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实践初探
2025-02-13李焱张硕
摘 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后,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市、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吴文化的发祥地,有责任、有义务努力揭示苏州地域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突出苏州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实证和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为此苏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率先在地级市中开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也希望能为地方文明探源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践探索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2
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从浙江良渚到湖北石家河,从山西陶寺到陕西石峁……考古工作者用层出叠见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明确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重要地区之一,苏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发挥苏州文物大市的资源优势,溯源苏州地域文明?如何加强苏州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如何讲好苏州故事,有效宣传苏州地域文明探源成果,提升苏州地域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苏州一直在努力探索。
1 时代要求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于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等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苏州市委市政府特决定实施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动苏州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出苏州贡献,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地方文明探源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①实施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是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30年来,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考古项目,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要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文明理论,还需要付出长期且艰苦的努力。苏州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吴文化的发祥地,开展地域文明探源,深化“古代文明理论”研究,实证和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为中华文明探源做出苏州贡献,是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责任。
②实施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7月,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主要任务是重点做好淮河下游、太湖北部、太湖西部等史前时期,以及吴文化、汉文化、六朝文化等历史时期课题研究,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吴文化吴国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正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的重要内容,要求以城址、高等级墓葬、大型聚落为重点,阐释吴文化、吴国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是太湖北部“古文化—古城—古国”发展脉络和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太仓樊村泾遗址,对于开展唐、宋、元、明港口与对外交流研究,揭示“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遗产群的特征,树立江苏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文化标识都具有重要意义。足见苏州在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地位之重要,使命之重大。
③实施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是实证苏州作为吴文化发祥地、江南文化核心的必然要求。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苏州考古发掘研究见证了吴地先民在太湖流域文化演进的漫长历程。三山岛遗址证实,距今12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苏州生活居住。草鞋山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塘北遗址从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晚期开始,历经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春秋、汉代至明清,面积大,延续时间长,堆积丰富,对于探讨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以及苏州地区纳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史前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秦汉南北朝时期的漆器、碑刻、刺绣,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玉器、书法,向世人呈现了从萌芽到成熟再逐渐走向辉煌,享誉海内外的吴越文化。但是,苏州地域文明研究仍有很多空白与缺环,如苏州史前文明发展历程研究不足,社会复杂化进程还不清晰,三山岛到马家浜文化之间尚存在缺环,苏州古城研究、吴文化发展脉络研究、楚越文化研究等仍有待加强。因此,我们还需要努力梳理历史文脉、破解历史之谜、补齐历史缺环,深刻揭示苏州作为吴文化发祥地、江南文化核心的文明脉络和灿烂文化,为中华文明探源做出苏州贡献。
2 实践探索
近年来,苏州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围绕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吴文化吴国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程、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古城保护与研究等重点研究项目,探索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增强苏州地域文明研究的理论厚度、学术深度和交叉广度,做好“以物证史”“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①苏州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2022年,苏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中华文明探源”两次进行专题学习,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文物考古和文明探源工程进行多次调研并做出指示批示,全面指导苏州市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有序推进。2022年11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意见》的出台,确立了苏州市开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思维,坚持科技创新,坚持考古支撑,坚持活化利用,在全面梳理已有考古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多方力量,开展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多角度、多层次地回答苏州地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背景、特点与机制。《意见》还确定了太湖流域文明源头研究、苏州史前文明发展历程研究、吴文化探源研究、苏州古城研究、苏州地域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研究五大重点研究项目。顶层设计的加强无疑为我们揭示苏州地域文明脉络、探索苏州地域文明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贡献指明了方向。
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苏州市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第一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探源工程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探源工程推进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各县级市(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配合市领导小组做好区域内考古项目的指导协调工作。成立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执行组,具体负责专项课题执行工作。成立专家顾问组,对科研项目进行业务指导。根据中央编办和省委编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工作要求,姑苏区增设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新增事业编制10名。此外,建立苏州市吴越史地研究会和苏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地下文物保护工程、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宣传推广展示等工作。对在探源工程中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博专业人员,放宽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可破格申报高一级职称。积极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院校与苏州共建考古合作研究平台和教育实践基地,2023年6月28日,苏州市文物局分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战略合作签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环太湖古代文明中心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华东工作站正式揭牌。
③全方位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近年来,苏州对草鞋山遗址、木渎古城等一批历史遗迹进行了发掘,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04项,发现重要遗存1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万余件,赵陵山遗址、东山村遗址、木渎春秋古城遗址、黄泗浦遗址等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黄泗浦遗址还入选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先后取得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此外,继续做好基建考古工作,创新建立健全考古前置制度,持续推进考古管理体制改革,将“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写入《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考古工作机制。“十四五”以来(2021—2023),苏州市共完成近600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以考古调查勘探(含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为主,辅以有针对性的重点考古发掘工作,涉及面积约5800万平方米,其中考古发掘项目68个、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发掘遗迹数量2200余个。仅2023年一年,完成186个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项目,考古调查勘探总面积2400余万平方米;完成23个考古发掘项目,考古发掘总面积28000多平方米,发掘遗迹数量1100余个;原址保护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大型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数量位列江苏省首位。苏州在基本建设考古中抢救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同时有力保障了土地出让和城市建设。
④积极探索多部门联合、多学科合作集中攻关体制机制。引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联合攻关,加强对草鞋山遗址、塘北遗址、元和塘古窑遗址、御窑遗址、虎丘黑松林墓地等重点项目的发掘与研究,集中攻关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早期吴文化、马桥文化、江南稻作起源等缺环和前沿课题。成立苏州市吴越史地研究会、苏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考古研究、文献梳理,努力填补吴越历史空白,形成吴越历史文化研究高地。现已出版《虎丘黑松林墓地》《吴国史新证》等地域文明探源丛书,形成“马家浜-崧泽-良渚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建设‘吴越文化公园’可行性研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苏州文化影响力”等重点课题研究成果。2023年3月,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20余位专家在考察元和塘古窑遗址及出土文物后,经分析研究,基本确认了元和塘古窑遗址系南宋“平江窑”所在地。南宋礼制文献《中兴礼书》中有一段记载“依新成礼器仿《博古图》,内陶器下平江府烧变”。这说的是绍兴十三年(1143),宋高宗赵构举行了一次郊祭,祭祀所用的一批陶瓷器,是依据内府提供的《宣和博古图》交由“平江府烧变”。从此次出土器物中也能找到与《宣和博古图》《三礼图》中相对应的器物。这一考古发现与确认是中国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2024年6月8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召开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发现专家咨询会,结合《史记》《汉书》《后汉书》《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记载和考古出土遗物的分析研究,证明了苏州子城区域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人类活动,基本确定秦会稽郡治所位于苏州金城新村遗址周边。这也为进一步深化研究苏州2500年的建城史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
⑤多层次探索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利用成果的活化利用,充分发挥考古宣传教育功能。举办重要考古发现成果系列展览,其中苏州博物馆先后3次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吴中博物馆获得1次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御窑遗址在御窑金砖博物馆举办精品成果系列展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举办“子城重现—金城新村遗址考古成果展”等。依托考古工地、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合作研究平台和教育实践基地等组织开展考古夏令营、考古研学游、考古工地开放日等多种公众考古活动,如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博物馆联合策划的“何以苏州—苏州考古系列主题研学”,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举办文化节丰收嘉年华、文化大讲堂、征文绘画大赛等活动,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提供以史育人的精神滋养。依托苏州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开展考古知识科普,举办“考古·中国”系列讲座12期,并出版《跟着苏博学考古》;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孪生博物馆”“云上展览”“360度全息体验”等形式,让文物活跃在“屏幕”上,走进群众生活和学生课堂。苏州市年开展文物考古公众活动近1000场,线上线下相结合,惠及市民群众超100万人次。此外,实施“考古+融媒体”传播计划。苏州考古成果通过央视《探索发现》《国宝·发现》等知名栏目传播,解码古天文图、古建筑等文物古迹蕴含的智慧与奥秘;与苏州广电总台合作打造“苏从何处来”系列短视频,围绕古城考古和历史研究,以新媒体形式阐释江南文脉;制作纪录电影《天工苏作》,深度解读苏作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革新。
⑥提升考古遗址保护展示水平,加强各类古建筑的保护利用。草鞋山遗址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元和塘古窑群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时元和塘古窑遗址正积极申报江苏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州考古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东山村遗址博物馆启动建设,越城遗址公园、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在积极谋划建设,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展示馆提档升级,御窑、东山村、樊村泾等一批重点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依托文物古建筑,打造苏式生活样板,推动五卅路片区、32号街坊等文物建筑更新改造,完成潘世恩故居、潘祖荫故居、宣州会馆等示范项目,建成开放(营业)文旅探花府·花间堂精品酒店、苏州状元博物馆、文旅会客厅等代表苏州文化特色的样板工程;开发设计文博旅游产品,推出“博物知旅”“苏州人文之旅”“苏式生活”等主题游线,让市民游客更加深入地感知历史、热爱文物。
3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古工作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指示批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今后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于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等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充分运用文明探源工程丰硕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力求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苏州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深刻揭示苏州地域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突出苏州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奋力书写中华文明探源的苏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