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三重向度
2025-02-13黄春
摘" " 要:“大思政课”是在立足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基础上的守正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需要我们在教学理念上明确“为什么需要融合”,在教学内容上把握“从哪些方面融合”,在教学手段上探索“怎样进行融合”。从两者融合的价值意蕴、逻辑主线、推进路向上探索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生命力,更为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思政课”;有机融合;逻辑主线
中图分类号:G641"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1009-5128(2025)02-0007-07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与教育界委员时,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的重要论断。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自此,“大思政课”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大思政课”作为新的育人具体表现形态,是在思政课本质属性基础上丰富了思政课的内涵,拓展了思政课的外延,拓宽了思政课程育人的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教育资源,特别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可以促进思政课的生动性与吸引力,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教学内容。“大思政课”是在立足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基础上的守正创新,把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更为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英法德等西欧国家,虽然与中华传统文化诞生于不同的时空场域与社会历史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2]14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3]“第二个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并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之上。“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博大精深、取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库。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当代思想文化中占有指导性的地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和升华,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宝库。“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融汇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4],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一直存在着。“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将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渠道,二者的结合能够科学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结合培植沃土。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思政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思想引导与政治引导,即要引导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大思政课”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根本途径是拓宽思政课的育人方法与载体,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进行结合,更为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二者不仅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6]
(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可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实际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了“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7]76思政课的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政课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行一定的转换,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滋养学生的情感认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有以前者引领、激活后者的一方面,也有用后者丰富、发展前者的一方面。”[8]
同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与传播的载体和渠道也是分不开的。“大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拓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渠道,创造立体多维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可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提升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青年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大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认同,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自觉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任。
(三)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9]164无论是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方面,还是从“大思政课”铸魂育人方面来看,都需要把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引入融入“大思政课”中。应当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与确定是文化认同的基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首先需要对传统文化足够深入的了解,而且具有一定的判断力,辨别出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提升、爱国热情的激发以及思政课兴趣的提升与文化自信的增强都有很大帮助。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唤起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大思政课”的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背景,具有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在“大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由此可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中,能够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融通,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逻辑主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一个前提性和关键性问题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方面融入“大思政课”。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厘清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把握好二者融合的逻辑主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思想观念、文化艺术、道德信仰、习俗规范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10]中华传统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资源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逻辑主线。
(一)宇宙观层面上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的传统文化资源
关于宇宙观,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大量论述,学界关于中华传统的宇宙观也有界定,主要观点是指宇宙万物根源的本体论、“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等,本文中研究的宇宙观主要是关于“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中引用《荀子·天论》中的经典名句“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科学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9]17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理念。《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磅礴万物以为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老子《道德经》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春秋繁露》指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正蒙·乾称篇》写道:“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无论是《庄子》中的“万物与我为一”,还是老子的“道法自然”,都是讲求万物一体,人和自然紧密相连、相互依赖、有机统一、共生发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礼记》与《论语》中都有相关表述。《论语·述而》指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与“使民以时”。孔子认为,钓鱼时不用系满钓钩的纲绳,打鸟时不打在巢中休息的鸟,对农作物要有诚善之心,在农忙季节不应安排一些劳役、兵役,要让农民有时间在田地劳作。综上所述,人类生存在天地万物之自然环境中,要诚善地对待万物,尊重自然。
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对自然的一种仁爱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界及其万物的关怀,体现了一种“仁民爱物”的生态观。如儒家对生态的仁爱态度具体表述为“德至禽兽”“泽及草木”“恩至于土”等。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在《荀子·王制》中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这些都表明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紧密联系的,对自然要有一种敬畏心,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要有节制地利用。总之,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境界,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二)天下观层面上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的传统文化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观念,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高远的社会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11]“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华传统天下观的价值体现,这也是学界基于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对天下观的考量,本文也就此试作刍议。“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这样一个“联合体”的社会有一定的契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气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表明天下为所有天下之人共同拥有,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这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公共性价值取向具有相通性。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的天下观。无论是《左传》中的“亲仁善邻”、《尚书》中的“协和万邦”、《管子》中的“和合故能谐”,还是《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抑或是《汉书》中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都有具体体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合一体、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等理念不仅运用到国与国关系的实践中,也运用到中央与地方、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处理实践中。《礼记·礼运》所描绘的一种理想的大同世界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以及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这种人们守护相望、仁爱互助、安定团结、治理有序的大同理想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所主张的公有制相适应的共产主义思想观念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
(三)社会观层面上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的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集中体现在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方面。学界多从儒家五常来对中华传统的社会观进行理论建构,本文中的社会观也是围绕此展开论述。作为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是维系我国古代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基石,是引导和规范人们思想行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仁”为儒家五常之首,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构成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基础,又是中华文明的一种政治观念。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是中国古代社会德治仁政的表现。民本思想核心意思有三层:一是在君与民关系上,强调立君为民、民贵君轻。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在国与民关系上,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有了人民的拥护,国家才能稳定。三是在政与民关系上,强调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贾谊认为,为政者要“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为政者最大的德行和功劳是实行善政,而善政之要在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富裕而幸福。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1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掘民本思想的价值和内涵。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中华传统文化蕴含重民、爱民、养民、惠民思想,强调人民是社会的根本。无论是孟子所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荀子所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抑或是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所写“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对民本思想的注重是一以贯之、绵延不绝的。这种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中的根本价值,虽然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人民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价值观有一定差别,但它们的论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存在相融相通之处,都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道德观层面上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的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集中体现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的道德要求。譬如,以君子为理想人格的修身之道、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美德、以仁义为规范的社会道德、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道德。这些都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价值理念“仁爱”而展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儒家讲“仁爱”,是以个人为中心向父母、亲人、朋友的情感展开,然后推己及人。《孟子·梁惠王上》写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尽心上》写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离娄上》写道:“君仁,莫不仁。”这些表明,由爱自己的亲人推想到爱周围的人,甚至到陌生人,由爱百姓推想到爱世间万物,君王如果仁爱正义,百姓就没有不仁爱正义的。仁爱正义是我国古代社会道德教育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文明最深层的道德标准,也是维系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明确了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操守,可以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提供道德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些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厚德载物”“为政以德”等为特质的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无产阶级道德标准有着一定的契合度。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鲜明的道德伦理性。”[13]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方面的研究多是从道德伦理层面进行学理性阐释,基于此进行进一步延伸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在国家治理的功能方面也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存在一定的契合度。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德治思想资源,无论是孔子主张的“道之以德”,还是孟子主张的“以德行仁者王”,都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道德的实践性。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又作用于现实生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推进路向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需要从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的路向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线上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思政“小课堂”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14]324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中具有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正向引导学生远大理想的价值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是要做好教学内容方面的设计,而教学内容融入主要体现在思政“小课堂”的课堂教学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程中,具体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是不同的,需要根据每门思政课程特点来确定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然而,“传统文化体量庞大、信息繁杂,并非一门有着明确研究对象和学术规范的学科体系”[15],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针对所讲授的内容来梳理遴选可融入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下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为例来进行刍探。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修身立德”等传统仁爱道德观方面的思想,尤其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内容融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包含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的内在动力源。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以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等内容,这些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具有高度的契合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君人者,以百姓为天”“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等民本观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部分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充分挖掘地方史资料,大量的地方史资料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近代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这些历史材料直观鲜活、震撼心灵,具有极强的铸魂育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实用、实事求是”“知行学说”等,注重从理论上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作出深刻阐释和论证。通过融入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素材来分析比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引导学生客观分析现实问题,把握发展规律。
此外,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深入挖掘引入鲜活的案例与富有感染力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切实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不仅需要梳理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还需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落脚点。讲好“大思政课”不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素材“融进来”,还要让思政课“走出去”,走到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好实践体验教学。
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需要不断探索育人新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平台开展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一是学校层面可以发挥书法、文学经典、民族传统服饰等传统文化类的社团作用,把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参与对传统文化类社团的监督与指导;二是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非遗文化体验馆、纪念馆、传统文化传承育人示范基地等现场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与浸润,深入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三是充分发挥好暑期社会实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中的作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延伸“大思政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好用活。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教学平台,发挥网络“云课堂”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优势
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传播和育人方式则亟须变革,以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需求”[16]。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好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创新网络育人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源泉,结合思政育人实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思政课”的融合与创新。通过运用VR、AR、MR等技术与直播、短视频等融媒体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化、生动化向“沉浸式”与“体验式”教学转变。
网络“云课堂”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云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下“小课堂”与线上“云课堂”相结合。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蓝墨云班、超星学习平台(学习通)、微博、微信等新的渠道与平台,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直观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丰富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此外,还可以结合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思政课”相关的云研讨、云竞答等线上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兴趣,从而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时空,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2]"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4]" 林建华.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J].党建,2023(9):22-25.
[5]" 黄春.价值·困境·理路: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8):40-46.
[6]" 王虎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J].红旗文稿,2023(17):37-40.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 孙来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8):65-76.
[9]"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0]" 张允熠.解读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23(7):11-18.
[11]"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习近平主席二○二一年新年贺词启示录④[N].人民日报,2021-01-04(1).
[12]"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4-8.
[13]" 丁冬汉.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J].湖南社会科学,2023(4):15-21.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5]" 侯前伟.传统文化进教材:研究进展、难点与突破[J].教育科学研究,2023(3):11-17.
[16]" 朱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四维建构与促进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2(8):141-147.
【责任编辑" " 曹" "静】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UANG Chun
(School of Marxism, 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 innovation but true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is designed on the basic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e must clarify about “why integration is necessary” in teaching concepts, grasp“from which aspects to integrate” in teaching content, and explore “how to achieve integr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better sprea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ir value connotations, logical mainlines, and promotion paths, aiming at 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tinuously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rganic integration; logical mainlines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研究(2022sxzz053);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项目:双线混融背景下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个课堂”研究(sztsjh-2023-2-15)
作者简介:黄春,男,安徽庐江人,蚌埠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