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菌株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02-08朱进王海涛张华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5年2期
关键词:病原菌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菌株类型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124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CRBSI进行分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原菌菌株分离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重症患者CRBSI影响因素。结果" 共分离出2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7株,占比68.00%;革兰氏阳性菌8株,占比32.00%。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合并基础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留置于锁骨下静脉、导管腔数gt;1、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是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Plt;0.05)。结论" 革兰氏阴性菌是引起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的主要致病菌,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留置于锁骨下静脉、导管腔数gt;1、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是影响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病原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46.5;R459.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3--04

急诊救治危重症患者常需要应用各类导管,其中中心静脉导管(CVC)可用于输血、输液、血流动力学检测及提供营养支持等方面,伴随重症医疗的进步,CVC逐渐成为血液净化、液体治疗及输入抢救药物的重要通道,但其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问题日益突出,其院内感染发生率约为65.00%[1]。CRBSI可诱发患者产生免疫抑制,机体内免疫平衡被打破,正常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其炎症反应强烈,可引发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增加患者病死率,同时CRBSI易加重患者痛苦,延长治疗时间的同时,增加治疗费用[2]。因此,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的影响因素,对防治该疾病与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124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CRBSI的25例患者纳入感染组(病例组),未发生感染的99例患者纳入未感染组(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经诊断,患者符合《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3]中相关标准,确诊感染组均为CRBSI患者;②认知功能正常,具备自主表达能力;③患者临床资料完备;④患者及家属已知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③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器质性病变者;④中途转院或退出研究者。

1.2" 调查方法

(1)资料收集:通过回顾病历资料收集整理急诊危重症患者一般社会学特征和疾病相关资料,主要涉及年龄、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等情况。

(2)CRBSI诊断标准:根据《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进行判定,①患者体温持续升高且gt;38℃;②患者出现真菌血症、菌血症,且时间范围为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或带有血管内导管;③患者产生低血压、寒战、渗出脓液等临床症状;④抽取外周静脉血,培养结果至少有一次呈阳性;⑤除导管以外无明确感染源。

(3)病原菌分离及鉴定:取相应局部皮肤,取酒精[绍兴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浙绍食药监(准)字:2011第1640014号]予以消毒,拔出导管(北京天地和协科技有限公司,MMCVC1-14-15),处于无菌状态下于导管尖端5cm处剪断,将导管尖端放入无菌培养试管(上海希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规格:430172)中,立即送往细菌培养室,导管尖端接种、培养方法均取尖端5cm,置入试管后送检。设置恒温恒湿培养箱(山东博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鲁械注准:20242220153)参数,以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24h进行病原菌培养,并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湖南迈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湘械注准:20222220696)及配套细菌鉴定试条进行病原菌检测。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组间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以急诊危重症患者是否发生CRBSI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的影响因素。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发生率及病原菌菌株类型

本研究共分离出2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7株,占比68.00%,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9株),占病原菌的36.00%;革兰氏阳性菌8株,占比32.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5株),占病原菌的20.00%。见表1。

2.2" 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合并基础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而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2.3" 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的多因素分析

以急诊危重症患者是否发生CRBSI为因变量(是=1,否=0),以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包括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各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留置于锁骨下静脉、导管腔数gt;1、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是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Plt;0.05),见表4。

3" 讨论

由于急诊重症患者病情需要,CVC已成为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且随着重症医疗技术的发展,CVC逐渐应用于输血、输液、血流动力学检测及提供营养支持等方面,但不可避免的带来CRBSI隐患。CVC属于侵入性操作,易诱发患者感染,其中CRBSI最为常见,可进一步加剧患者痛苦、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因此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对指导临床用药及感染防控措施制定至关重要。

据有关资料[4]显示,与CVC相关的感染发生率约达为1.00%~27.00%,本研究显示本院急诊CRBSI发病率为20.16%,与资料结果基本一致,同时,本研究显示CVC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比68.00%、32.00%,引发CRBSI的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6.00%)、金黄色葡萄球菌(20.00%)等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是诱发CRBSI的转性需氧菌,当人体免疫功能处于低水平状态时,易引发机体各部位产生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侵入血液易引发CRBSI,并诱发菌血症、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安全[5]。因此,临床需加强病原菌监测,及时开展药敏试验并调整经验性用药,以期实现CRBSI的早期确诊和精确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均是急诊重症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导管留置时间:梁春荣等[6]研究证实,导管留置时间gt;7d,CRBSI发生率明显升高,与本研究相符。导管留置时间超过7d,微生物及细菌可沿CVC向内迁移且完全成长,其繁殖的细菌数量较多,大量细菌进入血液后,打破患者免疫系统平稳运行状态,免疫功能显著下降,细菌无法消除,易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及时更换导管,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7d,可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导管留置部位:有研究显示[7],CRBSI发生率与导管留置部位密切相关,穿刺部位是影响CVC产生CRBSI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股静脉发病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其原因在于股静脉深植于腹股沟部,其靠近会阴、肛门、尿道部位,细菌侵入机会多,细菌定植数量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CVC感染风险加剧;且下肢部位血流速度较慢,会阴部位易潮湿,利于细菌滋生的同时,还易受到大小便影响,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治疗过程中可选择锁骨下静脉予以穿刺,避免不易固定、感染率高的股静脉进行定位穿刺,以达到降低CRBSI发生率的目的。导管腔数:本研究结果显示,单腔管者感染概率远低于多腔管者,由于经CVC通道输入的血液制品、营养物质较多,极易于导管表面形成沉积物,进而形成一道纤维蛋白膜,同时患者皮肤表面寄生大量微生物,其沿CVC向内迁移,纤维蛋白膜发挥滋养与维护功能,可避免病原微生物及细菌被抗生素影响,且细胞得以妥善保护,因此腔管数量越少,所形成的纤维蛋白膜保护病原微生物及细菌能力越弱,病原菌繁殖数量减少,感染概率大幅下降。故急诊重症患者可根据病情优先考虑使用单腔管导管,减少感染概率。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是重症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患者体内正常菌群活动受到影响,菌群失调现象日益突出,患者逐渐出现细菌合并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频繁出现,增加CRBSI概率[8]。因此,应严格把控抗生药物使用量,平衡患者体内菌群,减少感染隐患。合并基础疾病:急诊重症合并基础病患者CRBSI发生率较高,其中伴有恶性肿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影响较大,其原因在于该类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较低,清除沿CVC通道入侵的细菌能力较弱,同时治疗过程中使用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药物较多,导致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感染风险显著上升。因此,对于急诊重症合并基础病患者,合理控制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药物用量,科学制定治疗方案,保护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抵抗CRBSI能力。

综上所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均是急诊重症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医务工作者需针对各类因素进行有效干预,降低感染发生风险。

4"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许严新,吴绍宏,等.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5):683-689.

[2] 陈彩合,马淑燕,黄文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4,36(2):183-188.

[3]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8):691-699.

[4] 邓欣,王佳琳,晏嘉,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其生物膜形成机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4,34(6):826-831.

[5] 杨兴肖,田建兵,李锦锦,等.肿瘤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4,34(12):1806-1810.

[6] 梁春荣,李高叶,陈务贤.基于Web of Science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护理研究,2022,36(15):2754-2759.

[7] 刘娟,李昌艳,顾芳,等.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4,34(6):837-840.

[8] 刘晓霞,邓亚芳,杨志勇,等.胃癌化疗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4,34(13):1983-1987.

[2024-09-24收稿]

猜你喜欢

病原菌影响因素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