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5-02-09张露山

今古文创 2025年2期
关键词:资本家手稿自然界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观念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分析的成果。经过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入理解异化劳动理论,探究异化劳动的深刻概念,分析其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本文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与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内容,即四个基本特征,最终结合劳动学说,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探究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当代价值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篇未完成手稿,是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重要著作代表,其表达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全面、准确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的重要理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弊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异化劳动理论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支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有其独特意义。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概况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一词原本上是经济上和法律上的用语,将其提高到哲学高度的是黑格尔,在英语、法语和拉丁语中是陌生、疏远、分离的意思。[1]王若水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异化”的概念,创始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2]

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民经济学只把工人当作劳动的动物,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3]1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劳动不是自身发展的工具,而是一种谋生的工具,工人没有自己的物质资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资本家的压迫与剥削使得工人的劳动是一种被强制的活动,工人没有因为劳动得到自身生活的改善,反而越来越贫困。此刻的人与动物无异,劳动没有促进工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成了一种消极、被动的、使人越来越得不到发展的劳动,这就是异化劳动。

(二)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背景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由私人垄断资本发展到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各个资本家通过竞争获取无限的利益,不断压榨劳动人民。

一方面,由于蒸汽机车和内燃机的使用,交通得到极大改观,而资本家渴望得到无限的利润,获得剩余价值,加上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得不把压榨指向了劳苦人民,而当时的人们没有得以生存的资料,资本家也不会把多享有的资料分给劳动者,劳动者不得已用出卖自己劳动的形式求得生存,在资本主义工厂中被迫劳动,受资本家的支配,这种支配不是自愿的,由此工人的劳动也不是自愿的。

另一方面,随着工人意识的崛起,工人开始奋起反抗,各国相继出现了工人运动,特别是英、法、德三国的工人运动,工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积极投身于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工作中,同时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时的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深刻研究,紧密联系工人运动进行革命实践,坚守唯物主义的立场,从劳动人民的角度出发,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篇文章,其核心内容为异化劳动理论。

(三)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来源,为其诞生做出了哲学性贡献。在大多数时候,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象化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这两种异化思想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

一方面,黑格尔将异化视为绝对精神对象化,着重突出绝对观念的本体性,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的一种思想。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放在世界产生之前,认为先有精神再有自然界与人类;他也提到人与上帝的关系,但是他并不把人作为现实的人来考察。马克思区分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异化和现实的人的异化,用现实的人代替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绝对观念的精华部分。[5]

另一方面,费尔巴哈杜绝了黑格尔的劳动存在于人的精神当中,将黑格尔唯心主义拉回到了唯物主义,他发展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统一学说,但是他认为劳动是自然的结果,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脱离历史和现实。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上,他依旧陷入了唯心主义,他对宗教的批判不是为了让人们回到现实社会,而是要建立以爱为名义道德的宗教,即使宗教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不会发生丝毫变化[6],仅仅停留在人本论层面对宗教进行批判,没有上升到对人的经济物质利益动因的批判,而马克思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看到了劳动背后的现实社会的动因,指出劳动是人的本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一切历史的基本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也奠定了基础。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论域

(一)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首要论域是工人同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工人受到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压迫,不断为资本家生产商品,但是自己的劳动并没有被得到认可。在这个社会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绝大多数劳动者被训练成机器。[7]45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出发,认为工人创造的金钱越多,生产的规模和影响越大,他就越贫困,他生产的商品越多,他就变得越廉价。这表明,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作为工人对象化的产物,在这时成了一种异于自己的东西,与工人相矛盾,成为一种支配工人劳动的异己的力量。

在国民经济学的现实当中,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出的商品本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是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一个过程,但是由于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与自己相对立,产品不属于自己,最终使得工人处于无法生存的地步,工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相抵抗,使得工人自己生产出对抗自己的敌人,最终工人不仅被剥夺了获得生存的资料,还没有一点可以用于自己生产的资料,不断被资本家压榨,不断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付出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力量越大,那他自己的力量越弱小,他自己获得的东西就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奠定了基础。

(二)工人同生产活动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二个论域是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工人本来是具有自我的人,首先是一个人,为了自己和整个家庭,只能去到资本家的工厂出卖自己的劳动,但资本家并不把工人当作是劳动的人,而只把工人当作动物,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是为了给资本家生产产品的一种工具。而马克思肯定了人,区分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8]马克思进一步展开阐述,工人起初要依赖自然界生活,工人越依赖它就越贫困。自然界一方面维持着劳动者本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没有外部的自然界的生活资料,劳动就无法存在;另一方面还要维持劳动者本身维持身体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而工人这两样都没有,他越是渴望得到这些东西,就越要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工作,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资本家的压迫,他们的劳动要听命于资本家的指令,生产活动则是没有自我的劳动行为。

马克思阐发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时指出:这种异化劳动是一种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3]50工人在资本家压榨的工厂工作,为了获得自身和维持家庭所需的生活资料,不得已从事这种劳动,但是这种劳动只是一种行尸走肉的劳动,不是工人愿意接受的劳动,而是为了生活而不得已的一种劳动,劳动在这里不属于工人自身,劳动属于为资本家生产产品的资本家;并且工人在劳动中没有快乐的体验,没有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而是一种劳动的工具,没有感情的机器。

(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同自身类本质异化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三个论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称为类的存在物,类就是人,类生活就是真正的人的生活,把人自身当作普遍的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3]53

一方面,人和动物都要依存自然界而生活,而人的生活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生活,把人自身的生活当作对象,但是动物本身的活动就是他的生命活动,我们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最初都是对自然界的反映,人本来是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一种关系,但是在这里,人没有自己的生活资料,不能劳动,也没有维持自己身体所需的生活资料。人为了生存和生活,不得不把自然界当作一种获得生活资料和物质的手段,这就是说,自然界作为人为了不断获得生活资料而与自然界不断产生联系的一种工具,也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相异化。

另一方面,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作用的对象,可以说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人类为了生存与生活,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的对象,不得不与自然界,也就是自己产生联系,使之成为人生存的手段,所以人自己的生命活动与人自身相矛盾,也就是说本来的生命活动却成了生存的一种手段,即类同人相异化。总的来说,人自身具有的类的自我意识,由于异化,被当成了一种生存的手段。

(四)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第四个论域是人同人相异化,它是前面三个基本特征以及三者相互联系的结果。马克思的人与人相异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同他人的异化;二是所有人都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他人的异化,需要借助人自身来说明,人与自己对立,那么他肯定与别人也对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标准不尽相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别人,这就会使得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而所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则是: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我们都只能通过每个人对他人的关系来实现和表现。从每个人对他人的关系来考察人与自身的关系,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

我国继承发展了异化劳动理论,深刻认识到人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新时代人的多元化发展成为趋势,我国不断赋予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在法律上更新了许多法律条文,通过法治来保障人民的权利。

并且,我国结合异化劳动理论审视劳动者现状,不断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成为大趋势,我国越来越注重劳动人民的实践成果,注重文化建设,从而使劳动者感到幸福,充满了归属感和满足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理论借鉴,在此基础上,我们需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持续奋斗。

参考文献:

[1]于良.异化劳动理论: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中轴——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研究[J].东岳论丛,2022,43(07).

[2]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学术界,2000,(03): 45-4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刘孟男,李成超,高献忠.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0):87-91.

[5]高占林,高聪.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解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2,23(05):64-67.

[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

[7]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5.

[8]张思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探析[J].经济师,2023,(11):25-26.

[9]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74.

作者简介:

张露山,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本家手稿自然界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丢失的手稿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例说“自然界的水”
手稿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