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展陈特色
2025-02-13达娃措吉
摘 要: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人们的思想水平和审美品位的提高,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也与时俱进,从内容设计到形式设计,越来越追求人性化,重视展品服务观众。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博物馆内容输出要做到“感性进,理性出”,让观众在博物馆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重庆自然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方面,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提升展示效果,突出展陈内容特点与展示风格,实现科学性和真实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使展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文化场所。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展陈;内容;形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1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展示面积16252平方米。新馆建筑外形源于自然现象“根包石”,即重庆市的市树“黄桷树”之根。重庆自然博物馆设有贝林厅、重庆厅、恐龙厅、地球厅、进化厅、环境厅等六大常设展厅,带领观众领略地球的演变和生物的起源、进化,从神奇的动物世界到多姿多彩的植物王国,引导观众关注地球生命,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重庆自然博物馆自然类展览内容多以自然演化、生态展示为主题,运用主题单元制的陈列方式,让静态的标本“活”起来,以互动性、沉浸式体验营造出文字不可替代的氛围。现代人追求丰富的精神层次,整个社会对审美艺术要求越来越高,博物馆观众对参观环境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在满足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诉求下,对博物馆展陈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①。在科学的前提下,展陈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要做到既体现展陈功能又满足艺术审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展陈是博物馆无声的语言,也是其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
传统化、程序式的展陈设计往往是将展示柜靠墙陈设,柜内放置着冰冷的标本,这种展陈形式是直白的、片面的、低层次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难以感知展览的调性与情境。单调的传统展示形式与展览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展陈级别与观众需求,苍白无趣,缺乏生动性,使人丧失兴趣,忽视了参与者的体验需求,降低了展出标本的影响力。与时俱进的展陈设计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具备新型化、数字化、情境化、互动化等特性。标本、环境、灯光、文字等是互相贯通的,标本和参观者是能产生联系的,展览和参观者是有知识、情感、价值的沟通的,是能够赋予观众愉快的参观经验和宽广的想象空间的。
重庆自然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方面,将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展示效果,突出展陈内容特点与展示风格。
1 内容设计
20世纪末,日本博物馆学学者鹤田总一郎提出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在博物馆中人和物等同重要,不能一味追求展品完美展示,忽视观众参观效果。在内容设计上,要考虑展品与观众的联结,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博物馆内容输出要达到“感性进,理性出”,让观众在博物馆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最好做到展览看得懂、有意思且好看,能给观众留下记忆点。
博物馆各个展厅由多个展区构成,在遵循共同主题的前提下,各子主题选择和展品布置,可以展现博物馆自身特色,保证观众能够感受到展陈的主题内容和陈列特点。有特色的展陈绝不是内容的堆砌和简单的重复,而是推陈出新,内容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展品展示,更要做到透过展品看到背后故事,做到深层次解读,实现启迪教育。
1.1 展览叙事设计
博物馆空间展示往往伴随着时间的绵延,不管是文物展品还是生物标本,都伴随着特定的环境记忆。博物馆展览叙事设计通过展品、环境和媒介相互配合,将展览故事叙述给观众,通过讲故事的手法,拉近观众与展览之间的距离,牵引观众走进设定场景,了解展览主题,感受特定环境。
将信息转化为叙事形式,运用讲故事的形式调动观众情感。展览中,要将观众的情感要素与身体要素、认知要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当观众投入情感、牵动情绪时,更容易关注展览内容且更容易记住。一个完整的展览故事,有开头、过程和结尾,还需要激起观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观众想象另一个时空,发现展览内容展示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鼓励观众提出思考,引发讨论,而不是简单的故事交代,死板地传递知识。
重庆自然博物馆贝宁厅内,各大洲的野生动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展厅运用分区展览、故事线架构的方式陈列,将多个标本进行组合,营造故事场景。在子展区内设置小的故事线,图1中公狮子在外寻找合适的猎物,母狮子在家看孩子,鸵鸟正在追赶偷鸵鸟蛋的野猴。动态再现场景方式,摒弃传统死板的陈列方式,让标本“活”起来,结合聚光灯追随展示突出重点标本,增加展览趣味性,引导观众想象非洲大地上野生动物的速度与激情和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1.2 说明牌设计
博物馆说明牌内容是否科学、是否专业、是否达到相对的观赏性和是否具有让观众可解读的空间,都在很大程度影响博物馆的吸引力和观众参观体验。“陈列展览文字说明如同陈列展览的‘嘴’,让不会说话的展品通过文字说明‘说出’自身的含义以及陈列展览的真谛。”②
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观众。博物馆的说明牌首先要满足观众的共性需求。共性需求分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生理需求上观众追求参观舒适度、无疲惫感;情感需求上渴望内容连续性、有故事的展览,能挑战自我达到自我实现③。
目前,很多博物馆的说明牌要么堆砌一堆文字,要么简短的只有展品名字,要么引用过多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要么信息浅显,网络搜索引擎一搜就能知道。实验研究表明,成年观众在有干扰的公共场合站立形式一分钟仅能阅读250个字。短篇幅的说明牌、图表说明形式更会被完整阅读。网络时代信息发达,标本的基本知识容易摄取。所以,说明牌不仅要做到传递信息,还要促进观众与说明牌沟通,在观众清晰展品基础信息的同时,用一种新的方法思考自己的假设,让不同说明牌各司其职,共同讲好展览故事,鼓励观众参与,引发思考,如现场讲解般具有双向互动性效果。
图2中说明牌内容并非生硬说明各个动物的习性,而是以贴切的文学性内容将观众带入场景,引发思考。此外,按照展柜摆放位置用剪影形式呈现标本,简洁明了介绍动物学名。
珍稀动物尾厅的结束语,“世界因多姿多彩的物种而精彩,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呼吁关注野生动物,让观众意识到所有野生动物都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存状况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这种扣题且具有人文关怀的结束语,深入人心,让人产生情感认同。
2 形式设计
自然博物馆吸引观众的永远是新奇,要做到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并且达到传播科普的目的,展览形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展览概念的表达、展览内容的展现、展览目的的达成需要借助展览形式深化,可以说展览形式的设计手法是展览成功与否的一项关键环节④。形式设计是展览内容设计的物化,是对展览主题和内容准确、完整和生动的表达。
匹配的展陈形式设计是把握展览节奏快慢、韵律顺畅的关键。科学的设计能让观众多方面、多维度参观学习、交流体验,一个成功的展览能让观众参与进来,感受展览内容,引导观众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博物馆展陈形式一直在更新,但是博物馆与展品、观众还是传统关系,形式设计上应从陈列艺术出发,为展品和观众搭建沟通对话的桥梁,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展示空间上运用合理的空间分割,突出展品、说明文字、图片,再配合灯光、背景乐等,让展览“活”起来,让每个展品和辅助展品都具有独特性。展示秩序是有逻辑和节奏感的,展览风格和展览内容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不能削弱展览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度。
重庆自然博物馆展陈形式有其自身特点,空间布局、展品展示手法都具有创新性,做到了引导观众与展品互动,激发观众更大的参观兴趣。在完整展现展览主题、尊重展览内容的基础上,使形式设计更具艺术性和审美性,让观众伴随着趣味互动和艺术美感接受自然科普教育。
2.1 植物标本展示形式
根据展示目的、展示场所的不同,植物标本的展示形式也有所不同。根据表现形式,植物标本分为实体标本和数字化标本。实体标本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分为腊叶标本、浸制标本、琥珀标本、塑化标本、仿真标本等⑤。
重庆自然博物馆内植物标本展示以腊叶标本为主、浸制标本为辅。单一的展示易引起观众视觉疲劳,多种标本类型相结合的展示,打破了形式的单调性。图3植物标本集体挂墙,错落有致,腊叶标本和展板、浸制标本相间陈列,给予观众视觉冲击,极具审美性。此外,还有包埋标本、种子、木材等标本类型。标本多样展示使观众不仅是学习者也是观赏者,让其在愉悦地欣赏植物的同时获取知识。
2.2 动物标本展示形式
重庆自然博物馆动物标本展示采用传统标本陈列、半复原陈列和全复原陈列相结合的陈列方式。
传统标本陈列指的是未还原生境,借助辅助展品、文字、图解、多媒体设备等进行展示。半复原和全复原陈列指的是通过动物标本和还原普遍生境特征的组合,实现活泼展示和丰富视觉效果的目的,达到调节展厅氛围,寓教于乐的作用⑥。
2.2.1 传统标本陈列
传统标本陈列展示效果最直观,通过形态各异的标本与标本组合形式,借助其他辅助展品进行展示,增大信息量。重庆自然博物馆贝林厅珍稀动物区域采用了半开放式的传统标本陈列,通过柔和的灯光、相应物种生境绘制板、高低错落的展架、各种身姿的标本进行展示,可解读信息量虽不如复原陈列大,但是效果直观,视觉冲击强。
2.2.2 动物标本复原陈列
研究表明,体验方式不同,给观众留下记忆的深刻程度也不同:阅读体验形式仅能记住一成内容;听觉体验能记住两成内容;视觉体验能记住三成内容;听觉和视觉同时体验能记住五成内容;阐述形式能记住超过七成内容;如果既阐述又行为参与,则可以记住超过九成的内容⑦。
重庆自然博物馆采用复原陈列方式,通过某一物种的生态环境综合展示,既还原生境又展示其生活习性和日常活动。信息蕴含在场景里,观众通过标本之间、标本与环境的互动展示,接收更深层次的信息,可读性强,在愉快参观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科学知识。
半复原陈列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欧美国家,是通过选取与被展示的标本相应的典型环境特征,简单还原标本的生态环境,相比单调的标本陈列,视觉效果更佳。其展示重点在标本本身,通过增加一两个典型环境,配合文字,形象说明标本的基本信息。图4中运用悬挂鱼群的吊索密集排列在空中,正如一群正在海底觅食的鱼群,正中摆放镇馆之宝“中华鲟”,原本静态的标本立即活化,视觉冲击力强。
全复原陈列法是根据某个标本、某类展示群体整体复制生态环境,营造出与生境相同的场景。在展厅内布置场景,展示客观、真实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的关系。这种陈列方式视觉效果更强,展示形式更活泼,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近距离观察动植物的特点,达到寓教于乐、轻松获取知识的目的。
在大型动物标本处应用全复原陈列法,根据展览主题、展览标本确定展览场景,根据展示标本匹配相应的典型环境,还原植被、树木、山体等生态环境,达到生境再现效果,让观众沉浸式体验。
2.3 创意展示标本
重庆自然博物馆沧龙展示区域,采用半开放的玻璃展柜,下部为出土化石,中部为骨骼复原,上部为形象复原,将沧龙的三种状态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图5),非常新颖,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3 结语
作为公众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公共教育场所,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要做到内容科学性、形式艺术性,在真实性、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文学艺术形式让参观者沉浸融入,产生情感共鸣。
重庆自然博物馆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将每件展品恰如其分地陈列组合,使之各得其所,紧扣展览主题。通过合适的陈列形式深化观众对展览主题的了解,满足观众对自然科学展陈的好奇,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
注释
①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46.
②齐枚.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163.
③刘巍.从以“物”为中心的诠释到以“人”为中心的解说:评《博物馆说明牌:一种解说方法》(第二版)[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2,7(4):80-88.
④钟智波.广东省博物馆自然馆的陈列展示特点[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184(2):30-33.
⑤李薇,吴志辉,刘明骞,等.博物馆植物的展示形式[J].生物学通报,2020,55(10):11-14.
⑥张微微.自然博物馆展览陈列类型演变及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⑦王姝琼.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展陈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