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立乎其大者”:孟子的道德人格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5-02-09杨慧情

今古文创 2025年2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孟子德育

【摘要】“先立乎其大者”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亦是其德性思想的重要体现。孟子在性善说的基础上,将人之本心视作对个体具有统摄作用的“大者”,主张以仁、义、礼、智四德并举构成人之德性的具体道德范畴。在此基础上以求得本心作为“立大”的修养工夫,提出了内求放心与存心养性的具体修养方法,构建出促进个体成人之道的方法体系。阐释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德育思想,有助于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当代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先立乎其大;孟子;道德修养;德育

基金项目:2022年安徽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jyxm15)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德者,本也。”[1]德对于个人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立德是人之成人的根本,做人做事的第一位便是崇德修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多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2]先秦儒家的整个儒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是一种追求“内圣外王”的成人之道,其核心是理想人格的养成。这种德性人格的养成,有其内在的逻辑进路,其首先开始于“立志”,即道德之心的确立。孟子提出“先立乎其大者”的德性理论,就是主张将确立心之大体作为个体道德养成的前提与基础,强调内在德性的挺立在个体道德养成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分析研究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德性思想的理论进路能够为当代德育提供诸多启发。

一、“大者”的道德境界

“先立乎其大者”是对道德培养中要首先树立崇高道德志向的强调,重要在于理解“大者”的具体意涵。孟子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认为体有大小,“大者”是具有思的能力的心之官,是人的内在之德性,其中仁、义、礼、智四条德目是构成其德性体系的具体范畴。

(一)“大者”是具有善性的道德之心

在《孟子·告子上》篇中,孟子与公都子在探讨大人与小人之分以及如何才能成为大人的问题时首次提出了“先立乎其大者”的哲学观点。孟子由“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出发,进一步指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3]270,深刻强调了“大者”的统率地位与重要作用。后世孟子学的研究中,也有着诸多关于其“大体/大者”具体意涵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展。朱熹解为:“大体,心也。小体,目之类也……此三者皆天之所以与我者,而心为大。”[4]由此可见,朱熹将“大体/者”理解为“心”,与之对应的是作为小体的耳目四肢。此外,孙奭在《孟子正义》的注疏中亦将“大体”解释为“心”,主张“心”为首并通过“思”的活动主导耳目之官。汉赵岐将“大体”解释为“善性”,而“小体”则为“情欲”。赵注曰“先立乎其大者”,谓生而有善性也。即“大体”代表着人的“善”,主张通过人性之善来主导人的行为,而非人的利欲之心,由此便可以善胜恶,成为大人。[5]除此以外,象山关于“先立乎其大者”也有诸多论述,其强调“先立乎其大者”是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前提,是立于道德行为之前的目标和方向。象山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发明本心”的工夫修养理论,明本心即“先立乎其大”,即“大者”在象山处多释为一种德性。综合历代思想家对于孟子“大体/者”的阐释来看,虽各有其侧重,但都不外乎是对道德人心的阐发。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哲学思想中“大者”所代表的涵义的理解应以孟子性善说为基础,以道德为出发点,可解为具有善性的道德之心,即人的德性。

(二)“四德”是人之德性的具体范畴

孟子提出性善说,希望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目标,并以此出发构建了以“四德”为主要德目内容的德性体系。其指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3]259孟子将“四心”视作人性善的开端,通过存养扩充进而形成仁、义、礼、智“四德”。“大者”作为具有善性的道德之心,指人的德性,其具体内涵即可视为仁、义、礼、智此四条德目,“四德”并举,构成了人之为人的道德本性。

第一,关于“仁”德的内涵。在孟子的仁义观中“仁”根源于人们的“恻隐之心”,“仁”表现为“亲亲、仁民、爱物”,是一种爱人之心,孝悌是仁之根本。在孔子的“仁学”思想理论中,“仁”被看作是德的总称,代表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中天然的含有仁的开端,指出:“恻隐之心,仁也。”同时又常以“不忍人之心”言仁,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3]337可以看到,无论是“恻隐之心”还是“不忍人之心”,都蕴含着对于他人的同情与仁爱,即爱人之心。其次,孟子直接指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322在此,仁德的发展扩充自亲亲开始,逐步推广至仁民、爱物。因而仁的第一要义便是亲亲,即尊亲、爱亲的孝悌之德。在《孟子·离娄上》一篇中提道:“仁之实,事亲是也。事,孰为大?事亲为大。”[3]179又直言曰:“亲亲,仁也。”孟子将孝悌视为仁之根本,主张在爱亲人的基础上不断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地去爱其他的人与物,最终形成博大的仁爱之心。

第二,关于“义”德的内涵。“义”可以取“正义”“道义”的含义,其根源于人们的羞恶之心。“义”指向一种道德行为标准,是实现“仁”所需要的道德践履必须依从的准则。孟子对于“义”的界说首先从其发端于人们的“羞恶之心”开始,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也。”[3]259其在此处以羞恶之心来说明义的心性根源,认为义的实质就是觉知羞恶之情。所谓羞恶之心,即我们对待自己以及他人不善的行为所生发出的羞愧、憎恶之情。朱熹就曾注曰:“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4]正是由于对这种羞愧与憎恶之情的觉知,人才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规范,从而实现义的道德。其次,孟子主张仁义并举,常将仁义结合起来阐释义的具体蕴涵。如孟子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3]172孟子以“正路”形容义,以心内的安宅来形容仁,向我们说明了相对于“仁”作为一种内心的温情而言,“义”更加外在具象化,是人在觉知到内心的道德善性以后的一种价值选择,即一种道德行为标准。在孟子看来,只有行为上合乎义的取向,才能有实现仁的可能,“义”是一种应当、应该,是面对义利之辨时“舍生而取义”的崇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三,关于“礼”德的内涵。礼发端于辞让之心,亦指人的恭敬之心,是更为具体化和仪式化的行为规范。儒家提倡的礼是内涵着仁义要求的外在道德规范,孟子之前的礼更多作为这种外在原则被定义。由于孟子开创了心性哲学,将人的德性内在化,故而到孟子处,礼自然地有了内在之礼的涵义。首先,礼发端于人的辞让之心,即孟子在阐述其“四端”说时提到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3]80这里的辞让可以理解为一种谦让之情。在描述四心时,孟子又指出:“恭敬之心,礼也。”[3]259可以看出无论是辞让还是恭敬,都代表着士人的交接处事之道。即在对待他人他物时,如若能够保持应有的谦让与尊敬,便可使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进而合乎仁义的道德要求。其次,礼与义相似,也是道德行为准则,但相较于义而言,礼更为具体化、仪式化。正如孟子所言:“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3]248孟子将“礼”比作“门”,与“路”相比较,“门”所体现的行为规范性更加具象化。此外,孟子明确指出:“无礼义,则上下乱。”[3]328由此可见,其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只有在尊卑有序的礼仪规范中约束人的行为,国家才能够安定有序,反之社会秩序便无法维持。

第四,关于“智”德的内涵。智即人的是非之心,是能够明是非、辨善恶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在道德实践中的智慧与技巧。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具体包括道德认知与道德自觉两个方面的内容。[6]首先,智是能够知仁觉义的道德认知能力。孟子曰:“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3]183在这里“知斯二者”表示知晓,认可仁义;而“弗去”则代表对仁义的坚守。即智作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其实质是能够知仁觉义的道德认知力,只有正确的认知仁义并坚守信念,才能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其次,“智”还指道德智慧,即个体在道德实践中运用到的智慧与技巧,即孟子所言说的“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务,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3]322。在具体的道德践屡中,会遇到诸多复杂甚至冲突矛盾的道德原则,孟子认为在践行仁义之德的过程中,真正拥有智德的人要分清缓急、权衡利弊地进行判断和采取措施。

二、“立大”的人格修养

孟子强调“先立乎其大者”,关键在于如何“立大”的修养工夫。如孟子所言:“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3]270只有先立住大体,挺立起自我的道德主体意识,树立崇高的道德志向,才能够使具有善性的“道德之心”发挥主导作用,此乃道德修养的前提与基础。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立大”的工夫实则求得本心的心性修养工夫,其首先在于对本心固有之德性的寻找觉知,从而实现本心的挺立;其次在于对本心固有之德性的存养扩充,进而完成本心的持久。

(一)内求放心以立心之大体

“立大”首先要寻找本心,发现认识到本心所固有的良知或者德性,在孟子看来便是向内“求放心”的修养过程。孟子虽然主张人心的良知良能是先天具有的,但也指出常人之本心大多时候处于“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3]302的状态,且易受外在影响而“陷溺其心”。因此“立大”要做的第一步工夫就是孟子所言的“求放心”。“求放心”就是将丢失的本心找回来,从而对人本身具有的仁义道德之心有以自觉。[7]孟子指出:“人,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3]267也就是说,人应当“求心”而非“求鸡犬”之利,本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在孟子看来,人能够内求放心的关键在于人心所具有的“思”的功能。其言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3]270由此可知,人心之所以为大体,便是因为其具有思的能力。正是因为这种思的功能,人心内仁义礼智之善性才能被发现和获得,如此,具有善性的本心便可充分发挥其道德主体性的作用,到达“尽心”的状态。通过尽心,人就能够真正认识并理解人之本性,此乃知性,即达到对于人性的最为坚实与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可以看出,孟子“求放心”的工夫是其心性修养的开端,放失的道德善性如若不予以追回,便无从立本,而本心不立,便失去了道德修养的内在力量与明确的方向。通过“求放心”来识取自己的道德本心,也就自然而然立住了心之大体,“获得了具有创生性的道德力量之源。”[7]

(二)存心养性以持心之大体

“立大”不仅要通过“求放心”来找回并立住本心,更要对找回的本心加以操存,使其更好地发挥道德主体的功能。孟子十分重视存心的工夫,认为是否能够对仁义道德之心加以操存是区分君子与常人的重要标准。即孟子所言:“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3]197由此可知,所谓存心,存的是包含着仁义礼智四端的道德之心,即长久地保持住本性中所固有的道德善性不丧失。存心的关键在于自我反省。孟子提倡当我们感受到他人的不仁或无礼时,应当向内反身自省,通过自省来保存住仁义道德之心。如此一来,便可长久保存仁义之心不丧失,本心得存,德性也就得以坚定持久地挺立。

除存心外,孟子还强调养性的工夫。由于孟子指出仁义道德之性是人本心所固有的,因此养性即保养本心的过程。[8]孟子认为心性修养的目的在于认识和实现心中的道德善性,但道德之心极易受到物欲的影响,被私欲所遮蔽,从而阻碍了心的明道,因此我们要时刻注重对本心中的道德善性进行滋养,使其不受私欲影响而有所削减。养心的关键在于“寡欲”,即对自身私欲的克制减少。孟子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3]339由此可知,想要把心养好,最主要的工夫就是寡欲。孟子认为私欲与人心内的仁义礼智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人心如同容器,欲望多了,仁义道德就少;欲望少了,仁义道德自然就多了。[9]故而孟子强调寡欲养心的修养工夫,旨在通过克制减少私欲来保养人心的善性。只有不断对本心中的道德善性进行滋养,才能使道德之心持久地挺立,善性得养,心之大体自然也就得以确立维持。

综上所述,通过向内“求放心”的工夫找回、识取具有道德善行的本心,此谓立心之过程;通过存心养性的工夫存养本心中所固有的仁义道德,此谓持心之过程。内求放心以立心、存心养性以持心,如此循序渐进,逐步挺立起道德自我,明确道德理想与目标,人性中的德性也就得以确立起来了。

三、“先立乎其大”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提出“先立乎其大者”的思想理论,主张立足于本心的良知向内探求并逐渐树立起人之为人的德性,即提倡将道德修养建立在内心驱使的基础之上,让受教者在这种内生动力的激励下主动寻求某种道德理想,突出了人本身在道德修养中的主体作用。此种理论和教育视角,对于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当代德育要注重引导青少年确立道德志向

当代德育要注重教育引导青少年确立起崇高的道德志向,强化立志教育。孟子讲“先立乎其大者”,主张的是先挺立起本心中的德性,最终成就理想人格。由此可知,孟子认为道德志向的确立是道德修养的根基所在,在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立志”问题,中国古代诸多思想大家均有过相关论述。例如王阳明便多次谈及“立志”说,更是将其作为心学工夫论首要之环节。言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10]朱熹亦指出:“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11]他们大都将个体在主观思想上预先确立某种道德理想和目标视为道德教育的首要环节,认为此种道德志向的确立能够帮助个体遵循既定的方向进行修养锻炼。现代德育理论认为“‘立志’就是确立一定的道德理想与目标、是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主观动机问题,其构成了促进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推动力,对于道德培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12]17因此,当代德育工作应强化立志教育,帮助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首先,要加强信仰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较高限度的德育目标,为个体对终极道德价值的追求提供精神性支撑。其次,将道德教育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实践中,帮助青少年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日笃其志”,最终达到终身持志的德育效果。

(二)当代德育要充分调动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当代德育要重视发挥个体在道德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先秦儒家十分强调道德的主体性建立,肯定个人在道德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13]孟子以性善说为基础,更加强调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是一种“自求自得”的过程,深化了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与关注。现代德育理论也强调将现实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教育真正的过程也并非是对受教者进行简单粗暴的外在理论的灌输与影响,其实质在于促进、引导受教者进行主体的自我构建。在这里,人作为主体构成了唯一的主动者,教育也随之成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12]71。道德主体性体现的是道德的自律,它使个体向善而行的道德观念成了自觉自愿的意识,能够使人的道德修养更为纯粹,道德境界也更为高尚。因此,当代德育工作必须充分肯定和尊重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并通过有效的德育活动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挖掘和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

四、结语

毋庸置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的建设工作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应用,通过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能够很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道德人格观中蕴含着当代社会德育实践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阐释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德性理论并充分衔接当代德育实践,能够深入推动传统德育思想与当代德育理论的现实联动,从而有效促进当代德育的实效性,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2]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杨伯俊.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赵岐.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张奇伟.仁义礼智四位一体——论孟子伦理哲学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3):94-99.

[7]董卫国.性善与工夫——孟子言性善的角度与理论特色[J].孔子研究,2019,(03):87-98.

[8]王正.心、性、气、形:十字打开的孟子工夫论[J].中州学刊,2016,(06):100-106.

[9]杨海文.“浩然之气”与孟子的人格修养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8,(12):28-37+2.

[10]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1]朱熹写编,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20.

[12]鲁洁.鲁洁德育论著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13]陈中.儒家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建立——以“四书”为中心[J].贵州社会科学,2017,(04):23-29.

作者简介:

杨慧情,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工程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孟子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磨刀不误砍柴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