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鎏金铜佛像的干式除尘清洁方法实践
2025-02-13崔佳陈中喜
摘 要:上海博物馆对馆藏参考品中的一批鎏金铜佛像实施了必要的干式除尘清洁养护处理,以配合上海博物馆东馆雕塑馆的陈列开放。文章对这次清洁处理的前期现状评估、实施方法选择、工具准备,清洁过程中的具体步骤、操作手法、实施要点,以及清洁后的效果比较和验收结果,进行较为详实的阐述和说明。同时,对铜佛像文物常见的蒙尘污染现状和常用的除尘清洁方法进行了归纳介绍和梳理评测。此外,对文物的适度利用和合理保护的关系,以及后续的预防性保护等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干式除尘清洁;鎏金铜佛像;文物养护;操作实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11
上海博物馆(下文简称“上博”)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除珍贵文物外,还藏有大量参考品(一般文物)。随着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开展,2020年,上博对长期存放于参考品库房内的88万余件①一般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清库整理。
2023年,为满足上博东馆雕塑馆的展陈需要,上博专家从参考品中遴选出近50件明清鎏金铜佛像用于陈列。然而这批鎏金铜佛像的保存现状并未达到展陈所需要求。由于历史原因,这批佛像来源多为废铜冶炼厂②,且因条件限制,入藏后长期裸置存放于密闭性差、无温湿度调控的库房和橱柜内,未经专业保养与清洁。因此,这批佛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锈蚀氧化,鎏金脱落,蒙尘积垢,附有油墨、霉渍、标签、黏胶等污物。专家在逐一进行观察、分析和研判后,综合考虑文物安全、处理周期、展陈效果等各方面因素,贯彻文物保护修复的“最小干预原则”,建议对其中的十余件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化学清洗处理,其余大部分佛像实施干式除尘清洁的养护操作。
文物干式除尘清洁是指不使用水或者化学液剂为介质,通过工具和物理手段对文物进行除尘和清洁的方法。除尘清洁是最基本的文物预防养护工作,是以不危害文物安全作为前提的③。考虑到金属文物怕湿,鎏金铜佛像如用水洗容易造成或加速其氧化锈蚀。同时,佛像上一些部位常涂有彩绘,如用水冲洗或用化学手段清洗容易导致颜料的褪色或缺失。一些佛像内部封有装藏物,不能采用浸泡和大面积冲洗的方法。因此针对这批鎏金铜佛像,采用干式除尘清洁是较为合适的方法。
1 清洁前的评估与准备
1.1 常用除尘清洁方法
针对金属立体类文物,根据清洁方式的不同,有5种较为常用的除尘清洁方法。①扫刷法:使用软毛刷、毛笔、棉签等工具,拂刷扫除器物上积留的灰尘和污物。②擦拭法:使用丝绒布、纤维布、海绵等工具,擦拭器物表面来清除灰尘和污迹。③吸尘法:使用文物专用的吸尘器,配用适当的吸头进行吸尘清洁。④吹气法:使用吹尘器(皮老虎)、吹尘枪等工具,对准器物区域部位吹气将灰尘和污物吹掉。⑤黏除法:使用中性的黏土、面团、软胶等黏性物质,对器物的积灰纳垢处反复捶触来黏除污物。
1.2 实施方法选用分析
对这批鎏金铜佛像应选用哪种除尘清洁方法,需要根据文物不同的工艺造型、不同的保存现状,以及积灰和污物的位置和顽固程度,综合分析判断后,选用最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通过观察,这批铜佛像积灰纳垢、沾染污物的部位主要有6种情况:①平坦光滑的部位。这是最为普遍的现状情况,一般用扫刷法(配合吸尘法)或擦拭法就能基本将灰尘和污物清除。②凹槽、字口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积灰往往较为厚重且顽固,需要使用毛笔笔尖、棉签等工具小心地将积灰和污物扫除或剔出,如不能清除干净,还可以使用软胶、面团轻轻压覆此处后慢慢揭取,反复多次便能将污垢黏除。③透雕、空心、有缝隙的部位。这些部位往往构造复杂,较为深邃隐蔽,一般工具可能难以触及,这时需要使用专业或特殊的工具来协助清洁。如使用专业文物吸尘器,配合不同吸头可以探入所需部位吸尘,也可用软胶、面团等介质随形黏附于所需部位实施黏除清洁。④带有细小附件和镶嵌物的部位。如佛像手持的法器、器身上装配的饰物和镶嵌的珠宝等。从文物安全角度考虑,这些部位的清洁方法尽可能使用吹气法,使用合适的力度将灰尘吹净即可。避免使用黏除法和吸尘法,导致细小物件被黏掉或是将其吸入吸尘器内。扫刷和擦拭也要注意控制力度,以防造成脱落。⑤鎏金脱落、锈蚀严重的部位。鎏金层与铜基体之间存在锈蚀,减弱了鎏金层与铜基体的结合强度,会使鎏金层变得更加脆弱④。因此在除尘清洁时,尽量避免在器体锈蚀严重的区域进行接触式清洁,导致鎏金层损伤或锈蚀层剥落,采用温和的吸尘法和吹气法较为适宜。⑥涂画彩绘颜料的部位。明清鎏金佛像经常在面部、发髻、衣带等部位画有彩绘,这些部位的颜料只是涂绘在金属层表面,极易被擦除或洗去。因此切忌使用黏除法和擦拭法,造成染色的缺失和褪色,采用适度的吸尘法和吹气法较为适宜。
1.3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一个适合实施清洁的操作空间。环境保持洁净安全,操作台宽敞稳固,台面上铺设软垫,配备好充足的照明光源。
其次,根据这次文物除尘清洁的实际需要,准备了以下操作工具:①软毛刷、羊毛笔、棉签(图1∶1)。软毛刷、羊毛笔材质细腻柔软,用适当的力度拂扫铜佛像能够清除浮尘,不会磨花或刮伤器表,是最为常规和实用的干式清洁工具。棉签则可以用于凹槽、镂空、字口等部位积灰污物的剔除。②超细纤维除尘布(图1∶2)。一般被用于精密仪器、光学产品的擦拭,具有吸污能力强、耐磨、柔软、抗静电、不掉绒的特点。在擦拭过程中能够有效去除被擦物表面的尘埃并且本身不产生污染,也不会对器物表面产生损伤和划痕⑤。③小型文博吸尘器。可用于文物、艺术品、古籍、文献的清洁,具有吸力无极调节功能,采用高效微粒子过滤器(HEAP),并配有各种专用柔性吸头、刷头和延长杆(图1∶3)。可以根据不同的清洁部位替换适用的吸头,根据积灰的程度调节吸力的大小。④镜头清洁吹尘器(图1∶4)。选用具有独立进、出气系统设计,设有单向防倒吸阀门的,避免在使用中造成二次污染。通过手握压力控制吹气的力度和角度,实用安全。⑤清洁软胶(图1∶5)。软胶主要由乙醇、豆胶等天然成分制成,中性温和,对金属文物安全无害。并且有不同的柔软度和黏度的产品种类可供选择,可以根据文物清洁的实际需求灵活使用。⑥一些辅助用品:去离子水(或纯水)、乙醇、吸水纸、手套、口罩等。
2 干式除尘清洁的操作实践(图2)
2.1 初步的除尘清洁
先将一件所需清洁的佛像平稳置于操作台上,由上至下、从内到外进行通体初步除尘。使用软毛刷(笔)对佛像表面进行拂刷,操作手势应单向平扫,手法要轻柔舒缓,每次扫刷后应及时把毛刷内吸附包裹的灰尘抖净。不要折回反复扫刷,因为一些灰尘较大且坚硬,或带有锐角,吸附在毛刷上移动时容易损伤器表。扫刷过程中可以同时配合使用吸尘器将扫除的灰尘污物吸净,以免产生二次污染。也可以使用带有软毛吸头的小型文博吸尘器,吸尘动作要缓慢匀速移动,吸力调节到可以吸掉浮尘的力度即可。遇到积灰较重的部位,可以用点吸的方式在除尘部位停留,逐步调大吸力,直至将灰尘吸除。
针对佛像上有一些黏灰与污渍,使用扫刷法和吸尘法难以清除的,可以使用超细纤维除尘布进行擦拭清洁。操作手法要由轻到重,尽量采用黏的手法⑥,擦拭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速度。如还未能清除,可以用湿擦法将除尘布或棉签蘸取一点去离子水进行擦拭,完成后用吸水纸将潮湿处吸干并晾干。
在初步清洁过程中,操作人员须循序渐进,多次多遍地进行操作。每做完一次通体除尘清洁,应认真观察和评估被实施文物的除尘程度和清洁效果。针对这批鎏金铜佛像来说,一般需进行2~3次的通体扫刷和吸尘后,就能将器表上的积灰和污物清除。
2.2 顽固积灰污物的清洁
对于佛像某些地方积灰特别严重、纳垢非常顽固的情况,在完成初步的除尘后,逐一进行重点清洁。这些地方主要位于佛像的铸造凹陷部位、铭文字口内部,以及胎体内腔等。先用羊笔笔尖或棉签尖在积灰纳垢处轻柔地旋转剔挑,将尘土污物钻松,并配合吸尘器将其剔出吸除。然后根据所需清洁部位的凹口大小与深度和残存灰尘污垢的实际情况,选用黏度和柔度合适的软胶。将软胶贴覆在凹口上,用指尖慢慢轻柔地按压,软胶会随形陷入凹口内,持续按压数秒后慢慢将软胶揭取,可以看到灰尘污物会黏在软胶上一并带出。观察除尘效果后,可以反复多次进行操作,直至将凹口内的积灰污物完全清除干净。
这批铜佛像入藏前历经周转、常混置于杂污之中,保存环境差。因此器身上往往沾染各种油墨污渍,有些甚至带有霉菌,不少佛像上还贴有各式的标签贴纸,通过一般的物理清洁很难将其清除干净。针对这类顽固污物,可以局部配用温和的试剂加以清洗。对于油墨、霉渍,用棉签蘸取50%浓度的乙醇均匀涂抹在污处,然后转动棉签反复在污处顺同一方向擦拭。反复多次直到油墨、霉渍消失后,再用去离子水浸湿的棉签将污处擦拭几遍,用吸水纸吸去水分并晾干。对于标签贴纸和黏胶残留等污物,可先用棉签蘸取温烫的去离子水将标签贴纸完全湿润。等数十秒后待其软化溶解,再用干棉签在此处来回转动擦拭,慢慢将纸浆和黏胶一点一点刮除带去。这个操作过程可以循环反复多次,直到贴纸污物完全清除。然后用浸湿的棉签将污处擦拭几遍,吸水晾干。
2.3 特殊部位的除尘清洁
对于佛像某些特殊或者具有特别形状的部位,如透雕中空,带有附件、镶嵌物,涂有彩绘,鎏金脱落、锈蚀严重等情况。在进行除尘和清洁前,必须认真观察,充分评估文物这些部位的具体状况。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最安全、最合适的实施方法后,再着手予以操作。
佛像的工艺造型中常有镂空、透雕、沟凹、空心的部位或附件,这些地方容易堆积灰尘和污物。根据实际状况,精巧细小处可用毛笔笔尖或棉签尖小心深入慢慢将积灰污物剔出,深邃复杂处可用小型文博吸尘器的特殊软管吸头探入吸除灰尘,吸头不要触碰器表,吸力要由小到大适当调节,避免损伤文物。
佛像如果带有底座、背光、手持物等附件和分件的,应观察仔细,可以拆分的尽量拆卸后逐一清洁,以防这些部件在清洁过程中人为掉落造成损坏。一些附件通过铸造固定在主体上,或者由于变形、锈蚀无法拆卸的,还有一些细小的附件或镶嵌物通过胶黏剂黏合的,在除尘清洁时必须格外谨慎。尽量使用棉签轻轻小心擦拭,或通过吹尘器吹尘进行温和清洁,避免这些部件由于受外力影响造成脱落和损坏。
清洁佛像上涂覆有彩绘颜料的部位更须谨慎操作。通过观察评估,对涂彩部位的积灰污物,尽量采用无接触的吸尘和吹尘温和处理,酌情可以用羊毛笔或棉签轻柔拂刷。切勿使用擦拭法和黏除法的操作,以免造成人为的涂彩脱落和褪色。
佛像器体上有鎏金层脱落、开裂、起鼓以及铜基体锈蚀氧化严重的情况,对这些部位的除尘清洁,不应盲目实施。必须在全面了解锈蚀和伤残状况的前提下,评估哪些区域是可以进行处理的。然后在实际操作时,根据锈蚀程度和具体现状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清洁方法。一般我们使用无碰触的吸尘法和吹尘法,吸尘和吹尘的力度要视效果情况逐步由小到大调节。对于一些现状不佳或者损伤情况不明的地方,只需把浮尘去除即可,不应做过度的清洁。
2.4 存放与保护工作
佛像除尘清洁操作完成后,及时将佛像置放于事先配制的无酸纸囊匣内,以达到防尘避震的目的。标记好文物编号和文物名称,以便查找提取。存放的文物橱柜保证环保安全并保持密闭洁净。存放库房保存环境控制在温度18~22℃;相对湿度40%~50%,日波动±5%。在整个清洁和养护的操作过程中,做好必要的文字记录和图像留存,以便在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时有据可查。
3 效果对比
清洁前后的对比见图3。
4 结论
这批鎏金铜佛像,选择使用干式除尘清洁方法进行处理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46条规定:“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不得对馆藏文物造成损害”的原则,在修复保养文物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干预。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减少到最低限度⑦。通常,文物除尘优先物理方法,相对于化学方法安全性更高。其次,坚持合理适度利用文物,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前提,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利用文物必须控制在文物资源可承载的范围,以求找到文物“利用”和“保护”两者的平衡关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评估,鉴于这批鎏金铜佛像的数量较多,现状多以蒙尘纳垢为主;选择干式除尘清洁操作既能满足短期内文物展陈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安全。
除尘清洁方法的选择,必须事先对其安全性、必要性、适用性进行严谨的分析和研判。根据被实施文物的工艺构造、脏污和病害现状,以及所需清洁程度、操作周期等各因素综合考衡,得出最为安全适用的方法。实施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物专业能力和操作经验,了解并熟悉这些文物的特性和状态。除尘清洁的操作手法和力度,应结合操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验证和调整,进而加以实施。在这次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操作方法是传统且安全的软毛刷清扫和无尘布擦拭。在一些需深度清洁或特别现状的部位,配合使用文物吸尘器吸尘和黏性软胶除尘的操作手法。小型文博吸尘器能够有效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黏性软胶在清洁复杂部位和顽固灰污的案例下效果显著。通过借助和使用新兴的技术和工具进行操作尝试,为今后的文物清洁保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对这批鎏金铜佛像进行干式除尘清洁的养护处理,从实施完成后的验收评估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中大部分的佛像已经用于上博东馆雕塑陈列。同时,后续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也至关重要,通过改善文物的展陈和存放环境,定期检测观察和必要养护,才能长久有效地保存好文物,发挥其文化与艺术价值。
注释
①赵岑瑒.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概况[J].文物天地,2022(12):33-37.
②《上海文物博物馆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文物博物馆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421.
③王允丽,曲亮.文物除尘方法研究[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4.
④邵安定.关于考古出土鎏金铜器保护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1):49-52.
⑤朱远胜.纺粘/水刺电子无尘擦拭布的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04(1):42-43.
⑥王允丽,王春蕾.“多功能文物除尘布”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1(2):60-67.
⑦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青铜文物保护技术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