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价值建构
2025-02-08唐晨曦
【摘" "要】人们对于死亡这一话题常避而远之,从而造成对死亡认知的缺失。医疗题材纪录片作为真实记录医院现场的艺术呈现形式,其中不乏对“真实死亡”的叙述。本文通过对《人间世》第二季这部纪录片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片通过直接再现与隐喻的叙事策略呈现死亡,并以零焦点、内焦点和外焦点等不同视角完成对死亡的叙事,从而传达出接纳死亡、审视死亡与超越死亡的科学生死观念。
【关键词】医疗题材;纪录片;死亡叙事
2019年,系列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以下简称《人间世2》)开播。开播以来该片获得大量关注,全媒体浏览量与话题总量超过千万,豆瓣评分高达9.5分,是我国医疗纪录片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一部在医院空间里真实记录生命故事的医疗题材纪录片,疾病叙事始终贯穿其中,而“死亡”作为疾病的极致体现,不可避免地呈现在其叙事结构当中。透过此种直面生死的影像,观者进一步了解死亡、接近死亡,产生对于生存与死亡这一终极生命命题的思考。基于此,本文从《人间世2》出发,分析医疗纪录片如何描绘死亡,如何通过叙事完成对死亡的呈现,并传播了怎样的生死观念。
一、书写:文本中的死亡叙事
“死亡叙事”是指以故事化的形式表述某个个体的死亡经历或临终过程,关于临终与死亡的经验便是其叙事核心。[1]在文本中我们从未停止对死亡的探索、追问与书写。
(一)死亡的叙述转向:从文学到数字媒介
在叙事文本中,关于死亡呈现的研究更多出现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当中。学者们从不同作品、不同作者出发,探究文学作品中死亡叙事的文本特征。文学是呈现与叙述死亡的主要载体,死亡叙事也是被文学作品广泛使用的叙事策略。死亡内嵌于文本结构当中,是一部作品必不可少的叙事推动力。[2]当代文学的死亡叙事又在不同时期内传达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哲学观念,建构着民族精神中的死亡意识及其文化。[3]
随着“叙述转向”的出现与可视化文本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使得死亡的表达更加多元,人们开始关注数字媒介中的死亡叙事。有学者分析电影中的死亡,包括古装电影、灾难电影、动画电影等诸多电影题材中的死亡呈现,也包括不同国别电影中的死亡表达。影视剧中也常常主动表现死亡,马力通过分析梳理日剧中涉及死亡的题材,认为“死亡”是日本电视剧叙事系统中反映现实社会与人生价值的重要叙事元素;[4]韩斌认为,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中呈现的普通中国人面临“死亡情境”时的表现,关注了中国大众在俗世生活中面临的令人困惑的急迫的生命问题。[5]还有学者将视角转向游戏,分析游戏能否表现死亡、如何表现死亡[6]以及游戏中死亡的意义。[7]总之,虚构的死亡在我们的中介生活中非常常见,在电影、电视剧、游戏以及社交媒体中,死亡以及死亡叙事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主题。
(二)《人间世2》:有关死亡的叙述缺失
虚构作品中的死亡主要通过标志性和象征性符号来进行呈现,但这些符号不会驱使我们去审视死亡,去追寻真正“看见”死亡的真实感。而纪录片中情况却迥然不同——死亡是一种复杂呈现的经历,是一种超越了可见范围的体验,其“通过真实影像使死亡的呈现成为可能”。[8]因此,作为一个人们常避而远之的话题,死亡在纪录片中的视觉呈现以及对它的叙事分析都十分缺失,也正是这种缺失导致我们对死亡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
以医疗纪录片《人间世》为例,自其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以该纪录片为文本进行传播学探讨。从宏观来看,讨论多集中于该纪录片的艺术风格、视听语言、传播策略等方面;就微观而言,学者进一步深入文本内部,探讨纪录片中对于医者形象、城市形象以及关于媒介伦理的呈现。叙事作为一种文本呈现及分析策略,成为众多学者对该纪录片的探讨角度。然而,死亡呈现作为医疗纪录片中的重要元素,学界却少有探讨,对于其中死亡叙事的分析更是近乎空白。
医疗题材纪录片的死亡叙事置于社会情境与文化背景下,以遵守伦理秩序为前提向我们描摹“真实的死亡”,潜在地填补了人们对死亡的“知识空白”,有利于重塑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死亡意识,同时引导受众去思考死亡背后隐藏的生命权力和生存观念。因此,本文选择《人间世2》作为视频文本分析材料,通过探讨纪录片中的死亡叙事路径,解析纪录片中“死亡”背后的内在意义与人文价值。
二、呈现:《人间世2》中的死亡叙事
(一)叙事策略:双重手法描绘死亡
1.直面死亡:死亡的身体符号呈现
死亡是一种由存在向消亡转变的复杂而系统的过程,人们难以精准而持续地用镜头捕捉死亡的全部过程。作为“死亡”发生载体的死者,其身体符号的呈现是死亡最直接的方式。[9]因此,纪录片中常常借助“身体”这一符号来暗示死亡的发生。
呆滞的神情、虚弱的肢体动作、异常的呼吸以及模糊的意识等特征暗示着生命主体意识信号的逐渐丢失,濒死的躯体是我们观察死亡、目睹死亡驱逐生命的场所。《人间世2》第一集《烟花》以安置在病床旁的摄像机位近距离观察死亡在骨肿瘤患者蔡炫安(安仔)小生命上的降临。躺在病床上的安仔面容憔悴,嘴唇暗淡无色,在弥留之际大口喘着粗气。第七集《往事只能回味》记录下了患者阮怀恩临终前的画面,他受瘫痪之困的身体早已无法动弹,僵化的脸上没有生气,只有一行泪从眼角滑落,等待着死亡将他全部吞噬。
遗体是“死亡”最直接的体现。丧失生气、完全静止的极端状态下的身体符号是生命信号完全丢失的证据,通过对遗体的呈现将死亡真切地推至观众眼前。第一集《烟花》中直接呈现医生向捐献眼角膜的安仔的遗体致敬的画面;第二集《生日》中医生推着盖着白布的吴莹的遗体走出病房,表达生命的散场。在尊重逝者的前提下,纪录片通过模糊处理等手法呈现逝者的身体符号,以朴实的方式陈述“死亡”,引发观者对生命真相的思索。
2.隐喻死亡:符号与象征的死亡暗示
隐喻是一种言谈方式和艺术修辞,皮尔斯将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索符号与象征符号三种类型来隐喻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10]通过指索符号的替代与象征符号的创造隐喻死亡的发生也是纪录片中一种常见表达形式。通过此种方式,影片升华出一种超越死亡的诗性美感,也给予观众以更加深刻与震撼的心灵启迪与净化。
所指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呈现出因果、时空邻接等关系,通过所指符号的代替引导观众将故事人物与“死亡”相联系,减少身体符号的直接呈现带来的视觉冲击,又起到为观众解释或强调的作用。《人间世2》中多次使用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字符号来指示死亡:第一集《烟花》中通过哀乐传递骨肿瘤患者生命的终结;第二集《生日》中消防战士刘杰的祭奠仪式也是对死亡的隐喻;第三集《呼吸》中尘肺病患者廖连和的死亡,则是透过一场日暮降临的空镜,通过由呼吸机的滴滴声向其子的哭泣声与呼唤声的转换,暗示生命的陨落。
与所指符号不同,象征符号需要以普遍的观念和文化传统去联想其与所指对象之间的抽象关系。第五集《抗癌之路》中反复出现鱼缸中金鱼快活畅游的镜头,象征身患乳腺癌的闫宏薇与“死神”的抗争,遗憾的是,金鱼最终死去,闫宏薇的抗癌之路也未能发生奇迹,纪录片中运用闫宏薇丈夫与女儿埋葬金鱼的系列镜头完成对死亡的隐喻。
(二)叙事视点:三重焦点展现死亡
1.零焦点叙事:呈现死亡场景全貌
零焦点又称“全知视角”或“权威视角”,在此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即作者,他了解一切人物与故事,无所不知。《人间世2》多用全知视角对死亡亲历者从生到死这一历程进行追踪式记录,呈现出逝者生命的缓慢流逝,将受众拉入对死亡过程的近距离体验当中,获得对真实死亡的感受。在第十集《暴风雪》中,从医生宣布胃癌晚期患者黄健已无法治疗开始,影像采用零焦点的叙事模式全程跟拍黄健妻子陪伴黄健度过的人生最后时光,从瑞金医院到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从初冬到新春。这一系列镜头都是以零聚焦的方式展现在荧屏之上,观众已知晓角色的过去和未来,也感受着黄健生命逐渐消逝的现在,在生命的一呼一吸之间获得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2.内焦点叙事:带动人物情感流露
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中,内焦点叙事是频繁使用的一种,也称为“移动视角”。在这类叙事中,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受众跟随该人物视角来观察故事的后续发展。虽然叙述者只能以自己的口吻讲述其所知道的事件,呈现的叙事内容并不全面,但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讲述,观众能直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对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认同。第一集《烟花》全程由画面主人公之一杜可萌担任旁白,13岁的杜可萌作为一名骨肿瘤患者,以故事讲述人的身份用家乡方言介绍着她以及她的病友们的故事。视频开篇,她用稚嫩的童声说道:“我叫杜可萌,今年13岁,他(病友王松茗)经历着的一切,我都经历过,我们得了一种病,叫作恶性骨肿瘤。”通过第一人称的童声解说,观众逐渐理解并跟随主人公杜可萌视角转动。在讲述病友安仔的故事时,杜可萌用“过年了,我给安仔发了好几次的消息,他都没有回我”,暗示安仔生命的逝去。伴随着杜可萌对安仔生前最后的故事的讲述,影像以一种亲切平和的方式将安仔死亡的场景和意象悉数呈现,此刻观众与故事人物成为情绪共同体,以平等视角与被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也无形中产生一种轻柔的认知唤醒。
3.外焦点叙事:回归死亡理性本质
外焦点叙事又称为“外视角”,在此类叙事中,叙述者是次要人物。虽然外焦点叙事受叙述者视野的限制而无法让我们感受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但其通过外部人物的观察让我们回归理性,挖掘故事的深层意义。第七集《往事只能回味》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医师李霞的视角展开,讲述了她病房中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老年人与他们的陪护者的故事。在该集中,患阿尔兹海默病16年而瘫痪的患者阮怀恩因肺部感染而生命垂危,在面临插管治疗还是放弃治疗的选择时,照顾他16年的妻子选择不让老伴在干预治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而是以平和的状态安详离去。阮怀恩去世后,李霞这样讲述道:“那一天我和吴老师(阮怀恩妻子)聊了很久,她说她最大的遗憾就是不知道阮怀恩认不认可自己替他做出的这个决定,我也很难说清楚,枯坐和久睡,到底应该选哪个”。通过这种医生视角展开的死亡叙事,对死亡这一非日常事件以平静叙述,在带领受众直面死亡的同时引导受众从死亡的近距离体验中抽离出来,获得对生命以及临终关怀的理性思考。
三、传达:死亡叙事中的价值建构
(一)接纳死亡:死之尊严之思
“尊严死”作为人的生命尊严在临终医疗语境下的体现,[11]对它的讨论让“死亡质量”的概念与“临终关怀”的理念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医疗纪录片作为叙述医院空间中疾病与死亡的真实影像,在展开正确的死亡教育、表现临终关怀理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七集《往事只能回味》中妻子对患者阮怀恩的生死抉择让人们正视死亡并思考死亡的方式与质量;第十集《暴风雪》中有一案例:在重症监护室中苦苦坚持四年的老范,已无自主言语与行动能力,靠医学机器延长其生存时间,和谐的一家人可以在探病的1小时中为身处ICU的老范带去关怀与欢乐,但没有人清楚剩下的23小时老范的心中在想什么。老范的故事也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尊严死亡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医学的进步造福了人类,但也带来了新的困境:生命终止的节点不再是自然过程的中止,而是技术支持的中断。在技术干预下维持生命还是放下生存走向死亡,纪录片通过对死亡影像的关照,以案例诠释普通人的抉择,帮助观众确立生死观念,从而理性地看待死亡。
(二)审视死亡:死亡困境之切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社会与时代的缩影,当我们能近观普通个体真实的生活全貌时,也会发现其背后隐匿的社会问题。医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叙事的背后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质量与生存状态的表征。
死亡是疾病与生命的终点,通过还原在医院发生的真实死亡场景,医疗纪录片透过“审视”的镜头,发掘死亡事例的“公共价值”。《人间世2》每一集都通过不同的疾病叙事诠释出背后的生存困境,而死亡的呈现更加引人深思:危重孕妇吴莹之死给人关于妊娠禁忌的沉痛教训;尘肺病人廖连和的去世引起人们对于职业病的关注,并反映出目前的职业病认证问题;人类深受癌症之困,器官捐献工作久难开展,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状况也欠缺关注……死亡这一残酷的宿命不只是每个个体的独特生命故事,也有对于现实生存的考量与反映,医疗题材纪录片通过死亡叙事以审视死亡、反思死亡,试图为受众挖掘出普通人的死亡故事中隐匿着的一些能够超越个体、家庭而存在的社会价值。
(三)超越死亡:向死而生之美
即儒家所说,超越死亡不是“永生”而是“不朽”。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必然归宿,逃避终究是行不通的,对生死的理性关照与超越才是生命绵延的智慧。要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死亡的超越,就要开启沟通生死的大门,接近死亡真相的本质,而医疗纪录片正为我们带来一种死生一体、死而未死、向死而生的生命观。
在《人间世2》死亡叙事的文本中,可以找到很多以死亡寓意着新生的印迹,它们为受众在死亡的黑暗之中燃起了一束希望之光:危重孕妇吴莹用自己的死亡换取了孩子的新生;消防烈士吴杰的母亲在其牺牲后的三年产下一女,生产时医生开心地说“他来找你了”;安仔死亡后捐献的眼角膜让一个三岁被开水烫伤的小男孩重见了光明;器官捐献者让尘肺病患者戴向群成功完成肺移植手术,得以重新自由呼吸,摆脱死亡的威胁……在此种种叙事之下,纪录片通过将死亡与重生进行连结,完成对死亡本质的超越。于受众而言,死亡不再意味着终止而是新生,并以此发挥出纪录片的社会与人文价值。
四、结语
我们无法逃避死亡、阻止死亡,但如何看待死亡、面对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生命课题。以《人间世2》为代表的医疗题材纪录片包含大量对死亡影像的叙事呈现,我们通过医疗纪录片中的死亡叙事去了解各种不同的死亡经历与生命故事,糅合出一个自己对待生命与死亡的态度,进而获得超越自我的疗愈意义。总之,叙述死亡并不是以“死”为限,向“死”而“生”才是其终极意义。
注释:
[1]卢鑫欣.中国医者死亡叙事的文化阐释[J].医学与哲学,2022(21):39-44.
[2]徐勇.死亡叙事与现代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J].社会科学,2022(04):74-81.
[3]施津菊.论当代文学中的死亡叙事[J].天津社会科学,2006(03):104-106.
[4]马立.死亡与叙事的可能——日剧中的死亡叙事与主题意蕴[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99-101.
[5]韩斌.浅析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中的“死亡情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1):86-87.
[6]薛稚尧.冒险类角色扮演游戏的死亡叙事与本体互渗——以《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与《Undertale》为例[J].今古文创,2022(29):102-107.
[7]郑宇茜,路云亭.人脑的寄生虫:电子游戏的进化[J].体育与科学,2021(02):70-74.
[8]薇薇安·索布切克,孙豆,孙红云.刻画伦理空间:关于死亡、死亡呈现以及纪录片的十个命题[J].世界电影,2017(06):141-160.
[9]潘星月.《人间世2》:死亡影像的意义生产[J].青春岁月,2023(02):50-52.
[10]李巧兰.皮尔斯与索绪尔符号观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115-120.
[11]陈云良,陈伟伟.临终医疗的人权法理——“尊严死”概念与边界的思考[J].人权,2021(03):110-127.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