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

2025-02-09杨肇蓉

今古文创 2025年1期
关键词:程度副词语法结构

【摘要】在传统的汉语语法系统中,程度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但近年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不合语法规则的结构开始出现在日常口语交际、文学作品、网络媒体中。本文主要是从语法角度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产生的原因、名词类型、名词的共性及其结构特点。希望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加深对该结构的认识并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语法结构

语言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就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受其影响,涌现出许多不合语法的结构,如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语言的发展也有其自身内部因素,但内部发展是不平衡的,语法的变化发展相较语音、词汇而言较缓慢些。在汉语语法规则中,程度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无疑是打破了此规则。但这一语法结构在文学作品、日常交际、大众传媒中广泛使用,也间接的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很阳光、很中国、很左边……”这一结构在交际中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并且在语言学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邢福义先生曾对“很淑女”一类说法进行过深入研究,“既认同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这一语法规则,又肯定副名结构存在的合理性”[1]。学者高飞从认知角度对该结构进行研究,揭示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与隐喻机制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该研究的发展,[2]而学者林荣钦则将重点放在名词上,对该结构中的名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产生的原因

语言的变化发展既存在内部因素又存在外部因素。就内部因素而言,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反之,同一类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来充当”[3]。这就给“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就外部因素而言,语言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求异心理和社会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

语言是对时代的反映,社会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改变都会使语言发生变化。魏晋时期,佛教一度在中国盛行,导致大量佛教用语涌入中国且被大量应用于日常交际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出现了言文脱节的现象,“五四”时期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改变了文言文独尊的局面,在民众中推行白话文极大地推动了语言的发展,方便了交往;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很青春、很中国、很女人……”等“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发展到被大众接受并使用,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语言的传播需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载体也在不断地丰富。现代以来,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成了语言重要的传播载体。大众传媒推动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发展,让这一结构在大众日常交际中流传开来。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场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在评价中国礼节和传统服饰时用了“很中国”一词来形容,“很中国”一词便成了大众生活中的热词。这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结构在大众日常交际中不但没有造成障碍,反而有很强的生成性。大众传媒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将新出现的语言现象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语言就是在这期间逐渐发生变化。

(二)群体推动作用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地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体对语言新的心理诉求,使得人们冲破了传统汉语语法规则的禁锢,从而推动这一结构在群体间流动。陈原先生曾说过:“语言的变化确实有一些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4]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较早地出现在作家群体中,许多作者将这一结构应用到文章中,使作者可以用更加简洁的文字把事物描写得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较大多数人是不认可的,但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却常常能看到这一结构的身影,作家群体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大众了解和接受这一结构提供了平台。

年轻群体是“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主要使用者,而“很+名词”的结构占较多数,如“很雷锋、很学生……”。这一群体接受新东西快、善于创新、追求标新立异,他们在用词上倾向去追求新鲜感,通过打破原有传统汉语模式,创造出属于这一群体独特的表达方式。“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容易模仿、互动性强、结构新奇,年轻群体追求新颖和独一无二的交际需求得到满足,以致这一结构较快地成了潮流趋势。

(三)语言内部因素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具有不同于印欧语系的特点。汉语中,“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同一类句法成分又可由不同的词类充当”[3],这就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黄廖版《现代汉语》对副词的解释是:“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5],但各词类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名词在一定场合也可以兼作动词、形容词,兼类词较多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例如:“规矩”一词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形容词。由此可以看出,有些词虽然被划分为名词,但也拥有像形容词一样的描述功能或像动词一样的支配功能,因此“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出现就有一定的合理性,是顺应语言发展规律的。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出现还得益于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相较语法、语音而言,词汇系统更新得非常快,词义对社会的反映最灵敏,变化最快。由于社会中不断出现新事物,人们为了表达这些新事物往往会创造新词,但频繁的创造新词语不仅会造成语言的繁杂,还会增加大众的记忆负担,因此旧词会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增加词的义项,用来表述新的事物,例如“铁”的本义是指一种金属元素,到现代则引申出坚固之意,可以用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很铁”一词便应运而生。

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名词类型

在汉语各词类中,名词的种类可以说是远超其他词类,“可以分为一般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等”[6],但能进入“副名”结构的名词并不多。在通过大量语料的对比分析后发现,此结构中一般名词的占比较大,其中一般名词在黄廖版《现代汉语》中又可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抽象名词等”[7]。下文以一般名词为主来谈论这一结构中的名词现状,其他则统称为其他名词。

(一)普通名词

普通名词中的绅士、路痴、市侩、小市民、牛、学生等词是“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较常见到的名词,具体可以从下列语料中体会这一结构的独特之处:

1.你真的很路痴……(金鱼酱《人间告白》)

2.杜林祥快步上前,很绅士地扶起女记者……(龙在宇《掌舵》)

上述提到的“很路痴”“很绅士”等都有表示程度加深的意思,像这一类的词还有“非常垃圾”“特男人”等。

(二)抽象名词

程度副词修饰抽象名词是副名结构中较常见的形式,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抽象名词可以使其词义具体化,从而增强表达效果。抽象名词游离在名词和形容词两大词类之间,在一定的语境环境下,其词义可能发生改变而转化成形容词,这也减少了抽象名词进入副名结构时的违和感。例如:

1.我在屏幕上很本色……(康辉《平均分》)

2.有时我们真的太书呆子气,太缺少这种了冷酷和干练。(刘慈欣《三体》)

“本色”“书呆子气”都是抽象名词,它们进入副名结构时并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但如果脱离语境则可能会使受话者的理解造成偏差或产生歧义,因此在选用抽象名词时应尽可能选择大众熟知的。

(三)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进入副名结构的比较少,一般都是大众了解的指人或指地名的专有名词,像“林黛玉”“阿Q”等指人名词一定是在某方面比较突出、有代表性并且被大众熟知,这些专有名词进入副名结构时能快速地被理解和接受。如:

1.如果是父亲,说不定反而会选后者,父亲有时候流露出的眼神,很林黛玉。(吴义勤《我需要和你谈谈》)

2.有一些人、景和物,会让我们由衷自豪地说一句:“这很中国!”(新安晚报《双节合一这很中国》)

“林黛玉”不再仅仅是指某个人的名字,更多的是突出林黛玉身上那种柔弱、郁郁寡欢的特质;“中国”也从特指某个地方引申为中国人身上坚毅的精神、中国传统、中国建筑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东西。“很林黛玉”“很中国”所表达的含义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因此无论在何种语境下大众对这种表达都不会产生歧义。

(四)其他名词

除上述几类名词外,在这一结构中我们还能看到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有些时间名词自身并没有确切的时间范围,例如:上午、下午,因此这类时间名词并不需要用程度副词来修饰。但像“现代、古代”等表示历史时段的名词则可以。对于位置名词而言,大多数双音节位置名词都可以被程度副词修饰。如:

1.他心急火燎,拍马跑在最前头……(康浩明《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

2.姥姥的思想很现代……(倪萍《姥姥语录》)

三、“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共性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名词都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如“很悲剧”“很淑女”“很热门”中的名词“悲剧”“淑女”“热门”都是属于定中结构的名词,前一语素带有形容词性,且这一类名词的语义重心在前一语素,程度副词修饰的重心也在前一语素,从这一角度看该结构并没有突破语法规则,也解释了这一结构在日常交际中广泛使用的合理性。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名词词义还带有模糊性、大众性、语义丰富的特点。

(一)词义的模糊性

进入 “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中的大都是抽象名词,这一类名词往往表义模糊,给人一种不确定性,且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特征。例如,我们对“传统”一词的概念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东西能准确全面地表现出“传统”一词的词义。“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表达的意义、传递的信息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在日常交际中,话语交流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所表达的模糊内涵中,大都需要依靠听说双方在相同的认知基础上选择出符合语境环境的具体的意义。但由于个体差异性,其选择也可能会造成话语理解的偏差。

词义的模糊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延展性和收缩性。抽象名词没有实物参考,这一特点给人提供了联想的空间,因此词义向外延展就有无限的可能性。但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后,程度副词起到了限制作用,词义向外延展的空间便有了边界。例如“很感情的人”中“感情”可解释为对某人或某物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加程度副词“很”后限定了其义项,可理解为是重感情的人或感情用事的人。

(二)词义的大众性

当一个新的结构出现在日常交际中时,听说双方一定对这个新结构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共同的认知基础。例如“祥林嫂”“葛朗台”“阿Q”等都是大众所熟知的人物,大众对他们身上所突出的特点的了解都是一样的,即拥有相同的认知基础。当这些词进入到“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时,程度副词并不是在修饰名词本身,而是在修饰这个名词所代表的、大众所熟知的特性。如,在交际中出现“很葛朗台”这一结构时,人们会自然想到葛朗台吝啬、贪婪成性、老奸巨猾的特点,因此“很”并不是在修饰“葛朗台”这一名词,而是在修饰葛朗台身上的特质,可以说成“很吝啬”“很贪婪”“很老奸巨猾”。

由此可知,词义是否具有大众性是名词能否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一个制约条件。如果一个名词的词义大众认知程度很低,那么当它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时,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日常交际受阻。因此,要想交际顺利进行,名词的性状义顺利激活,听说双方共同的知识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三)词义内涵丰富

词义的内涵丰富也可以说是词义的义素较为丰富,一个词具有许多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类别属性,因此选用词义内涵丰富的词,所描述的事物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交际中能起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想,内涵越丰富的一个词,留给大众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多,而它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很风度”中的“风度”有着文质彬彬、礼貌谦和、进退有度等内涵,而这些内涵都是交际中依据“风度”的原有内涵义所拓展得到的,这也丰富了“风度”一词的词义。

词义具有概念义和色彩义。在交际过程中,话语会带上听说双方的主观色彩,因此只有概念义而没有色彩义的名词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时,说话者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凭其主观意向增添出词的色彩义,表达说话者对某件事情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下还会转变词的感情色彩,大部分是将中性名词变成带有褒义色彩或贬义色彩的词。例如,“他是个很个性的人”,“个性”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是个中性名词,但当它进入到“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被副词“很”修饰时,便加深了词的性状义,转变为褒义词,表达出“他”是个独一无二、风格鲜明的人的意思。

四、“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特点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之所以能在交际中具有如此强的生成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一结构满足了大众表达与交流的需求,且这一结构具有其他结构所不具有的语用价值。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工具,语法规则也为这一目的服务,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所具有的经济性、新颖性等特点就很好地满足了交际的需求,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趋势。

(一)经济性

所谓的经济性是指人们通过少量的语词却能表达出全面而丰富的信息,语言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追求这一经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词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并不能将社会中新出现的事物全方位的覆盖。因此,交际的需要成为产生新结构的外在动力,出现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上述说明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具有模糊性和语义内涵丰富性,这些特点给人无限大的想象空间,听说双方可以在语境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与之相关的义素。例如,“很绅士”中的“绅士”,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人们对“绅士”一词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认为勇敢的是绅士,也有人认为谦虚的、深沉的是绅士,这些都不断地在扩大“绅士”的含义,而“很绅士”将不同的含义全部囊括其中,达到了短小精悍的程度,符合语言中经济性原则。

我们接触较多的副词修饰形容词的结构却没有像这一结构一样表现出较强的精简性。这是因为形容词并不像名词一样具有表现功能,它后面需带上名词或是能将省略的名词补充出来,这样形容词自身的含义才能表现出来。“副形”结构缺乏想象空间,没有“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所具有的延展性,导致“副形”结构的经济性不如“程度副词+名词”结构。

(二)新颖性

如果新出现的语言结构与以往常规的结构所要表达的意义是重合的,那么这便会造成语言的冗杂,不利于语言交际。但正是因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起到丰富语言词汇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现出其他结构所表达不出的意义,具有新颖性,所以此结构的出现和使用对语言的发展是有价值的。猎奇心理在语言发展上也是适用的,新鲜、新颖的事物往往比常规化的事物更加吸引人。

所谓新颖就是指别致、有创新感,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正是在打破旧有语言模式的前提下,产生的新的语言现象。在此结构出现前,人们只能按照传统的副词修饰形容词的方式来交际,如“很传统”要表述为“很古板的、很保守的、很守旧的”等,这些常规化的描述在交际中缺乏新意,且想要准确的表述出“传统”一词需要用大量的词语,这使得语言不够简洁,因此人们在口语交际中便会降低它的使用频率。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冲破原有语言模式,寻求表达结构的突破,用一种全新的、易理解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新颖性也是该结构能快速传播并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人们对现成的词语往往缺少挖掘的兴趣,反之,对临时产生的新词和新结构充满新奇感,因此“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快速引起大家的注意,并模仿起来。

综上所述,语言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任何凭空出现的词语和语言结构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它有存在的合理性。此结构是在社会发展和语言内部发展两种作用下产生的,而社会的发展变化又是主要因素。语法规则相对比较稳定,变化是缓慢的,但社会的发展是快速的,人们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就需要产生新的词语、创造出新的语言结构。“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具有经济性、新颖性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新颖和独一无二的交际需求,也提高了大众的交际效率。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关于副词修饰名词[J].中国语文,1962,

(5):18.

[2]于根元.副+名[J].语文建设,1991,(1):19.

[3]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8.

[4]刘晓.“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探究[J].语文学刊,2011,(12):67-68.

[5]白小宁.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现象产生及普及的原因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2013,(3):19-20.

[6]董瑶.浅析“副词+名词”的语义限制[J].安徽文学,2012,(2):101-102.

[7]邵敬敏,吴立红.“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18.

猜你喜欢

程度副词语法结构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
从文学作品看中日程度副词的使用特点
汉韩程度副词对比及偏误分析
长沙方言中的特色词尾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河南信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可”
《百家公案》的程度和范围副词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大学英语B级等级考试词汇用法和语法结构解题技巧
近年来流行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