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发现教室”文化建构策略
2025-02-18刘美珍
[摘要] “发现未知,成就更好的自我”是东莞市松山湖第三小学的办学思想,强调以儿童为教育立场,关注儿童的需求与发展,蹲下身子看儿童,踮起脚尖看教育,致力于打造“发现教室”,促使学校德育工作从“流程化”走向“实效化”。文章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发现教室”文化建构,力求以温馨舒适的教室空间赋能教育,以发展潜能、动态平衡的生命姿态涵养发展,以空间转型、全员联动的专项实践拓宽育德边界,积极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多姿绽放。
[关键词] 全面发展;发现教室;文化建构
乔·李洛说:“即使在最聪明的人身上,本能也一定先于智慧。对于人来说,本能有时也许是更为理想的向导。”说明本能在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中具有先发性,却由于周遭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因此,笔者将以立德树人、做真实德育为目标,以打造“发现教室”为突破口,建设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样态,促进学生本能的有效激发,帮助学生度过成长的瓶颈期和高原期。
一、“发现教室”的概念阐述
“发现教室”是一个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实践、合作和反思来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创新学习空间。在“发现教室”,教师通过友善、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实践、合作和反思来发现自我、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集体生活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它既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是“发现教育”理念下的一种育人方式。在这样的教室里,学生不是没有主动权的机器人,而是拥有一定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他们会主动邀请同伴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开展团队协作。
二、“发现教室”的文化建构
(一)外显文化的打造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教室这个学习的场所,乃是把心灵献给未知、献给探索的地方。如今大部分的教室都呈现千篇一律的样态,一排排整齐的桌子和椅子、一张干净的讲台、四周白皙的墙壁……这样的空间设置太过清冷,缺乏了一些“家”的味道。因此,“发现教室”首先致力于将常规教室打造成温馨、舒适的学习场域。
根据蒙台梭利的教室分区理论,对教室的物理空间进行划分,设为教学区、益智区、生命参与区、图书角等。
策略一:建立个性化学习区
个性化学习区以益智为主旋律,其场域空间大多在教室阳台和走廊。在个性化学习区,我们放置了很多与班级发展理念相符合,大家共同选出来的益智类玩具,如五子棋、象棋、数独等。个性化学习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感,锻炼学生的群体生活能力。
策略二:设置生命参与区
生命参与区由种植区和动物养殖区构成。种植区有各类花草植物,均由学生亲自种植,如艾草、薄荷、三角梅等。动植物养殖区有贴近课本的小蝌蚪、小乌龟以及各种小鱼。生命参与区有助于开展生命教育。
策略三:打造图书角
图书角是班级文化实践的第一阵地。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准备了各类书籍,涉及文学、科学、历史、数学、军事等多个领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二)内隐文化的塑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因此,回归教育本真,基于全面发展的“发现教室”文化首先要让学生发现自我、认同自我,通过班本化课程的探索,引导学生站在当下的生活节点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全力打造肯定文化。
策略一:向内探索认识自我
以笔者新接任的二年级(1)班“百草园”为例。接班第一个月,笔者借用早读之前的时间开展主题微班会——“我该怎么办”。聚焦生活中的琐碎事件,采用学生自评、同桌对评、小组互评、全班点评、教师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每天都能掌握一种与人交往或处事的方法。随着主题微班会的深入,第二个月的微班会主题设为“我是谁”,鼓励学生使用悄悄话的方法夸一夸自己,随后开辟了一个“夸夸天地”,让学生把每天的经历或者看到的好人好事等记录下来,内化自己的价值观,增强个人认同感。
策略二:全员表扬肯定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就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因此,基于全面发展的发现教室需要构建全员表扬的肯定文化。
笔者借助班级“发现能量墙”的力量,开辟了德育专栏“百草说”。“百草说”的功能一:必须表扬班级内的一位同学或者多位同学,并说出原因。学生收到来自同伴的积极反馈时,更有可能相信自己的能力;“百草说”的功能二:对同学交往中的小摩擦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观察他人的做法得到积极回应时,会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从而建立并发展同理心;“百草说”的功能三:班主任每月致学生一封信,表扬每位学生在这一个月内取得的进步,以及班级本月的“高光时刻”,学生可通过便利贴的形式给老师回复。当老师对学生的努力和成就给予肯定时,学生会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被尊重,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策略三:大胆展示发展自我
教育专家成尚荣说:“我们那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基于全面发展的“发现教室”注重联合学科和德育力量,搭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教室外走廊的“发现知识”栏目会在每月月初将学生在本阶段内最亮眼的作品展示出来,每月一主题,每月一学科,路过的老师、本班同学、其他年级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贴大拇指贴纸的方式及时为作品点赞。
班级的管理实行承包责任制,遵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通过个人推荐、全班竞选的方式组建一支素质过硬、执行能力强的班干部团队。班干部团队动员所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发完成班级内的各项日常工作,实现自我成长。
每天的课间十分钟也是学生自我展示的绝佳舞台。班主任提前发布课间小游戏的征集令,学生会借助家人的帮助,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身年龄阶段的小游戏或者组建自己的社团。例如,在“百草园”,学生开发出“爱乐合唱团”“围棋少年”“书书达人组”等社团,极大地丰富了课间生活,也展示了自我的个性与才华。
总之,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发现教室”文化建构要以立德树人、做真实德育为目标,以打造“发现教室”为突破口,让教室空间为教育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天.学校怎样构建体现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以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三小学“五育—发现”课程为例[J].人民教育,2023(Z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