾回忆说:“师又言:今后学人,领导社会,开发群众,须长于语言。黄炎培等人在老师的鼓励下成立演说会,定期组织学生学习演说。1912年5月蔡元培以教育总长身份委派王家驹筹办“北京夏期讲演会”,邀请多名中外知名学者参与讲演会担任演说专家。北大任职期间他演说范围广泛,较为全面包括了他对北大人才培养、科学建设、服务社会、高教制度、发展改革等内容,这些演说文章是了解他本人和整个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材料,可从不同学术研究视角去挖掘。
1.4"实践考察,借鉴吸收
尽管有留学经历,但以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出访考察是在1920年冬被当时政府派遣率团赴欧美各国考察高等教育情况。如1921年1月考察瑞士的日内瓦大学、2月考察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南锡大学和巴黎大学等、7月考察西雅图等大学、8月考察夏威夷大学等。具体在当时北大话别会中有详细出访任务介绍,围绕考察近几年各国大学教育改革状况;考查和帮助中国留学生预约出国深造,为将来聘请到北大执教作准备,同时聘请外国教师;向华侨募捐,建造北大图书馆;为北大采办仪器、采购书籍等情况。总之,一面扩充国内高等教育,一面培植留学人才,考虑可谓周全,这依然适用现代高等教育国外出访任务。
2"治校经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实践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力图把北大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改革集中于改进学生观念、提倡学术自由、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科研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服务校园文化等领域。
2.1"改革学生观念:引导学生一心向学
他一再强调,“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大学生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行自主研究学问”。求学问是为服务社会作准备,人生目的有各自应尽义务和责任。“须知服务社会的能力,仍是以学问为基础,仍不能不归宿于切实用功。”他提出学生应具备“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和“骆驼样的精神”才配作一个现代学生。为缩短中西差距,他寄希望于青年学生和教育,主张学习世界最新学说,鼓励创办学术期刊宣传整理固有知识;“知识者,人事之基本也。人事之种类至繁,而无一不有赖于知识。”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成为真正研究学问的地方。在与全校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会上,蔡元培就向学生提出了3点期望,激励抱定宗旨、敬爱师友、砥砺德行,深深打动了青年学子们的心灵。后来多次在开学典礼讲话中专门提到大学办学宗旨,“为学问而求学问”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系列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从此开启了他执掌北京大学管理变革新篇章。
2.2"提倡学术自由:推行教授治校模式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教授治校”为载体,把近代大学自由、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带到北大应用于学术改革。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当时在牵头制定《大学令》曾提到“大学要设立评议会、教授会、吸纳教授参与审议学校之学科废止、学校内部规则的制定等重大事项”。蔡元培对北京大学之前少数人说了算并不满意,他深知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教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立即借鉴西方并结合当时国家和北京大学实际情况确定"“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
立足于“教育治校”民主管理,蔡元培对大学的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新调整,以确保内部顺利运行。一是将整个行政体系划分为3部分: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处。二是在学校层面改组评议会。在原来校长和各科学长基础上另增各科推荐两名教授作为评议会代表充实力量。明确评议会的职责包括:把关学校经费预算、制定各项规章议程、决定学科废立、审核教师职称和学生成绩,改组后的评议会成为学校最高的权力部门。三是各系部科室成立教授会。教授会组成人员广泛,涉及系部事项(制度修订、教材选定、专业设立、器材采购等)皆要集中讨论作决策、审核和咨询。不久后各系教授会纷纷成立,系主任由教授担任,任期两年后调整成固定职务。
2.3"加强队伍建设:看重教师真才实学
蔡元培深知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教师,他不拘一格,海纳百川,“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3]提出了选聘教师基本原则:第一要求所有教师对学术有浓厚兴趣还需带领学生一起作研究培育学术兴趣;第二不以官衔、学术身份区别对待教师,以此扭转病态选聘标准;第三不选聘以传教为目的的教师,充实北京大学教师队伍兴起学术研究浓厚氛围。
首先物色一位好的文科带头人。蔡元培被正式任命北京大学校长的当天便拜访了陈独秀,此后又曾去过多次,最初陈以要回上海办《新青年》婉言相拒,为此还热心推荐胡适作为最佳人选。其次把延聘社会名流和引进青年新秀结合招引人才。在陈独秀之后,蔡元培先后聘请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人到北大执教或兼课。需要指出的是,蔡元培在为北大物色教师时,既重视延聘有真才实学的社会名流,也注意引进崭露头角的青年新秀。最后辞退不称职的教师。
2.4"重视科研管理:搭建科研训练平台
蔡元培重视大学科学研究,认为大学具备独有的研究功能是与中小学、职业学校区别的主要特征。首先成立研究所。他曾3次对北京大学研究所进行组建和改革,他组织牵头成立“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附设“画法研究所”,担任首届研究所所长,聘请国内外知名山水、花卉、油画派人物担任导师,他模仿德国模式创建以研究为主的研究所,初设文、理、法3科共9个研究所[4]。其次重组研究所。蔡元培到北京大学重组相关研究生,经过重组形成国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自然科学研究所。为何进行重组?蔡元培解释道:几个系一点成绩都没有,再者各个系分设、力量分散,所以重组为4门,把人才集中起来,希望能有一些进步[5]。
最后精简研究所。发现研究所经重组效果仍还不那么明显,决定再次精简机构。1921年12月,《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案》获集体评议通过,主要把现有4个研究所合并组建成一个包括4门类的研究所,确保发展拥有充足人力资源。研究所由校长兼任所长,各门设主任一人,这样运转起来更为顺畅[6]。上述关于科研管理的做法,是北京大学研究所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后的实践尝试,也向着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旨向又前进了一步。"
2.5"推进教学管理:启发研究教育主张
他在改革北京大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管理风格,尤其是提出“研究+自学”的教学方法重视学风建设。
首先确定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蔡元培在《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提到:“大学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的”[7]。在他看来,大学应提倡开放活泼的学术氛围,打造形成教师和学生学术共同体。
其次明确教学的自由开放性。蔡元培特别强调大学教员不受约束地发表个人之思想、看法,允许反对的声音出现,他认为只要学业专精,安心传道授业,不论思想如何都能接受到北大讲学,当然自由讲学也是有约束的,比如对“帝制”“复辟”是绝不提倡的。最后推崇“研究+自学”的教学方法,以巩固学风建设。蔡元培提出“六自”方针,用来反复向学生强调学生当以学习研究为首要任务,勉励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在教员指导下独立开展思考研究,创新学术成果。对教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教员应经常性研究教学方法。在他看来,“世界学术进步,教授方法,日新月异”[8]。
3"经验启示:蔡元培北京大学治校经验助力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从学生到教师,从制度到理念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实践改革,在国际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我国正朝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高质量教育发展目标前进,尽管跟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存在差异,但他当时治理北京大学所作的系列实践改革对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3.1"系统培养,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新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要自觉担负高素质人才培养重任,高素质人才资源供给更加需要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我国高校教师现阶段存在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不同地域之间、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的存在明显差距。
首先,聘前期看重教师的真才实学。蔡元培希望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能,能出于兴趣和热心去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而不是被动完成任务。西安交通大学前校长王树国教授在一次采访中曾提到,“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大师,但仅有一流大师还不能成为一流大学。只有当一所大学能提供孕育大师、产生大师的环境,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9]"。振兴高等教育各高校应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点来抓,做好调研论证,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用人选人政策,"把发现、引进、培养、使用优秀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次,职中期重视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蔡元培十分看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当年北大的教员几乎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大咖”,高校发展的核心需要学科和专业齐头向前,教职员的能力素质就成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将教师素质提升、能力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高校应创造条件,抓好制度建设、强化系统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把“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结合,完善教师聘用、考核、评价、激励、质量保障机制,重视教师技能和实力不断跃迁升级,切实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授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集体治理大学的智慧,调动以老带新积极性,激发学术教学创造性,创新社会服务达到以高校知识产出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
3.2"协同管理,引导大学生全面成长培育时代新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各阶段各地域各门类院校转型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企业用人单位出现用工难用工荒现象,就业市场出现的长期供需不匹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建构主义理论专家皮亚杰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学校应该培养有思想、能力、有个性的人”[10]。
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努力营造育人氛围,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纵深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建设,形成立德树人育人大格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各类别人才。构造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管理场域,打造专业知识课程、政治理论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核心素养提升课程“四方协同”的课堂教学,组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成体系融合“第一课程”逐渐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达到知行合一。
数智时代迅猛发展,新兴技术和工具的出现改变了日常交流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特点。如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时期曾指出优秀的人才来自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高校应努力教会学生拥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新鲜事物,调动鼓励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激发内在驱动,鼓励学生重视提升自我本领,学好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培养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拥有自我管理、自我改造的能力。在立德树人建设教育强国的今天,大学生更应重视加强自我教育,明确自我学习天职,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系统学习、专业训练力争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3.3"多元共治,实现高等教育全域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系统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传统的高校治理模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现实需求,迫切需要各层次各类别高校革新治理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多元共治[11]。
我国政府对高校办学具有指导和管理的双重权限,高校内部如何权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发挥组织的领导、管理和服务等正向功能,实际上,部分高校在实现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目标导向不清。个别高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不够精准,与社会用人存在脱节现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相继建设了不少高水平大学,吸引了众多高端科研人才,引进了一大批高精尖教学实验器材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出来的人才流动性大、科研经费相对不足形成显著对比[12]。
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多元共治”发挥高校主体和纽带作用,坚持系统思维,完善学校管理职能、加强学术创新、提高教师地位、重视学生发展。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从蔡元培德育思想“人德共生”到当下的“立德树人”,清晰描绘出德育思想文化脉络,也是教育与社会、政治、个人成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表现。学校应主动担负起引导社会支持教育、家庭关心教育、学生注重自我教育的重任,统筹协调多方力量,搭建育人平台,全方位推进学校顶层设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社会服务高效运行机制,努力打造育人共同体。第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完善十大育人耦合机制。学校是德育主阵地,完善育人机制,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育人元素,努力发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丰富内涵的文化育人氛围创新和推进高校思政创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交际等活动,培育大学精神,优化校风学风,建设优美环境,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13]。
参考文献
[1]胡适.从私立学校谈到燕京大学.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0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80).
[2]周棉.从翰林到博士——蔡元培的求学历程[J].民国春秋,2000,(05):4649.
[3]高叔平.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9,250.
[4]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06.
[5]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蔡元培.北大第二十三年开学日演说词[M].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88189.
[7]吴家莹.跟蔡元培学当校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9]梁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论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277.
[10]姜美善,常蕾.高校教师多重教学与科研关系实证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36140.
[11]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8,(1).
[12]叶雯,贺世红.多元共治模式下政府实现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9,(01).
[13]黄刚.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20,(2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