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与实践
2025-02-13彭作维彭欢彭浩兰
摘 要:濂溪书院始建于南宋,经历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书院文化作为传统书院的延伸,与高校德育教育具有精神内核上的契合。“文以载道”的家国情怀、“以德化人”的人文精神、寻“孔颜之乐”的精神品格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数字化时代,实现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与实践,既可以助推濂溪书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可以推动高校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周敦颐;濂溪书院;德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22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①书院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濂溪书院兴起于南宋,经历元、明、清三朝,传承八百余年,在湖湘文化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濂溪书院集讲学、藏书、文化传播等文化功能于一体,涵养学风、民风,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数字化时代,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与实践既可以传播濂溪书院文化,也可以推动高校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 濂溪书院文化的精神内涵
濂溪书院是宣传和传播以周敦颐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是承载濂溪文化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展示地方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蕴含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传统书院经历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书院文化与精神,“其主要包括了以道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以求知求真为主的科学精神,具体而言又细化为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和勇担道义的爱国精神”②。濂溪书院文化经历宋、元、明、清的不断丰富发展,既具有传统书院文化的一般精神,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人文价值,其核心包含了“文以载道”的家国情怀、“以德化人”的人文精神、寻“孔颜之乐”的精神品格。
1.1 “文以载道”的家国情怀
“文以载道”出自周敦颐的哲学代表作《通书》。《通书·文辞第二十八》云:“文,所以载道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③“文以载道”的字面意思是文章要表达思想,“道”是思想内容,“文”是表达形式。“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观点,这里的“道”即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周敦颐重“道”,其实是突出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属性。
受周敦颐“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濂溪书院文化不断强化以“修齐治平”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理想。陈兰孙《新建濂溪祠堂记》云:“三代衰微言绝,学校之意不明久矣。自汉唐及今,学不出科举之外。若仁义道德、修齐治平之学,殆将求十一于千百。此世教所以不古,精舍所繇作也。”④陈兰孙,字季方,茶陵人,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方逢辰榜进士,南宋著名理学家。“学校之意不明久矣”“仁义道德、修齐治平之学,殆将求十一于千百”,这两段话是说学校本应强调的“仁义道德、修齐治平”的理念已经亡多存少,世教、学风不同往昔。而陈兰孙在郴州新建濂溪书院,正是要恢复学校教育“明道”的办学理念,从而突出濂溪书院文化对“修齐治平”之学的重视。濂溪书院文化所蕴含的以“修齐治平”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理想与高校德育教育理念并不违背,并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1.2 “以德化人”的人文精神
“从书院的发展和流变可知,儒家思想一直贯穿于古代书院发展的始终,虽然其间出现过理学、心学等思想的交融,但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没有中断,‘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也在历代书院的教育文化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⑤濂溪书院文化也尤为强调“以德化人”的育人宗旨。范毓洙《西关乡学濂溪书院记》记载:“自濂溪周子弦歌斯土,开阐理蕴,提倡宗风……人皆知乎学问、文章、德行、仕宦,彪炳于一时者,史不绝书,何其盛与!”⑥范毓洙是清嘉庆九年(1804)甲子科进士,钦赐翰林。“学问、文章、德行、仕宦,彪炳于一时”,这段描述呈现了濂溪先生为圣贤、为师长、为贤臣、为君子的多面形象,书院以濂溪先生为例,将“以德化人”渗透到讲学论道、教育管理中,使明德修身成为濂溪书院教育的重要目标。
濂溪书院文化明德修身的人文教育尤为突出志学、自省的素养。《通书·志学第十》:“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⑦“圣人”是儒家话语体系中的理想人格,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勾勒出读书人追求贤人的境界,贤人追求圣人的境界,圣人追求天理的前进趋势,实现道德价值的超越。这些价值引导人向内观醒,最终实现精神层面的超越。
1.3 寻“孔颜之乐”的精神品格
“程子云:昔尝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⑧程颢、程颐年少时曾跟随周敦颐学习,周敦颐常常让二程思考孔子和颜回“所乐何事”。孔子曾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论语·雍也》中也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颜子超脱物质、得失、生死,追求一种内心深处的超然自得,这种自得就是参悟与践行儒家内圣之道的精神之乐。濂溪先生以精神人格影响二程,把思想与知识的终极理想定格在内在心性与道德自觉上,强化了对濂溪书院文化君子人格的挺立。
濂溪书院文化蕴含文以载道的家国情怀、以德化人的人文精神、寻“孔颜之乐”的精神品格,对人格道德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展示出了巨大的时代价值。
2 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濂溪书院所倡导的“文以载道”的家国情怀、“以德化人”的人文精神、寻“孔颜之乐”的精神品格,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具有一致性,为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保障。
2.1 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理念共鸣
濂溪书院文化致力于培养在人格上有担当的道德型人才,以“修齐治平”“经邦济世”为教育宗旨,这一理念强调家国情怀、使命责任感。高校德育教育同样强调对学生的爱国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优秀品质的培养。两者在理念上具有共鸣之处。
2.2 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统一
濂溪书院在教育中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反对学子仅仅学习“科举场屋之文”,认为教育不应以考取功名利禄为目的,而是以君子人格塑造、道德人格涵养为最终目标。这一理念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高校德育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培养。通过融合濂溪书院的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高校可以进一步强化道德教育的地位,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2.3 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方式的相似
在教育方法上,濂溪书院文化注重因材施教,突出“自修与自研”,鼓励主动研究,对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是传统书院的一大特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鼓励翻转课堂和项目驱动式学习。由此可见,传统书院的教育方式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2.4 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文化氛围营造的相似
濂溪书院的文化环境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环境营造中,濂溪书院建筑选址往往处于环境清幽的山林之间,修“君子亭”“仰高台”,又开辟池塘,种莲花,沿道路栽种桂树。书院建筑高明爽恺,极具文化氛围,有讲堂、斋舍等不同的区域空间。讲堂、斋舍匾额多篆刻“聚奎”“立道”“合德”“得秀”“修吉”等含义隽永之词,充满象征意蕴。高校德育教育同样可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空间,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德育理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理念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契合点,我们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助力濂溪书院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充实德育教育资源,从而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 数字化时代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正向数字时代迈进,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正在逐渐融入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
数字化时代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数字信息为核心。数字信息技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可实现对相应结果的数字化呈现。第二,跨时空的连接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整合海量文化资源。”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作为连接和传递信息的主要平台,具有超越时空的储存性。人们凭借互联网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交流互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性。第三,创新技术发展。“数字技术的创新进步和普及应用,正是当下时代变迁的决定性力量。”⑩
数字化背景下,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3.1 濂溪书院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数字化技术给濂溪书院文化的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通过平面成像数字技术采集濂溪书院文物高清图片信息,通过动态图形数字技术(数字影视技术)制作影视动画作品进行文化保存,整合以上数字化信息建立濂溪书院文化数据库。书院文化历时千载,源远流长,鉴于文物古籍的不可再生性,建立相关数据资源库显得尤为重要。在建库准备阶段广泛收集各地濂溪书院资源现状信息、相关古籍资料、书院建筑空间结构,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专题性的资源结构框架,为保护和传承濂溪书院文化提供数据基础,便于受众更方便快捷地了解、检索现有数据资源,从而保证濂溪书院文化的广泛传播。
通过立体空间成像技术、动态三维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濂溪书院数据进行资源整合,设计濂溪书院高体验性的旅游产品,以全景式的数字形式,动态化、立体化地向受众展示书院形态、建筑类型和古籍文物。通过VR技术加持,跨越时空距离,全方位展现濂溪书院文化的艺术魅力,形成“互联网+”的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传承模式。
数字化时代,濂溪书院文化的传播形式也有了质的突破。可以通过数字报纸、短视频、新媒体等多种形式传播濂溪书院文化,充实德育教育资源。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更为便捷,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使用图文、视频等数字化形式传播濂溪书院文化是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做法。例如,周敦颐廉洁思想是濂溪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敦颐以莲寓“廉”,知行合一,留下“钱不满百”的动人故事。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弘扬周敦颐廉洁思想,可以助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德育教育典范案例。
3.2 濂溪书院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德育教育融合
充分利用濂溪书院文化数字资源,打造沉浸式线上德育课堂。教师可以利用濂溪书院文化数字资源,如汉服、古籍、书画、古建筑图片和影像资源开发线上课程,传播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德育教育。
充分利用濂溪书院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德育专题网站。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濂溪书院文化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网站可以分为“周敦颐生平仕宦故事”“周敦颐代表作品”“周敦颐题名手记”“濂溪先生的地位和影响”等栏目,让人们了解濂溪先生著述和历史地位。专题网站还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将“周程授受”“孔颜之乐”“初平读书”等教育故事,“钱不满百”“按察端州”“洗冤泽物”等廉洁从政故事,“窗前草不除”“光风霁月”“吟风弄月”“君子爱莲”等人生故事转化为道德教育育人资源,打造线上德育文化空间。
充分利用濂溪书院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校园活动。高校可以以弘扬濂溪书院文化为主题,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刻感知濂溪文化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君子品格,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有效弥补课堂育人的单一化:举办“《爱莲说》的文学性与审美性”“《爱莲说》的哲学内涵”等学术讲座,拓展学生知识体系;组织“濂溪读书会”,营造读“中国书”文化氛围;策划“册府赏珍—拓片、书法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 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品德培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德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时代,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新机遇。加强德育教育,高校需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间的互融互通之处,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之中,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德育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成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开辟新道路、创造新典范。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②曾欢欢,王欣.书院精神内蕴与历史流变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3,37(3):34-40.
③⑦周敦颐.周敦颐集[M].陈克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35-36,59.
④薛刚.嘉靖湖广图经志书:第十四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9.
⑤邓洪波.价值追求:书院精神初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21:220.
⑥朱偓修.嘉庆郴州总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0:848.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15.
⑨李先吉,李果.数字化之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244.
⑩聂玉声.拥抱数字经济:挑战与选择[M].香港:文化发展出版社,20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