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2025-02-09周晨

今古文创 2025年1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

【摘要】北京中山公园由明清社稷坛改建而成,于1914年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城市公园。从皇家禁苑到公共园林,再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余年来,公园见证了一代代园林人的传承与创新。为了进一步推动北京中山公园的旅游宣传,提升其国际知名度,本文以北京中山公园的景区文化介绍及其英译为研究语料,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理论,探究最适合该公园景区文化介绍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增补、删减和意译等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关键词】功能对等;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翻译;旅游翻译

一、引言

“旅游自古就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6]2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旅游业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凭借其深厚的文脉底蕴和集聚的文化资源,不仅成为国内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而且成为国际游客来华领略中国厚重历史文化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北京中山公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中外游客体验北京古都风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绝佳之地。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处重要景点,北京中山公园再次迎来了游园高峰。北京中山公园的景区文化介绍及其英译在提升公园的国际知名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以中山公园的景区文化介绍及其英译为研究语料,依托功能对等理论,深入探讨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山公园的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注入新的活力。

二、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

(一)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简介

北京中山公园地处北京市中心,是一座具有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其前身为明永乐18年(公元1420年)遵照《周礼》“左祖右社”的礼制辟建而成的“社稷坛”。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社”指土地神,“稷”即五谷神,社稷坛就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同时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明清两朝的25位皇帝在此共举行过1372次祭祀活动(含皇帝主祭328次),因而社稷坛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皇家祭坛之一。1914年,社稷坛被改建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时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平城内第一座公共公园,同时也是封闭的皇家禁苑转变为市民休憩的公共空间的开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其灵柩曾停放于园内拜殿。为了纪念这位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1928年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

作为一座在明清皇家祭坛基础之上改建的公园,北京中山公园不仅完好地保留着了原有的祭坛,还先后增葺了山水、花木、亭榭等景观和建筑,成为北京城内一处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2011年,北京中山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近些年来,通过修缮、维护和建设,公园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数据显示,2023年公园共接待游客350余万人,2024年上半年游客数量达180余万人。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位于中轴线上的中山公园迎来了新一轮的游园高峰。

(二)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翻译

北京中山公园,尤其是园内的社稷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反映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展示古都历史文化脉络的一个截面”[3]25。因此,在翻译中山公园景区文化介绍的过程中,译者需要特别关注并准确传达原文所隐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以使外国游客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与原文相近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厚重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游览欲望。同时,考虑到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译文的语言应力求简洁明了,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或晦涩的词汇和句式,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三、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一生致力于《圣经》翻译,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便是其理论的核心,其前身是“动态对等”。所谓动态对等,是指“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文体上”[1]12。随着动态对等理论的不断发展,奈达于1986年在其与他人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一书中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意在使术语含义更加通俗易懂,避免引起误解。“功能对等”重点强调“动态对等,关注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对等,以意义(或信息和内容)为首要目标,其次才是形式”[5]3,其核心理念是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做出的反应与源语言读者在阅读原文时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即达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功能对等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翻译过度关注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转而将关注点转向意义的传达和读者的反应,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导原则,也为翻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功能对等理论下北京中山公园景区

文化翻译策略

北京中山公园作为北京坛庙园林的代表,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景区文化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更在于如何有效地向外国游客传达公园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不仅要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还需要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那样理解并欣赏译文。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翻译。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的翻译策略,旨在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领略中山公园的独特魅力,为公园的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注入新活力。

(一)增补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北京中山公园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景区文化介绍涵盖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典故传说及历史事件等内容。这些信息对中国人而言通常是耳熟能详的常识性知识,但大多数外国游客却对此知之甚少,因而仅靠直译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深层内涵,甚至可能引发误解。为确保外国游客能够充分理解并欣赏北京中山公园的文化内涵,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进行必要的增补,具体方法包括注释、解释、类比等”[2]141。通过适当补充必要的背景信息或解释性内容,译文不仅能保持原文信息的完整性,还更易于外国游客理解,从而达到“译文在译文读者心里的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里的反应相似”的效果。

例1:

原文:

后稷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后稷,姓姬,名弃,是尧舜时期的农官。

译文:

The story of Hou Ji is widely spread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Hou Ji,with the surname Ji and the given name Qi,was an agricultural official during the time of Emperor Yao and Emperor Shun (Yao and Shun were legendary sage-rulers of antiquity in China).

分析:

在汉语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三皇五帝”,是远古三位圣王和上古五位圣王的合称,他们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而尧和舜正是“五帝”中的两位。尧在位期间不仅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而且还推行历法,颁布时令,为百姓农耕提供了借鉴,因此被司马迁誉为“最为理想的君主”。尧晚年传位于舜。舜被誉为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他在位时虚怀纳谏,惩罚奸佞,任贤使能,因而百业兴旺,开创了华夏政通人和的局面。尧舜的时代也因此成为古人心目中的理想时代。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是熟知的常识,但大多数外国游客却不甚了解,在翻译时如果不加以解释,他们可能就会因为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而对原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历史功绩产生误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有必要补充介绍尧舜的身份信息,以便外国游客能够准确理解原文内容,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功能对等。

例2:

原文:

公元1900年6月20日,克林德不顾清政府要求各国公使离京的要求,前往总理衙门。

译文:

On June 20,1900,Ketteler disregarded the Qing government’s demand for all foreign envoys to leave Beijing and proceeded to the Zongli Yamen (the foreign office established by the Qing State to deal with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between 1861 and 1901).

分析:

对照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对原句中的“总理衙门”一词进行了增补。总理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为办理纷繁复杂的涉外事务而设立的一个特殊的外交机构”[7]42。它打破了传统的外交格局,全面负责清朝外交和洋务,开启了中国外交走向世界的历程。由于英语中没有语义完全对等的词汇能够表述该词的含义,所以在翻译时采取了音译的措施。然而,仅凭汉语拼音“Zongli Yamen”,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晚清历史知之甚少的外国游客还是无法准确理解该词在原句中的含义,所以译者势必需要进行增译,以补充说明该机构的职能。通过增译 “the foreign office established by the Qing State to deal with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between 1861 and 1901”,外国游客能够清楚地了解总理衙门在清末外交事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继而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

(二)删减策略

删减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重复的、高调或隐晦的话语和堆砌的词藻,以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在翻译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的过程中,删减策略的应用也较为频繁。对于那些具有高度文化特性且可能对外国游客的理解造成障碍的内容,在不影响原文核心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应用删减策略能够简化信息、突出重点,减轻读者阅读时的信息负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功能对等。

例3:

原文:

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明清两朝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

译文:

From 1421 A.D.to 1911 A.D.,the emperor or dispatched official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eld more than 1,300 ceremonies here.

分析:

年号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纪元”,此后凡新君即位,按例都会改用新年号纪年,历代相承。原句中的“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而“宣统”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年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年号。然而外国游客通常并对这些知识缺乏了解,如果根据原文进行直译,即翻译为 “From the 19th year of the Yong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1421) to the 3rd year of the Xuant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1911)”,译文显得过于繁杂,可能导致信息混乱。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了删减策略,省略了年号的翻译,仅保留了公历纪元这一源自西方社会并且是当今国际社会通行的纪年方式。这种处理手段不仅简化了译文,使其更易于理解和阅读,还避免了因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此外,原句的重点在于阐述封建皇帝曾在社稷坛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仪式,从而凸显社稷坛的重要性,而非皇帝年号,因此删去年号也并不会影响原文核心信息的传达,外国游客在阅读译文时仍能获得和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例4:

原文:

他的母亲叫姜嫄,传说,姜嫄在一次出游时看到地上有巨人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结果就怀孕了并生了一个男孩。等孩子生下后,姜嫄觉得孩子来历不祥就想丢弃他。

译文:

According to legend,his mother,Jiang Yuan,came across a giant’s footprint during a tour and,out of curiosity,stepped on it.As a result,she became pregnant and gave birth to a boy several months later.Believing the child was born ominous,Jiang Yuan decided to abandon him.

分析:

例1提到“后稷,姓姬,名弃,是尧舜时期的农官”。该案例中的这段话就接在例1这句话之后,阐述了“稷神”后稷名“弃”的缘由。原文先是提到“姜嫄生了一个男孩”,接着又说“等孩子生下后”,虽然在叙事上非常详细,但实际上这两个信息点是重复的,因为“生了一个男孩”就已经涵盖了孩子已经出生的事实。语义重复的现象在汉语中极为常见,但是,与之相反,“一般来说,除非有意强调会出于修辞的需要,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重复”[4]221,而省略是避免无意图重复的方式之一。笔者在翻译这句话时并未翻译“等孩子生下后”,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来看,删减策略在此处的应用是合理且有效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为导向,将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反应相结合,并忠实于原文。在该案例中,删减重复信息不仅没有影响外国游客对原句的准确理解,反而使得译文更加简洁易读,因此,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功能对等的要求,实现了译文在内容传递和读者体验上的预期效果。

(三)意译

与直译相比,意译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适用于一些文化背景较为复杂或难以直接翻译的内容。在翻译像北京中山公园这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景区文化介绍之时,译者通过使用意译策略,可以将原文中文化色彩浓厚的内容调整为更符合目标语文化背景的表达。这不仅避免了直译可能带来的生硬感和理解障碍,还能有效保留原文的文化精髓,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例5:

原文:

唐花坞是公园内常年展览花卉的地方,多年来公园运用花期控制技术,使牡丹、梅花、迎春花在腊月同时开放,成为京城花事一景。

译文:

Tanghuwu is the place where various flowers are on display all year round.Over the years,the park has utilized flowering period control techniques to synchronize the blooming of peonies,plum blossoms,and winter jasmine in dead of winter,thus becoming a renowned floral attraction in Beijing.

分析:

“腊月”是中国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在翻译这一词语时,译者并未将其简单地译成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因为这种直译难以充分传达出原文所隐含的腊月时节“天寒地冻”的深层含义。鉴于此,译者选择了英语俚语 “dead of winter”,该词经常用来形容“冬天最寒冷的时期,隆冬时节”。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重点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思想内涵,而非拘泥于原文形式的逐字逐句对应。在该案例中,译者通过将“腊月”意译成 “dead of winter”,不仅使译文的语言自然流畅,而且还用贴近目标读者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了原文所隐含的严冬意象。这一策略的应用使得外国游客对译文的理解和反应等同于源语言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反应,从而实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

五、结语

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了增补、删减和意译等策略在北京中山公园景区文化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北京中山公园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形式和表层语义上的对等,而应致力于在目标语言中准确再现原文的核心信息和文化内涵。为此,译者必须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用语习惯和信息接受能力,并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以确保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本研究为其他景区的文化翻译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在实际操作中,译者仍需根据具体语境和读者需求进行判断与选择。希望本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北京中山公园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前来游玩,领略其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Nida,E.A.amp;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82.

[2]曹立华,王文彬.目的论视阈下跨文化语言交际规范之研究——以辽宁旅游景区宣传资料汉英翻译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6):138-143.

[3]盖建中.社稷坛(中山公园)整体保护理念与措施的研究[J].北京文博文丛,2020,(03):21-25.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谢晓宇.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翻译策略探索[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五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22:16.

[6]赵珊.世界旅游业期待中国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11-24(012).

[7]周利兵.评说总理衙门的作用[J].云梦学刊,2007,

(S1):42-43.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商务英语语篇功能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莱尔《老年的浪漫》英译本语言浅析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电气说明书翻译
谈汉语语气助词在英译汉中的使用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中国市场外资品牌车系名称汉译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