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5-02-13李轶芳易昕阳

高教学刊 2025年5期
关键词:教育实习研究综述师范生

摘" 要:教育实习评价是师范生实习中的关键一环,高质量的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反馈、改进的效率,提升教育实习的质量。而我国现有的教育实习评价缺少可靠的证据支撑、忽视过程性评价、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该文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分类、阅读和分析,围绕教育实习评价的内涵与主体,教育实习表现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作用,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工具和指标构建,教育实习评价的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这四个主题对教育实习评价的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探索可以有效提升教育实习评价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评价;循证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5-0093-05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a key link in the practi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igh quality evalu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eedback and improvement,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However,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in our country lacks reliable evidence support, neglects process evaluation and lacks effective feedback channels. This paper selects, classifies, reads and analyzes relevant articles on CNKI.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by focusing on four themes: the connotation and main subject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the content and 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ools and indicator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methods tha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Keyword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evidence-based research; research overview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走入教学岗位的关键环节,使其通过实践,深入真实的教学场域,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际操作相结合[1]。2016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提出了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丰富创新教育实践形式、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等重要指导意见[2]。经过改革,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延长了时间、丰富了实践内容,但教育实习的质量不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教育实习评价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3]。评价作为衡量人或事物价值的工具,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着激励导向、检查甄别和诊断改进的功能。师范生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加以巩固和改进,便于总结和反思,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而低质量的教育实习评价则缺乏投入实践的价值、实质与技术,不仅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忽视了评价本身的价值和追求,而且缺乏科学的评价依据以及系统的评价体系来支撑,导致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足,存在“功利性”倾向和“人情化”趋势,无法发挥其导向作用,达到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和教育实习质量的目的。因此,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一" 研究现状

2018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对于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实习前明确要求、实习中监督指导、实习后考核评价的重要举措[4]。这体现了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自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来,我国对于师范生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关注,强调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5]。基于此,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阅读、梳理了教育实习评价相关文献,发现教育领域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研究关注度较高,通过中国知网CNKI网站的搜索显示,21世纪以来教育实习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多、研究内容丰富。其中,学者们对于教育实习评价也颇为关注。尤其是在高师教育领域或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化学教育专业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等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教育实习评价的相关研究多有出现,但学者们在基础教育领域,对师范生的实习评价则疏于探讨。这说明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高校的视角,从高师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宏观培养出发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实习平台、实习学段对于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重点文献的阅读、梳理和分析,归纳出现有研究聚焦的四个主题:教育实习评价的内涵与主体;教育实习表现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作用;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工具和指标构建;教育实习评价的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本文将从以上四个主题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 教育实习评价的研究主题与内容

(一)" 教育实习评价的内涵与主体

评价,顾名思义,是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教育领域中,关于评价的定义和内涵是随着时代的更新而不断发展的[6]。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实习评价作为实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实习生在实践中各项表现的实效与质量进行的全方位评价,挖掘与综合分析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实习生完成从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育实习如何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达成改进作用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评价来体现。教育实习评价的目的是指引实习生的反思方向、以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为内核,最终提升教育实习的质量。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根据评价对实践行为进行持续改进才是提升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一环。

评价主体在整个评价机制中不仅扮演师范生实习时的“引导者”和“质检员”,更重要的是实习生表现证据的“收集者”[7]。对教育实习评价的研究通常会谈及评价主体,但大多只关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单一评价。这是由于教育实习需要在特定的场域进行,指导老师与师范生会在实习过程中产生密切交流,导致研究忽略其他主体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熟悉实习平台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环境,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会通过观察、示范、评价和反馈等方式对实习生进行指导。研究表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行为模式、对实习生做出的评价和反馈以及与实习生的日常交往方式都会对实习生的教师专业认同、自我身份建构、教学效能信念和职业承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8]。

高校指导教师也是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但并不会深入每一个师范生的实习平台进行跟踪指导,通常通过查阅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所作的教学设计、与师范生进行交流等方式,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理论方面的表现进行指导和评价,导致其对实习生的评价较为片面、单一。此外,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中被评价的对象,在现有研究中通常被忽视,失去了成为评价主体的机会。而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反思实践者”,以其对自身实习经历的总结和反思,结合高校教师与实习指导老师的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教学实践行为,形成评价—反思—改进的机制,达成教育实习评价的最终目的[9]。

我国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还缺乏教育实习平台、实习同伴、任课班级学生等其他主体对师范生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综合的,各主体结合自身特点对实习生进行全面评价,以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 教育实习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情境中,以测量评价对象预先所获得的知识为目标,设定一系列任务,对评价对象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进行评价[10]。这种形式以其围绕知识设定任务的目标性、注重过程的真实性和强调评价对象的主体性这三个特点,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师范生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和作品展示[11],要求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实践证明材料作为实习评价的重要依据,以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客观性。

发展性评价的本质是从评价的功能和目的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进行评价,强调评价的改进功能。这种评价形式与教育实习评价的价值十分契合。师范生愿意接受发展性评价结果并据此改进自身实践行为、优化个人发展。因其以评价对象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性的特点,不少学者提倡运用发展性评价对师范进行教育实习评价,但发展性评价目前在教育实习领域的运用还没有普及。

表现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运用对于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科学性、客观性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两种评价形式都注重评价对象的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设置任务,发展性评价在于全方位多元测评,都有利于为师范生提供反思的方向,促进行为改进;同时,这两种评价形式都强调实践场域的真实性,让师范生在真实教学场景中进行实践,真实场域下形成的评价结果更有助于师范生发现问题、及时改进[12]。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表现性评价强调的是重视评价过程中证明材料的采集,做到评价有证据支持,客观公正;发展性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目的,注重评价结果发布之后评价对象的改进实效。要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实效性,就要开展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评价过程,结合不同评价形式的特点来建立、完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三) 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工具和指标构建

实习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在教育领域会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理念而产生差异。美国学者将教育实习评价过程分为计划、教学和评价三个板块,分别对应实习准备阶段、实习进行阶段及实习反馈阶段。针对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指标细化,每个板块之下建立指标该阶段实习生的行为与能力进行评价[13]。英国较为重视对教学前的准备,如备课、教案,以及课堂教学的评价。加拿大的教育实习评价项目的维度则比较全面,除了教学能力,还涉及班级氛围、教师奉献、社会正义和语言素养等等。澳大利亚对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评价则是更为注重结果评价,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通过师范生的教学是否能够展示出知识与技能。芬兰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注重教学研究,实习生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需要兼顾理论研究,因此,对师范生研究能力的评价是芬兰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我国发布的中小学专业标准、结合学者们的评价标准研制研究,发现我国对高等院校师范生进行的教育实习评价内容集中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从思想、知识与实践三个方面对实习生进行评价。但目前我国的评价内容仍然存在过程评价缺乏、评价结果与实效不匹配等问题。根据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的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应当关注三个要点:是否能够促进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进步,是否能够提供科学的衡量证据,以及是否能够形成提升实习质量的依据[14]。

教育实习评价的质量与工具运用的适配性息息相关。当前比较常用的评价工具有实习生档案袋、教育实习手册、评估量表及成绩评定表。档案袋在教育实习中指的是师范生有目的地收集一系列资料,有计划地汇编成档案袋,资料形式包括图片、文档、视频录像等[15]。档案袋这项工具在教育实习中运用的价值在于捕捉真实的实践,以弥补一定情境下无法用纸和笔记录而错过的瞬间;同时,促进评价方式综合化,全面收集的证据用以支撑评价,为师范生的体悟和反思提供精确工具[16]。教育实习手册也是对师范生进行实习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实习手册通常会对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进行详细阐释,为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提供清晰的参考内容与标准。但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会随着时代的更新变革而不断改进,实习手册的内容也应当随之更新,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人群、不同任务进行分类阐释,为教育实习评价提供更明确的指导与参考。

现有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评价工具是围绕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的实习成绩评定表。评定表通常根据评价维度与标准来制定,由评价主体根据实习生在不同维度下的表现进行评分[17]。基于此,该评价工具是否有效的核心在于评价指标的构建。目前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指标设计不具体、指标与实际不适配等问题。学者们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提升指标体系的实效性,而不同的方法和理念下构建的评价指标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于开莲等[18]学者采用循证评估理念,结合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教育实习评价的详细指标体系展开构建;构建过程中强调以科学证据为依托,确保了指标的科学性。基于循证评估理念的指标构建,侧重于对师范生知识与技能和育人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强调产出导向,通过对师范生实习期间表现的关注,评估入职后师范生经过实习后的产出结果对学生的成绩是否产生影响,体现循证评估理念持续改进的作用。基于OBE成果导向理念进行的指标构建则遵循“四维三阶”的思路,即实习表现、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四个维度,监控、调节、改进三个阶段。有利于对师范生教育实习进行分阶段的评价,关注实习生成长,且重视评价反馈,真正做到“以评促改”。基于CIPP模型进行指标构建也十分契合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该方法关注目标达成的情况以及过程中的评价,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提供了现实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后,大多数学者也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以验证指标构建的科学性,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质量。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茨堡大学萨蒂教授提出的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权重分析方法,将每一层指标因素两两对比,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具有广泛的实用性[19]。张军芳等[20]以衡水学院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际操作与班主任工作要点来确定实习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应注重对知识组织、教授知识能力的培养,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指标体系对师范生进行评价。基于AHP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指标权重分配具有实效性和可靠性,高师院校应当持续关注对师范生思维品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除上述几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之外,现有研究还提到了专业发展理念、发展性评价理念以及全过程评价模式等方法,但目前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仍然存在问题评价内容固化、忽视个体差异性、缺乏科学证据等问题。

(四) 教育实习评价的问题及策略

1" 教育实习评价的问题

1)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依据,评价质量低。我国大部分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实习评价形式采取终结性评价,实习结束后,完成一份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和高校负责人分别打分即为完成评价,对于做出评价的依据并无核查要求,缺乏对实习过程的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国内院校师范生的实习成绩往往通过实习报告的写作情况评定,最终的评价仅仅是一张打上分数的表格,缺乏客观证据的佐证,难以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是由于我国教育实习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缺乏证据意识,偏重量化数据带来的结果[21]。当前对于教育实习的研究逐渐倾向于科学研究和有效证据的支撑,更多地重视评价的过程以及实习过程中对于证据的采集。不仅如此,当前各界对教育实习评价质量的关注不断提升,仅做到采集证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方式对证据的等级进行评估、分类,同时要合理地利用证据对评价结果进行支撑和保障。

2)过度依赖指标,实质性评价不足。陈斌[22]认为,指标是以相对简单的量化方式来评价复杂的价值取向。评价本身是存在价值的,指标固然有其作用,但若是将评价化为最简单的数字评分而忽略其实质,则是削弱了教育实习的本质和意义。石中英[23]提出,教育评价应当回归教育本体,要求评价者结合实际工作,立足于评价对象的本质特点来选择评价的标准、方法与工具。师范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具体的人,如一味注重指标而忽视个体差异性,那么评价将仅具有功利性而无实质作用,在此类评价之下提升的教育实习质量也将成为虚幻的泡影。评价指标应当与评价主体相辅相成,指标为主体的评价提供有指向性的参考;而主体根据师范生具体、真实的实践表现及时调整指标内容,促进教育实习评价的发展。

3)评价反馈环节不完善,很难落实持续改进。反馈是教育实习评价主体中关注度很高的内容,但仅仅只是在其他研究中提及,对于实习反馈的专项研究并不多。师范生接收评价结果并做出反馈是达成教育实习评价最终目的的关键一环,通过接受结果,发现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反思自身不足并实施改进措施,才能提升自身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实习质量,实现教育实习评价的目的。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实习评价模式,除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口头反馈外,实习生几乎没有机会接收到其他主体对自己的评价结果,自然也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24]。

2" 相应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策略。

1)提高循证意识,建立证据库。导致缺乏有效证据支撑评价的关键因素在于当前循证意识匮乏,理论研究者没有深入一线将理论成果投入一线,而实习教师的教研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有的实习生实际正在进行证据的采集,但并未正确利用证据[25]。因此,形成教师循证意识成为“解题”的第一步。重视证据采集与证据评估体系的建立也是重中之重,并非实习过程中收集的所有证明材料都能作为证据使用,因此,需要就“何为证据”以及证据的质量是否足以支撑评价结果达成共识。建立证据库迫在眉睫,尤其是专门针对教育实习的证据库,经过评估达到质量要求的有效证据如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实习总结报告和指导实录等等收集到师范生的专属数据库中,不仅可以促进师范生自身的反思总结,也会后续实习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2)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实质。教育实习评价本身具有复杂性,不能仅靠终结性评价得出的结果来进行分析,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挖掘和使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对实习生进行全方位的实习评价。将评价内容与师范生的横向、纵向发展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结合个体差异性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对于评价对象的评价方式加以丰富,打破总结报告评价的局限,可以扩展多种形式,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3)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反馈渠道的建立是提升教育实习评价质量的重要策略。当前数字化时代,大数据的应用十分广泛,教育实习评价中也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建立线上智能化反馈平台,即使实习结束,师范生也能从线上获取评价结果。同时,反馈平台要吸纳全方位的评价结果与反馈信息,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的评价,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反馈都应成为平台的重要数据。师范生需要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性思考,形成“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的循环路径,以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持续改进[26]。

三 思考与展望

通过对“教育实习评价”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归纳发现,即使学者们对教育实习评价的关注度很高,但仍然难以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质量。纵观上述研究,无一不在强调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应当聚焦在能够提升教育实习评价质量的循证研究方法之上。循证研究,即基于证据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崭露头角,迅速影响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其核心内涵在于,利用经过科学评估、验证的有效证据来指导决策与实践。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对循证理念和方法展开研究,但暂时还只停留在对循证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和实施困境等宏观上的研究,真正将循证理念和方法投入实践的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

循证研究方法在教育实习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循证理念引领教育实习评价的顺利进行。循证理念的出现,有助于师范生深入了解循证实践,树立证据意识,对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升实习质量。其次,循证研究为教育实习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循证评价具有严谨的实践步骤和程序,合理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更加保障了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最后,教育实习的循证评价有助于我国教育人才的培养。科学有效的证据可以提升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根据评价结果产生行为的改变[27]。同时,循证研究的开展,有助于落实师范生对于评价结果的反馈,促进实践行为的有效改进,达成提升教育实习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迪,张燕倪.专业认证视角下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现状的调查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6):26-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04/t20160407_237042.html.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6] 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

[7] 赵英,许文文,李敏.评什么与怎么评: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机制的再审视——基于三所美国教育学院的案例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4,36(1):115-121.

[8] 张丽敏,张怡然,乔雪峰,等.师范生教育实习中的反馈研究:议题、方法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3):78-91.

[9] 王芳,卢乃桂.教育实习中的“三角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2010,26(2):40-45.

[10] STIGGINS R J.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1987,6(3):33-42.

[11] 张敏.学生评价的原理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2] WORTHAM S C.Assess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6th ed.)[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Education,Inc,2012.

[13] 李政云,王攀.美国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及其对我国教育实习评价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1):94-98.

[14] 张丽军,孙有平.我国体育教育实习教师表现性评价范式与行动方案的确立[J].体育学刊,2022,29(6):118-126.

[15] ZAABALAWI R S, ZAABALAWI J. Portfolios versus exams: a study to gauge the better student assessment tool[J]. Lang Test Asia,2024,14(1).

[16] 周文叶.教师评价:评什么和怎么评——访斯坦福大学李·舒尔曼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2):3-12.

[17] 谢淑珍.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36-38.

[18] 于开莲,宋鹏雁,张慧,等.循证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评价标准构建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1):40-48,56.

[19] 李林芮.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D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1.

[20] 张军芳,杜鹏,程风林,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9,39(5):5-9.

[21] 于胜刚,喻冰洁.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开展循证评价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23(3):62-66.

[22] 陈斌.从“表现主义”到“本质主义”——大学学术评价指标化的支配及其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5):44-54.

[23] 石中英.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研究,2020,41(9):4-15.

[24] 杨登伟,段俊霞.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15(1):62-69.

[25] 任萍萍,李鑫.循证教育研究:缘起、困境、体系框架与实施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33-39.

[26] 曾强,杨敏.论教育实习质量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实习)教师的实践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21(3):48-54.

[27] 靳伟.循证取向的“教师教育”教学:内涵、价值和实现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4):1-6,25.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专业认证视域下中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标准构建的循证研究与实践”(HNJG-2022-018)

第一作者简介:李轶芳(1972-),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教育实习研究综述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实习改革的建议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