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儒家经权思想

2025-02-09狄明

今古文创 2025年2期
关键词:孟子孔子

【摘要】经权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对其有丰富的理解,代表人物孔子以及孟子,都对权变思想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孔子身为儒家哲学家之首,他的经权思想对后世的经权研究影响广泛。孟子身为“亚圣”,继承并且发展了孔子的经权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经权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孔孟二人及其主要文献《论语》《孟子》来浅析儒家经权思想。

【关键词】经权;先秦儒家;孔子;孟子

一、经权思想内涵

经权说是儒家在关于人们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道德行为选择规范性与灵活性二者关系的哲学思想。“经”最初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为织布的竖线[1],因为织布时经线是不动的,后延伸为“常”“不变”的意思,后最终理解为一般意义的规范性内容,即万事万物运行所需要遵守的规章。“权”最初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黄华木,一种树木的意思[1],后来成为汉语中常说的衡量事物的标准,后最终演变出了具有哲学意义的通达权变的含义。理解了经权思想的本义后,下面来具体论述在儒家思想中“经”思想的内涵。

(一)仁者爱人

“仁”作为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在《论语》中,可以在很多场合以及不同弟子描述中找到“仁”。在孔子的眼里,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其政治理想中的重要内容。在关于“仁”的定义中,最为直接明确的即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而是经的重要内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即为“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当“仁”的内涵由家庭层面延伸到国家层面上来,孝悌就变为了忠君,在君臣关系上,许多学者也将其看作家庭父子关系的突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2]孔子将这两种关系联系起来,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也不会去犯上作乱,会忠诚于君。这便是孔子“仁”在国家关系层面的体现。所以仁的两个层面的理解:孝悌与忠君构成了“经”。

孟子认为仁同样重要,孟子将仁扩展到君王的仁政之中,孟子建议梁惠王实行仁政的王道思想,民贵而君轻,君王要减轻税赋,使民有恒产,与民同乐。则可以实现“仁者无敌”。因此,仁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是构成儒家经的最重要部分。

(二)舍生取义

义的本义是公平正义的意思,是我国古代人一直以来的道德追求,拥有义的品质,在今天也是人们非常崇尚的。先秦儒家对义也有着极高的评价,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2]孔子不仅将义看作为君子小人的区分点,更把其当作君王使民众信服的重要品质。“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孟子曾经面对生与义二者的抉择时,毅然选择了舍生取义。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义利观念,明确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批判杨朱墨翟的思想是急功近利,不看重义。在孟子生活的年代,普通大众都只知道追求利益的话,道德伦理将会被践踏,社会风气将会变得动荡不安。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开篇便提出义利之辩,孟子与梁惠王讨论如何使国家兴旺,提出“亦曰仁义而已矣”,将仁义放在了最高地位,同时探讨“义”对《孟子》有着贯穿全文中心的作用。因而义同样作为儒家要坚守的经的重要内容。

(三)性本善论

性善论作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滕王公》开篇即讲:“孟子道言善,言必称尧舜。”[3]孟子十分看重并主张性善论,并提出四心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其分别为仁义礼智信的四个发端,这就像是人的四体,也称四端说。这些是我们从生下来就拥有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所以说人性与生俱来就是善的,是必然的。[4]孟子认为我们不仅有善端,并且有向善的本性。孟子提出了不忍人之心,并进行了具体解释,《孟子·公孙丑上》讲道:“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3]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就像人们看到一个小孩快要掉到井里,会自然而然地恻隐想要帮助他,并不是因为认识小孩的父母,也不是想博得乡里人的赞誉,所以恻隐之心是人们拥有的高尚品格。所以作为一般意义规范性的“经”,性善也是其重要的部分,人们做的任何事情都要向着善的结果,就像见孺子入井,人们会心生恻隐这样善的本性,所以性本善论也是经的重要组成内容。

二、儒家权变的具体应用

(一)亲亲相隐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件事情:“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2]叶公是一个地方的管理者,他向孔子说,他管理的地方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作为儿子却选择来告发他,这是多么正直。孔子对此不认同,他认为真正正直的人会选择为自己的父亲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下来这种不光彩的情况,才是在这种情况真正直的体现,因为如果父亲被揭发,则会遭人耻笑,甚至受到刑罚,如此将会使父亲陷入大不义之地,是为不孝,正违反了儒家最为重要的经:仁义孝悌。因此孔子会说,他生活的地方的人不会这样,他会仔细考虑,审时度势,运用权变,即使损失自己的品德,也不会违背孝,去践踏仁义。这是孔子面对仁义与法两难的困境中做出的选择,为了更高的道德原则——仁义孝悌,孔子将自己的品德进行权衡变通,是为了更好地坚守经来行权。叶公与孔子的辩论表面上是情与法的冲突,但深层次上看是家与国,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叶公作为管理者,在这个角度上认为国家利益更高。这个行为有利于社会的良好风气,所以认为该人为正直的人。而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更倾向家庭亲情血缘的角度,追求家庭稳定,子为父隐从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蕴含天然的合理性。亲亲相隐是古代典型的道德困境难题,面对情与法两难的道德困境,孔子做了权衡和变通,指明了解决这种困境的权变方案。而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人,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权变思想。《孟子·尽心上》记载了相似的两难困境:“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3]与孔子非常相似的处境,孟子为舜做出的选择是,抛弃自己的皇位与天下,带着父亲逃到偏远的地方,以此来躲避影响。孟子所处在的场景是更为困难的,舜作为天下人的领袖,他应该爱护天下子民,但同时也应该爱自己的父亲,但孟子认为,即使是天下的首领也无法改变局势,能做的只是分析权衡,因此,他建议舜应该放下权力,陪父亲躲避去到没人的地方生活。孟子和孔子的想法有着极为相似的妙处,他们都认为在当时人治的社会中,仁和孝要高于礼法,这是他们能够机智行权的体现,这里的行权也是为了更好地符合经的要求,也是体现了儒家一直倡导的孝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

(二)君臣之道

上文讲述的为儒家对待家庭父子亲情与社会礼仪法律两难之间的选择,儒家的观点里,首先要处理家庭父子之情,然后才能顾及君臣礼法。孔子首先提倡尊君,孔子认为要“事君以礼”“事君以忠”。(《八佾》)[2]对待君主,要用尊卑礼仪来侍奉君主,要想法设法维护君主的权威。孔子虽然强调尊君,但是不片面说臣子要无条件服从君主,而是要双向互动,在《八佾》中,孔子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首先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君必须以礼待臣,然后才是臣忠于君主。如果君主做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可以据理力争,但不可以欺骗他。“勿欺也,而犯之。”(《宪问》)[2]而如果君主固执己见,则适可而止。“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2]不丢弃自己的人格,掌握好分寸,而不是失掉自我。与传统对君主全心全意的忠诚侍奉之外,孔子的君臣观无疑是进行了分析权变,在尊君事君的基础上,增加君臣之间的良性互动,目的是为了君主能够放下颜面,更好地听取有益的意见,为的是能够更好地造福天下人民的大义。

对此君臣关系,孟子有着更进一步的解读:“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异姓之卿,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3]不同的身份,面对君主犯了大错,首先都应该进行劝谏,然而反复劝谏君主都不听从的话,孟子认为,身为贵戚之臣,有能力去代替代大错而不听的君主的地位,而异姓之臣,只能辞官离去。孟子在这进一步细分臣子的身份,贵族之臣,面对君主大错反复的劝谏无效果那么就能够进行权变,自己成为君主,而异姓之臣,反复劝谏无果的话只能辞官退隐。孟子同样主张尊敬侍奉君主,但他运用权变,给了贵族之臣高尚的权利做君主,为了是使国家的基业能够稳固,使天下安定发展,这也是其运用权变的最终目的,为了符合更高的经。

(三)祭祀之礼

我国历史各个时期各个流派都非常重视祭祀礼数,先秦儒家同样也不例外,首先孔子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孔子将丧礼和祭祀与百姓和粮食放到了同一地位,可见其重要性。其次,孟子也非常重视祭祀之礼,《孟子·告子上》记录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孟季子与公都子对义是内在还是外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孟季子通过与自己的哥哥和本乡的长者一起喝酒,虽然更恭敬自己的哥哥,但却要先向本乡的长者敬酒的事例来说义是外在的,而公都子认为义是内在的,但是辩论不过孟季子,于是来向孟子请教。孟子便用自己的弟弟和叔叔举例来说,平常状态下,肯定更要恭敬自己的叔叔,但是如果弟弟作为祭祀的代理,那么肯定要更恭敬自己的弟弟,这是由所处的位置来决定的,并不是说义就是外在的,相反是内在的。因为孟子对于祭祀之礼的重视,所以即使是自己的弟弟,其作为祭祀代理,也要比叔叔更受恭敬,这是通达权变的做法。在常态下,会更恭敬自己的哥哥和叔叔,但特殊非常态情况下,与同乡长者喝酒以及弟弟为祭祀代理时,则需要通达权变,更恭敬同乡长者与弟弟。这是兄弟之情与祭祀之礼的两难困境,孟子运用权变,选择了更为重要的祭祀之礼。

三、行权的标准

(一)守经行权

首先最重要的行权标准是守经行权,儒家最重要的“经“即为仁义礼智[5],孔子”仁“的思想是其核心思想,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主要来与其弟子的论述,《论语》中,“仁”一共出现了109次,有着丰富的含义。《论语·颜渊》中记载:“克己复礼为仁。”这里指通过自己内心的克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就算做到仁了。《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孔子仁学最重要的体现,这是仁的基础,爱人是爱他人。孔子的仁主要包括:孝悌、克己复礼、爱人的意思。这也是孔子最为看重的“经中之经”,将这些当作行权的标准,就可以很好地来行权了。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最重要的经是“义”。《孟子·离娄下》记载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品德高尚的人,说的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做事情不一定非要有结果,只要合乎道义就可以了。孟子以是否合乎“义”为道德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孟子》一书中提到108次“义”,具体内容也很丰富,有对长辈的尊重,对君主尽心辅佐,做事情的正确道路等等。《孟子·离娄上》记载道:“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认为仁的主要内容是孝顺父母,义的主要内容则是尊敬兄长。其也记载道:“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侍奉君主也要用道义,用仁政要求君主讲求仁义。这都是孟子思想中“义”的内涵,是孟子“经”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行权的标准。

(二)适宜行权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义”的另外一层含义也应作为行权的标准,即适宜。《中庸》中解释道:“义者,宜也。”所谓义,就是适宜,即在不同的场合中做事便宜恰当。这与一种原则想契合,即“价值衡定原则”,这种原则认为,面对道德两难困境时,行权的标准应该是对各种可以采取的措施导致的后果进行价值比较。品德高尚的人遇到两难困境时,一定会权衡比较,选择更适宜的做法,这种依价值选择确定是否行权,怎样行权的办法就叫做“价值衡定原则”。就如窃负而逃这个案例来说,放下天子身份,带着父亲逃到海滨自在地生活,与继续做天子而不能赡养父母来说,按照价值衡定原则来说,孟子认为前者重要得多。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适宜行权”看作“守经行权”的一种补充,进而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当作行权的标准,具体来进行实践。

四、结语

儒家经权思想作为研究孔孟思想乃至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的一个部分,学术界中的研究不断发展。在整个中国哲学中,有很多先哲对经权思想都有着丰富的理解,受限于篇幅,本文只从先秦儒家孔孟二人的经权思想展开论述。追溯根源,从经权二字最初的本义出发,逐步探究其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哲学层面的意义,然后通过孔孟二人主要经典《论语》《孟子》的研究,概括了儒家经权思想中的经具体包括的仁、义和性善等内容,详细说明了孔孟二人“亲亲相隐”“君臣之礼”“祭祀之礼”等很好地运用权变的例子,将权变的思想带入实践,以此为案例,最后总结究竟怎样行权,即要“守经行权”与运用“价值衡定原则”来作为行权的标准与方法,指导人们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再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5]成云雷.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权[J].孔子研究, 2007,(05):35-42.

猜你喜欢

孟子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磨刀不误砍柴工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