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管理专业数字赋能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与突破

2025-02-18吴树伸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3期
关键词:数字赋能PBL教学新质生产力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逆转的趋势,对财务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经管类复合型人才,开展数字赋能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必然。文章旨在探索财务管理专业如何有效构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经管学科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融合、培养模式、路径建设,以及困难堵点疏解,推进经济管理专业与数字技术专业实现同向合力,为管理新模式、教育新体系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PBL教学;VBSE实践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15

0"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浪潮的汹涌澎湃,经济管理学科的教育体系正步入一个全面革新的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革新了技术层面,更深层次地触动了管理模式、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乃至市场机制的深刻变革。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就业市场的形态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变革态势,从而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兼备数字素养、跨界融合能力及持续学习力。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探索新时代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模式,为相关院校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1"财管专业数字赋能瓶颈问题

1.1"教学理念数字化转型有待贯彻落实

近几年,我校已经全面启动数字化,将“向数科出发,建卓越大学”作为办学理念,从上到下正在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但因传统惯性较大、观念主动性不足、数字化思维欠缺等综合因素影响,导致转型中的教学体系和思维模式,仍难以迅速适应新兴数字经济的需求变化。同时,由于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还处于懵懂期,对数字智能没有概念,导致缺乏向数字化未来前行的主观动力和学习氛围,学生的数字思维、数据分析和智能创新的能力培养尚需时日。

1.2"跨学科壁垒尚需教育改革融合贯通

学科交叉融合的局限性限制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潜力。管理学院与理工学院的合作尚停留在浅层次,未能形成深入且系统的交叉融合模式。学校内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或机制,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在寻求理工学科资源支持时面临诸多困难。另外,管理学院学科数字赋能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以财务大数据分析的Python技术应用为例,管理学科数字智能转型侧重于功能实现,通过“拖、拉、拽”建立数据模型,实现数据的清洗、整理、可视、分析等用途即可,不需要像理工学科那样进行编程设计。因此,简单整合或共享数字技能师资队伍,难以满足管理学科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1.3"师资数字素养能力亟待提升赋能

相较于理工教师可以承接一些技术项目,经管类教师数字化转型面临最大的困境是缺乏与数字经济接触的机会。一方面财经数据大多属于商业机密,非内部人员无法接触;另一方面,产教研协同发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机制没有形成。在招聘教师时未能充分考虑数字素养和跨学科能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教师又缺乏足够激励机制,并缺乏对教师数字素养的系统培训机制。许多管理学科的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上,导致学生对数字智能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

1.4"实验室软硬件建设需要加快步伐

从硬件设施来看,所属院校现有多媒体教室和教学用计算机仅能满足日常教学基本需求。经管类学科数字赋能需要大幅度提高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入和应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来辅助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相对滞后,实践课程设计未能充分结合社会数字化运营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前沿的操作流程。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实践平台来提升学生的数字实践能力。

2"数字赋能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本项改革实践以财务管理专业的数字化需求为核心驱动力,构建了一支跨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作为坚实基石,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探索出一条通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选取财务管理与计算机科学作为跨学科融合的试验田,致力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数字理念与数字思维,推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模式的革新与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过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并结合VBSE(Virtual"Business"Social"Environment)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力图打造一套集前瞻性、系统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经管类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典范。

2.1"教学理念全向贯通和深度融合

我校的“向数科出发,建卓越大学”办学新理念,不仅要纵向上下贯穿数字理念,更需要横向渗透融通数字思维,建立以具有数字化师资队伍为基础,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的教育氛围。引导和培养学生向“数学”而行的学风,打破专业知识壁垒,形成师生共同跨学科研究和学习氛围。同时,学校努力打造横向跨学科科研教改、创新平台和激励机制,为跨学科培养人才奠定体制基础。

财务管理专业通过努力营造“数”以启思,笃“学”以行的学习氛围,鼓励经管学生向数字而行;并加强与理工院系横向联动,已经完成基于PowerBI和Python技术的大数据财务分析案例47例(其中:制作视频案例21例),完成课程资源216课时。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管学科数字赋能试验田先行打造大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将数字思维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

2.2"构建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数字赋能,财务管理专业的数字赋能首先要求构建一支跨学科的复合型教师团队。财务管理专业主动寻求与云计算、智能化、软件技术及大数据等领域的深度交融,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形成财务管理与前沿科技并进的师资培养生态。具体而言,我们可依托跨学科科研项目与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起财务管理与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桥梁,共同规划课程体系,设计融合课程,并开展联合教学活动。通过组织跨学科研讨会、建立联合教学团队等形式,促进知识交流与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

在校级层面,“财务管理大数据分析能力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已率先完成数字赋能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成功推出了“用友有道”与“融智国创”两大课程体系及配套教学资源。其中,“用友有道”课程体系涵盖了104学时的深度内容,“融智国创”则提供了96学时的丰富学习资源。这些课程的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财务管理教师的数字技能与思维水平,还通过模块化教学资源与灵活的培训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方式中的诸多局限。此外,我们还创新性地引入了“互动式”监督机制,确保培训质量的持续精进,保障每位教师都能在实战考核中展现出过硬的专业能力。

2.3"多方向突破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我们积极探索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数字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商业环境中,亲身体验数字科技的应用魅力。依托“校企双驱动+项目任务”的协同育人模式,我们引入企业导师与专任教师联合授课,共同推进探究式与项目式教学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案例+PBL”教学法的教学实践。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数字财经案例为导向,引导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中数字技术进行思考,推动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数字思维。

引进敏捷培养理念,摸索出一套基于项目管理的培训管理、过程管理模式,以及技能考核标准。敏捷概念最早起源于制造业的“敏捷制造”,其目标是通过快速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使参与者能满足各自利益并获得共同利益,灵敏和快捷是其主要特征。基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输出端必须满足灵活多变的社会需求,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因此可将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引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1]。敏捷培养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构建模块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科,以及产教融合的教学资源配置。通过不断对接市场需求,迭代演进、快速组合形成多目标培养途径,形成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人才对产业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2]。

2.4"以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体系优化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汹涌浪潮,我们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转型升级,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前瞻性的优化升级。深入剖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企业用人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优化。通过增加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模块,我们强化了学生对数字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模块,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技术来洞察市场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决策效率。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还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

我们将Power"BI、Python与AI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财务管理教学之中,形成了一套从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到可视化的全流程教学体系。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工具,还引导他们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财务管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具备高度数字素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同时,我们充分考虑到文科学生在数字技术方面的挑战,精心编制了简易版Python与Power"BI财经类教材。这些教材采用拖拽式操作等直观易懂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数据模型构建的门槛,让学生能够在能力范围内掌握数据分析技能。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文科学生对数字技术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工作环境。

2.5"探索教学方法改进提升实践能力

我们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案例研讨、项目驱动以及个性化教学等多种方法,全面革新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心设计“微课+任务单”体系,每个微课聚焦于一个核心知识点,通过生动的案例、简明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前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任务单则作为导航,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并提出疑问,为课堂深入讨论做好准备。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成为问题的引导者,与学生共同解析难点,探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在采用混合式模式教学时,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布局者与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总体设计、引导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可相对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主动学习与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生动力[3]。结合当前经济热点和企业实际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财务管理案例,如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尽职调查、跨国公司的资金运作管理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财务管理项目,如企业咨询、财务分析报告编制等,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2.6"引进跨专业综合实训培养实践经验

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是以把企业搬进校园为理念,融合了经管类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设计的角色体验课程[4]。VBSE课程构建了一个高度仿真的企业运营环境,涵盖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经管类专业领域。学生通过模拟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各项活动,如预算编制、市场分析、人员招聘、生产计划制定等,学生能够在近乎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通过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学生担任不同的岗位,以平台任务驱动分工协同完成相应工作,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感知真实工作流程,熟悉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商业社会中各组织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5],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岗位。同时,该课程兼顾测评同类组织之间的经营业绩,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VBSE课程的实战演练,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企业运营的全流程,从战略规划到日常运营,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商业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决策和应对。这种实战经验的积累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的精髓,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VBSE课程还设置了完善的测评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项目评审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竞争性的测评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和创新。同时,课程还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市场敏锐度。

3"结语

通过构建以数字赋能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我们不仅重塑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还促进了经管学科与理工学科的深度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性地引入多种教育模式、方法和平台,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字赋能教育改革,不断推动跨学科协同科研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数字素养、跨界融合能力和持续学习力的复合型人才,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刘志光,吴怡.高质量就业背景下的工程类本科人才敏捷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1(45):165168

[2]李照红.数字技术教学赋能酒店管理专业“可视化”高质量就业创业机制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04):168171.

[3]李文哲等.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工程课程交互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6):150153.

[4]邓郁,靳晓华.经管类专业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会计,2024(3):126129.

[5]任娜,于明.VBSE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7):259261.

猜你喜欢

数字赋能PBL教学新质生产力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路径
让“数字”为“两业”融合赋能
数字经济赋能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发展
数字化赋能出口型跨境电商的价值共创研究
东盟留学生应用PBL教学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探讨
PBL教学模式在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