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考古报告的编写

2025-02-13宋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年1期
关键词:编写文化遗产

摘 要:考古报告是一种篇幅较长的、多以专著形式公开发表的田野考古报告。它是相关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记录,是契合整个时代背景、体现发掘者工作理念和工作水平的物质载体,也是各项相关科学开展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不断围绕考古报告的编写理念与方法展开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编写经验。近年来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考古报告,则以较高的内容、编校质量,从诸多新角度为同类型报告的编写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

关键词:考古报告;文化遗产;编写;范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25

“考古报告属于综合报告,主要内容为:详细全面地报道遗址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发掘经过与方法、文化堆积与分期、遗迹与遗物、编写者的重要认识、有关专业检测报告等”①。考古报告是发掘者客观、科学的工作记录,也是发掘者工作理念、工作水平的集中体现,公开发表的遗址信息与科学判断,更是开展其他各项科学研究的基础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拟在简要回顾中国考古报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考古报告的一般编写规范,同时着重分析2017—2022年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考古报告,以期为考古报告的编写提供借鉴。

1 简述中国考古报告的发展历程

首次由中国考古学家采用科学记录方法编撰的田野考古报告,是1934年出版的《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②。李济先生在《序言》中写道,该报告“不但替中国文化原始问题的探讨找了一个新的端绪,田野考古的工作也因此得了一个可循的轨道”。

苏秉琦先生编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③,在介绍每座墓葬、每件遗物的基础上,对墓葬进行了系统的分期研究,解决了墓葬的年代问题。附录《瓦鬲的研究》,更是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类型学研究的先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资料的整理与报告编写模式,当建立在高水平的类型学研究基础之上,否则挑选出的标本可能会不具备典型意义。

在夏鼐先生的主持下,195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辉县发掘报告》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报告体例由梁思永先生拟定,参编的多位学者在过程中不断商讨细节、交换意见、开报告编写会等。最终,该成果的出版“代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田野考古工作基本范式的确立”⑤,“地点为经、年代为纬”,为后来考古报告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1959年出版的《洛阳烧沟汉墓》⑥正文分四编,分别为“发掘经过”“墓形分类”“器物类型”“年代”。第二、三编对墓葬形制及器物的介绍以类型学为指导思想,选取典型墓葬、器物进行介绍,第四编则根据前述分析分期断代。

一段时期以来,学界侧重探查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多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对遗迹、遗物进行分期断代;同时限于遗址数量多、发掘范围大等客观因素,仅挑选典型材料予以发表,即“举例体”报告⑦。而随着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古代社会复原研究的持续关注,这一报告编写模式的局限也渐渐显露出来。

《天马—曲村(1980—1989)》⑧采用“综述”与“分述”相结合的编写体例,介绍每个历史时期的每类遗存时,均分为综述与分述两部分,且尽可能按单位发表全部资料,是“田野发掘报告中的一个里程碑”⑨。

而今,学界在考古报告的编写理念方面已基本达成一致,即尽可能系统、全面、准确、客观地报道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的遗存材料,最大限度地呈现考古资料的完整性。

2 考古报告的一般编写规范

如何将考古报告的编写理念一以贯之?总体而言,这需要我们在“系统、全面、准确、客观”八字上下足功夫。

做到“系统、全面”:要在拟定考古报告框架结构前,对报告主体材料有明确的判断与充分的认识,使报告整体层次清晰;考古报告的编写,遵循学界内的一般体例,即由绪论、概述、地层堆积、遗迹、遗物、结语、附录、附表、彩版等部分构成;报告章节标题完整、规范,插图、彩版、表格等序号连续,序号形式的选择依报告整体而定。

做到“准确、客观”:概念、定义和专业术语规范准确;出土材料有明确的地层;引用的考古材料信息准确;征引的文献版本可靠;文、图(插图、彩版)、表三位一体,体现的信息可完全对应;各类统计数据(分计、总计数据)、测量数据准确无误;结论的得出均有客观依据,且论证过程实事求是;主、客观的判断,当分别叙述。

3 不同类型考古报告的编写要求—以2017—2022年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为例

自2009年首届“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活动起,主办方每年从全国出版的文化遗产、考古、文博等相关领域图书中优中选优,重点考察其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制质量。可以说,获评图书反映了该领域的最高学术质量与最新工作成果。

2017—2022年,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考古报告共21种⑩,每一年度的占比自9.52%至23.33%不等(表1)。其中,墓葬报告有《益阳黄泥湖楚墓》k《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l《蓝田吕氏家族墓园》m《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n等;城址报告有《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o《秦汉栎阳城:2012—2018年考古报告》p等;古人类遗址报告有《金牛村古人类遗址》q等;手工业遗存报告有《铜陵师姑墩:夏商周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r《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s《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t等;遗址类报告有《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u等;长城报告有《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v等;石窟寺报告有《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w等;沉船报告有《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x《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y等。另有《反山》报告的英译版:FANSHANz。

下文拟从文字、图片、附表三部分,讨论不同类型考古报告的编写。

3.1 文字部分

3.1.1 概述

概述主要介绍遗址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工作概述等。历史沿革包括遗址所在地区的历史沿革,以及遗址自身的保存现状、微地貌等。工作概述需系统梳理既往考古、调查工作及所获成果,详述本次考古工作的缘起与规划,以及考古工作开展期间的公众考古活动,即与社会大环境的互动。

如《蓝田吕氏家族墓园》,编者为项目的深入开展进行了系统而丰富的学术积累,包括收集已有的宋代考古资料、探查北宋士大夫墓地选址、追溯吕氏家族延续脉络、对同时期保存状况较好的司马氏墓园的调查等。

3.1.2 地层堆积

地层堆积应在统一整个发掘区地层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横贯、纵贯剖面予以分析。发掘区内叠压打破关系复杂的,则选取多个典型剖面。地层的描述由晚及早,逐层介绍该层的埋藏深度与厚度、分布范围、土质土色、致密度、包含物、标示时代的典型遗物、开口于该层下的遗迹单位等。

3.1.3 遗迹与遗物

依遗迹、遗物的特性,或以时代(时间跨度较长的遗址),或以分布区域(分布范围较广的遗址),或以遗迹编号为序介绍。可以选择全部发表发掘收获,将遗迹出土遗物附在遗迹描述之后;也可选择典型遗迹单位进行介绍,未作详细介绍的将关键遗迹信息附于文末。

遗迹介绍需完备,如所在位置、开口层位、叠压打破关系、形制结构、出土遗物等。遗物介绍按不同质地分类描述,如陶瓷器、金属器、石器、骨角蚌器等。同一质地的遗物,统计出土数量、综合分析遗物概况,选择分型式介绍或全部介绍。进行类型学研究时,注意建立严格的分类体系,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本,列出每型每式的件数与特点。介绍单件遗物时,统一描述体例,如陶器需按照陶质、陶色、器形、纹饰等顺序描述。

《秦汉栎阳城:2012—2018年考古报告》即以“全面、多角度、完整整理与公布考古资料”为第一原则,在统一整理的基础上,基本以探方为单位,逐一刊布全部发掘所得。《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系统刊布了江都王刘非墓的发掘所获,该墓被盗扰后仍出土9150件(组)随葬品。发掘者选择分层、分区域发掘的方法,将外回廊上层遗物(分十区)、下层遗物(分十四区)分区介绍,并对墓葬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3.1.4 结语

结语应围绕遗存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分期研究)、文化关系(同时代相邻区域的其他遗存、区域内遗存的纵向历史演变关系)、聚落结构等方面总结对该遗存的研究与认识,并提炼发掘的学术价值等。

3.1.5 附录

附录包括各类检测报告(人骨、动物遗存、植物遗存、区域环境、瓷器、金属器、漆器等检测分析),大事年表(历年考古工作、考古与保护过程),以及相关文献汇编等。

3.1.6 索引

有部分考古报告已尝试提取索引,为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检索维度。

《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第五章为陶瓷器标本索引,包括器物号及所在页码,为学者研究提供便利。《铜陵师姑墩:夏商周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编者原计划增加索引,遗憾最终未能实现。

3.2 图片部分

考古报告中的图片可分为插图(主要为遗迹、遗物线图)与彩版(主要为遗迹、遗物照片)两类。

3.2.1 插图

①遗迹图。遗迹图包括遗迹分布总图、纵贯/横贯剖面图、遗迹单位系络图、遗迹平剖面图等、遗迹透视图等。分布总图需选择合适的幅面予以展示,遗迹分布范围较大时以拉页形式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遗迹可选用不同颜色以示区隔。平剖面需完全对应,剖点位置准确,复杂遗迹绘制分层平面图、透视图等。

如《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T5889地层与遗迹间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即附有遗迹单位系络图;《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2009—2010年北魏佛教寺院遗址探方与遗迹平面图,以不同颜色的线条标示不同时期的遗迹,并注明坐标系、制图单位、成图时间等;《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的山西省明长城分布图以不同颜色标示不同时代的长城;《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附有1号墓墓室结构透视图、1号墓墓室黄肠题凑结构透视复原图,多角度呈现了墓室的空间结构;《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附有黑龙门遗址中门道和东门道平面、南立面图,以平面、立面图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发掘的精细化与资料刊布的专业化。

②遗物图。遗物图与文字描述互为补充,重在表现遗物的整体轮廓与细部特征,由不同类型遗物或单一类型遗物构成。不同类型遗物图,在图名及图注中注明遗物名称及质地;不同遗物的摆放,结合遗物的使用方法,在同一图内尽量统一。单一类型遗物图,在排版时体现不同型式的划分依据。

遗物图的编排,按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并坚持四方原则与中线对齐原则。四方原则,即遗物图经排列组合后,边线对齐,用外轮廓边缘围成一个方框;中线对齐原则,即每一纵列的遗物中线对齐;需指出的是,中线对齐原则可让步于四方原则。

如《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附有典型器物分期图,从器类及其形制演变角度深入分析了出土遗物的文化与时代特征;《益阳黄泥湖楚墓》第五章为“随葬器物组合图”,选取149座器物组合关系及时代特征较为明确的墓葬,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该墓地随葬器物的面貌;《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出土遗物多附有线图、拓本、纹饰展开图等,尤其是制作了大量精美的彩图,展现出错金银虎镇纹饰、漆奁内子奁的分布等;《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汉文辽太祖纪功碑初步复原图及录文可相对照参看,出土彩绘砖上的红彩与黑彩直接以彩图展示,更为直观。

③注意事项。制作遗迹、遗物图时,还需注意指北针(仅遗迹平面图会涉及)、比例尺形式统一,摆放位置相对固定。如指北针多位于平面图右上方,比例尺多位于图片下方居中位置或填补在空白处;考虑到正式排版后线图的清晰与美观,填字大小及线条粗细统一(可根据报告版式及版心尺寸,倒推排图时的画布大小);将线段式比例尺每一刻度的实际长度控制在1厘米;以不同比例反映遗物大小的,分别使用多个比例尺,并依次注明序号。

3.2.2 彩版

彩版部分的编排体例,与报告正文相统一(与正文编排顺序呼应,篇幅较大时建议独立成册)。既可依照遗迹单位、该单位出土遗物一并编排的原则,还原遗迹发掘现场;也可按先遗迹、再遗物的原则,将同类型遗迹、遗物分别排在一起。选取的照片当具有典型意义,包括遗址原貌、发掘现场、遗迹航拍、重要遗迹、重点遗物、出土器物组合、各类科技检测结果等。

拍摄遗迹照时,注意拍摄角度相对一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遗迹单位旁摆放指北针(或在图名中注明拍摄方向)、遗迹单位编号。拍摄遗物照时,充分考虑每类遗物的特性,注意拍摄的专业环境,如室内光线、灯具色温、幕布背景等。编排时选用统一背景,去除背景中的杂质;同类型器物的大小相近;同一版面内,尽可能表现出器物的相对大小关系。

3.3 附表部分

包括各类遗迹、遗物统计表等,根据遗迹、遗物的特质设置表头。如《铜陵师姑墩:夏商周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附有各层土色及与建筑相关遗迹单位统计表等,各类表格共计340个,视角新、块面广;《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附有铸铜遗物数量及重量统计表;《益阳黄泥湖楚墓》因涉及整理过程中墓区的调整,附有墓葬墓号检索表;《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也异常丰富,所附608个表格多维度展现了长城与关堡的分布、建造特征、保存现状等。

4 小结

不同类型遗迹的形成过程、堆积状况、出土遗物等均具有独特性,发掘、整理理念与资料刊布也有其特殊性。但在回溯考古报告的发展历程,分析近年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考古报告后,我们发现,考古报告的编写依然有规律可循,有经验值得借鉴。

在此,笔者想要强调三点,即坚持以内容为本、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努力转变写作视角。徐苹芳先生曾指出,“考古报告本身便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是一个不破的原则”。考古报告的主体,是科学发掘的材料,更是融汇编者学术水平与编排理念等输出的内容,其形式当服从于内容。不同类型的考古报告,均需符合报告的一般编写规范,将审慎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贯彻始终。确立考古报告的框架结构、主体内容后,也建议编者不妨尝试转变视角,从读者、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为报告的阅读与使用提供便利。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任务。2024年,国家文物局印发《推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指南(试行)》,《指南》指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工作包括“及时整理考古资料,出版考古报告”,“考古成果高质量转化,有效支撑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建设”。“致广大而尽精微”,考古从业者将工作过程中所观万千气象凝于笔端,在报告编写、校对过程中始终将质量放于首位,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实现考古成果的高质量转化贡献积极的力量。

注释

①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②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等.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M].南京:“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③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M].北京: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1948.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⑤孙庆伟.辉县发掘:新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N].人民日报,2017-01-10(24).

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⑦雷兴山,王洋.田野发掘报告的编写理念与方法[C]//王巍,余西云.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该文对考古报告的编写理念与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将考古报告的类型划分为“举例体”“综分体”“区位体”三种。

⑧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⑨雷兴山,王洋.田野发掘报告的编写理念与方法[C]//王巍,余西云.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⑩限于篇幅及所涉问题的相关性,后文仅选取部分报告予以分析,恕不一一列出入选报告。

k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益阳黄泥湖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l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m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蓝田吕氏家族墓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n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

o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p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秦汉栎阳城:2012—2018年考古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q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金牛村古人类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

r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学,铜陵博物馆,等.铜陵师姑墩:夏商周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s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t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淄博市临淄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u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

v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w云冈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

x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y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z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

徐苹芳.重读《白沙宋墓》[J].文物,2002(8):91-95.

猜你喜欢

编写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编写导学案的点滴思考
“三卷式”学案教学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