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4年中国出版研究热点综述

2025-02-16段乐川高铭岳

中国数字出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出版学

摘 要 在出版业和出版学科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的背景下,2024年中国特色出版学研究成果丰硕,呈现多领域发力之势。文章尝试总结提炼2024年出版学研究热点,包括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出版融合发展、出版基础理论、出版史与国际出版研究等几个方面,并做出相应述评,力图较为全面呈现2024年出版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和重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出版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 出版学;出版融合;出版史;国际出版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出版战线高举思想旗帜,持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宣传,围绕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主题出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出版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推动出版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出版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强化。

对于出版学科发展而言,2024年有不少新的显著成效:①深入实施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一系列与出版学科专业发展相关的新举措陆续出台,出版学科专业布局和发展迎来新机遇。②出版学专业博士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印刷学院等7所高校获批建设出版专业博士点,出版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步入新阶段。③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召开,新一批部校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获批建设,学科布局不断壮大优化。

在这一过程中,出版学界、业界深入开展出版实践和理论研究创新,围绕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理论建构,努力强化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出版学研究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高质量发展是整个“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发展的主线,也是出版研究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重要问题,方卿等发表了《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向度——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的分析》《出版高质量发展目标之创新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之协调发展》《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之绿色发展——出版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之开放发展——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专题论文,形成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较为系统全面和多维视角的重要研究成果,对进一步认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路径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围绕出版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的出版学研究形成如下几个热点,有效推动着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走深走实。

1.1 主题出版研究

在继续深化主题出版概念内涵、发展理念研究的同时,2024年主题出版研究的实践应用特色更加彰显,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征。

首先,研究主题越来越多样化。有着力于主题出版受众研究的成果,如海飞、韩建民[1]的《新时代少儿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聚焦主题出版的少儿受众;有突出主题出版素材元素的,如张向阳[2]的《地图在主题出版中的应用与实践思考——以〈地图上的新时代〉为例》;有关注主题出版选题策划的,如范广红[3]的《2012―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立项选题词频分析》从词频分析角度审视主题出版主要选题热点分布;有关注主题出版服务全民阅读的,如蒋茂凝、刘志江[4]总结人民出版社在做好主题出版、服务全民阅读工作方向的思路和做法。

其次,主题出版数字化研究成果比较丰硕。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主题出版数字化发展趋势,对其基本内涵、发展路径等进行较为深入思考。如乔欣、赵琳的《基于数字实践的新时代主题出版融合发展思考》、陈进才的《重构与转换:主题出版数字化的媒介逻辑分析》。

最后,主题出版国际化实践受到关注。如韩建民、付玉的《主题出版走出去新形势与新策略探究》、蒋琤琤和韩建民的《面向国际市场的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传播路径新探》等。

1.2 全民阅读研究

2024年4月,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不断深化。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推进过程中,全民阅读研究越来越坚实深入,2024年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2.1 全民阅读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

李弘、冯思然[5]的《2023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观察:业态创新、技术赋能——基于〈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提炼了我国数字阅读行业发展的3个亮点和3个特征。吴赟[6]的《“全民阅读”概念史考析——基于知识建构、制度演进、文明交融三重脉络》对全民阅读概念进行深入辨析,阐释全民阅读概念本土化重构的内在逻辑,启发思考全民阅读的地域观念内涵和特色发展模式。聂震宁[7]的《新时代全民阅读的中国模式——从世界各国应对社会阅读危机主要举措谈起》一文,提出全民阅读中国模式的概念,分析中国全民阅读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理念、方式和经验。以上研究深化着对全民阅读中国场域的理论认识,推动着全民阅读基础理论的完善

发展。

1.2.2 城市阅读研究受到重视

在城市阅读观念兴起的背景下,学界开始关注城市全民阅读的实践经验。曹钺[8]的《全民阅读的推进逻辑:城市—界面视角下的阅读场景创新研究》一文思考了城市和全民阅读的关系,提出城市全民阅读的场景创新路径。张晗、卢嘉杰[9

]的《数字鸿沟视阈下的全民阅读城市建设》通过城市阅读调查的方式分析阅读城市建设的路径。此外,还有不少聚焦城市书房建设的研究成果。在乡村阅读研究受到重视之后,城市阅读研究开始走热,反映着全民阅读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是全民阅读实践深化的内在结果。

1.2.3 阅读书目研究开始凸显

阅读书目研制和研究是全民阅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前几年兴起的分级阅读理念把阅读书目建设和研究提上议事日程。唐颂歌、李超的《数字时代阅读书目推荐的特征、困境与优化路径》《公共图书馆推荐阅读书目体系构建设想》等文都聚焦阅读书目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学者提出特殊群体阅读书目建设问题。如,江小英等[10]撰写的《〈特殊儿童阅读书目〉研制理念、过程、特点与使用建议》聚焦特殊儿童群体阅读书目,对于深化对不同群体阅读书目的研发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1.3 出版产业发展研究

出版产业研究始终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焦点,也是备受业界重视的研究领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年度出版产业发展报告,如《2023―2024中国出版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等已成为出版产业发展宏观研究成果的代表,对于认识出版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有着非常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除此之外,有关出版产业发展研究有两个新的发展趋势。

1.3.1 行业细分和专题研究报告成果愈发重要

出版产业研究需要宏观视角的成果,也需要中观和微观视角的专题研究成果,尤其是行业细分领域的研究报告显得不可或缺。2024年,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2024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3)》等,这些专题研究报告形成了出版产业细分领域研究的有机支撑,对于深化细分产业研究、辨析细分产业发展趋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3.2 出版产业业态形态研究成果多

在数字化进程中,出版业业态形态发生着深刻裂变,新的业态形态成为出版产业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教材创新研究的成果,如赵丽霞、沙沙的《数字教材政策:发展历程、问题分析与未来展望》;有声书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吴昕的《比较视域下我国有声书业发展研究》;人工智能出版方面的研究成果,如管佖路、顾理平的《人工智能与人类何以共著图书?——基于ChatGPT为作者的电子书创作与市场分析》;数据库出版方面的成果,如赵雨、王华的《数字人文视域下专业数据库融合出版路径研究》等。

这些成果聚焦探讨出版新业态新形态,或思考新业态的政策取向,或探讨新业态的产品研发,或分析新业态的发展模式,都深化着学界对出版业业态发展复杂性、丰富性和创新性的认识。

2 出版融合发展研究

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方向,也是当前出版机构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难点问题。2024年的出版融合发展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无论是对融合业态、前沿技术应用的思考,还是平台发展规律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化。有以下3个研究热点值得关注。

2.1 出版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不断深化

以ChatGPT为标志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出版传播的生产传播方式、出版融合的业态形态也将因此发生新的变革。

学界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出版业应用发展进行较为深入地思考,形成多维度、分量大的研究成果。宋吉述、王惠[11]的《中国出版业的人工智能应对策略分析》从战略角度阐述中国出版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路径和方向。周蔚华[12]的《人工智能与知识重构——对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业的思考》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指出人工智能重构知识生产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巨大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启发性,让人们认识到人工智能重构知识生产的内在必然性。董华、张皓越和高爱宇[13]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建构大模型赋能出版企业的模型,揭示出版大模型发展的路径。

相对而言,在出版大模型研究中,有关教育出版领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成果要更多,如郭宇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教育出版路径优化》,姜钰、李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出版:机遇分析、现实挑战与实践转向》等。究其原因,与教育出版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更为深入普遍有密切关系。

与此同时,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学术出版伦理的研究也开始涌现,《科技出版》第7期策划推出“AIGC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制度创新”7篇专题文章,其中孙山、张雯雯[14]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训练中权利限制制度的选择与建构》一文深入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的具体过程,非常富有启发性。姚俊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学术出版的伦理风险及其调治》、郭壬癸的《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术出版伦理的冲击与法律治理》等,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术出版的真实性、严谨性等进行深入反思,有着重要思想借鉴价值。

2.2 数据资产入表研究成为焦点

在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学界越来越认识到融合出版盈利模式研究需要借力数据要素视角深入展开。

《数字出版研究》第4期策划了“激发出版业数据要素新动能”专题,推出《出版数据资产入表:内涵意义、现实挑战与路径探讨》等8篇文章,对于深入认识出版业数据要素的概念、功能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其中,《出版数据资产入表:内涵意义、现实挑战与路径探讨》一文聚焦出版数据资产重要概念,对其入表的现实挑战和路径方法进行分析。杨阳、宋昱霖[15]的《出版企业数据资产的概念、分类与建设》对出版企业数据资产的概念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丛挺、奚心远[16]

的《数据要素驱动出版服务创新研究——基于〈“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分析》一文,从数据要素的角度对出版业数据要素类型和驱动服务方式进行深入分类辨析,非常有见地和针对性。

2.3 网游《黑神话:悟空》出版传播受到广泛关注

网络游戏是数字出版的重要业态,也是出版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024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推出,成为国产游戏的一个里程碑式作品,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现代出版》第11期推出3篇聚焦游戏出版物专题研究,赵瑜佩、王润声[17]的《知识迁移的游戏化路径:以探索〈黑神话:悟空〉知识蒸馏为例》从知识迁移角度分析作为游戏出版物的《黑神话:悟空》知识生产与传播观念、形态和本质,指出“游戏出版物作为一种知识更新系统,本质上反映了知识生产与传播从固定标准向开放结构的转变。游戏通过其互动机制和开放世界设计,使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更加灵活、多样化,这一动态的知识生产模式强调了知识的循环过程。”周海晏[18]的《嬉玩:数字时代游戏出版物的文化负熵——基于〈黑神话:悟空〉的媒介学研究》从媒介学角度分析该游戏文化性强、机制自由的嬉玩属性,非常富有启发意义。此外,曹书乐、刘宣伯[19]的《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孙悟空的游戏形象变迁与跨媒介叙事》从跨媒介叙事角度对孙悟空的游戏形象进行历时性分析。朱小枫、辛子俊[20]的《〈黑神话:悟空〉与中国数字游戏的工业化转型:历程、现状与问题》一文则以该游戏为案例透视中国数字游戏工业发展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3 出版基础理论研究

出版基础理论是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出版学学科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学,必须在理论创新上有重大作为,在出版学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上进行深耕细作,不断产出独创性和标识性研究成果。2024年,出版基础理论研究扎实推进,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研究不断深化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出版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出版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

《科技与出版》第1期推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特别策划,共6篇专题文章。其中,郑保卫、郑权[21]的《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经验促进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研究理论创新》一文,从新闻观研究历程的角度对出版观研究提出若干思考,非常有参考借鉴意义。万安伦、臧义乐[22]的《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出版文化相结合》一文指出传统出版文化赋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面向。2024年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研究的一个特色,是更加强调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反映着其研究深度的不断提升。

3.2 出版概念范畴研究向纵深领域发展

出版概念范畴研究是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前提,是出版学理论发展的基础。

黄旦[23]在《出版在哪里?——基于书史研究的粗浅思考》中从达恩顿的书籍传播概念出发提出出版概念的本质和边界问题,认为“把传播出版化,而不是出版传播化”,出版概念才能找到恰切的边界。之后,于文[24]的《出版的边界:制造可访问的公共知识》和许洁[25]的《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兼答出版在哪里》对黄旦的思考进行回应,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提出出版概念的本质内涵,这一系列的回应颇有概念的学术争鸣之势,让人感受到出版概念范畴的反思所展现出来的理论思辨之光。此外,本研究作者[26]在《编辑概念的认识论反思——以“两种编辑”概念讨论为中心》一文中提出,认识论在编辑概念界定过程中作用重要,编辑概念的科学认知,“要实现认识论的革新转向,即从‘作为方法的概念’到‘作为概念的方法’,从‘作为历史的概念’到‘作为实践的概念’的转变”。

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在聚焦基本概念中深化出版学科自主知识生产的自觉性。

3.3 出版基础理论体系建构日渐深入

在深化概念范畴研究的过程中,出版学界越来越重视出版理论体系建构的研究,对出版活动的规律性认识反思更加深入。

李频[27]的《出版个案分析导论》出版,尽管是作为一部自选集,但在深化出版基础理论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该书从多种出版媒介个案的角度来探究出版发展的要素构成和变量关系,显示了作者对出版基础理论研究的独特省思。比如,书中《出版延宕个案——出版时间与效果或影响的变量关系》一文通过对出版审稿过程的时间性审视,引领思考出版传播效果的变量关系。林穗芳[28]的《林穗芳自选集》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作为当代著名的编辑学家之一,林穗芳在编辑基础理论和出版学研究上都有着很高的建树,这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更深入地呈现林穗芳编辑出版学思想的全貌,也有利于出版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

4 出版史研究

出版史研究是出版学研究的基础,2024年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趋向,反映着出版史研究理念的革新。

4.1 出版史学研究方法创新受到关注

王维嘉[29]的《出版史学的想象力:从书籍史研究范式借鉴到出版场的建构》一文反思现有出版史书籍史研究范式,提出出版场构建的关系性研究范式。范军、秦雅婕[30]的《“数字史学”视角下中国出版史研究创新》提出“数字史学”的出版史研究方式,主张构建跨学科的开放性的数字出版史学。

相比较前两年的出版生活史观念,出版场和数字史学观念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反映着学界革新出版史研究的最新观念。

4.2 新中国出版史研究受到聚焦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出版科学》策划推出党的出版史研究专题2篇,分别关注早期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和全面抗战前期党对马列著作的阅读组织驱动,深化着党的出版史研究的深度。《中国出版》第19期推出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题,刊发《中国千年版权史探析:源于中国,成于世界》《新中国著作权立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总结》《版权赋能高质量发展:千年瓷都的守正创新实践》等文,从版权发展角度总结新中国出版工作的显著成就。《中国出版史研究》也推出相关专题策划,推出《出版总署历史的若干考察——致敬新中国出版事业75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方针的形成与出版格局的奠定》《新中国古籍出版与文化普及——以1956年版〈楚辞选〉为例》等系列文章,多方面多角度反映着新中国党的出版事业的成就和历史经验。

4.3 古代出版史研究广度在不断拓展

古代出版史由于涉及历史学、图书馆学等其他学科,近年研究呈现跨学科融合研究之势。

一方面,古代出版专题史研究受到青睐,以农书类为主的特定出版领域研究在深化,如吴平的《耕读传统与古农书编纂的互动研究》、周迪和郭伟玲的《西汉农书〈尹都尉〉的作者身份与历时传播》、何朝晖和李萍的《“日用类书”的非日用性:晚明综合性通俗日用类书的知识体系及其性质》等都是农书类书研究成果,显示着跨学科融合研究的趋向。

另一方面,古代出版史研究深度不断提升。李致忠[31]的《“雕版印刷术初唐发明说”考论》对印刷术发明于初唐的观点进行新的详尽考辨,从历史文献与实证材料的角度证实这一论断的价值,深化着印刷技术发明的重要认识。此外,李明杰、吴永贵编著的《中国出版史》(修订版)的出版,一定程度上也显示着出版通史研究的新进展。

4.4 近代出版史研究视角转化突显

近年来,近代出版史,尤其民国出版史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视角的创新,从主流个体的研究到边缘个体研究,从个体职业研究向个体生活史研究转向,出版机构和出版个体研究兼重,这些都成为研究的新现象。

如张志强、任同、王莉[32]的《民国时期出版从业者的收入、地位与择业:以大型出版企业职工为中心的考察》聚焦出版群体收入、地位,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史研究,视角新颖别致,给人以很多启示思考。宗瑞冰[33]的《书籍史视域下的〈唐诗三百首〉研究》对近代经典图书版本进行钩沉梳理,从书籍史视角揭示经典图书版本形态发生变化的内在逻辑,同样给人以新的思考。

5 出版全球化研究

伴随国际传播战略的深入实施,出版企业越来越重视出版“走出去”,出版国际传播研究受到重视,出版专业刊物开设国际出版研究的栏目和专题越来越多,相关研究开始走热。2024年有关国际出版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两个热点。

5.1 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出海”研究走热

在中国出版“走出去”方面,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出海成效特别显著,已经成为近年出版“走出去”的轻骑兵,学界对这一现象高度关注,不仅有相关专题报告成果,而且还有多角度专题研究成果。

如戚德祥、张欢[34]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分析如何建构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效果指标体系,启发着进一步提升网络文学出版国际传播的效能。王一鸣、黄佳琪、黎娇[35]的《机制、变革与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下的网络文学出版》等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网络文学出海过程的深度应用。

网络游戏“出海”研究视角越来越多元化,从海外传播效果到跨文化传播机制,再到传统文化赋能,研究角度具有更多开放多面性。如张鑫、邱绫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提升的路径总结——以网络游戏出海为视角》、海外年轻人游戏需求调研课题组的《中国网络游戏海外传播效果研究》等成果,既总结网络游戏“出海”发展经验、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又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推动网络游戏更好“出海”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5.2 国际出版研究成果显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推出的《国际出版产业发展报告》是国际出版产业发展的宏观研究的代表作。在此基础上,相关国别出版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发展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方卿、徐丽芳[36]的《数字出版研究海外追踪》一书,深入跟踪近年全球数字出版及其研究发展态势,具有较强的问题针对性。

与此同时,知名国际出版机构研究开始凸显。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哈佛出版史》《德古意特出版史:传统与创新1749―1999》等涉及美国、德国、意大利的代表性出版机构的专著成规模出现。

2024年,最新推出的何明星翻译的《施普林格出版史:诞生、逆境与成熟(1842―1945)》[37]一书生动展示德国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出版社百年发生的历程,启发人们思考专业出版机构发展的独特逻辑,展示着国际出版研究的新趋势。

6 展望

伴随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和出版学科专业共建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出版学研究已迎来一个新的起点,出版学学科发展的格局、学术研究的进路都将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未来,研究或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出版学研究共同体将逐渐成形,围绕重大问题的学术协同攻关将会出现。从学科专业布局来看,部校共建已有3批、14所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学科专业机构不断壮大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高质量出版智库建设已经有两年,出版智库机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这也必然带来学术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和出版学科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作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联络处,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在筹备学科专业共建大会、学科专业课题研究、学者访学交流、优秀成果评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出版学科学术共同体已经开始形成,这将为协同攻关出版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可能,出版学有组织科研将会更加深入。

(2)出版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更加重要,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迫切性将更加突出。“出版之为学”主要在于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根本在于出版基础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出版基础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概念范畴研究走热的背后是对出版基础理论体系建构的努力。下一步,出版概念范畴的研究会逐步深化强化,诸如出版、出版管理、三审制、主题出版等出版概念范畴的内涵性、自洽性和逻辑性的研究将被深入关注,出版活动内在知识体系的结构性、关联性和思想性研究将进一步凸显并由此拓展中国特色出版学基础理论建构的深度广度。

(3)出版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将进一步彰显,出版学研究方法的完善会受到关注。出版实践活动本身的转型发展,尤其是数字出版、融合出版活动的发展深化,进一步推动着出版研究范式的转变,从此前过于注重传统人文学科的理路向人文社科兼重,到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转变。比如,数字阅读的研究离不开对技术创新的描述,数字游戏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的支撑。下一步,出版学研究方法将更趋多元融合,朝着多学科融合跨界的方向转型,富有中国特色的出版研究多学科研究范式将会逐渐出现。

(4)出版学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研究将会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共建、专业博士点获批,不仅催生着以出版学院(研究院)为代表的实体研究机构的出现,而且促动着出版学课程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出版学教材体系建设进入加速阶段。众所周知,学科发展的中心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下一步,贯通本硕博各个层次人才培养的出版学教材建设显得异常迫切,具有中国特色出版学教材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将会受到重视。

(5)国际出版传播研究将更趋走热,中西出版比较研究会得到强化。伴随着中国出版“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国际出版传播研究将更加受到关注。如何突破西方话语陷阱,用出版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搭建中西文明沟通的桥梁,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正在破解的现实命题。要解决好这一现实命题,需要加强国际出版传播研究,在世界文明的大视野、中西文明互鉴沟通的大框架下思考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和策略问题,思考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方向和路径问题,思考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责任编辑:翟艳荣)

参考文献

[1] 海飞,韩建民.新时代少儿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J].出版与印刷,2024(3):55-67.

[2] 张向阳.地图在主题出版中的应用与实践思考:以《地图上的新时代》为例[J].编辑学刊,2024(4):59-63.

[3] 范广红.2012―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立项选题词频分析[J].出版科学,2024,32(5):47-54.

[4] 蒋茂凝,刘志江.聚焦主题出版 服务全民阅读[J].中国数字出版,2024(6):1-6.

[5] 李弘,冯思然.2023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观察:业态创新、技术赋能:基于《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J].中国数字出版,2024(3):37-45.

[6] 吴赟.“全民阅读”概念史考析:基于知识建构、制度演进、文明交融三重脉络[J].编辑之友,2024(9):10-21.

[7] 聂震宁.新时代全民阅读的中国模式:从世界各国应对社会阅读危机主要举措谈起[J].编辑之友,2024 (4):11-18.

[8] 曹钺.全民阅读的推进逻辑:城市—界面视角下的阅读场景创新研究[J].编辑之友,2024(7):5-12.

[9] 张晗,卢嘉杰.数字鸿沟视阈下的全民阅读城市建设[J].现代出版,2018(4):33-37.

[10] 江小英,郑璇,张悦歆,等.《特殊儿童阅读书目》研制理念、过程、特点与使用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24 (22):24-28,78.

[11] 宋吉述,王惠.中国出版业的人工智能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数字出版,2024,2(1):68-74.

[12] 周蔚华.人工智能与知识重构:对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业的思考[J].现代出版,2024(11):1-12.

[13] 董华,张皓越,高爱宇.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出版科学,2024,32(4):37-46.

[14] 孙山,张雯雯.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训练中权利限制制度的选择与建构[J].科技与出版,2024(7):6-15.

[15] 杨阳,宋昱霖.出版企业数据资产的概念、分类与建设[J].科技与出版,2024(7):92-102.

[16] 丛挺,奚心远.数据要素驱动出版服务创新研究:基于《“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分析[J].中国编辑,2024(8):82-88.

[17] 赵瑜佩,王润声.知识迁移的游戏化路径:以探索《黑神话:悟空》知识蒸馏为例[J].现代出版,2024(11): 39-46.

[18] 周海晏.嬉玩:数字时代游戏出版物的文化负熵:基于《黑神话:悟空》的媒介学研究[J].现代出版,2024 (11):30-38.

[19] 曹书乐,刘宣伯.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孙悟空的游戏形象变迁与跨媒介叙事[J].中国数字出版,2024,2(5):27-34.

[20] 朱小枫,辛子俊.《黑神话:悟空》与中国数字游戏的工业化转型:历程、现状与问题[J].数字出版研究,2024, 3(4):130-138.

[21] 郑保卫,郑权.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经验促进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研究理论创新[J].科技与出版,2024(1):6-17.

[22] 万安伦,臧义乐.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出版文化相结合[J].科技与出版,2024(1):18-27.

[23] 黄旦.出版在哪里?:基于书史研究的粗浅思考[J].现代出版,2024(1):8-19.

[24] 于文.出版的边界:制造可访问的公共知识[J].现代出版,2024(3):49-56.

[25] 许洁.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兼答出版在哪里[J].现代出版,2024(3):57-65.

[26] 段乐川.编辑概念的认识论反思:以“两种编辑”概念讨论为中心[J].出版科学,2024,32(1):12-18.

[27] 李频.出版个案分析导论 李频自选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4.

[28] 林穗芳.林穗芳自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

[29] 王维嘉.出版史学的想象力:从书籍史研究范式借鉴到出版场的建构[J].现代出版,2024(6):52-62.

[30] 范军,秦雅婕.“数字史学”视角下中国出版史研究创新[J].现代出版,2024(5):1-9.

[31] 李致忠.“雕版印刷术初唐发明说”考论[J].印刷文化(中英文),2024(3):47-52.

[32] 张志强,任同,王莉.民国时期出版从业者的收入、地位与择业:以大型出版企业职工为中心的考察[J].现代出版,2024(5):54-68.

[33] 宗瑞冰.书籍史视域下的《唐诗三百首》研究[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4(2):71-80.

[34] 戚德祥,张欢.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4(12):41-48.

[35] 王一鸣,黄佳琪,黎娇.机制、变革与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下的网络文学出版[J].出版科学,2024,32(6): 101-110.

[36] 方卿,徐丽芳.数字出版研究海外追踪[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4.

[37] 海因茨·萨尔科夫斯基.施普林格出版史:诞生、逆境与成熟(1842―1945)[M].何明星,何抒扬,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

Analysis of Hot Topics in Chinese Publishing Research in 2024

Lechuan Duan Mingyue Gao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publishing disciplines have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This paper takes key publicat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ir published papers in 2024, summarizes and extracts the hot spots of publishing research.These include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basic theory of publishing, history of publishing and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nd provides corresponding reviews.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in publishing will focus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community, the disciplinary knowledge system, research paradigm, textbook and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nd communication.

Keywords Publishing; Publishing convergence; Publishing history;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猜你喜欢

出版学
出版学研究的史学视角
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
新时代出版学升级的时代之需、学理之问、行业之要
“出版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坚守与开放:从近十年出版研究热点看出版学科方向及其未来发展
关于出版学学科性质的思考
深化文学出版与传播的理论研究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数据科学视域下的出版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