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成祖朱棣和太子朱高炽的关系探析

2025-02-09杨莹

今古文创 2025年2期
关键词:朱棣太子皇帝

【摘要】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家族的血缘纽带,又体现了权力的传递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孝文化的影响下,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且微妙的。他们的关系变化也对国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明朝皇帝朱棣与太子朱高炽为例,通过具体的史料来探讨皇帝与太子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以及他们的关系变化对明朝社会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皇帝;太子;朱棣;朱高炽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权力架构中的最高统治者,而太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皇帝是太子的君父,太子也具有双重身份,是皇帝的臣子也是皇帝的儿子。这就导致了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是矛盾的,复杂和微妙的。

明成祖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通过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在位二十二年。朱高炽永乐二年(1404)被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丁巳,即皇帝位”[1]108,位于储君之位有二十年之久。在朱高炽短暂的四十七年人生里,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太子之位上。所以研究朱棣和朱高炽的关系可以为研究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提供一个典型的实例。在朱棣二十二年皇帝和朱高炽二十年太子的生涯中,可以将他们的关系演变过程分为几个时期:太子册封前的竞争、靖难之役后的转变、太子册封后的微妙变化。

一、太子册封前的竞争时期:不满、犹豫

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二十日,朱高炽在凤阳出生,为朱元璋之第四孙,燕王朱棣之嫡长子[2]1940。据明史记载,朱高炽从小“端重沉静,言动有经”[1]107,稍长大时学习骑射,发无不中,喜爱学问,经常与儒臣一起讨论。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高炽被册为燕世子。朱元璋曾经召集几位世子检阅士兵,朱高炽总是最后回来。朱棣问其原因,朱高炽回答:“旦寒甚,卫士方食,俟其既食,乃阅之,故后。”[1]107小小年纪就有体恤卫士辛苦的仁心。朱元璋命令其阅读奏章,朱高炽总是忽视文字等微小的错误,而关注大局。他也非常体恤民众,朱元璋曾经问:“尧、汤时水旱之灾,百姓依赖什么?”朱高炽回答说:“依靠圣人有抚恤百姓的政策。”太祖高兴地说:“孙子有君主的眼光。”[1]107由此可见朱元璋非常喜爱朱高炽。

尽管朱高炽从小就有不凡的表现,但朱棣对他却是非常不喜。朱高炽体型肥胖且有足疾,行动不便。而他的父亲朱棣却“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1]69。朱棣对朱高炽心怀不满便可理解。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长七尺余,轻趫善骑射,两腋若龙鳞者数片”[1]3617,相貌堂堂,并且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1]3616朱棣曾在靖难途中富有深意地对朱高煦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7]399

这一时期,朱高炽虽然展现出了作为未来继承人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无论是他的学识、品行还是治国理念,都足以让人对他寄予厚望。朱棣反而十分钟爱在靖难之役中功劳显赫的次子朱高煦。朱棣在继承人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定。这也使得朱高炽与父亲朱棣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疏远和冷淡。那些原本就对朱高炽心生不满的朝臣们,开始趁机挑拨离间,制造各种谣言和传闻,企图动摇朱高炽的地位。而朱高煦则凭借自己的战功和父亲的宠爱,开始在朝中崭露头角,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

二、靖难之役后的转变时期:从不满到改观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即位。“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多不法”,建文帝为了巩固皇权,采纳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欲因事以次削除之”[1]69,采取了一系列削藩的措施。因为忌惮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并没有先将矛头指向朱棣,但是朱棣却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靖难起兵,一开始起兵较为顺利。建文帝对朱棣起兵不以为意,认为防守十分周全,直到宋忠大败,才感受到危机。建文帝连忙派耿炳文挥师北伐,然而北伐受挫后,又命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挥师北伐。朱棣先援救永平,又出兵大宁,将世子朱高炽留在了北平驻守。朱高炽“奉命居守时,将士精锐者皆从征,城中所余老弱不及十一”[6]2,却“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1]107。由此可见朱高炽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朱棣夺取靖难之役的胜利,登上皇帝宝座立下了功劳。朱棣因此对朱高炽有所改观。

朱高炽的母亲徐氏是朱棣的正妻,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应该被立为皇太子。但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跟随朱棣立下了赫赫战功,朱棣对朱高煦有所偏爱。以至于朱棣在登基之后,迟迟不立太子。这就导致朱高炽恃宠而骄,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1]3616。一些忠于朱高煦的人“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1]3616,并且多次串通陷害朱高炽。在北平守城中,宦官黄俨曾进谗言抹黑朱高炽。为了离间朱棣和朱高炽,方孝孺使用反间计告知朱棣:朱高炽与建文帝关系匪浅,朱棣有所怀疑。“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1]108朱高炽以实际行动打消了朱棣的疑虑。朱棣秘密询问解缙、黄淮等大臣立储之事。解缙答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之后又说“好圣孙”[1]4121,黄淮也“请立嫡以长”[1]4123,朱棣终于下定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立子高炽为皇太子,封高煦汉王,高燧赵王”[1]81。朱高炽最终被册立为皇太子。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留守北平并成功抵御了南军的围攻。这一壮举无疑为朱高炽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和朱棣的信任。朱棣开始重新审视朱高炽的能力,也并没有受到反间计的挑拨,看到了朱高炽的忠孝。并在宗法、礼教和舆情的影响下,天下归心。朱高炽成功地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时期,朱棣和朱高炽的关系有所改善。

三、太子册封后的微妙变化时期:从怀疑到信任

在皇帝的眼中,太子不仅是皇位的继承者,也是权力的潜在争夺者。如果太子有自己的政治班底,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太子的势力越来越大,一旦与皇帝的政治理念相左,必然会威胁皇帝的权力。为了避免“玄武之变”的发生,皇帝必然会打击太子的势力。朱棣在册立太子不久即规定:“凡百官朝谒东宫,偕进偕退,不许独留私见。”[3]548朱棣疑心太子朱高炽的势力增长,威胁皇权,在他人的挑拨之下,引发了几次大案。朱高炽虽然被立为皇太子,但是朱高煦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仍然在寻求机会,谋求太子之位。朱棣因为溺爱,给了朱高煦有别于寻常藩王的待遇:封国云南。但是朱高煦拒不就藩,朱棣任其留在京城。解缙多次劝说无果,朱棣认为解缙离间父子,不再信任解缙。永乐八年,解缙有事上奏,正值朱棣北伐,于是拜见了太子朱高炽。朱高煦乘机向朱棣举报解缙“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1]4123。朱棣大怒,认为解缙与太子结党营私,将解缙下狱。朱棣在北伐之后询问太子朱高炽监国的表现,杨士奇回复“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1]4132。耿通也多次夸赞,朱棣十分满意。永乐十年(1412)朱高煦派人诬告耿通。朱棣非常生气,认为耿通和杨士奇等结为太子党,“必杀通无赦”,宣告耿通“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1]4199,耿通成为朱棣与朱高炽权力斗争的又一牺牲品。

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第二次北征,朱高煦借机再次挑拨。朱棣因为朱高炽迎接缓慢,认为是教导者的失职,将黄淮“逮至北京系狱”,金问以及杨溥“逮系锦衣卫狱”[1]4142,直到朱高炽即位几人才被释放。

虽然朱棣和朱高炽在政治权力上有斗争,但五伦之亲莫过父子。朱棣也十分关心朱高炽的身体和教育,朱高炽也努力维护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朱棣经常寻找具有教育才能的人,来充当朱高炽的老师。朱棣于永乐二年任命“僧道衍为太子少师,复其姓姚,赐名广孝”[1]81,让他来教导朱高炽。永乐七年二月,朱棣询问黄淮和杨士奇:“朕命尔等辅东宫监国,东宫天性仁厚,识见端正,尝一日侍侧,朕问讲官今日说何书?”询问之后又说:“我非常高兴太子的学问进步了,你们要尽心尽力教导太子。”[4]1169朱棣经常担忧太子亲近行为不端的人,因而在每次北巡之前,都会对太子进行训导。“广求名儒与之讲学”,命“侍读学士王达、洗马杨溥、修撰梁潜、典籍金寔、郎中叶砥等,分直讲读”[9]。讲学结束之后,“必从容以正心、务德、亲贤、去邪、尚俭、戒逸之言进”[10],以此来提高朱高炽的思想境界,约束他的言行。朱棣在位期间曾五次征讨蒙古远离首都,先后六次委任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在监国时期,听从朱棣的命令,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不敢有半分懈怠,让外出征战的朱棣没有后顾之忧。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在北征回京途中对侍臣说:“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5]2468朱高炽终于通过了朱棣长达20年的考察。

在朱高炽被册立太子之后,朱棣和朱高炽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随着朱高炽在朝中的声势日益壮大,朱棣渐渐感受到了威胁。但随着朱棣年事已高,他也开始逐渐减少对朝政的干预,将更多权力交给朱高炽。这一时期的朱高炽开始扮演起更为重要的角色,不仅在朝政中有着更大的话语权,也逐渐赢得了朱棣的信任。

四、朱棣与朱高炽关系变化的社会政治影响

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既体现了皇帝与太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也体现了亲情与责任之间的冲突。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往往不仅仅是父子关系,更是一种权力的交接和传承,而他们的关系变化也对明朝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父子之间的分工合作促进了明朝的政权稳固和社会发展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和朱高炽的分工合作无疑是默契的。朱棣在前线征战,命令朱高炽守城。朱棣在外征战,朱高炽则负责后勤保障和城防建设。他们相互支持,成功地击败了建文帝的军队,赢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永乐七年以后,朱棣因多次北征,他赋予太子朱高炽极大的权力。朱棣命朱高炽监国,负责处理朝廷的日常政务。明史中称赞“东宫监国,朝无废事”[1]112。从此,朱棣与朱高炽便开始了长期的分工合作,朱棣在外征战,而朱高炽则负责处理国家内部的日常政务。朱棣在位期间,主持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北征蒙古、南击交阯、迁都北京以及远航西洋等。无论是军事上的扩张,还是政治经济上的调整,都得到了太子朱高炽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与配合。朱高炽作为皇太子,在监国期间致力于处理日常政务,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负责官员的任免,审理和裁决普通案件,并且在管理营建、漕运、水利工程等事务上取得了成果。朱高炽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灾区百姓的蠲免和赈济方面。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得到了朱棣的肯定与支持,父子二人的默契合作,共同推动了大明的稳定与繁荣。

(二)君臣之间的冲突猜忌造成了权力斗争纷乱的局面

在朱高炽被正式册封为太子之前,朱棣面临着选择继承人的问题。朱高炽作为嫡长子,本应是继承人。但朱棣不喜朱高炽,而是喜爱在靖难之役中战功硕硕的次子朱高煦,也曾一度考虑将皇位传给次子朱高煦。朱棣对朱高炽的态度充满了犹豫和不确定。这就给心怀不轨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一党有了可乘之机。汉王高煦与赵王高燧及其党羽,窥见朱棣对太子朱高炽的猜忌与不满,便暗中与朱棣身边的宦官侍从勾结,四处散播谣言,意图中伤太子。他们频频挑动朱棣的情绪,导致朱棣对太子的疑虑日益加深,甚至下令关押、处决太子的东宫属官。一时间“侍从监国之臣皆朝夕惴惴,人不自保”[8]733。这些行动的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削弱太子的势力。在这场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许多协助太子,关系要好的官员,诸如解缙、陈寿、马京、许思温等人,都遭到了迫害,不幸成为这场政治风波的牺牲品。朱棣崇尚武功,对外征伐不断,力图扩大大明的疆域。朱高炽性格较为温和,更注重内政与民生。这种性格与理念的差异,使得两人在一些重大政策上产生了分歧。一些官员开始站队,分别支持朱棣与朱高炽的政见。这种政治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明的政局,使得朝廷内部出现了微妙的权力斗争。

五、结语

在朱高炽正式成为太子之前,朱棣在选择继承人上犹豫不决,尽管朱高炽身为长子,但朱棣一度对次子朱高煦更为青睐。靖难之役中朱高炽留守北京并成功抵御南军,赢得朱棣的信任。尽管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朱棣仍试探其忠诚和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逐渐减少对朝政的干预,将更多权力交给朱高炽。

在封建帝制和传统孝文化的双重背景下,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微妙、矛盾和复杂的特点。既有君臣之间的猜忌和怀疑,也有父子之间的信任和温情。它既体现了血缘关系的纽带,又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以朱棣和朱高炽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同时,这种关系也对明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黄彰健校勘.明太宗实录(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黄彰健校勘.明太宗实录(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黄彰健校勘.明太宗实录(第1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黄彰健校勘.明仁宗实录(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夏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廖道南.殿阁词林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10]黄佐.翰林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作者简介:

杨莹,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猜你喜欢

朱棣太子皇帝
朱棣“魂牵”建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皇帝怎么吃
春天的太子湾
太子一胖毁所有
古代皇帝的称呼
『影帝』朱棣
北太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