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攻坚课后服务“小切口” 创新打造数字出版“大平台”
2025-02-16董磊
摘 要 文章以课后服务为切入点,从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师资保障、打通终端关系、加大技术投入等方面,分析安徽出版集团如何通过搭建课后服务数字化综合平台探索数字出版新路径,探讨如何围绕该平台打造数字出版创新“孵化器”“策源地”和“人才池”,形成数字出版“大平台”,推动出版企业高质量
。
关键词 数字出版;新质生产力;课后服务;出版融合
全面发力数字出版,既是出版发展形势所需,更是出版企业未来生存所要。围绕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目标:“出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数字技术赋能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内容生产传播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宣部2022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提出要“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推动主力军进入主战场,打造一批竞争力强、优势突出的出版融合发展示范企业,有效巩固数字时代出版发展主阵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全方位改革,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实现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1]
出版业服务于教育,出版企业正逐步由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商转型,教育服务已成为教育出版新的增长极,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给了这个增长极新的发展空间。“双减”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艺术、科技等多样化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国家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关键举措。
安徽出版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多年来把数字出版作为提升主业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及业态融合创新,是出版业首家获评为科技部、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认定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还是首批“出版融合发展旗舰示范单位”。集团的数字出版工作由“十三五”期间的专业单位“先行先试”,重点单位“应用示范”,到“十四五”期间的所有单位“全面推进”,聚焦重大项目“重点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构建了“出版融合发展推进体系”“数字出版精品建设体系”“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三大管理体系,坚持实施“数字内容培育工程”“重点项目示范工程”“互联网+融合工程”“科研成果驱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五大推进工程;涌现出了“乳娘”“豚宝宝”“国士无双”“乐龄听书”“新安医学数据库”“安徽省基本古籍库”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字出版产品,入选国家级出版融合类奖项总数居全行业前列。
然而,集团的数字出版工作仍面临“有产品缺爆款”“有应用缺场景”“有项目缺技术”“有资源缺统筹”等现实困境,需要从内容、技术、渠道、业态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融合创新。
1 深度融合,探索数字出版发展新路径
集团倾力打造的课后服务平台项目(以下简称“课后项目”),通过机制融合、项目融合、技术融合、业态融合,有助于打通出版与教育两大主阵地,全面推动出版与教育深度融合。
1.1 机制融合
为了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的深化,出版业必须进一步完善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内容创作与传播体系,全面促进机构间业务领域及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建设能够支撑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以增强出版融合在汇聚海量资源、高效运营优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能力。
对此,集团始终坚持“三专”工作模式,从机制层面强力推动数字出版发展。
一是突出专班推动。形成由科技信息部统筹、4家企业重点攻坚、7家出版单位专业深耕的“147数字出版发展工作体系”,实施“数字出版一把手工程”。
二是重视专家带动。建设新闻出版业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数字出版工程技术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科技与标准、安徽省动态数字出版重点实验室)、4家主攻数字出版的国家级高新企业,“1234”创新体系[2]。
三是完善专业联动。设立融合发展基金,形成近150人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队伍;连续投资懒人听书、京东数科等数字经济项目,持续推动数字出版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三链合一”融合式发展。
1.2 项目融合
长久以来,集团积蓄了海量优质内容资源和不同垂直方向的数字出版项目。集团实施重大项目引领,以课后服务为出版融合总引擎,着力推动3个“对标”,分别是新研项目向课后服务聚集、存量资源向课后服务转化、存量项目向课后服务应用,以此加快构建“课后服务+”项目矩阵。
课后项目为推动项目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解决方案。在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建设上,课后项目提供了全新的呈现载体,不仅课程类别丰富,而且目标用户庞大,应用场景极为广阔。然而,当前的课后服务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内容导向把关不足的问题。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力军,出版单位必须挺进“主战场”,牢牢把住这一新型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导向和质量水准,从而推动数字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实效。
1.3 技术融合
技术迭代升级促进出版产品形态、传播渠道、服务方式的迭代,推动出版流程、管理运营模式的优化升级,对出版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提升。
集团以项目为抓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新技术应用于出版的流程改造、产品研发、平台建设,研发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打造智能化知识服务产品,创新出版服务模式和体验场景[3]。如运用MR、3D、6DOF、数字人等技术,突破传统阅读方式,打造的《觉醒年代》《考古安徽》《了不起的中国》等沉浸式阅读项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精品内容传播渠道,为图书馆、博物馆、书店、教育基地等提供更受青少年群体关注的新形态阅读产品。
课后项目作为用户基础数据、成长需求、选择偏好以及课程内容、师资服务等信息的集成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创新运用大模型、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仅做到了用户精准分析,而且实现了数字出版需求端与供给端的无缝对接,也催生了更多契合用户需求的数字出版新产品。
1.4 业态融合
出版行业正在主动适应和拥抱数字时代,对于深度融合发展而言,各出版机构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舒适圈”,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多样的融合发展新业态是重中之重。
集团依托课后项目提供中小学校园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构建更规范、更系统、更全面的校园服务管理生态。通过综合管理平台,服务市、县、校三级,覆盖教育场景下局端、校端、家长端等多元化端口,实现数据分析全面全维、工作动态一手掌握、数字资源多元丰富、评价反馈立体全面、信息安全稳定、资金管理规范,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集团还依托校园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全场景校园信息化管理服务,围绕多层次需求全面拓展课后服务、研学服务、心理健康、阅读服务、校园午餐、校服管理、综合实践、幼教延时服务等多种校园服务细分业态。
2 集中“优势”,释放数字出版发展新动能
全力发力集团数字出版发展要深刻回答“我们的发展方向在哪?”“我们的竞争优势在哪?”“我们的合适项目在哪?”等现实问题。必须改革再出发、奋进新征程,充分发挥集团“内容优势”“教育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整合力量、重点发力,增强集团数字出版发展核心竞争力。
2.1 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加速推进教育出版现代化,集团坚持人民至上,举全集团之力推进课后项目发展。
(1)打通服务堵点,回应民生关切。课后服务起步阶段,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课程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集团积极利用出版在内容方面的优势,帮助各地各校打造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体系,例如,亳州市课后服务项目入选安徽省第三批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提升,积极开发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等素质教育课程,被合肥市团市委指定为“梦想实验室”项目建设运营商。人民网、央广网、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报道120余次,被评为合肥市“课后三点半”公益服务站。
(2)解决教育难点,提升产业活力。传统课后服务管理模式过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难以借助数字化手段深挖数据价值,整合各方资源,让教育服务高效协同。课后项目聚焦教育民生工程,为技术融合应用、数据统一标准提供平台,着力推动课后服务从线下零散管理走向线上统筹管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整合学校、出版单位、教师、学生等多项业务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资源统一标准、口径及质量管控。未来,集团计划依托课后项目建设校园服务大数据资产层,进而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降低重复建设、减少协作成本。
(3)突破行业痛点,树立典范案例。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常常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知识服务转型艰难、业务场景拓展受限而阻碍行业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公平的推进。集团成功打造课后服务的“皖美样板”,促进了优质内容资源和师资资源的均衡共享,推动了教育公平,践行了国企的使命担当。课后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原有图书出版业务的增长,也实现了向知识服务转型的目标,形成“优质图书+精品课程”的协同创新模式,拓宽应用场景,从课内拓展到课后,实现“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服务”的延伸。平台通过拓展研学旅游等新兴领域,进一步丰富业务类型,扩大营收规模。
2.2 高水平提升平台服务
集团探索建设像“滴滴打车”一样的智慧课程平台,像“学习强国”一样的课程思政平台,像“城市安全生命线”一样的教育监管平台,打造全国课后服务管理工作的“皖美样板”,全力拓展集团数字出版新路径。
课后项目关系教育、关乎未来,连着民心、连接民生。经过3年多的探索,课后项目已覆盖安徽省合肥、亳州、安庆、池州、宣城、阜阳等11个地市,服务中小学及幼儿园6 000余所,服务学生近350万人。在线高效匹配师资,让学生均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课后项目,集团数字出版具备了优质内容的创新载体、落地应用的丰富场景、持续发展的稳定流量,实现了新的突破。
(1)拓展数字出版应用场景。推动“从课内到课后再到综合校园服务”的不断延伸。围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课后项目提供课后服务事前审核、事中监管、事后分析等全程数字化服务;围绕课程内容,课后项目提供课程遴选、课程资源库、在线选课、资源调用等服务;围绕师资保障,课后项目提供社会化师资集聚、在线匹配、考核评价等服务。通过课后项目,集团教育服务从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后素养提升并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需求,进一步向校园综合教育服务延伸,围绕学生餐、大阅读、校服管理等需求提供全面服务,实现智能化监管、便捷化使用,有效防范廉洁、资金、人身等安全风险。2023年,与沪苏浙兄弟出版集团签署《长三角课后服务内容资源战略合作备忘录》,探索建立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课后服务标准体系共建、内容资源共享、管理平台共用。
(2)升级数字出版服务方式。推动“从单一内容生产到立体知识服务”的全程贯通。此前集团更多专注于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作为“内容生产者”较少涉足知识传播。随着课后项目推广使用,集团不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数字化课程,还深度介入教学服务:通过数字化师资平台,集聚师资开展入校服务,对校内既有师资进行数字化培训提升,满足课后服务师资需求。
(3)打通数字出版终端关系。推动“从间接弱关系到直接强关联”的彻底转变。此前,因缺乏自下而上的直属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推广和优化。随着课后项目在安徽全面落地,集团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省的直属高速渠道网:在主渠道上,建立了与省市县(市、区)三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联系;在支线网上,打通了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育服务机构的对话通道,真正实现了对服务终端点、线、面、体的全覆盖,需求获取和产品落地更高效。
2.3 高质量打造平台内容
无论出版以何种形态呈现,内容始终是出版机构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具竞争力的底牌。在课后项目推进中,集团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要求,研发高品质特色课程,打造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进阶式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构建了课后服务领域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1)坚持内容导向,形成标准化课程体系。①突出优势互补。根据集团所辖9家出版单位的不同定位,将数字出版课程研发纳入九大出版中心建设之中,采取选题申报和竞争比拼方式确定研发内容,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精品、形成品牌。②突出正面引导。围绕“五育并举”,开发建设了《大国小匠》《五禽戏》《黄梅戏曲》等一批特色课程,打造核心竞争力,对优质课程给予研发资金支持奖补。③突出负面管控。制定《课后服务课程研发工作方案》,形成内部课程建设标准,严格执行三审三校、课前审读、课后阅评等内容管理制度,强化源头、过程、课后三位一体全程监控,确保课后服务意识形态安全。通过课后项目的建设实施,盘活时代出版所属9家出版单位的存量图书资源,促进了传统出版单位的内容向数字化、课程化、体系化转变。充分发挥各出版机构特色优势,精心自研200多门“五育并举”个性化课程,覆盖课时超6万小时、数字资源超17万个。通过与兄弟出版单位及互联网教育头部企业开展内容合作,通过严格审核引入课程,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课程版权体系。
(2)应用前沿技术,助推教育出版新质生产力。①基于多媒体技术打造多模态资源。运用富媒体加工技术,构建以音视频、动画、三维为呈现形式的互动数字内容[4]。如《安徽非遗小传人》《黄梅小演员》等课程,在音视频基础上,增加二维动画、3D建模、互动游戏等多种模态资源形式。②基于大模型技术打造智能化工具。在内容上,接入智能化插件或工具,如智能编校审系统,实现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自动审查并提出纠正方案,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服务上,采用权威智能评测法,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上应用心理大模型技术,对师生量表进行评估,精准定位心理健康问题并给出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未来,还将采用数字人技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课程进度,打造私人“数字助教”。③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打造智能驾驶舱。通过课后项目集聚功能,掌握各类终端用户的需求数据、过程性数据、评价数据等出版服务全场景数据资源,生成不同层级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实现对不同用户主体的画像描绘和个性化分析,提供精准的优化建议、课程推荐、师资匹配、决策参考等。
3 示范引领,开创数字出版发展新模式
课后项目成为驱动集团融合发展整体前进的总引擎。课后项目立足出版服务,全面审核、监管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运营。集团以数字化、人工智能赋能自研并持续迭代课后项目,完成了省、市、县、校四级关系网的构建,形成地市、县区、集团校多层次运营模式,全面展现高质量素质教育服务“皖美样板”,具有较好的行业应用示范价值。
3.1 平台驱动,搭建数字出版创新“孵化器”
2024年10月17—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5]。文化旅游资源为出版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来源。出版业应当以优质内容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书籍这一文化桥梁,打造深度沉浸的文旅研学品牌。
集团充分借鉴课后项目运营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围绕目前市场上研学旅游“研而不学”“学而不优”“游而不全”等行业痛点堵点,坚持“内容服务+政务服务+产业服务”三位一体,孵化建设“皖美研学”研学旅游平台,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1)建设研学旅游数字课程思政平台。瞄准集体研学旅游课程刚需,发挥集团内容优势,联合全省各地市文旅部门、教育部门,通过“一市一品 特色研学”项目合作,打造研学旅游“通用化教材、个性化定制、数字化课程”,通过版权运营,拓展数字出版应用场景。
(2)建设研学旅游政务服务平台。瞄准研学旅游政务服务,通过构建文旅、教育、学校等部门服务端口,赋予平台安全监管、资金监管职能,进一步增强平台的权威性、公益性。
(3)建设研学旅游产业互联网平台。瞄准近千亿元的研学旅游市场,赋能研学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开发平台的营销、交易、宣传的平台市场功能,嫁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全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4)推动基础资源互通共享。集团课后项目已构建了完整的渠道网络,集聚了精准的流量资源,在“皖美研学”平台运营发展中,将通过平台互通互融,充分发挥课后服务平台的渠道带动作用、流量导入作用、市场支撑作用。
3.2 技术赋能,形成数字出版创新“策源地”
技术应用是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出版业应当紧跟技术前沿,运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成果,为出版内容产品深度赋能,驱动出版深度融合。
(1)推动新技术需求“落地生根”。课后项目覆盖全省11个地市、6 000余所学校、近350万学生,是直达终端极具优势的信息通道,集团将充分挖掘这一渠道价值,第一时间汇聚各层面对数字出版的新需求,尤其是新项目、新技术方面的迫切需要。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既提升响应速度,更能实现“需求先行”,提前完成新技术落地场景的布局。
(2)推动新技术研发“一路生花”。集团将持续推动大模型技术、元宇宙技术、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创新应用。如,进一步推动基于AR、VR、MR技术的沉浸式阅读开发应用,通过三维模型、三维注册、图像识别、人机交互、体感互动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数字内容,实现用户与实物场景的“零距离”互动,强化阅读体验。
(3)推动新技术成果“沿途下蛋”。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6]。强力推动更多原始创新成果“沿途下蛋”,融合集团数字出版要素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集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如通过技术创新和材料创新,依托丰富的阅读内容资源,研发儿童智慧阅读全新载体,满足家长和孩子对优质内容、趣味互动和视力保护的多重需求。
3.3 人才集聚,构筑数字出版创新“蓄水池”
创新人才对数字出版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出版业应当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人才集聚、培养、选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其打造成为培养重要人才的平台。
(1)发挥“磁场作用”。通过平台集聚吸纳一批高层次人才,充实数字出版人才队伍。谋划编制集团发展“十五五”规划,将课后项目作为“头号工程”全力推进,系统梳理课后项目在内容建设、技术研发、运营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制定专项人才招引方案,通过社招校招等多种方式,集聚更多数字出版专业化人才。同时,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载体,吸引“外脑”,为集团数字出版发展出谋划策。
(2)发挥“校场作用”。以运营实操来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后项目作为人才成长进步的训练场。目前,集团课后项目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内,下一步将省内省外同步发力:省内提质,进一步拓展教育服务范围和服务深度;省外扩面,将在更多地区推动平台和服务落地。在此过程中,集团将通过“啃硬骨头”“打歼灭战”等实战考验,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
(3)发挥“考场作用”。集团结合课后项目的实际特点,进一步优化完善数字出版新业态的考核评价办法,选拔任用一批复合型人才;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从事新技术研发、新市场拓展、新模式探索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必要扶持,对取得突出贡献的人员在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对创新效果未达预期的人员和团队,结合实际给予充分宽容和客观评价,营造人人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在时代浪潮翻涌的数字化征程中,出版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际,课后服务项目是集团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坚持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引领的重大创新实践,也是实现数字出版双效统一的破局之举。数字出版与教育服务、文化旅游等新时代文化需求及新型信息消费的深度融合,将不断拓展数字出版的边界、丰富数字出版的内涵,衍生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数字出版产品,构建数字出版新格局,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郭剑)
参考文献
[1] 李书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N].人民日报,2024-08-07(6).
[2] 卫敏.构建“三体系五工程”,全面推进出版融合发展:以时代出版传媒的数字出版为例[J].出版广角, 2021(8):15-17.
[3] 王飚.国家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数字出版,2024,2(2):21-30.
[4] 田龙,吴雷,昌磊.文化资源与出版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探究[J].中国数字出版,2024,2(1):36-42.
[5] 央视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烈反响[EB/OL].(2024-10-20)[2024-10-21].http://news.youth.cn/sz/202410/t20241020_15591862.htm.
[6] 《求是》杂志.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EB/OL].(2024-05-31)[2024-10-2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4761.htm.
Make Every Effort to Tackle the \"Small Incision\"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Innovate and Create a \"Big Llatform\" for Digital Publishing
Lei Dong
Time Publishing and Media Co., Ltd., Hefei, 2300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ime Publishing explores new paths for digital publishing by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digital platform for after-school services from aspects such as develop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eacher guarantee, connecting terminal relations and increasing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It also discusses how to create an \"incubator\", a \"source\" and a \"talent pool\" for digital publishing innovation around this platform, form a \"big platform\" for digital publishing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enterprises.
Key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fter-school services; Publishing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